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4090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实验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实验一:

步骤一:

室温下,取大小相同的两个集气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小心地由瓶壁向瓶中各加入半瓶蒸馏水,瓶1用玻璃片盖好,瓶2盖上胶塞迅速振荡后,取下胶塞盖好玻璃片,两瓶静置相同的时间。

步骤二用燃着的木条同时伸入两瓶,观察到瓶1中的木条熄灭比瓶2中的快。

[实验结论]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量的多少与(填字母序号)有关。

A.水量的多少B.水的温度C.气体与水的接触面积D.气体与水的接触时间

[实验二]

1图2

室温下,用图1所示装置向试管内长时间通入二氧化碳;

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用pH计测得室温下三种液体的pH,记入下表。

液体

所用蒸馏水

试管内

烧杯内

pH

a1

a2

a3=6.94

[实验结论]

由a3数据可知,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量很小。

根据上述结论,推测a1、a2和a3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反思与交流]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用图2所示装置,可以收集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分析〗

35.(5分)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以下问题。

图1图2

(1)利用图1研究燃烧的条件

水槽中放一定量热水,水面下a处放一小块白磷,观察到白磷不燃烧。

在乙中放入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立即将甲倒扣在乙上,观察到甲中水面下降,白磷露出水面,。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

(2)利用图2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反应,并检验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已知: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能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①A溶液是。

②为达到上述实验目的,应进行的操作是:

先打开。

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

36.(6分)化学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冷却后,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工业上通常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生石灰,化学方程式为:

CaCO3高温CaO+CO2↑。

【猜想与假设】剩余固体成分:

I.全部是氧化钙Ⅱ.Ⅲ.全部是碳酸钙

在老师指导下,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上述猜想是否成立。

【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

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Ⅲ成立。

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

②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I成立。

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I成立,理由是。

③丙同学利用水、无色酚酞溶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Ⅱ成立,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Ⅱ成立

【反思拓展】

工业制生石灰的过程中同时得到副产品二氧化碳。

下列用途是利用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A.气体肥料B.制干冰C.制纯碱D.制碳酸饮料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35.(6分)硝酸铜为蓝色固体,溶于水可得蓝色溶液。

某实验小组同学用右图装置加热硝酸铜,发现固体由蓝色逐渐变黑,同时产生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出问题】硝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查阅资料】

①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H2SO4CuSO4+H2O

②含氮化合物中,只有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NO2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猜想假设】

Cu(NO3)2受热分解除了生成_______,还可能生成了CuO和O2。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步骤I:

将反应后试管中的固体加水充分溶解,

①,加热

固体全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

硝酸铜分解生成了氧化铜。

步骤II:

在图1的试管和集气瓶之间连上右图所示的装置,重新进行加热硝酸铜的实验

集气瓶中气体为无色,带火星木条复燃

硝酸铜分解生成了氧气

步骤II是同学们查阅了新的资料后设计完成的。

该资料是关于NO2___②__方面的性质信息。

【获得结论】根据实验结果,Cu(N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反思与评价】

已知相同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个数比。

据此,同学们认为,即使没有资料③,依据实验结论和“加热硝酸铜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现象,也能推出NO2可能具有助燃性。

理由是______。

a

止水夹

c

b

32.(4分)下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利用其进行相关实验。

(1)检验装置气密性:

关闭止水夹,从a处通入空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1)除杂:

打开止水夹,从a处缓慢通入O2和CO2的混合气,瓶中液体无明显变化,

在c处得到较纯的O2。

瓶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获得稳定气流:

打开止水夹,从a处通入不稳定的氧气流,在c处获得较为稳定的气流,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防止爆炸:

气囊中有遇明火能爆炸的H2和O2混合气。

将气囊与a处相连,在c处连接尖嘴管,打开止水夹,通入混合气,在尖嘴处点燃气体,没有爆炸,原因是:

①集气瓶中的水能降温和阻断燃烧;

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7分)课外小组同学进一步研究铁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铁丝燃烧时为什么会有“火星四射”的现象?

【查阅资料】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现象与铁丝含碳量有关。

【进行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现象与其含碳量的关系。

实验

现象

解释与结论

实验1:

取直径0.20mm、含碳0.1%

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零星的火星四射

①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0.20mm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与其含碳量的关系为__________

实验2:

取直径0.20mm、含碳0.32%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较明显的火星四射

实验3:

取直径0.20mm、含碳0.52%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纯铁在氧气中燃烧溅落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①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易被氧化)

②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溶液

【进行实验】测定黑色固体的成分。

现象及数据

实验4:

将冷却后的黑色固体碾碎,装入试管,加入_____溶液

现象是_____

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

固体中含有铁

实验5:

取2.8g纯铁在氧气中燃烧,收集溅落的黑色固体,干燥并称其质量

黑色固体质量为3.44g

黑色固体的组成及质量为

【实验拓展】

同学们认为铁丝燃烧的现象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所以想收集不同浓度的氧气进行相关实验。

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体积分数约为80%的氧气,预先应向容积为360mL的集气瓶中加水,水的体积约为_____mL。

【实验原理分析】

35.(5分)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研究CO2性质和燃烧条件的实验。

(1)研究CO2与水反应:

进行此实验时,将C装置a、b两端分别与B、D装置连接

A中液体为紫色石蕊溶液,B中固体为碳酸钠,C中液体为浓硫酸,D中放一朵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

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滴入B中。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观察到,说明使紫色石蕊变色的是碳酸、不是CO2。

(2)研究燃烧的条件:

进行此实验时,将C装置b、a两端分别与B、D装置连接

A和C的液体底部靠近导管口分别固定一小块白磷,B中固体为二氧化锰。

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滴入B中。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液体为冷水,C中液体为___;

观察到,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科学探究】

36.(6分)实验小组研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一: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内容

NaHCO3溶液

Na2CO3溶液

(1)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2)加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Ⅰ

(3)加入5%的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有气泡产生

(4)加入稀盐酸

现象Ⅱ

有气泡产生

(5)加热溶液,并用导管与澄清石灰水连接

石灰水变浑浊

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1)表中的现象Ⅰ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现象Ⅱ的原因。

(2)若要鉴别实验中用到的NaHCO3和Na2CO3两种溶液,实验一中提供了种方法。

实验二: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将各自实验一中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滤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1)氯化钙溶液显中性,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2)两种溶液的取用量不同,滤液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可能有:

①NaOH;

②Na2CO3;

③NaOH和Ca(OH)2;

④Na2CO3和NaHCO3;

⑤Na2CO3和NaOH。

甲同学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2CO3

乙同学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少量CO2

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丙同学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塞紧胶塞,并用导管与澄清石灰水连接,加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HCO3

(1)根据丙同学的结论,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甲同学进一步实验,确定了滤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OH。

其实验方案是。

白磷

34.某实验小组根据右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省略)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酸、碱、盐的性质,其中装置甲

的试管中盛有固体粉末B,分液漏斗中盛有足量溶

液A,装置乙中盛有足量液体。

请回答问题:

(1)关闭K1,打开K2,若装置乙中水下有少量白磷(此时水温35℃),实验时将足

量A(H2O2溶液)滴加到B(MnO2)中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则乙中有气泡

冒出,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

若迅速关闭K2,待反应一段时间

后打开K1,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且白磷燃烧。

(2)关闭K1,打开K2,装置乙中有石灰水。

实验时将A(盐酸)滴加到B(白色固

体)中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看到乙的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变浑浊,那么乙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当甲中不再产生气泡后,在不改变装置的情况

下,进行以下操作,能使乙中液体流入甲中。

3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能制氧气的呼吸面具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1)呼吸面具中制取氧气的主要原料是固体过氧化钠(Na2O2)。

过氧化钠分别能和二

氧化碳、水反应,都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2Na2O2+2H2O═4NaOH+O2↑  ②2Na2O2+2CO2═2Na2CO3+O2

(2)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如下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同学们对用过一段时间后的面具中的固体成分产生兴趣。

[猜想与假设]

固体可能为:

①Na2CO3;

②NaOH和Na2CO3;

③Na2O2和Na2CO3;

④。

为了确定用过一段时间后呼吸面具中的成分,该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以下的探究。

[进行实验]

实验Ⅰ: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足量水,看到,证明固体中有Na2O2。

实验Ⅱ: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证明固体中含有Na2CO3。

实验Ⅲ: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足量水,再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后,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若溶液变成,则证明固体中含有NaOH。

[反思与评价]

通过上述实验,有些同学认为其中有些不妥的结论。

(1)有些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Ⅱ并不能确定固体中含有Na2CO3。

如何改进此实验?

(2)还有些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Ⅲ也不能证明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

其原因是:

34.(5分)兴趣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实验,U型管左侧管内固定一小试管,右侧管内挂的是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滤纸条,其中一条是湿润的,一条是干燥的。

(1)将左侧胶头滴管中的稀硫酸注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中,写出小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将右侧胶头滴管内的药品注入U形管内,观察到气球明显变瘪,则右侧胶头滴管中的药品为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5.(6分)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Ⅰ.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①实验甲,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②实验乙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到的气球变鼓;

③实验丙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

Ⅱ.探究废液成分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由此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且Na2CO3+BaCl2==BaCO3↓+2NaCl

【讨论交流】

①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

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2);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猜想1:

碳酸钠;

猜想2:

猜想3: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4: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查阅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Na2CO3+BaCl2=BaCO3↓+2NaCl

【实验设计】

同学们认为需要先验证猜想4是否成立,所需要的试剂是(3)。

若猜想4不成立,则需要进行后续实验,请你完成表格。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_______(4)__________

_________(5)__________

猜想1正确

若没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猜想2正确

_________(6)____________

猜想3正确

【进行实验】同学们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了猜想2成立。

【反思拓展】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34.(5分)

(1)Na2CO3++H2SO4===Na2SO4+2H2O

干燥的滤纸不变色,湿润的滤纸变红CO2+H2O===H2CO3

(2)氢氧化钠溶液,2NaOH+CO2===Na2CO3+H2O

35.(6分)

(1)Na2CO3+Ca(OH)2===CaCO3↓+2NaOH

(2)氯化钠或NaCl

(3)碳酸钠溶液或二氧化碳

(4)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静置。

(5)有白色沉淀,溶液无色

 

(6)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稀盐酸

无水CaCl2

样品

34.(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Na2CO3样品的纯度(样品中的杂质与稀盐酸不反应),

小资料:

无水CaCl2可作干燥剂,与CO2不反应。

(1)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装置中的“无水CaCl2”的作用是______。

(3)若反应前,称量整个装置及药品的总质量为598.6g,其中样品质量为6g;

打开分液漏斗向广口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然后再第二次称量整个装置及药品的总质量为596.4g,则该样品的纯度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35.(5分)化学课上老师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溶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

是什么微粒使无色酚酞变红?

查阅资料:

NaOH溶液中主要存在H2O、OH-、Na+三种粒子。

猜想:

①水分子使无色酚酞变红;

②Na+使无色酚酞变红;

③______使无色酚酞变红。

实验验证:

结论

分别向盛有NaOH溶液和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

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变红,蒸馏水中滴入酚酞后无现象。

猜想_______不成立。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②不成立。

实验三:

分别向盛有NaOH溶液和石灰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

两支试管中滴入酚酞后均____。

猜想③成立。

34.(5分)

(1)Na2CO3+2HCl=2NaCl+H2O+CO2↑

(2)吸收水蒸气

(3)打开止水夹用打气筒自a向装置中鼓入空气(2分)88.3%

35.(5分)③OH-

分别向盛有NaOH溶液和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

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变红,NaCl溶液中滴入酚酞后无现象。

变红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