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385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1.出示情景图:

星期天,妍妍在家里招待小朋友,她把草莓汁和牛奶混合在一起,制成了粉色的草莓奶,又甜又香,味道好极了。

2.如果我们也来把果汁与牛奶混合在一起,大家能调配出什么奶呢?

一、物质的混合

1.师出示课本图。

2.师: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有时我们会不小心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这些物体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拓展:

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1.谈收获

2.师总结:

物质混合后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没有发生变化。

1.学生观察。

2.学生各抒己见。

1.学生观察图。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课本中提出的几种物质组合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

交流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分离混合物。

1.初步了解物质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

2.在分离的实验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3.学习集中分离的操作方法。

分离混合物实验。

在分离的实验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水、沙、醋、油等物质、分离所用的工具

实验、分析

延伸目标

四、智能练习

达成目标

五、精炼回顾

1.师出示海水晒盐的图片。

海水在日晒后,水蒸发后就留下了盐。

千百年来,盐场的工人叔叔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任务今天,我们来模仿这个方法,从盐水中取回食盐。

一、分离盐和水。

1.教师演示分离盐和水的实验。

2.师小结:

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盐水,当蒸发皿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剩下的就是盐了。

这说明盐和水混合后,可以重新分离。

二、分离混合物

1.师:

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

其他的混合物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离吗?

2.组织学生讨论:

水和沙的混合物、水和油的混合物、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

需要什么工具?

三、分离后的物质与混合前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吗?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

学生学习了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2.学生交流。

1.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试着总结。

1.学生根据讨论的情况,设计各种混合物相应的分离方法,分析可行性。

2.小组交流,根据各组同学的意见,调整分离方案。

3.小组实验。

运用各自设计的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六、板书设计

混合物分离方法结果

水和沙过滤可以分离

水和油静止可以分离

醋和小苏打无法不能分离

沙和绿豆筛子可以分离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每天,太阳提供的热量使一部分水成为水蒸气进人空气中,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又凝结成水滴或直接凝固成冰晶,当水滴、冰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这种变化需要大量的热,而从气态到液态或固态的变化则要放出大量的热。

本课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

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对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加工,以形成知识结构,即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并能应用于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解释。

二、教材简析

教材分两大部分组织教学。

第一部分:

水的各种形态,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在自然界曾见过哪几种水的形态,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

这里要让生明白,雾和露属于水的液体状态,霜和雪属于水的固体状态。

那水的状态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

教科书则希望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把水状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用表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

水的三态循环。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不难发现,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

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

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这些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出来了。

这就要检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活动。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混入大量的食盐(加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过几分钟,观察烧杯外壁上的现象产生。

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或用手触摸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

这一过程也就是水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那么,水会不会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呢?

生活在北方的学生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寒冷的冬天,刚洗过的衣服晾在室外,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过段时间,衣服也能晾干(冻干)。

衣服上的水从固体状态直接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去了。

有了以上这些认识,教科书让学生对水在自然界的形态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作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并希望能用简单的图来表述。

三、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科学词汇:

固态气态液态蒸发凝固水的三态循环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科学方法:

自主探究 寻求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核心价值观:

对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初步认识。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准备

教具

学具

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教学过程

了解水的各种形态→讨论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用简图表示水的形态的相互转化→探寻引起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

一、引入课题

1.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2.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的水是以多种形态存在,那水有几种状态变化呢?

(气态、液态和固态)

3.水的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回忆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态并讨论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1.课件分别出示水的各种形态的图片,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水形态变化的名称.状态和产生的季节或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见到等问题,初步认识和了解水的各种形态。

(设计意图:

是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为学生解决水的各种形态变化的过程和发生的条件作铺垫)

2.课件出示“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学生单独思考2分钟。

让学生有思考余地,知道自己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哪些不能。

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减少讨论的盲目性。

3.分发表格,学习温馨提示:

四人小组注意分工,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完成表格任务(2——3个水的形态),由组长派一代表记录,听到音乐声响就停止讨论。

比一比哪些小组最棒,能最先完成这项挑战。

每小组讨论完成2——3个水的形态变化和改变条件分析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既体现小组内的合作又体现组与组的合作。

4.学生讨论他们变化的过程及发生的条件,并把老师发给的表格填好。

5.师生共同交流。

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蒸气→冰晶

水→冰

水蒸气→水

温度下降0℃以上

温度下降到0℃以上

水蒸气→水

(二)水的三态循环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能相互转化吗?

2.设计实验:

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

3.几分钟后可以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仔细观察或用手轻轻触摸,可以发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

4.请学生解释现象: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5.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看相关视频《水的三态变化》(共1分15秒)

反馈,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水的三态循环图。

6.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由于受冷.受热引起水的三态变化,受冷与受热是热量发生变化,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图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所以由师生共同小结认识,使他们对水的三态循环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7.思考并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

(水循环)学生交流后flash课件演示。

三、课堂小结和课外拓展:

1.小结提问:

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然后课件出示小结内容

2.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资料。

7.水的三态循环

冷受

气态

热受热

热受

热收受热

固态液态

课外

活动

课外探究:

自然界中其他物质是否也像水一样有三态变化呢?

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能像水一样同时存在吗?

一、精彩补白。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是(),有时是(),有时是()。

2.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形态,是因为构成他们的威力()不同。

3.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二、学有所用。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的流入海洋。

海洋中的水却总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

这是什么原因?

你能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解释一下吗?

生成

预见

在教学第一环节,学生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讨论,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学生讨论.补充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边“思”边“行”,“行”“思”结合,使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了进一步了解。

课堂

评估

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的原因。

7.混合与分离教案

【学习内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

混合与分离»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如:

海水晒盐。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分离方法的兴趣。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学习难点】

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学习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

饱和盐水、食盐、清水、蒸发皿、放大镜、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学习过程】

一、聚焦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食盐洒落在沙土里。

怎样把它们分开呢?

2、探索

1、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区分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

2、思考怎样将食盐和沙分开.

3、分组实验:

用水分离食盐和沙

(1)、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用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

4、分离食盐和水

(1)思考:

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

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

(学生做解释)

(2)、讲解:

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3)、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4)、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5)、强调实验要点:

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6)、分组实验,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7)、集体探讨:

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

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

它们是食盐吗?

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

(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8)、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活手册上。

三、研讨

1、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

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2、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

分离后的水到哪里去了?

四、随堂验收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哪几部分?

哪部分温度高?

2、如何从海水中得到盐?

五、课堂小结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了,怎样分离呢?

七、板书设计

7、分离食盐和水

自然蒸发

蒸发

用酒精灯加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