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895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docx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一):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

诗人说:

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能够看得到。

“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

越,此刻浙江绍兴一带。

“信”,在那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

以下就极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大: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齐。

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

“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赤城”,是山名,在此刻浙江天台北,正因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因此叫赤城。

之后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十分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

那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十分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那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貌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

从那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

他看到:

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

“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爱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

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以前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之后,李白写道: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那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

“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

诗人说:

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

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

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向引向幻想的高潮。

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必须的方向。

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

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

写得有声有色。

那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

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

且看: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那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

“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构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

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之后,神仙出场了: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

梦境写到那里,到达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

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

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情绪也随着沉静下来。

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就应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

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

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

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

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状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能够明白的。

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

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从那里能够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用心的,富

  有反抗精神的。

  下方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

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证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

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还就应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

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

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构成了。

到了唐代在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能够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

用韵,能够一韵到底,也能够中间换韵。

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

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

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

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

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十分协调。

这是正因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

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刘国正)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比较,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

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比较、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

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映射

  天姥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

第二段从登山起,描述天姥山的美丽壮阔,来表现自己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靠和好感。

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

已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

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

之后“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

而自己则一向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

到达顿悟的境界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但是是一场梦。

  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黑暗朝廷的不屑与性格上的洒脱。

第一句表达了世事不可把握,略显消极的思想。

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想隐遁,远离着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想法。

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主旨:

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二):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美学价值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漫游之路。

如何对生命好处重新定位?

怎样的走路方式更适合于自己高洁的品性?

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政治的失败使他不羁的性灵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的影响下,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

下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一诗的美学价值。

  一、诗的形象美

  中国的诗歌早于绘画,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给中国绘画带给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中国画都取意于诗,或者干脆是为诗作注,描摹诗境。

宋代的宋迪,提出了自然景色的八个题材:

平沙落雁、远浦归航、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汀夜雨、古寺晚钟、渔村落照。

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情境。

但是诗本身却是对生活形象的概括,它来自生活,诗歌展现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画面。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境。

  美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美的第一特性。

美更多是形式,是直观的。

因此马克思才说眼睛对美的追求最坚决。

李白十分擅长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用他的如巨笔把它描摹刻画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仅十四个字,却塑造了一幅意境开阔、情意深长的送别画面。

在那里,我们似可看见画面中友人渐行渐远,诗人却依然翘首以望的怅然身影。

《梦》一诗中也不乏这样的句子: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运用比较与夸张,写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耸,直插云霄之势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视。

而末句以拟人手法反衬原本高峻的天台山应对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势,恭敬之态使人不禁莞尔,也不禁对天姥山产生崇敬之情。

这样的笔法相比于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图也不逊色。

对诗歌中类似的美的画面的赏析,“不仅仅令人怡情悦目,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发展,开拓人的思维。

……从而净化了人的心灵。

”(陆一帆在《美育丛书》)这是欣赏《梦》一诗的美学价值之一。

  二、诗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种外化,它还依靠于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

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构成审美感受、审美决定。

这就要求审美者要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

《梦》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那里除了有伫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

结合作者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最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岂不是雄姿英发,意气风发?

而之后群小谗毁,无奈骑驴出京都,一时之间前路无定,岂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的《梦》一诗在情与景的融汇表达上也创造了美的典范。

  《梦》的情感美还表此刻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

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

在诗歌写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现其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感情。

《梦》起句情感苍茫,意境渺远,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在此语中一览无遗。

继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连续用四个句子极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伟。

“因梦”成行后,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

暮雨将至,熊咆龙吟,林栗巅惊,令读者的感情也随之沉郁凝重。

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宁静而高昂又沉郁,已有数转,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继而随电闪雷鸣创造了最瑰奇最绚烂的想象。

诗人描绘了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可谓惊心眩目,动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来,难以抑控。

但是忽而梦醒,无限寥落,情绪大起大落,起承过渡,全无痕迹。

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气冲天地而出。

《梦》这首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诗的气质美

  中国的儒家文化历来注重“温良恭俭让”与“文质彬彬”,而“道”家思想则推崇修身养性,因此“弱美”、“静美”则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相对的对“力美”、“壮美”的追求与表现则显得较为薄弱。

就女子形象而言,从《诗经》中“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到汉乐府中“纤纤作细步”的刘兰芝,到杜甫《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且真”的杨贵妃,到现代“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无不是娴静温柔的。

从琴棋书画”的文化传统的深入人心,到对名士风流的景仰,到对家庭和美、田园理想的追求,无不是寻找一种人生宁静境界。

诗歌的气质追求与文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是适应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他的诗当然也会打上这种文化品格的烙印。

《梦》一诗,虽然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与昂扬气势,但其最根本的气质却是沉静、飘逸的。

经历了政治大失败的李白,对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最终他认识到在一个不正确的时代里,个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他所能够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视权贵,鄙薄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拟古十二首?

其九》)他决意“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对“弱美”、“静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极的嫌疑,但对一个时代中的人物的评价应站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来评析,过高的要求显然是不客观的。

而这种文化品格对社会的安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浮躁的时代容易滋生急功冒进的情绪,这对于和平社会来说未必是好事。

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弱美”、“静美”的文化品格能够透过抒发忧愤郁悒,从而冲淡个人不幸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更为人的伦理构造带给了美的表现形式,构成儒雅、沉静、含蓄、飘逸、从容、开阔的优美气度与风格。

这也是欣赏《梦》一诗时所能看到的审美价值。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是为提升人的素质服务的,在欣赏《梦》一诗时,对形象美的鉴赏,对情感美的把握,对诗气质美的定位,都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培养,这正是我们挖掘《梦》一诗审美价值的好处所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三):

  这首诗是李白用心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特色:

  1.奇特的构思。

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大都写离愁别绪,黯然销魂,情调低沉。

而李白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它突破了我国古代留别诗的一般程式,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

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

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完美,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

  2.丰富的想像。

诗人驰骋想像,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

其中有月光皎洁、绿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感,也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种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象,还有琼楼银台、雍容和谐、富丽堂皇的仙府。

奇景异境,变幻迭出。

诗人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

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大胆的夸张。

诗人热爱山水,到达梦寐以求的境地。

本诗所描述的梦游,所表达的炽热的情感,诗人充分发挥了他的夸张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

天姥山横空而耸,山势超越了以险峻闻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耸的赤城,甚至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东南方。

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

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了天姥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

  4.深刻的主旨。

本诗结尾在前面大胆夸张、丰富想像的基础上,收拢笔势,对全诗的资料作了高度的概括: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高亢的呼喊,使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江涛怒吼,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是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实现的充满愤懑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四):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传说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气势和自己对它的向往之心。

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

大意是说,海外来客谈论瀛洲仙山的美妙景致,实在令人神往,只是难以追寻。

而浙江人所谈的天姥山那时明时暗、扑朔迷离的云霞却是可能看见的。

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

与天姥山毗邻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但与天姥山的雄奇壮观相比,它也显得矮小卑微,象要倾倒在天姥山的东南脚一样。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二句,这是诗人惯用的一种反衬手法——瀛洲“信难求”,而天姥山却如此奇伟壮观、真实可睹,“云霓明灭”中也颇有仙山风姿,因此漫游天姥山,就更成为诗人梦寐以求的事了。

实际上天姥山虽是越东的灵秀之地,其高大雄伟的程度却远逊于五岳,就是和天台山相比,很难相提并论。

然而在李白的笔下,它却伟岸盖于群峰,这是诗人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

诗人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再现一个真实的天姥山,而是发挥想象表现梦幻的完美和现实的差距。

  第二层次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是全诗情节资料的主体。

可分三层。

第一层(“我欲因之梦吴越”八句)写进入梦境和梦游的路线。

经镜湖,到剡溪,沿着谢灵运登山的足迹,登上“青云梯”,湖月照影,“渌水荡漾”则更显出大自然的完美。

第二层(“半壁见海日”之句)写山中所见所闻。

先写天姥山的高且奇:

在半山腰能够看到从大海中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耳畔又响起天鸡那美妙动听的啼鸣。

之后写山的深且远:

山路是千岩万转崎岖险峻的,而烂漫的山花又如此迷人,使人留连忘返,倚石稍憩,不觉天色已晚。

暮色之中,熊的咆哮,龙的鸣叫,象惊雷一样在岩泉山谷间隆隆作响,使密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悚。

第三层(“云青青兮欲雨”十二句)进入游仙境界。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

云雾迷濛,水烟缭绕,电闪雷鸣,山峦欲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洞天,是道家对神仙的居所的称呼,此句意为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意思是:

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太阳和明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镶金镂银的楼台,云神穿着霓虹作的衣服乘着马纷纷从天

  而降,此时,“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为云神鼓瑟,凤凰为云神驾车,群仙密密麻麻地列队迎候诗人的到来。

仙境对诗人的如此器重,与现实中诗人的遭谗被遣构成何等鲜明的对照呵!

仙界愈是重才思贤,就愈显示出现实中权贵小人的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为诗歌结尾的激愤之情的抒发埋了伏笔。

  第三层次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写梦醒后的感慨。

游仙美梦在高潮陡然幻灭,这与李白的被诏被遣的经历正相似!

君王对文人才士招之即来呼之即去,人们的荣辱都仿佛过眼云烟,因此李白才从梦境的幻灭中引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诗人多少深沉的失意,写到此处,诗人并不就此搁笔,继而又掀起更加撼人心魄的感情波澜,“且放白鹿青崖间”,表示他将放下黑暗仕途,回到大自然中。

向山光水色去寻找灵魂的慰藉。

他逃离现实而纵情山水,正说明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内心苦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豪气十足的名句,则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它证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熔优美离奇神话传说、强烈的夸张与高度的想象等艺术手法于一炉,创造了离奇瑰美的艺境。

  诗歌一开始就以瀛洲仙山为楔子和陪衬,令人对天姥产生亲近和向往之情。

之后,诗人又以极度夸张的语言描述了天姥的奇岸伟峻: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透过如此的夸张状写,从而就使天姥山变成了超现实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为其后的梦游渲染了气氛。

第二段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

个性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妙不可言。

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乳交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句式参差错落,语言抑扬顿挫,富于音乐节奏感。

全诗句式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九言,风、骚、骈、赋、散各体俱备,运用自如,变化多姿,不拘一格。

这首诗的用韵也颇讲究,全诗所用十二韵,音韵平仄错落有致,表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更易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一样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最后在惊悸中回到现实。

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但是最后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