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717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0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节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

  第三节构建次区域合作圈

  第四章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共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第二节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第三节推动水利工程共建

  第四节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加强产业分工协作

  第一节协同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节联合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第三节合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第六章促进生态环境共建

  第一节推进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第二节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节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第七章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一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第二节共建科技创新体系

  第三节促进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第四节推动就业、人才和社会保障合作

  第五节加强区域社会管理

  第八章协同推进改革开放

  第一节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节构建多层次开放合作格局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完善有关政策

  第二节强化组织实施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以下简称“黄河金三角”)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黄河沿岸,包括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和三门峡市(以下简称“三省四市”),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总人口1721万,地区生产总值4917亿元,分别占三省总和的10.9%、9.5%和8.1%。

黄河金三角处于我国中西部接合带和欧亚大陆桥重要地段,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自1986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成立以来,三省四市积极探索实践,加强交流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推动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精神编制本规划,用于指导和推动今后一个时期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

规划期为2014至2025年。

  黄河金三角区位优势独特,承东启西、连通南北,铁路线纵横交错、公路网四通八达,初步形成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区域内1小时经济圈。

资源优势明显,铝、镁、钼、铜、黄金、芒硝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土地和水资源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苹果产量、浓缩果汁产能分别约占全国的25%和75%,形成了以煤及煤化工、电力、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生产,以及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

合作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四市长期以来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关联度高,特别是近年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基地,深化社会事业合作,区域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黄河金三角合作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

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未解决,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难度大;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任务艰巨,统筹协调比较困难;

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仍然存在,一体化发展障碍较多;

区域合作缺乏制度规范,体制和机制亟待完善。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进一步推动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分工和城镇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有利于加强黄河中游综合治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为全国大江大河跨区域综合治理积累经验;

有利于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打破行政界限和地区封锁,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

有利于探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形成中西部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区际利益关系为重点,以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着力促进生态环境共建,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协调发展水平,努力把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构筑区域开放合作平台,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

充分考虑各地利益,整合资源,协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加快重点领域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抓住促进合作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序推进,以重点突破带动区域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发展。

  先行先试,开拓创新。

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拓展合作思路,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完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服务共享、制度保障等合作新机制,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协调发展试验区。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促进市场统一开放,努力探索跨省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有效途径,实现区域合作水平和层次的新跨越,推动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打造中西部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促进区域互动合作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典型示范。

  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能源原材料及装备制造业基地。

依托特色农林产品、能源矿产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强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加快煤炭、电力及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建设。

  内陆地区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

依托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和交通枢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物流集散交换中心和物流园区,构建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物流中心,打造我国内陆腹地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

  华夏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打造以黄河文化和寻根问祖为主题的华夏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共同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至2020年,黄河金三角整体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黄河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初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至2025年,区域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发展联动、生态环境优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人民生活幸福,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经济区,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注:

1.[]中指标为累计数,以2012年为基期。

  2.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城乡建设区、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功能定位,优化功能分工和城乡建设布局,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合作构建区域一体化空间布局。

  发挥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以及地处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合力打造陇海铁路、煤运南通道(侯马—月山铁路、侯马—西安铁路)和大运(大同—运城)高速、蒙西(内蒙古—江西)铁路“两横两纵”发展轴,促进经济要素向轴带集中。

  陇海铁路发展轴。

依托陇海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和郑州—西安高铁,连接临渭、华县、华阴、潼关、大荔、灵宝、陕县、湖滨、渑池、义马等地,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建设成为产业高度集聚、经济繁荣的东西向发展轴线。

  煤运南通道发展轴。

依托侯马—月山铁路和侯马—西安铁路,连接翼城、曲沃、侯马、新绛、稷山、河津、乡宁、韩城、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富平等地,发挥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作用,增强沿线城镇的产业功能,建设成为能源原材料工业集聚、物流业发达的东西向发展轴线。

  大运高速发展轴。

依托大运高速、209国道和大同—西安高铁、南同蒲(大同—风陵渡)铁路,连接汾西、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绛县、闻喜、夏县、盐湖、临猗、永济、芮城、潼关等地,建设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集疏运功能完备的南北向发展轴线。

  蒙西铁路发展轴。

依托蒙西铁路和运城—三门峡高速公路,连接韩城、河津、万荣、临猗、盐湖、夏县、平陆、湖滨、陕县、灵宝、卢氏等地,建设成为煤炭储运、矿产开发、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南北向发展轴线。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聚产业和人口,壮大经济实力,进一步完善运城、临汾、渭南和三门峡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辐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运城。

提升运输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休闲养生、航空经济、特色医疗业,强化空港物流服务功能,依托南山和盐池合作共建生态智慧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

  ——临汾。

规划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大力推进能源、煤化工等资源产业整合,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煤炭及煤化工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渭南。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平台,集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三门峡。

稳步推进黄金、铝等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现代产业集聚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强化海关通关、物流服务功能,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态宜居城市。

  把推进次区域合作作为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拓展发展空间,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若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市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

  推进侯马—新绛—绛县—曲沃一体化发展。

发挥公路、铁路等交通便利和海关、检验检疫等政策优势,加快侯马—曲沃同城化进程,强化商贸物流功能,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国际货物流转枢纽、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

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规划衔接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打通镇村“断头路”,消除行政壁垒,建立共同市场,共同促进区域边缘地区加快发展。

  推进韩城—河津—万荣—稷山—乡宁次区域合作。

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统一规划,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技术人才协同合作,重点围绕钢铁、铝、电力、煤化工、焦炭、建材等产业,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合作,发展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延伸产业链,共同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围绕“史圣司马”、“黄河文化”合作发展文化旅游业。

  推进永济—潼关—灵宝—芮城次区域合作。

发挥共处重大交通通道交会处的区位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物流合作为重点,以共建现代物流中心为载体,带动机电、装备制造、黄金开采加工、铝加工、医药化工、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跨地区合作,建设成为黄河金三角重要的产业和物流基地。

  促进富平—蒲城—临渭一体化发展。

发挥富平紧临西安的地缘优势,以深陕(富平)新兴产业园、卤阳湖通用航空产业园为载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开展城镇、市政、民生、社会事业等管理创新试点,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推进三门峡市区—平陆县城一体化发展。

发挥两地隔河相望、产业关联性强的优势,重点开展有色金属加工和特种运输车、电动汽车、机械加工等产业合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两地同城化和融合发展。

  推进义马—渑池同城化发展。

利用交通、技术优势和煤炭、铝等资源优势,共同发展精细化工,合作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大力挖掘仰韶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促进城市道路系统相互衔接、市场体系和生态系统共建共享,加快同城化步伐。

  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互联互通能力与现代化水平,共同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交通规划与建设,畅通内外通道,完善交通网络,强化枢纽功能,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衔接紧密、内通外联、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

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扩能改造,完善对外连接快速铁路网络;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路网建设情况,统筹规划区内城际铁路项目,促进黄河金三角与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线对接。

推进渭北煤炭产区与晋煤外运南通道连通扩能,加快推进山西中南部煤运通道、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建设,完善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铁路运输格局,提升煤炭外运能力。

  公路。

重点建设中心城市与国家高速公路连接线、中心城市间快速路和黄河大桥,形成区内外快速通达的公路网络,促进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

以“断头路”为重点,加快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提高路网连通能力。

  航空。

完善运城机场综合配套设施,适时增加航线,提高航空服务水平和货运能力,积极推进临汾乔李机场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研究建设渭南、三门峡机场。

大力发展通用航空。

  交通枢纽。

加强客货运站点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多式联运、无缝对接、零距离换乘。

重点改扩建和新增一批市县级客货站,建设若干区域交通枢纽。

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物流运输信息共享,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

  专栏1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加快推进大同至西安铁路、山西中南部煤运通道、西安至合肥铁路增建二线、侯西铁路扩能改造、黄陵至韩城至侯马铁路、张礼至台头铁路建设;

开工建设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

规划建设陇海铁路三门峡段取直改造、渭南—三门峡—运城—临汾、富平—蒲城—韩城—河津城际铁路和南同蒲至华山增建二线电气化扩能改造项目。

加快推进临猗、108国道禹门口等黄河大桥和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建设;

加快推进三(门峡)淅(川)高速豫晋省界至灵宝段等国家高速公路相关路段建设,加强国道G310、G241、G108、G242线以及重要省道升级改造。

连通改造沿黄公路。

  发挥煤、电、气资源优势,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大气污染防治要求,科学布局、统筹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完善能源供输网络,提升能源设施共建共享水平。

  统筹能源基地建设。

综合考虑煤源、负荷需求和电网输送能力等因素,开展大型坑口煤电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鼓励利用低热值煤和煤矸石发电,形成区域大型火电基地。

全面推行渭北、临汾煤矿区清洁生产,建设煤炭采矿区—煤化工基地输煤管道工程。

推进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以大型煤炭企业为开发主体,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煤化工企业重组,完善配套产业链。

统筹规划建设能源运输通道、水源等基础设施。

  优化能源网络结构。

完善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实施一批重点输变电工程,开展规范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

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线路技术标准,增强供电可靠性。

构建电力安全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电网抗灾能力,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加快供气管网一体化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实现区域内全覆盖。

  专栏2电源电网建设重大工程

  电源。

加快大唐三门峡发电有限公司三期1×

100万千瓦、永济热电厂等项目建设,推进大唐、中电投、华能、国电、华润、中国风电等风电、太阳能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富平热电联产项目和绛县安峪电厂等项目。

变电站。

推进运城东、三门峡东、三门峡西、临汾西、渭南等500千伏(750千伏)变电工程及220千伏、110千伏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和富平、澄城330千伏变电工程建设。

  确保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需要,推进区域内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利设施共建,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及水害防治工作。

  加强黄河综合治理。

实施《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增水、减沙、调控水沙”为核心,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共同推进黄河干支流治理和河道整治、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

加快古贤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北干流放淤工程前期工作,实施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潼关至三门峡河段治理工程。

完善以小浪底水库为主体的水沙调控工程体系,提高水沙调控效率。

重点推进渭河、汾河、涑水河和伊洛河综合治理,开展河道疏浚、加高加固堤防和种植护岸林,减少支流入黄泥沙。

实施入黄支流水质达标整治工程,提高区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提高供水抗旱防洪能力。

实施沿黄流域供水水源地共建和饮用水安全共保工程,加强水源地水土保持及全流域面源污染联防联治。

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沿黄流域农田水利共建工程,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改造。

改善干支流沿河提灌站引水条件,实施一批控导及护岸工程、加高加固工程。

加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

实施黄河及其支流水资源调蓄滞洪重点工程,改扩建和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

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黄河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山洪沟治理任务,建立区域防洪抗旱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

  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

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重大水利项目统一规划实施。

共建水利融资平台,完善水利投入机制。

加快区域水资源信息统一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联网,促进区域水务基础信息共享,推进城乡供水、水务管理一体化。

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专栏3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七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之一,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发电、供水和灌溉。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工程:

通过科学的工程措施,将来自黄土高原的粗泥沙滞留在小北干流两岸滩地,细泥沙回归黄河,实现“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