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560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教材概述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写的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

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结构脉络,全文有一个“文眼”——“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是文章写景和叙事的线索,一定要把握好。

其次,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这是文章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思路方法

本文计划用2课时教学,第1课时疏通语句,把握文章所写之景和所叙之事,同时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教学上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法、信息筛选法等,利用多媒体来实现知识的整合。

第2课时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分析作者对其祖母、母亲和妻子情感的不同之处。

教学上可以采用朗读法、揣摩分析法等。

教具方面除了使用传统的以外,还可以使用多媒体,包括电脑、投影仪、

录音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顾、稍、置、去、归”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学习本文结构上的线索串联法和组材上的形散神聚写法。

3.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4.感悟作者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的悲喜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认识亲情的真挚与珍贵。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

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通常借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推进新课

介绍作家作品

(1)关于作者:

他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信息筛选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读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

2.请学生结合书上的注解,通译全文。

(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

检查翻译情况,指名学生翻译下列句子(投影):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4)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明确译文参考:

(1)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

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

(她)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二、分析结构线索

1.以翻译为基础,请学生概括文章的各段大意:

(1)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写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

(4)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5)写轩中的枇杷树。

2.小结:

文章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线索。

一、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2.教师提问:

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

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

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小结:

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

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3.又问:

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

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小结:

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4.进一步提问:

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

变得不漏了、不暗了。

辟,开。

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

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5.提问: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明确:

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

这几句是: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

“偃仰啸歌”,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成这个样子。

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冥然兀坐”呢?

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6.提问: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

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

写幽静。

7.进一步提问:

“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

明确:

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

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

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

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8.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

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之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

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二、讲解课文第二部分(第2、3、4、5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2.教师提问: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转接自然。

教师讲解:

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进一步提问:

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

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继续讲解:

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

欲食乎?

”情意缠绵,感人至深。

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

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

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

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

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针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针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明确:

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5段。

教师补充明确:

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两段文字,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5.教师提问:

这最后两段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

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

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例如,“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等等。

接着问:

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

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

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

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

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6.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段。

教师小结:

以上4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辨识词类活用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拿现代汉语语法作参照。

现代汉语语法结构: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一)名词的活用: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也不能作状语,文言文中一旦出现名词后边带宾语、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情况,即可判定为名词的活用。

1.作动词: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函:

用木匣子装。

2.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日、月: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二)动词的活用: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主要作用是作谓语。

所以,古汉语中

若有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某种动作行为相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有时前边带“其”字。

如:

谬其传。

(《游褒禅山记》)传:

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时,一般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译时应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

问其深。

(《游褒禅山记》)深:

深度。

2.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

文言文中一旦出现形容词后带宾语的情况,或是形容词作谓语,但直译词义出现文意不通的情况时,则可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

如: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完:

保持完整。

(四)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是不带宾语的。

一旦文言文中出现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一般可断定是活用成了使动,句意理解公式是:

主语+使+宾语+不及物动词。

如:

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

使……退却,击退。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如: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弱:

使……变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见,它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g)之。

(《鸿门宴》)王:

使……为王。

明确:

古汉语中用作动词的名词一般都读去声,称之为“破读(或读破)”。

(五)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句意理解公式是:

主语+以为+宾语+意动词;或者:

主语+以+宾语+为+意动词。

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如: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

认为……奇怪。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表示把宾语当做某种人或事物。

如: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

把……当做老师。

3.除了使动词和意动词之外,还有为动词,表示主语为宾语做某种事。

如: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死:

为……而死。

总之,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文言语境中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和用法,所以,通常表示为“某词活用作某词”或“某词活用如某词”,意为“某词当做某词用”或“某词用法如某词”。

1.词类活用的规律

(一):

“名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这两种位置都是名词不该处的位置,所以它必须活用(就像学生一旦处在军队里一样,他必须变为军人才行)。

名词处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作状语,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

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2.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

“动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动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有两种情况:

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

3.词类活用的规律(三):

“形容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形容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

形容词处在宾

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

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综上所述,总结三种实词的活用,可以编出记忆口诀如下:

词类活用记忆口诀歌

名词活在状谓语,前一后三正好记;

动词活在谓宾位,前二后一已陶醉;

名词动词它都像,前三后一形容词。

名词垄断作状语,唯有动词才为动;

谓语位置有三动,使动为动加意动;

意动只属两个人,形容名词就他们。

结合文章第一段,具体分析鉴赏项脊轩修缮后的描写。

1.学生朗读有关的描写语句,说说修缮后的项脊轩给自己的总体感觉。

明确:

项脊轩本是一间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

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

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项脊轩的“静”?

明确:

(1)以动衬静。

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

如:

“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

”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寂静。

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嘈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

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

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

(2)把抽象的“静”具体化。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小鸟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

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

3.分析:

在这样的环境中又能塑造出怎样的作者形象呢?

明确: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

这一件事就把作者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

“能以足音辨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

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分析探究课文中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细节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

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

当然,同样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

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

写祖母,则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文章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放声大哭起来。

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

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说如何思念她,只说: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树长,人亡!

物是,人非!

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

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是十分自然入理的。

作者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转述。

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

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

“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文章的特点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特点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

作业设计

1.朗读并背诵文章第一段。

2.思考书上的习题。

项脊轩志

第2课时

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思路结构,对文中的细节描写作了探讨,把握了文章在写作上

的两个特点,这节课我们将来品读一下作者在回忆家庭琐事中所传达出来的深厚的怀念之情。

有人说,人最痛苦的是回忆;也有人说,人最快乐的是回忆。

睹物思人,回忆给归有光带来的是什么呢?

是喜?

是悲?

或许都有,不如让我们来读读吧。

推进新课

(以幻灯投影的方式)

1.检查学生对课文中一词多义的积累:

2.检查学生对课文中词类活用情况的把握: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

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名词用作状语,从上)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西: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名词用作动词,喂养)

(5)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手:

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讨论:

归有光看着已经修缮好的项脊轩,他有着无限的感慨,有喜又有悲。

那么他喜什么?

悲什么?

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呢?

教师给学生几个小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小课题有:

(1)一个书斋;

(2)两种情感;(3)三世变迁;(4)四个女人。

要求:

(1)紧扣自己的小课题。

(2)注意抓住本文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特点来分析。

(3)在通读和借鉴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钻研。

根据小组选题情况,可合作,可分述。

例如:

分析《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首先要明白作者在本文中记述了哪四个女人?

作者分别撷取了哪些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写她们的?

写法上各有什么不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小课题:

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

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

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二)小课题:

两种情感——悲和喜。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

在这段中,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的书斋,可爱、可亲,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

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栏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

——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