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8996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课件.docx

变态心理学课件

第一节概述

一:

概念:

又称病理心理学,异常心理学他是研究人类各种心理障碍与异常的表现及其形式。

发生原因,机制规律,探讨鉴别方法和预防矫治措施的科学。

即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

研究内容

1:

心理异常的实质,及心理异常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2:

正常和常的区别及判断标准

3:

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

心理异常的矫正与预防

三:

与相关学科关系

1:

与普心的关系:

正常——异常、基础——深入、相互比照、补充

2:

与精神病学的关系:

同:

都以异常心理位研究对象;异:

变态心理学侧重基础研究,精神病学侧重临床应用。

四:

研究意义:

1:

理论上有助于探明人类心理活动的实质,提供洞察人类历史和个体心理现象的新视角。

2:

实践上有助于了解他人和自己,有利于提高个体群体心理生水平,推动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变态心理学的判别标准

一:

表态行为心理异常的定义

1:

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应。

(郑晓边)

2:

指个人心理功能失调,表现Wie痛苦,功能受损,患者的反应出人意料或不被社会接受。

(美.杜兰德

3:

指与所处文化不相符的行为,情感与认知功能紊乱,表现为痛苦和明显的功能损害。

(DSN-IN)

二: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价值标准:

1:

社会规范与评价的标准,2:

个体经验的标准

事实标准:

3:

统计学的标准4:

症状客观检查的标准:

生理和组织检查;心理测验和实验。

小结:

(1)没有你一个十全十美,客观而又绝对的公认的共同标准。

(2)坚持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相统一的原则。

(3)多数社会有相对共同认可的标准

复习题:

1:

表态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2:

表态行为判断标准

3:

异常心理表现的分类4:

简述发展历史

5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6:

理解严重和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第二章:

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定义:

是对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或假设。

意义:

影响研究者对心理异常进行研究理解的方式及治疗原则和技术的选择。

六种模型:

生物医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行为学习模型认知模型人本主义模型社会文化模型

一:

生物学(医学)模型

现代精神病学:

创始人:

希波克拉底奠基人:

克雷佩林是最早系统应用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的人。

理论核心:

把个体心理异常归结为异常的躯体因素(遗传、体质、脑结构、生理生化等)引起应采用医学的方法进行治疗

心理异常原因:

1:

遗传因素2:

大脑机能状态与脑损伤3生物化学因素

4:

素质因素(器质病因论者认为精神病患与人的素质有关)

治疗方法:

1:

电休克治疗(ECT):

将电流通过大脑使人产生暂时的休克,通常能使病人技能迅速恢复正常。

(无抽搐电休克技术)缺点:

易恐怖,痛苦

2:

化学药物使用——严重心理异常的治疗。

评价:

贡献:

1:

第一次明确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一种疾病,有助于我们了解心理异常的实质及其原因,机制。

2:

提供的医学治疗为人类有效减轻和控制各种心理疾患,维护人类精神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局限性:

只看到人的生物特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主观心理世界的作用,忽略了人是生物,心理,社会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有机体。

二: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

核心思想:

强调学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及行为的作用,认为学习异常是习得的,是过去不良的学习与经验的结果,可以根据学习和训练矫正治疗,对精神分析和医学模型提出了挑战。

基本理论:

1: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2:

强化3:

榜样作用

异常原因与治疗:

1:

条件反射,华生恐怖实验2:

强化3:

模仿学习

4:

矫正技术:

冲击暴漏技术认知——行为矫正

评价:

贡献:

1:

重视患者外部行为症状改善,关注的重点为当前问题和困扰,而非研究者既往经历。

2:

倡导客观实证方法,以其准确性和客观性及对某些行为的矫正效果赢得青睐。

3:

提供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周期短费用低的治疗方法,重视疗效的科学客观评定,易于信服。

缺陷:

1:

对人性的看法过于简化,只关注人的外部行为症状忽视主观心理原因,只治标不治本。

2:

有机械主义简单化倾向,忽视人的价值观意义及个人主动选择的可能性。

三:

心理动力学模型

代表人物:

佛洛依德——最早追溯心理异常的内部心理原因

观点:

强调心理内在动力因素,指出人的心理创伤和无意识的内心矛盾是引起人的精神病患的根源。

变态人格都是意识无意识欲望冲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

基本理论:

1:

无意识的矛盾冲突假说(理论核心):

无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欲望与冲动前意识——边缘部分意识——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

2:

人格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

3:

心理性发展:

口欲期(一岁)肛欲期(1-2岁)生殖器期(3—6)潜伏期(6—12岁)青春期成年期

4:

心理防御机制:

(1)概念:

个体面对挫折压力和威胁时无意识产生的自我保护方式,目的是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保持人格结构完整的心理倾向。

(2)方式:

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转移幻想反向

(3)评价:

双重性:

积极的适应功能;过度使用诱发精神障碍

治疗技术:

自由联想;梦的分析。

评价:

贡献:

(1)突破生物学模式,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有心理异常引起心理创伤是引起心理创伤是引起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2)开辟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和技术,自由联想与释梦,体魄医学模式技术治疗的束缚

(3)提出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及双重作用,为人们广泛接受

(4)重视从动力学的观点研究人的心理并把性子啊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引入科学研究领域。

缺陷:

(1)对性驱力过分重视

(2)对人性悲观态度

(3)过分夸大无意识过程的作用,忽视不同文化因素对塑造人类行为的影响

(4)许多理论假设和心理治疗效果缺乏实证的科学依据

(5)治疗的时间过长,花费昂贵

四:

人本主义

人物代表:

罗杰斯,马斯洛

理论观点:

1:

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和潜能2:

对人性和人类潜力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治疗理论:

1:

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起主导作用的是来访者自己

2:

心理异常是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的中断或歪曲。

3:

强调儿童的早期不良经历及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对以后心理健康的影响。

4:

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是最有效的手段其良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要条件。

评价:

贡献:

(1)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自我的潜能和动机。

(2)强调治疗者和患者的平等协调,情感沟通,良好氛围的建立。

(3)以当事人为中心,在治疗过程中发掘自身潜能,放眼于未来,体现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对心理异常和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更合乎人性的新的技术路线。

局限:

(1)较多依据推论和设想,比较宽泛,松散较少依据实证支持。

(2)过分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动机作用,对社会生活环境因素有所忽视。

(3)对人性的假设过分观点

(4)在心里治疗方法上,令人较难把握它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无:

认知主义

人物代表:

艾利斯、贝克

核心观点:

心理情绪障碍来源于错误的认知思维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是影响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变量

治疗理论:

1:

ABC理论:

{A诱发事件{B体的评价解释{C个体情绪和行为反应

2:

个体错误歪曲的认知是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治疗方法:

治疗者地位:

导师方法:

引导,质疑知道来访者改变认知

具体技术:

辩论技巧、合理想象技术、认知家庭作业等。

评价:

贡献:

1:

关注人心理的独特性,重视人类认知和经验对心理活动的关键影响

2:

创立行之有效的认知疗法,并在临床的得到广泛应用。

缺陷:

1: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倾向

2:

忽视认知因素以外的因素在行为异常形式的作用

六:

社会—文化模式:

心理异常原因的解释:

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不良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侵蚀和引发心理异常的严重性。

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

1: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2:

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

3:

人口流动(移民群体)

心理障碍的文化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

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观点:

1:

生物学是最基本的因素是整个模式图的核心部分,是心理学因素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作用的物质承受者

2:

心理学因素是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3:

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学因素

评价:

优点:

1:

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将人们对心理异常的认识认识视野从生物——心理因素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2:

将对异常心理治疗从个体本身转移到社会层面

缺点:

过分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把社会文化因素视做推动健康的唯一主要途径,有简单化和片面性的偏向

心理行为异常:

常见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

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1992

2:

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1994

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2003

表现:

1:

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

2:

特殊意识形态eg:

催眠,气功,致幻剂

3:

轻度心理异常(神经症)

4:

心身障碍(心理生理异常)

5:

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异常行为

6:

严重的心理异常

7:

心身疾病

轻度与严重心理异常区别:

轻度心理异常重度心理异常

1:

精神病症状:

轻重

2:

社会适应:

部分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3:

人格改变:

部分明显

4:

自知力:

有没有

5:

主动求治:

会不会

变态心理学:

1:

研究历史

(一)古代:

1:

超自然论:

病因:

超自然力量控制结果;治疗:

拷打,巫术,驱魔

2:

自然主义:

病因:

精神疾患由自然因素引起

治疗:

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放血针灸药物

(二)中世纪:

宗教,迷信,神学狂热

病因:

附体魔鬼,邪教,巫术

治疗:

拷打,酷刑

(三)文艺复兴:

人道主义与科学至上

病因:

身体疾病

治疗:

物理与化学医学生物疗法道德疗法,心理疗法

(四)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建立:

1:

从黑暗——复兴:

皮埃尔

2:

从思辨——实验:

克雷杰林

3:

从外因——内因:

佛洛依德

4:

从医院——社会:

卡普兰

2:

生物学基础——神经生化基础:

(1)去甲肾上腺素(NE)多:

躁狂少:

抑郁

(2)5—羟色胺5—HT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作用

第三章心理异常的基本症状

分类:

认知活动障碍、情绪活动障碍、意志活动障碍、意识状态障碍

研究意义:

明确常见的变态心理表现和症状,对于早期防治诊断变态心理或精神疾病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认知活动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常见于神经衰弱患者,更年期综合症患者

2、感觉减退或消失:

如抑郁患者、木僵病人

3、感觉倒错:

多用于癔症患者

4、内感性不适:

见于疑病症、抑郁状态、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引起的精神障碍

(二)知觉障碍

研究意义:

心理异常中最常见的,是一种严重的心理过程障碍,同时也是许多精神障碍的主要症状

1、感知和识别能力缺失(不识症)——脑器官疾患

2、错觉:

最多的为视错觉,其次为听错觉

3、幻觉

研究意义:

是精神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要说服幻觉病人是不可能的,只有随着整体病理状态的改善,症状才能消失。

分类:

<1>、幻听研究意义:

在临床上幻听最具有诊断意义分类:

肯定的、中性的、否定的、命令性的

<2>、幻视、幻嗅、幻味

<3>、幻触

<4>内脏和本体感受器的幻觉

4、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

视物变形症、空间直觉障碍、非真实感

(三)注意与记忆障碍

1、注意障碍

<1>注意增强、注意涣散:

多见于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2>注意减退:

多见于疲劳、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

<3>注意转移:

见于躁狂病人

2、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

作为变态的记忆增强是指人处在病理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起来的事,都能记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2>记忆减退:

规则:

由近事记忆减退开始逐渐发展到记忆减退。

记忆减退的极端表现是“遗忘症”。

<3>记忆错乱:

错构症、虚构症

(四)思维障碍研究意义:

是变态心理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精神科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一.思维联想障碍:

1、思维迟缓(抑制性思维)——抑郁症2、思维奔逸——躁狂症

3、思想贫乏——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痴呆4、病理性叙述——脑器质性精神障碍5、思维云集——精神分

6、强迫思维(强迫症)——穷思竭虑

二.思维逻辑进程结构障碍:

1、逻辑倒错性思维2、象征性思维3、诡辩性4、语词新作

三.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概念:

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特征:

1、思维内容没有事实依据2、不符合患者的教育水平3、患者坚信不疑,不能用亲身体验和教育去纠正。

研究意义:

妄想适思维障碍最重要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变态心理确定无疑的征象

分类:

1、按起源分:

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2、按结构分:

系统性和非系统性

3、按内容:

一、属于被害性质:

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

二、属于夸大色彩:

夸大妄想、发明妄想、钟情妄想三、属于自我贬斥性质:

自责自罪妄想、疑病妄想

产生条件:

1、病人在意识清醒下,由于某种身体内外的刺激物的作用,而对外界刺激物的认知出现异常,就可能在认知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发展为妄想。

2、妄想也可以在意识障碍下产生

3、在情绪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

4、思维过程本身有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

5、在人格障碍的背景下产生妄想

复习题

1、感觉障碍的常见类型

2、幻觉与类别

3、思维联想障碍

4、思维逻辑障碍

5、妄想的特征及对诊断精神疾病的意义

6、妄想的类别

第二节情绪活动障碍

情感活动异常:

一、为高涨和兴奋的情感活动异常:

1、情感高涨——躁郁症2、欣快——智能障碍3、情感爆发——歇斯底里症4、病理性激情——一种突然、强烈、短暂的情感发作,并伴有一定程度意识障碍。

颅脑外伤患者、癫痫病、精神分裂5、易激惹——疲乏、睡眠不足或女性行经前期

二、抑郁、恐惧和焦虑:

1、抑郁——抑郁症病人2、恐怖症——是一类带有强迫性质的,不能以病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恐惧情绪3、焦虑——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客观情况做出过分严重的估计,在缺乏任何客观依据的情况下出现的内心不安——更年期焦虑症和神经症

三、情感和情绪错乱:

1、情感倒错:

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的脱节现象2、表情倒错:

是内心体验和表情动作之间不相协调的表现3、矛盾心态:

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同时体验到两种相反的不同情感,但并不因这两种情感对立感到苦恼

四、情感淡漠与减退:

1、情感淡漠:

病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映2、情感减退:

病人对各种外界事物逐渐丧失相应的态度和内心情感体验(除非重大干扰)

第三节意志活动障碍

一、意志活动的异常表现:

1、意志增强:

指病人意志具有病态顽固性,患者受妄想影响,坚持某种行为活动。

2、意志减弱:

由于神经系统机能的脆弱以及心情焦躁,情感脆弱,因为缺乏坚持性,特别不能忍受委屈、挫折,易灰心丧气

3、意志缺失:

病人对周围活动缺乏兴趣,对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缺乏任何情感反映,生活的需要和欲望显著缺失

二、行为动作的异常表现:

1、随意动作的异常:

1、木僵状态:

抑郁性、心因性、紧张性、器质性2、蜡样屈曲3、违拗症(抗拒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4、被动性服从5、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持续动作6、作态

2、意志行为和其他兴奋性行为的异常:

1、强迫动作2、躁狂性兴奋3、青春性兴奋4、紧张性兴奋

第四节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嗜睡状态:

常见于功能性和脑器质性病变,轻度。

2、意识浑浊/昏睡状态:

中度

3、昏迷状态:

严重,多见于严重脑病和生命垂危期

4、澹妄状态:

大量幻觉与错觉,多见于记性脑病综合症患者

5、朦胧状态:

多见于癫痛和癌症患者

6、梦样状态:

多见于癫痛和感染中毒性精神病

7、自我意识状态:

1、人格解体:

见于各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2、交替人格:

多见于癔病3、双重人格:

常见于癔症和精神分裂症

8、自知力障碍:

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一般精神病人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失,不承认自己有病,临床上常将自知力作为判断病情轻重或好转的一个重要指标,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疾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标志。

思考题:

1、情感活动的障碍及类别

2、意志和行为动作障碍及其类别

3、意识障碍及其类别

4、自知力障碍,对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意义

第四章智力障碍

概念:

1、智力——人们在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适衡量智力的重要标志。

2、智力障碍——指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3、智力迟滞——由于遗传变异、感染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

4、痴呆——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细菌等的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

智力迟滞:

1、诊断标准:

1、智商<702、社会适应功能受损或不全3、发病年龄18岁以前

2、等级:

1、轻度:

智商50——69约占智力迟滞80%,能教育者2、中度:

智商35——49约占12%,能训练3、重度:

智商20——34约占7%丧失学习能力4、极重度:

智商<20约占<1%需监护

3、心理特点:

1、感知觉2、记忆3、思维4、情感5、行为

4、性别差异: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5、特例:

白痴学者,智力普遍低下的基础上,存在个别有突出才能的人

6、病因:

1、遗传因素引起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2、先天性因素胎儿发育3、后天性因素产程、发育期因素,社会文化、教育因素影响

7、临床类型:

1、染色体畸变引起(先天愚型)2、遗传性代谢缺陷引起——苯丙酮尿症3、内分泌障碍引起4、感染因素引起——宫内感染,一般以妊娠三个月受到感染时最为明显5、其他生物因素引起——生物损伤、化学损伤、中毒6、社会因素导致——社会剥夺案例,兽孩。

8、诊断:

1、智力测验的方法:

婴儿:

格赛尔发育量表,丹佛发育筛选量表学前:

《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学龄: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威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

2、社会适应能力的评定《文兰德社会成熟程度量表》

9、预防治疗:

1、早期干预(学前):

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和发挥智力迟滞患儿的潜能,但不一定能使接受干预者的智力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2、治疗关键:

早期诊断早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3、教育(学龄):

特殊教育者、“随大流”教育者

4、训练与指导:

进入职位社会岗前培训

5、心理治疗、行为治疗

思考题:

1、智力障碍概念

2、智力迟滞与痴呆的概念区别

3、智力迟滞的等级划分

4、智力迟滞的病因与临床类型

5、智力迟滞的早期干预及教育训练

第五章人格障碍

人格(个性)——代表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在人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

人格障碍/异常(病态人格):

1、概念:

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的偏离正常和人格结构的缺损;;;;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在人格发展的内在结构中有着严重的不协调,从而表现出特有的认知方式,情绪反映,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的特殊模式,且对环境适应不良,使其社会交往功能和职业功能蒙受严重影响,以致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也使自己感到痛苦。

人格障碍的异常表现通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可持续到成年甚至保持终生。

2、演化历程:

人格障碍并非真正的精神病。

1、十七八世纪,文艺作品,性格障碍者2、19世纪初,“悖德症”3、20世纪初,病态人格一种正常人的疯病,适正常人格的变异,1938年把性格障碍列入非精神病问题之列,“非精神病人格障碍”

3、特征:

1、人格障碍一般是在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下,出现人格的严重缺陷。

2、对环境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重复出现,社会职业功能缺损,适应困难,感觉痛苦。

3、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人格严重偏离正常4、行为目的和动机不够明确,生活无目标,易受本能欲望支配5、情感情绪发育不成熟,极不稳定,易激惹,对自己的行为无内疚感和负罪感6、人际关系失调,难以和他人相处7、矫正困难预后欠佳8、一般是从早期开始,在儿童青少年期即有所表现。

4、成因:

1、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的影响;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神经系统先天素质特点上有某些不够健全的地方2、儿童早期教育与家庭因素:

早年精神创伤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及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教养方式影响3、社会文化因素——某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关键性因素

5、分类:

1、ICDA-10:

偏执型人格障碍、类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型、冲动型、戏剧型、强迫型、焦虑回避型、依赖型

2、DSM_IV:

怪异人格类:

偏执型、分裂样;戏剧性与不稳定人格类:

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3、焦虑恐惧型人格类:

焦虑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3、CCMD—3:

偏执型、分裂样、反社会性、冲动性(攻击性)、表演性(癔症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其他或带分类的人格障碍。

6、临床意义:

一、人格障碍可以成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

1、人格障碍与神经症:

各种神经症多有相应的人格障碍基础;神经症的形成,虽然其主要原因在于心理社会因素,但人格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2、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在发病前常有相应的人格障碍表现

3、特殊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人格障碍患者较少,但有特殊人格特征却是较多的,这些特殊的人格特征对于人体疾病,尤其是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归转都有明显的影响

二、精神疾病与人格障碍表现需要鉴别——作为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可通过治疗(多为药物治疗)消除,但作为人格障碍表现,治疗则很难消除。

人格障碍的分类研究: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定义:

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是最早被公认的重要类型之一,最常见的一类人格障碍。

2、患病情况:

患者约占人口的3.9%—4.9%(男性)和0.7%(女性);男性通常始于童年早期,女性从青春期始。

3、临床特征:

缺乏做人的良心和道德感;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无悔恨和罪疚感;生活无计划,人生无目标;人际关系失调,冷酷无情;无视社会权威,侵犯他人利益;行为模式倾向于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以缺乏自我控制为核心表现;智力一般正常,酒精和药物依赖比较高。

4、原因:

1、生物因素:

基因影响中等程度的遗传性;神经生物学的影响。

2、家庭影响:

缺乏情感和受到父母粗暴拒绝;榜样示范。

3、社会文化因素:

环境交友;社会失范。

4、心理因素:

认知缺陷

5、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2、患者在18岁以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18岁以后有不负责任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至少有上述项目三项

6、治疗:

药物治疗几乎疗效甚微;惩罚也几乎无效;应以心理行为治疗为主;有控制的治疗环境尤为重要;适当必要的药物治疗

二、偏执型人格障碍

1、概念:

不信任、怀疑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