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48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蔬菜年播种面积达2.73亿亩,总产量6.02亿吨,总产值约8800亿元,出口67.7亿美元,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8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800元,蔬菜产业已由原来单纯的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拓展到“保供,增收,就业,创汇”四大功能,成了保障城乡居民蔬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城乡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的朝阳产业。

但是,近年来一些地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措施不落实,蔬菜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流通设施能力不足,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国务院决定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2010年3月9日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2010年8月18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并于2010年8月27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

湖北省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于2010年9月1日召开了全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并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安全有效供给的通知》(鄂政发〔2010〕68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全省菜地最低保有量的通知》(鄂政办函〔2010〕137号)。

这是推动我省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也为我省蔬菜产业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湖北作为全国蔬菜大省,其主要蔬菜产业已被纳入农业部“十二五”《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为此,在认真做好产业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全面规划我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蓝图,对促进我省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湖北是我国蔬菜生产大省,经过上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蔬菜产业稳步推进,正在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蔬菜布局由分散插花向相对集中规模化转变,二是蔬菜生产由简单低效种植向现代高效生产转变,三是蔬菜产品供求由供不应求向批量外销转变,四是蔬菜消费由保障数量向安全有效供给转变,五是蔬菜经营由提篮小卖向产业化发展转变,六是蔬菜产业由农业中的弱小产业向高效支柱产业转变。

我省蔬菜产业经过几轮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发展成为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全省蔬菜(含食用菌、西甜瓜、魔芋)播种面积1820万亩,产量3407万吨,产值633.6亿元,其产量、产值居种植业首位。

其中高山蔬菜160万亩,产值近40亿元,水生蔬菜150万亩,产值近30亿元,魔芋56.5万亩,产量84万吨,产值2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食用菌栽培规模1.9亿㎡(47.5万亩),鲜菇产量72万吨,产值32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创汇居全国第二位。

(二)优势分析

1、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土壤、雨水和光热资源适宜耐寒、喜温、耐热等各类蔬菜的生长。

因此,湖北的蔬菜生产供应在全国蔬菜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下具有明显的地理气候与区位优势。

(1)秋冬气候优势:

湖北秋冬季节气候凉爽,没有南方的持续炎热和北方的持续冷冻,病虫相对较少,非常适合喜冷凉蔬菜的露地生长,湖北的喜冷凉露地越冬蔬菜生产成本低,数量大,南北调运方便,在全国秋冬蔬菜市场供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夏秋高山天然冷凉气候优势:

湖北省鄂西山区大都是海拔1000m左右的山地,该区域生态优良,日照充足,可耕地土层深厚肥沃,雨量充沛,夏季气候冷凉,发展高山蔬菜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国发展夏季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重要战略资源。

(3)夏季水热资源优势:

湖北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网密布,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再加之雨热同季,土壤泥层深厚,使得我省成为水生蔬菜第一大省。

2、市场区位优势明显

湖北位于华中地区,地理位置居中,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如今湖北有“三环十射”快速公路交通网络、有通达全国的高速铁路系统、有立足国内辐射东南亚的航空网络和通江达海的水运格局,从而使湖北的战略位置更显突出,是蔬菜产品向全国辐射的集散中心。

3、蔬菜产业优势与特色突出

在全国各地商品蔬菜大发展,供求总量趋于平衡的大背景下,我国商品蔬菜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转移,各地蔬菜通过低成本和特色参与大流通、大循环并取得市场优势。

在新的格局变革过程中,湖北蔬菜经过多轮的市场选择和技术积淀已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1)喜冷凉露地越冬菜,规模逐年扩大。

喜冷凉的露地越冬菜指在秋冬及早春季节在大田露地种植的大宗蔬菜,如秋冬大白菜、甘蓝、花菜、萝卜等,占我省全年蔬菜生产总量的40%以上。

我省此类产品的生产在全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是我省外调蔬菜的主要产品。

(2)高山蔬菜,发展方兴未艾。

高山蔬菜是指利用高山高海拔地区夏季自然冷凉气候生产的天然反季节商品蔬菜。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我省高山蔬菜近年发展势头迅猛,是全国高山蔬菜生产第一大省。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产业发展潜力更大,前景更加广阔。

(3)水生蔬菜,得天独厚。

水生蔬菜是指莲、茭白、荸荠、芡实、菱、莼菜、慈菇、豆瓣菜等一类在湿地环境生长的蔬菜。

我省水生蔬菜年生产总面积达12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周边的低洼湖区和水稻主产区,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4)食用菌,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食用菌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的统称,它们具有肉眼可见、徒手可采的各种形态的子实体,如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蘑菇、白灵菇、金针菇、草菇等。

我省食用菌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栽培资源,从而奠定了我省食用菌生产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食用菌产品已成为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创汇额度多年位居全国第二。

2009年我省食用菌出口创汇2.1亿美元,首次超过福建省,居全国第一位,是我省第一大出口农产品,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30%。

食用菌产业为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结构、出口创汇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可替代。

4、蔬菜科技实力雄厚

湖北是农业科技强省,在蔬菜科技领域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我省有十多位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和国家重点蔬菜科技项目首席专家。

湖北省蔬菜研究所在高山蔬菜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在水生蔬菜研究方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在蔬菜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此外,武汉大学、湖北大学、长江大学、江汉大学以及一批市州级农科院所、蔬菜所在我省蔬菜产业科技支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湖北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省蔬菜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迅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的多样化和数量需求呈刚性增长,对蔬菜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我省蔬菜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1、城郊菜地征占严重,生产能力呈现不足。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郊优质高效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新菜地开发滞后,且产能低下,再加上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农村吃商品菜的比率也在不断上升,因此,蔬菜生产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我省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蔬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2、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菜农生产积极性受影响。

蔬菜一直被认为是高效经济作物,市场化程度较高,因此,各级财政对其投入较少。

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依赖菜农自发投入难以得到快速发展。

菜农是农民群体中最勤劳的农民、最能吃苦的农民,但他们却要承担蔬菜生产带来的生产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加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运销成本上涨,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下降。

3、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差。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大中城市周边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有所改善,但大多数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蔬菜产品的季节性、结构性价格波动幅度趋大,蔬菜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滞后加剧了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蔬菜供需失衡和价格大幅波动。

4、蔬菜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规模大且带动力强的蔬菜龙头企业不多,蔬菜合作组织少而小,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

贮运冷链建设滞后,市场建设不足,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不健全,科技服务难以落实到位。

5、蔬菜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产业需求。

我省蔬菜年播种面积1800万亩左右,年需近1千万公斤蔬菜良种,但本省自给率不足30%,缺口严重,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我省蔬菜主产区集约化育苗设施数量少,水平低,运行成本高,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6、产业发展环境不优,发展后劲不足。

蔬菜产业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又没有相应的补贴,再加上近年来人工成本增加、农资价格上涨、运销成本上涨的综合影响,蔬菜产业缺少发展后劲。

二、规划依据、产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文件和2010年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坚持粮菜统筹发展的规点,全面谋划湖北蔬菜产业,启动全省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转变蔬菜生产发展方式,促进我省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二)规划编制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

2010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2010年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农市发〔2010〕4号),农业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

(三)产业发展目标

全省蔬菜产业十二五期间的核心工作是实施“731工程”,即围绕我省蔬菜7个优势和特色资源(城郊菜、高山菜、水生菜、露地越冬菜、食用菌、西甜瓜、魔芋),创立7个蔬菜知名品牌;蔬菜生产流通领域重点建设3个一批,即创建一批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培植一批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蔬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蔬菜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1000元。

1、优化全省蔬菜生产区域布局,改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

健全蔬菜产品集散市场体系,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地产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实现蔬菜产品基本自给,均衡保障全省蔬菜安全有效供给,促进菜农稳定增收。

2、重点推进我省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露地越冬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食用菌等外销率稳定达到80%以上,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效支撑全国蔬菜市场供应,增加出口创汇额度。

3、到2015年,全省蔬菜年播种面积达到1900万亩,产量达到3800万吨,年产值过750亿元,蔬菜出口创汇过4亿美元,蔬菜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1000元,全省蔬菜产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三位。

三、产业区域布局

根据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我省蔬菜产业布局根据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就近供应原则:

蔬菜是典型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路途损耗大,成本高,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我国蔬菜市场主体遵循就近供应的原则。

因此,武汉市等大中城市保供应的郊区蔬菜是本次规划的重点。

国家地方统筹原则:

以嘉鱼、云梦、天门、汉川、新洲为代表的喜冷凉露地越冬蔬菜,以长阳、利川、建始、巴东为代表的鄂西高山蔬菜已被纳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承担着保障全国蔬菜供应安全的重任,被作为重点进行规划。

突出优势特色原则:

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食用菌、魔芋是我省有明显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外向型产业,是出口创汇和菜农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规划的重点。

(一)城郊蔬菜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

武汉市、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及蔬菜主产县市区。

发展目标:

以发展反季节设施蔬菜和速生叶菜为重点,以武汉市为核心,全省17个大中城市和主产县市区郊区为据点,建立200万亩稳定的核心蔬菜基地,播种面积700万亩,总产100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

蔬菜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总体稳健保障本省城市居民蔬菜供应。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

茄果类,菜用瓜,豆类,叶菜、其它。

(2)主要茬口模式:

设施蔬菜春提早(茄果类、菜用瓜类、喜温型叶菜,4-7月上市),夏遮阳(早熟耐热的萝卜、白菜、花菜等,7-9月上市),秋延后(茄果类、黄瓜等,9-12月上市),冬覆膜(莴苣、芹菜、越冬萝卜等,1-4月上市)。

露地蔬菜则以喜冷凉叶菜、豆类、红菜薹、莴苣等为主,9-12月上市。

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

制约因素:

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差,设施蔬菜面积有限,栽培技术水平不高,产量和品质较低,效益不高,特色不明显。

以发展设施蔬菜为重点,标准菜园创建为核心,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推动城郊蔬菜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重点:

(1)突破性发展设施蔬菜,加大设施蔬菜的投入,走高效节地节能的路子;

(2)推广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净菜上市技术。

(3)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核心,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

(4)健全蔬菜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力度。

(二)喜冷凉露地越冬蔬菜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

嘉鱼、天门、襄阳、云梦、沙市、应城、汉川、钟祥、屈家岭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

以喜冷凉秋冬和冬春叶菜为重点,以嘉鱼、云梦、天门为核心,全省15个主产区为据点,建立240万亩稳定的核心蔬菜基地,播种面积500万亩,总产量1100万吨,总产值160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外销为主,蔬菜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参与支撑我国秋冬蔬菜市场供应。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

秋冬甘蓝、大白菜、花菜、萝卜、芥菜、红菜薹等十字花科叶菜;洋葱、大蒜、韭菜等葱蒜类;秋冬莴苣、西芹、蚕豆、豌豆及早毛豆、春土豆等其它耐寒蔬菜。

(2)主要茬口模式:

以7-9月秋播的秋冬季及冬春季喜冷凉蔬菜为主体,9月到翌年4月中旬前收获。

以4-8月生产一季夏季瓜类(冬瓜、南瓜、西瓜、甜瓜)、耐热萝卜白菜,或豆类(毛豆、绿豆)为补充。

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

制约因素:

种植种类和模式单一,茬口集中,蔬菜产销及收入受冬春灾害性气候影响波动较大。

产地市场和冷库缺乏,销售组织不健全,市场调控能力差。

发展重点:

(1)做好大型蔬菜基地规划,建立产地市场和冷链系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大力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全程质量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资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3)培植龙头企业,整合品牌,开发主产品深加工技术,推动主产区产品提档升级;

(4)优化主栽品种和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蔬菜预冷、包装等贮运技术。

(三)高山蔬菜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

长阳、五峰、兴山、秭归、利川、恩施、巴东、建始、神农架林区等以及襄樊、十堰的部分县市区。

发展目标:

以长阳、利川为核心,全省16个高山蔬菜主产县市为据点,建立160万亩稳定的生态型高山蔬菜核心基地,播种面积30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总产值90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以外销为主。

2、主要种植模式

(1)重点蔬菜种类:

甘蓝、萝卜、大白菜、花菜等喜冷凉十字花科蔬菜;小白菜、莴苣、香菜、菠菜、芥菜、红菜薹等喜冷凉叶菜;辣椒、番茄、豇豆、四季豆、茄子、黄瓜等喜温蔬菜。

(2)主要茬口模式:

高山以萝卜、大白菜、甘蓝等为主,4-7月早季菜和8-10月二季菜模式为主,或喜冷凉叶菜类精细蔬菜一年3-4茬循环播种和采收;二高山以番茄、辣椒为主体,4月播种,7-10月采收,或四季豆、黄瓜等播种两季;部分地区发展高山特有蔬菜。

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

制约因素:

种植品种相对单一,茬口相对集中,生产效益风险随面积的不断扩大而增大;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条件相当薄弱,缺乏针对性栽培管理技术规范,高山蔬菜增效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高山蔬菜采后处理技术滞后,制约高山蔬菜的市场半径和品种多样化选择;生态问题显现,制约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重点:

(1)科学规划与建设全省生态型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产地市场和冷链系统,加强沟、路、水窖、电、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

(2)整合鄂西高山蔬菜品牌,大力发展产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资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3)建立省高山蔬菜研发平台,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梯度种植模式,推广高山蔬菜生态栽培技术、蔬菜预冷、包装等贮运技术。

(四)水生蔬菜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

蔡甸、东西湖、江夏、汉川、洪湖、监利、仙桃、公安、孝南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

以藕莲和籽莲为重点,以武汉、洪湖、汉川为核心,全省12个水生蔬菜主产区为据点,分类建立150万亩标准化水生蔬菜基地,由自给为主向外销为主发展;亩产量2000公斤,总产量300万吨,总产值60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种类:

藕莲、子莲、荸荠、菱角、莼菜、茭白、芋头。

(2)主要种植茬口模式:

深水区藕莲、子莲、茭白、芡实、菱角等一年播种,多年收获;浅水区可实施莲藕保护地栽培、鱼塘种藕、双季藕、藕带—藕、莲藕—水稻、莲藕(水稻)—荸荠、西甜瓜—荸荠等多种间套模式。

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

制约因素:

藕莲的采收劳动力成本上升,缺乏能影响产业格局的龙头企业;藕莲的连作病害和采后保鲜贮藏与加工制约水生蔬菜的发展。

发展重点:

(1)扶持壮大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企业,在深化水生蔬菜保鲜加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发莲藕、莲子、芡实、荸荠、莼菜等保鲜加工产品等。

(2)加强育种和生产技术研究应用;

(3)针对莲藕采挖劳动强度大、新一代采挖人员逐渐减少的问题,及早研究莲藕省力化生产栽培技术,降低采挖劳动强度。

(五)食用菌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

随县、远安、房县、保康、广水、钟祥、新洲、公安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

全省食用菌栽培面积50万亩,鲜菇产量100万吨,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以上。

力争使全省食用菌总产值和产量继续稳居全国前5位,食用菌出口创汇继续稳居全国第二位。

2、主要种植模式

主要栽培种类:

香菇、木耳等木腐食用菌,双孢蘑菇等草腐食用菌。

主要种植模式:

香菇和黑木耳秋季代料栽培模式;香菇反季节代料地面栽培模式;双孢菇等草腐食用菌菇房、菇棚及稻田地栽模式;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设施化周年栽培模式。

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

制约因素:

一系列关键共性生产与加工技术仍待突破,产业升级乏力;食用菌产业发展缺乏相关政策扶持,优势食用菌基地建设力度需要加大。

发展重点:

(1)突出抓好香菇出口备案基地建设,重点解决好栽培原料短缺、品种退化、烘烤加工技术不规范等影响香菇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重点开发推广黑木耳秋季稻田代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秋季稻田地栽模式、中稻-香菇周年栽培模式和香菇夏季反季节栽培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推广基地。

(3)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化栽培,促进武汉等大中城市发展以鲜销产品为主的食用菌产业。

(4)开发食用菌栽培用新型农作物秸秆资源,研发推广食用菌生产专用机械,建设一批专业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种植基地。

(六)西甜瓜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

松滋、石首、公安、潜江、蔡甸、江夏、宜城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

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总产400万吨,产值40亿元。

2、主要种植模式

(1)主要种植模式:

以高效间套作种植为重点,以设施早熟栽培、延秋栽培和高山反季节栽培为补充。

(2)重点西甜瓜种类:

早熟有籽西瓜、大果型无籽西瓜、极早熟小果型礼品西瓜、厚薄皮杂交早熟甜瓜。

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

制约因素:

一是西甜瓜上市期过于集中,二是连作障碍严重。

发展重点:

一是推广多种栽培方式,实现西甜瓜错时销售,发展大棚早熟、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延秋栽培等多种栽培方式,延长西瓜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实施种苗产业化工程。

(七)魔芋

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

重点区域:

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襄樊市有关市州。

发展目标:

全省魔芋种植面积50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总产值50亿元,其中种植产值30亿元、加工产值20亿元,使基地农民从魔芋产业年人平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2、主要种植加工模式

主要种植种类:

主要品种类型有花魔芋、白魔芋。

主要种植方式:

间作套种,包括林荫地套种、玉米套种等。

3、制约因素与发展重点

制约因素:

一是魔芋软腐病、白绢病严重影响产量,二是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意识有待加强,三是产品加工水平较低,缺乏精品名牌。

发展重点:

一是研究魔芋软腐病白绢病抗病机理,筛选高效综合防治措施;二是加强魔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三是研发魔芋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重点发展魔芋深加工产品。

四、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蔬菜产业的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100个蔬菜核心示范基地,培植100个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00个产地批发市场,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蔬菜检验检测与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蔬菜市场销售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等。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一批标准化的核心示范基地

按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试行规范要求,重点建设一批核心示范标准园,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地方和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大棚设施基地,改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渠等)建设。

主要建设60万亩城郊设施蔬菜标准园、100万亩露地蔬菜标准园、100万亩高山蔬菜标准园、100万亩水生蔬菜标准园、100万亩西甜瓜标准园、50万亩食用菌标准园、50万亩魔芋标准园。

(二)努力提高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组织化程度

1、培植龙头企业。

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坚持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由抓“田头”向抓“龙头”转变,做强龙头企业。

重点培植武汉洪山菜薹、嘉鱼山绿、武汉如意、湖北长友、五峰新桥、湖北新美香、十堰渝川、恩施巨鑫、利川凯瑞、建始农泰、宜昌森源、宜昌一致、随州三友、神农生态、裕国菇业等蔬菜、食用菌、魔芋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至“十二五”末,有10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2、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坚持“先抓组织,后抓生产”的思路,把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当作新产业来经营,当作新资源来开发。

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5—10家有自主品牌、有规模、有实力的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

3、打造蔬菜精品名牌。

培育蔬菜产品知名品牌,把“嘉鱼蔬菜”、“洪山菜薹”、“武当红”系列加工菜、恩施“大山鼎高山菜”、长阳“火烧坪高山菜”、“随州香菇”、“仙洪水生菜”等整合培育成全国知名品牌。

到“十二五”末,培育8—10个湖北名牌农产品品牌,其中有3—5个品牌成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品牌。

(三)建立蔬菜产品集散网络,健全从产地到餐桌的蔬菜市场销售体系

1、建设和改造一批产地批发市场。

重点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兼顾城市中心批发市场的建设与完善。

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主要建在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