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脏器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6799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体内脏器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内脏器官.docx

《人体内脏器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内脏器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内脏器官.docx

人体内脏器官

一、人体内脏器官

内脏是指在体腔内,借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的总称。

主要包括人体胸腹部内脏器官的分布:

肝脏、胆囊、胃、肾、小肠、脾、直肠、十二指肠、胰、输尿管、卵巢、膀胱、子宫。

 

2-1肺是不少动物用来呼吸的内脏,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异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

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2-2功能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

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3-1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器官之一。

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

人的心脏如本人的拳头,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

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

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4-1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

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

在医学用字上,常以拉丁语字首Hepato-或Hepatic来描述肝脏或肝脏的(希腊hēpar(ήπαρ))。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人体中的腹部位置,在右侧横隔膜之下,位于胆囊之前端且于右边肾脏的前方,胃的上方。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平均重达1.5公斤(约在1-2.5公斤之间;另一说1-1.6公斤),为一红棕色的V字形器官。

肝脏又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

4-2肝功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肝脏的生理功能,即解毒功能、代谢功能、分泌胆汁、免疫防御功能等;另一方面是指医院检验科里的医学检验项目,包括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转氨酶、r-谷氨酰转肽酶等等。

肝脏在人体位置和形态结构:

肝脏位于右上腹,隐藏在右侧膈下和肋骨深面,大部分

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

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

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

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

肝的位置常随呼吸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cm,站立及吸气时稍下降,仰卧和呼气时则稍升,医生在给患者肝脏触诊检查时,常要患者作呼吸配合就是这个道理。

 

5-1脾[pí]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

5-2作用

(1)滤血:

脾内滤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此处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

当脾肿大或机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贫血。

脾切除后,血内的异形衰老红细胞大量增多。

(2)免疫:

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可引起脾内发生免疫应答,脾的体积和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

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脾索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则脉周围淋巴鞘显著增厚。

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等。

(3)造血:

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下能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但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4)储血:

人脾的储血能力较小,约可储血40ml,主要储于血窦内。

脾肿大时其储血量也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脾随即缩小。

 

 

6-1胃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它可分哪几个部分?

胃位于腹腔左上方,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上腹部。

上与食管下端相连,下与十二指肠球部相连。

与食管连接处称贲门,与十二指肠球部相连称为幽门。

胃从左膈下自左向右横跨上腹部。

胃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的变异,取决于体型、体位、胃壁张力、胃的膨胀度以及邻近器官有无对胃的压迫等。

当胃内容物排空时可能邻近脏器全部掩盖,当胃充盈时胃前壁大部分与横膈相接触,胃体前壁的一部分与前腹壁直接接触。

胃的活动度也很大,其位置随体位、横膈运动、胸腔内压力和腹腔内压力的改变而变化,如深吸气时胃可下降数厘米,腹部压力增加时胃的位置可向上移。

6-2胃可分为4部分:

进贲门的部分称贲门部;自贲门平面向左上方膨隆的部分称胃底,新生儿和小儿的胃底不明显;胃的中部为胃体;进幽门的部分为幽门部(又称胃窦部),即由角切迹向胃大弯膨隆处作一连线的右侧为幽门部。

幽门部的大弯侧常有一浅沟称中间沟,借此沟可将幽门部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幽门管长约2~3厘米,终止于幽门。

此处,临床上尚可应用以下一些解剖标志:

胃靠近前腹壁的一面称胃前壁,相对的称胃后壁,胃前壁和胃后壁相连的上缘称胃小弯,下缘称胃大弯,胃小弯在离幽门2.5~3厘米处,有一凹入痕迹称胃角或胃角切迹。

6-3作用胃像一个布袋,位于人们的左上腹腔。

是消化道中膨胀最大的部门,上接贲门食道,下通幽门十二指肠。

在胃的内表面有许多崎岖不平的粘膜,似丘陵山洼。

当有食物充填时,粘膜可扩展,使食物与胃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胃是食物的贮运场和加工厂,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

胃能分泌大量强酸性的胃液(pH0.9~1.5)。

其主要成分是能分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能促进蛋白质消化的盐酸和具有保护胃粘膜不被自身消化的粘液。

正常成人每天大约分泌胃液1.5~2.5升。

经过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进入胃,经过胃的蠕动搅拌和混合,加上胃内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最后使食物变成粥状的混合物,有利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胃是食物的加工厂,是食物最后消化吸收的前站。

  一般儿童的胃壁较薄,体积也较小,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酸也较成人少,消化能力比成人差,所以儿童最好吃易消化的食物。

  消化与吸收是人们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重要过程,亦指食物在消化道加工和提取的过程。

消化,即食物入口后的一系列加工过程,最终使食物的精华——营养成分变成能够被吸收利用的形式。

由于消化机理不同,可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物理消化主要是指食物的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的混合过程。

靠的是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

化学消化即将食物经过化学反应的变化,使之变成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形式——水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淀粉部分在口腔淀粉酶的作用下消化。

胃初步消化蛋白质之后又进入小肠,在小肠蠕动及肠液、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共同作用下,将糖、蛋白质及脂肪完全消化。

胆汁是由肝脏合成的,经过胆道排入小肠,能促进脂肪类的消化,所以肝功不良者,不愿食油腻食物。

吸收,即将食物消化后的可吸收部分,提取其精华,输送到血液的过程.吸收的场所主要在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无机盐、水、维生素等.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等。

胃的吸收就更少了,仅是少量的水、无机盐、酒精等。

一般少年儿童吸收能力较强,这也是身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吸收后的食物残渣经肛门排出。

7-1胆囊

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用。

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

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胆囊位于肝脏下面,正常胆囊长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

有人说胆与胆量有关,胆切除后,胆量就变小,这是完全无科学依据的,胆囊通过胆管与总胆管相连,7-2胆囊有什么功能呢?

(1)储存胆汁:

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

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

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

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

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

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8-1大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分。

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

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盲肠和结肠还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

1在肠表面,沿着肠的综轴有结肠带,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2由肠壁上的横沟隔成囊状的结肠袋;3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称肠脂垂。

 

8-2大肠的中医认识

中医解释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而食物残渣自身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

大肠与肺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中医解剖学位置

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

大肠的上端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的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

大肠亦是一个官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

8-3中医学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

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机能失常症状

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者泄泻。

若有湿热郁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病症。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8-4

88-4

 

编辑本段大肠的功能

8-4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同时大肠还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如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

大肠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8-5大肠的结构功能

盲肠

盲肠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长约6~8cm,位于右髂窝内,向上通升结肠,向左连回肠。

回、盲肠的连通口称为回盲口。

口处的粘膜折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为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

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

阑尾形如蚯蚓,又称蚓突。

上端连通盲肠的后内壁,下端游离,一般长约2~20cm,直径约0.5厘米。

阑尾全长都附有阑尾系膜,其活动性较大。

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通常以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作标志,临床上称麦克勃尼(McBurney)点;或以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作为标志,临床上称兰氏(Lanz)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结肠

结肠为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1)升结肠长约15cm,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自右髂窝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

升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小。

(2)横结肠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

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中部下垂,活动性较大。

(3)降结肠长约20cm,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

降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所以活动性也小。

(4)乙状结肠长约40-45cm,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为于直肠。

空虚时,其前面常被小肠遮盖,当充盈扩张时,在左髂窝可触及。

乙状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左髂窝和小骨盆后壁,其活动性也大。

直肠

(1)直肠的位置及毗邻直肠为大肠的未段,长约15-16cm,位于小骨盆内。

上端平第3骶椎处接续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过盆膈,下端以肛门而终。

直肠与小骨0盆腔脏器的毗邻关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则有子宫和阴道。

因此,临床指诊时,经肛门可触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宫和阴道等。

(2)直肠的形态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部的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

盆膈以下的部分缩窄称为肛管或直肠肛门部。

直肠有两个弯曲:

上段凸向后,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骶曲;下段向后下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的会阴曲。

临床上当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顺着直肠两个弯曲的方向将镜插入,以免损伤肠壁。

(3)直肠的构造直肠壶腹内面的黏膜,形成2~3条半月状的直肠横襞,其中位于前右侧壁的一条,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cm,相当于腹膜返折的水平。

在通过乙状肠镜检查确定直肠肿瘤与腹膜腔的位置关系时,常以此横襞作为标志。

这些横襞有支持粪便的作用。

肛管上段的粘膜形成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叫肛柱。

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皱襞相连,称为肛瓣。

在肛瓣与相邻二柱下端之间有小凹陷,称为肛窦。

各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为皮肤和黏膜相互移行的分界线。

齿状线以下光滑而略有光泽的环形区域,称为肛梳或痔环。

痔环和肛柱的深面有丰富的静脉丛,此丛如淤血扩张则易形成痔,在齿状线以上者称为内痔,以下者称为外痔。

直肠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壁环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收缩时能协助排便。

肛门外括约肌是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环行肌束,为骨骼肌,可随意括约肛门。

(图3-23,图3-24,图3-25)

大肠(5张)

9-1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张开有半个篮球大,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smallintestine),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duodenum),空肠(jejunum)和回肠(ileum)。

9-2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

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肝脏分泌的胆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

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1、上部(superiorpart)在第l腰椎的右侧起自胃的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十二指肠降部。

上部与幽门相接的2.5cm的一段肠管,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形皱襞又称十二指肠壶腹(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descendingpart)沿第1—3腰椎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体平面折转向左移行为水平部。

降部的后内侧壁有一纵行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nalfoldofduodenum),其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duodenalpapilla),为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处。

它距中切牙约75cm,可作为插放十二指肠引流管深度的参考值。

3、水平部(horizontalpart)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在腹主动脉前方移行为升部。

水平部的前方有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

4、升部(ascendingpart)自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升至第2腰椎的左侧,转向前下续于空肠,此转折部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duodenojejunalflexure)。

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被十二指肠悬肌(suspensorymuscle0fduodenum)固定在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肌由肌纤维与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腹膜覆盖,临床上称Treitz韧带,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

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

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9-3小肠主要功能

小肠以吸收和分泌功能为主。

人的小肠长约5~6m,它的粘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因而使吸收面增大30倍,达10m2;食物在进入小肠内时已被初步消化,适于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相当长。

这些对于小肠吸收非常有利。

小肠内有两种腺体:

十二指肠腺和肠腺。

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液体能保护十二指肠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蚀。

肠腺的分泌液构成了小肠液的主要成分。

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小肠液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能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可吸收的物质。

 

 

盲肠

10-1盲肠cecum:

是大肠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

在十二指肠右后方,可见到盲肠的一部分,拉开盲肠观察,是两条长的盲管,盲端朝后。

肠起源于爬行动物。

人体的盲肠作用并不明显,而植食性的动物则有一长袋状盲肠,特别是那些不能反刍以消化纤维素食物的动物。

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

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B内。

10-2作用:

主要作用是容纳经消化吸收作用后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份,最后形成粪便。

 

11-1阑尾

阑尾(lánwěi英文名:

vermiformappendix)又称蚓突,是细长弯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并闭锁,活动范围位置因人而异,变化很大,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耳穴。

在小肠区与大肠区之间。

 

11-2阑尾,是人类的一种退化器官(食草动物的阑尾很发达),长约7-9厘米,直径约0.5厘米,位于腹部的右下方,盲肠内侧,近端与盲肠相通,远端闭锁.由于阑尾腔细小,又是盲管.食物残渣和粪石等容易掉入腔内,堵塞管腔引起发炎.

成人身上的阑尾主要与免疫功能有关,人出生后不久,淋巴组织便开始在阑尾中聚积,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并在60岁后消失殆尽.不过,在身体发育阶段,阑尾能够发挥淋巴器官的功能,促进B淋巴细胞(一种白细胞)的成熟和免疫球蛋白A类抗体的生成.研究人员还证明,阑尾参与制造的分子有助于淋巴细胞向身体内的其他部位转移...

由此看来,阑尾的功能似乎是使白细胞接触胃肠道里的大量抗原,即外来物质.因此,阑尾可以帮助抑制具有潜在破坏作用的体液性抗体反应,同时能够提供局部的免疫作用.阑尾吸收肠道内的抗原并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局部的免疫系统在生理免疫反应以及对食物,药物,细菌或病毒性抗原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科学家正在对这些局部免疫反应与炎症性肠疾病以及自体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

11-3扫盲:

有关阑尾的传统的错误观念应该彻底纠正:

1.阑尾炎就是盲肠炎。

由于阑尾紧紧挨着盲肠,所以许多人把阑尾炎与盲肠炎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2.认为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退化的器官,无重要生理功能,切除阑尾对机体无不良影响。

现代医学研究对阑尾功能有许多新的认识,特别是免疫学和移植外科的发展,给临床外科医生提示:

应严格掌握阑尾切除术的适应症,对附带的阑尾切除更要持慎重态度。

阑尾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应归于中枢免疫器官,它担负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功能。

最新研究成果证实,阑尾还具有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物质和各种消化酶,以及促使肠管蠕动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

12-1膀胱

膀胱是一个储尿器官。

在哺乳类,它是由平滑肌组成的一个囊形结构,位于骨盆内,其后端开口与尿道相通。

膀胱与尿道的交界处有括约肌,可以控制尿液的排出。

12-2膀胱内部

  膀胱内部分为三角区、三角后区、颈部、两侧壁及前壁。

  三角区为膀胱内较重要的部分,大半膀胱内病变,均发生在这一区域。

三角区的界限:

两侧输尿管口至膀胱颈之连接线为三角区两侧缘,两输尿管口之间连接线(输尿管间嵴)为三角底线。

自膀胱三角底线左右角朝上,朝外处条状隆起组织为粘膜下输尿管。

膀胱三角之两侧缘为三角区和膀胱两侧壁之分界线,三角底线以外区域为三角后区,其他部分为膀胱前壁。

做膀胱镜检查时必须熟悉这些解剖位置,方能明确病变部位。

输尿管口一般为斜行裂隙状,也可能为卵圆形或圆形。

若管口过度向中心倾斜,接近平线,则输尿管插管就比较困难,可使用端部弯曲的输尿管导管。

  膀胱与其它结构之关系:

膀胱最下面与耻骨联合、耻骨后脂肪、前膀胱静脉、及部分膀胱盆筋膜相连。

膀胱两侧面和提肛肌,闭孔内肌、壁层盆筋膜、膀胱前列腺静脉丛等组织相连。

  在男性,膀胱底部是和直肠间接相连的,中间有精囊,输精管和壶腹及直肠膀胱筋膜,输尿管靠近精囊所在处进入膀胱。

在女性,膀胱后面是与子宫膀胱间隙相连,但和子宫体是隔开的。

在这一个腹膜间隙下面,膀胱是与子宫颈、前阴道壁直接相连的。

在输尿管外侧,膀胱与前层阔韧带相连,子宫体和底位于膀胱之上。

 

12-3主要生理功能 膀胱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经胃摄入的水液,通过肺、脾、肾、三焦、小肠、大肠诸脏腑的作用,布散于周身,供人体利用后而残留的一部分被化为尿液,贮存于膀胱。

尿液在膀胱内贮存到一定限度时,即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所以膀胱与肾、肺、脾三脏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又以肾脏为主。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相互络属,表里相关。

因此,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肾的气化作用。

也就是说,肾脏的功能正常,能使尿液下注膀胱贮存而不外流,贮存到一定程度又能及时地排泄体外。

如果肾脏的功能失常,就会引起膀胱排尿的异常。

膀胱与肺、脾的关系也主要体现在津液代谢上。

肺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脾有转输津液、运化水湿的功能。

若肺失肃降,水液就会壅滞于上,不能下注膀胱;若脾失健运,土不制水,水液不能下注膀胱,反溢于肌肤,可出现水肿、尿少等症。

  病证及其诊治 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在排尿异常上。

大凡人体津液代谢失常、寒热虚实变化,均可导致膀胱之病。

若湿热下注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沥、尿色混浊或尿血、尿出砂石,或癃闭不通等症。

若肾脏虚寒,气化失职,可见小便清白频数或小便不禁,或遗尿、腰酸痛等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