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674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名词解释2017修订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地区发展模式

社会工作督导

社会工作计划

2013

社会问题

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分层

贝弗里奇报告

福利企业

信度与效度

社会行政

2014

个别化

社区建设

人格

评估

社会保障

贫困

社会工作机构

志愿服务

社会目标模式

2015

社会性别

社会群体

基线调查

社工行政

社会支持网络

社区照顾模式

为正式案作

行修模个工

问卷调查

非概率抽样

焦点小组

2016

社会

社会流动

等距抽样

新济贫法

矫正社会工作

纠缠型家庭

分析: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对于真题的运用,寻找规律可以使你事半功倍。

对于真题出现频次

高的名词解释要格外注意-对于相似或者是出自同一知识框架下的名解也要给予关注。

口」口jr1/ij十1n/in,j、,,、jji口人iiac.L±

jIrj/、ii卜八ilijii/ijillj父”口j°

概念

出现频次

出现年份

2

10

13

3

16

10(原理+实务)

12

督导

11

14

信度、效度

15

济贫法

三角型家庭(12)、纠缠型家庭(16)

归纳:

①根据经验和上表规律来看,两年内考过的名词并非不考,只不过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而己。

建议17届考生对于15之前的真题要记忆,个人觉得重点在12、13、14这三年中。

16年可以看出重复了10、11两年的大量原题。

16年考过的名词解释不用看,肯定不考。

②名词分布状况:

根据真题的情况可以看出原理部分和实务部分的名词范围不是有绝对界限的,所以要从整体上把握名词解释的出题范围。

笔者按照考研大纲的框架,把名词按知识点类别分开归纳,也便于大家阅读和填充新的内容。

标有记号的▲为已考过的真题,其它的属于重点复习内容。

近两年研究方法部分的题目比较多,需要格外关注。

③本文给出的任何解释均不是绝对的答案,而是编者参考不同资料精心汇编而成的要点,仅供参考,因为学校从来都不会公布答案。

回答名词解释除了要写出它的定义之外,一些特点、分类、意义之类的也需要写上,不要只答一两行,那样得不了几分,特别注意要把名词解释当作简答题来写。

本文由于内容繁杂,一些解释难免显得有些简单,请大家自己补充。

④对于名词解释这块,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来说,不需要完全的死记硬背,分值小,词多,背了还容易忘,大家要养成给名词下定义的习惯,自己多练练,组织组织语言,即便考试考出一个你不会的,也要学着怎么编出合适的、通顺的答案。

⑤16年,一共11个名词解释,笔者猜中了9个,初试前也都准备到了,真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们一二,17年能多预测几道题目。

㈠社会工作概述部分

1、社会工作山(11,16)

含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本质是助人活动,特征是提供服务。

性质:

①从本质上来说,社会工作是充满价值的,是一种道德实践。

②从学科属性看,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

③从实务属性看,实务性是基本属性。

特点:

A.社会工作是以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

B.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

C.社会工作是科学的社会服务和方法。

D.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和制度,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五个特征:

A.有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B.被社会广泛认可;

C.在内部己经建立起专业的权威,专业能力成为该领域活动的重要评价标准;

D.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

E.职业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从业者有高度认同的价值观。

2、伊丽莎白济贫法及新济贫法▲(10,16)

济贫法是英国历史上颁布的关于社会救济的法律。

产生于16世纪,一直延续到1948年。

16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迫使众多农民背井离乡,沦为流浪汉,失业现象日益严重,英国统治者被迫考虑救济贫民问题。

英国政府于1601年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福利性质的法案,史称伊丽莎白济贫法。

该法令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也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体现在:

①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应当直接参与社会救助的组织工作;

②确定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从事劳动;

③规定了由专业人员从事济贫救助工作,这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④为院外救助提供了新思路。

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克服了旧济贫法中的一些流弊,如滥施救济、管理不善等。

它废除了“院外救济”,尤其是流行一时的斯皮纳姆兰制。

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食物救济。

而该院实际上是“劳动院”,工作繁重,住宿拥挤。

人们按年龄性别分居,这造成贫困者家庭被拆散,骨肉分离。

实际上新济贫法深深打上了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烙印。

3、助人自助山(12)

是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对求助者心灵的一种支持,帮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

'

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本着坚信求助者的领悟力、自决力和创造性,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一个过程。

其原则是,不求教训他人,而求开导他人,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减少求助者的依赖性,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意志,自主决策,使求助者从“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做掌握自己幸福命运的主人。

社工的专业价值中的“助人自助”,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

社工助人并非单纯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案主自信的恢复,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正轨。

所以社工助人的过程更是对于案主一种心灵支持的过程。

这种助人自助的专业特征可用谚语概括为:

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社会工作者也是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又称为助人者。

社会工作者要有三个要素:

关心,勇气,谦恭。

符合条件:

1)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执照;

2)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

3)受社会工作伦理制约;

4)是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成员;

5)将社会工作视作一种职业生涯。

5、案主

又称受助者,是指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它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

当案主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服务时,即成为“现有案主”。

当案主并没有要求求助,但可能需要个案工作者的协助,或者是虽然还没有求助但妨碍他人或社会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时,他即成为“潜在案主”。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要与“现有案主”工作,同时还要与“潜在案主”建立联系,使其了解接受社会工作服务对他的意义,使“潜在案主”也成为“现有案主”o

受助者分类:

1)是否接受了服务:

现有案主、潜在案主;

2)来源:

自动求助或自荐的案主、转介案主、外展的案主;

3)案主类型:

自愿的案主、非自愿的案主、强制接受服务的案主。

几种主要的受助者:

个人、家庭、小组、团队、组织、机构与社区。

6、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

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7、助人活动

是社会工作的关键,是助人愿望的传递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递的是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工帮助行为的理解、选择和反应。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8、案主系统

所谓案主系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

案主系统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

他们可以是“现有的案主”,也可能表现为“潜在的案主"

,因此,辩清案主系统及类型,是社会工作服务展开的第一步。

9、专业关系

是工作员与案主之间的一种态度与情绪交互反应的动态过程,即以有效协助案主解决问题,使其对环境有最好的适应。

是社会工作者为实现其计划改变的目标而和服务对象有意识建立起来的、情感无涉或中立的专业社会关系。

10、社会工作伦理

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专业伦理内容:

⑴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

①适当性;

②能力和专业发展;

③服务;

④诚实;

⑤学问和研究。

⑵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①当事人利益的首要性;

②当事人权利和特权;

③秘密和隐私;

④费用。

⑶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①尊重、互助、公平和礼貌;

②处理同事的当事人。

⑷社会工作者对组织和雇主的伦理责任:

①对雇佣组织的承诺。

⑸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①维持专业正直;

②社区服务;

③发展知识。

⑹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

促进普遍福利。

11、睦邻组织运动

也称社区睦邻运动。

是通过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

此运动起始于英国牧师巴涅特1884年设立的汤恩比馆。

特点是:

①设于贫民区,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②无既定工作计划,视居民需要而工作。

③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动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④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睦邻组织运动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对社区环境的改造。

社会工作者己经开始认识到受助人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物质资源的缺乏,精神方面的不满足也是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社区睦邻运动对全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o

12>慈善组织会社

为克服各个慈善组织缺乏协调、相互冲突和重复浪费等现象,经亨利索里牧师建议,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在伦敦成立。

其具体做法如下:

⑴成立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每区设有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⑵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助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询问部,供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助者的资料,使同时向多个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真相,以使救济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⑶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

⑷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其能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产生有很大的贡献。

一方面,他们派友善访问员申请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它强调调查后按个别情况对每一案件分别予以处理。

这种个别化做法促进了个案工作的产生。

另一方面,他们促进了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㈡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部分

1、社会福利山(12,15)

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与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在中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由政府部门(主要是民政部)为社会中困难群体提供的津贴、服务和相关支援活动,是一种基于需要但是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服务。

社会福利的特征:

⑴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色彩:

意识形态本身对社会福利的内涵和运行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⑵社会福利的可变性:

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其概念和内涵在任何社会里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

⑶社会福利的多元性:

①福利内容方面由单一的福利形式向多元化的福利形式转变;

②在福利的提供者方面由单一的政府转向多元的福利提供者;

③在福利的供给机制上由政府调拨资源转向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④在福利服务的使用者方面,由过去的针对性的部分人群转向全体公民。

2、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里一套有关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制度建设,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同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制;

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含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人的福祉的制度设置;

而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只是将直接同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资源配置相关的制度设置包括在内。

主要构成要素:

资源(物质和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工及其他专业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

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⑴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分:

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⑵按意识形态标准分:

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

⑶按福利国家标准分(埃斯平一一安德森分类):

自由主义福利国家(英美为代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团主义福利国家、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北欧国家为代表)。

⑷其他:

成熟社会的福利制度、转型社会福利制度;

东亚福利模式、北欧福利模式;

贝弗里奇福利模式、俾斯麦式福利模式。

㈢社会工作的理论部分

1、社会支持网络▲(15)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并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2、增能(赋权)▲(10)

是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资源、环境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增能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外在环境的压力。

其次,增能观点认为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能力可以不断增强。

3、预估理论

也可称为诊断理论,它在助人过程中主要起到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人、情境与问题等,以选择合适的目标、目的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套具体的实施原则。

预估理论包含社会研究、问题分析、人格与情境的诊断,以及根据研究成果形成治疗计划或处理方法的程序。

4、干预理论

干预理论就是用来影响人格变迁、社会体系和生态体系的改良以达成社会工作目标的方法和模型。

干预理论具体包含治疗原则、方案运作、变迁过程及效益评估等各个细目。

通过干预而引起的变迁可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

微观层次的变迁如个体行为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迁,群体生活的促进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善等。

宏观层次的变迁如大型复杂组织的改变,社会改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

一般而言,干预的结果多表现为微观层次的变迁。

5、标签理论

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该理论认为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本来被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

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工作理论。

该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许多人的行为问题都出自于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收、选择与评估信息,那么便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的反馈。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7、人文主义理论

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和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中,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

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问题便出现了。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去努力“理解”这些人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意义世界。

8、心理分析学理论

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该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平衡,产生了不良的行为。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

9、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来源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及完善思考的能力,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10、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但它不是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分析,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11、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该理论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和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条件不满足时,系统均衡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间的均衡关系,使他们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12、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分为描述性理论、预测性理论和提供解决方案的理论。

所谓“社会工作理论”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13、女权主义理论

一种与激进人本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理论。

该理论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妇女运动。

主要关注女性所受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受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痛苦。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他们有更大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14、优i势视k角

优势视角又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优势视角的宗旨是:

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优势视角的实践意味着:

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社会工作的任何过程都要重视服务对象的优势。

㈣社会工作过程部分

1、评估▲(14)

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通过评估可以:

①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②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③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④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社会工作评估具有持续性、互动性、逐步深入、知识指引性等特点。

评估应当注意:

注重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与反思;

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评估过程;

评估的方法要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相吻合,并注意保密;

要切合实际需要。

2、预估

所谓预估,即是指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详细资料、了解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过程,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

预估就是收集数据和认定问题的过程,是把所有有关服务对象的数据组织起来并使其具有意义的专业实践活动。

预估的特点:

持续性;

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

行动取向;

有可识别的步骤;

渗透了专业判断;

有局限。

预估的原则:

个别化;

合作;

避免片面;

避免简单归因;

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和长处。

预估要采取“优势和能力”视角,既要找出服务对象的弱点,也要发掘其长处。

发现弱点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知道服务对象的问题所在,而发掘优点和长处则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资源。

兼顾弱点和长处的预估才是全面的。

3、接案

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

通过求助者的初步接触,了解其需要,并协商使其成为服务对象的过程。

通过与求助者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开始。

接案的准备工作包括服务对象资料准备、在资料准备有对象了解的基础上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

接案应当注意:

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决定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保证服务对象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4、结案

是当介入计划已经完成,介入目标己经实现,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解决,或者服务对象已有能力自己应付和解决问题,即在没有社会工作者协助下可以自己开始新生活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根据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所采取的行动。

结案时的工作:

总结工作;

巩固已有改变(回顾工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

解除专业工作关系;

撰写结案记录。

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

1)结案前与服务对象回顾一下介入过程,以确定是否时机成熟;

2)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做心理准备;

3)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其学会自立;

4)估计一些可能破坏因素,预防问题产生,稳定成果后再结束;

5)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成果,以建设性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5、基线测量

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实现的程度。

基线测量应用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