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217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水源地准保护区:

东线以绵远河左岸为界,南线为绵拱公路,西线以九龙公路为界至山前,北线沿山前至绵远河出山口。

保护区面积57.50平方公里,区域内有东北镇、九龙镇、汉旺镇、兴隆镇。

第二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210米范围内。

第二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东线为德天铁路以东1.7公里,南线接第一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西线沿马尾河,北线为武都场镇以北400米。

包括东北镇武都、兴隆镇广灵,保护区面积9.10平方公里。

第二水源地准保护区:

为第一水源地准保护区范围。

保护区范围图见附图1、附图2,保护区拐点坐标见附表2、附表3、附表4。

第二章 

划分依据

2.1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资料

2.1.1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7.《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2.1.2 

参考资料

1.《绵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2.《绵竹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年)

3.《水文地质手册》(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队)

4.《成都平原水文地质综合勘察评价报告》(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5.《绵竹市城区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德阳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6.《绵竹市地下水评价报告》

7.《绵竹市供排水总公司第二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8.代表取水井点成井报告及近期水质监测报告

2.2 

相关已经批准实施的规划

绵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给水规划:

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26.5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27.8平方公里,生活用水量为5.3万立方米/天,工业用水量为5.5万立方米/天,管网损漏及其它用水量为2.2万立方米/天,总用水量为13万立方米/天。

水源仍采用地下水。

保留现状三、四水厂,在绵拱公路与二环路交叉口东北角新建五水厂,水厂占地3公顷,设计规模8.5万立方米/日,水源地位于马尾河以东,二环路以外的绵拱公路两旁,两根原水输水主干管管径分别为DN600、DN800,总长约10公里。

水厂总规模13.0万立方米/日。

2006年绵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竹府办[2006]113号文件发布《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办法》划定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其一级保护区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内;

二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30米至2倍影响半径内,面积17.75平方公里;

准保护区按地下水补给条件划定面积74.18平方公里。

第三章 

饮用水水源地护区概况

3.1 

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

3.1.1 

自然地理

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东经103°

54′~104°

20′,北纬30°

09′~31°

42′之间,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

东南距德阳市31公里,南距成都市83公里。

3.1.2 

地质地貌

图3-1 

绵竹市全图

绵竹市境内地层分布与地貌单元基本一致,龙门山区出落前震旦——侏罗系沉积地层,溪江——燕山期侵入岩浆岩及两者的变质岩类;

平原区则广布第四系松散地层。

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倾斜,河流纵横,切割强烈。

西北部山地区,是境内诸河流的发源地。

支流众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为500~1000米,河床狭窄,河谷陡峻;

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类型多样。

全市大致分为山地、平原两大部分:

山地以中山为主,面积648.5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2.08%;

平原区幅员面积59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7.92%,属盆地西部平原亚区的组成部分。

3.1.3 

河流水系

绵竹境内河流均属沱江水系,发源于西北部山区,流向东南平原,多属季节性河流。

山区河谷陡峭,落差较大。

平原比降随地势逐渐减缓。

水量变化大,冬春少雨季节,水量较为稳定,夏秋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易造成灾害。

主要河流有:

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等。

3.1.4 

气象特征

绵竹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常有春、夏旱发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涝天气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

年平均气温15.7℃,最冷月平均气温4.0℃至10.0℃,年极端最低气温-10.0℃至-1.0℃~2.0℃。

多年平均降水量1053.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421.4毫米,最少降水量为608.7毫米,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3.1.5 

地下水

绵竹市平原区属绵远河冲洪积扇,在扇中、扇前地区,地形坡降5~7‰,地下水埋深一般为3~10m,扇缘一般小于3m,地下水较为丰富,可达1000~3000m3/d。

水源地内取水井井深45米左右,大部分井点揭露地层包括第四系全更新统Q4和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岩性以含泥砂砾卵石层为主,其含水性随泥质成分的增加而减弱,取水水源以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为主。

地下水水平补给主要的来自上游地下水的迳流,垂向补给有降雨入渗补给、稻田灌水入渗补给和渠系水补给。

地下水从北西-南东方向,迳流,水力坡度由西向东渐小,一般为5~8‰。

在城区马尾河附近等水位线呈上凸,表明地下水向河水排泄。

3.1.6 

社会经济

绵竹市为德阳市辖县级市,辖19镇2乡,2007年末总人口51.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1.27万。

绵竹经济繁荣,自1994年以来一直位居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行列。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42.5亿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97869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7.2亿元,利税总额达到42.3亿元。

3.2 

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资源状况

绵竹市地处沱江上游,年均降水量1086.4毫米,石亭江、绵远河出山流经平原,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7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发利用量1.13亿立方米,符合供水要求。

都江堰人民渠、红岩渠穿越全境,绵远河官宋硼堰枢纽拦河取水,全市有小

(一)、小

(二)型水库21座,干、支、斗渠1263条,长1373.4公里,蓄、引、提形成网络。

据《绵竹市城区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绵竹市城市附近区域(二环路以内27.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959.9毫米;

流经区内的马尾河平均年径流量0.499亿立方米,枯洪期流量悬殊,难于利用。

区内地下水资源储量4966.8万立方米,可开采量3092.4万立方米,开采条件好,保证程度较高。

3.3 

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

图3-2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图

绵竹市城市饮用水第一水源地服务绵竹市城区,2007年供水人口9.37万人,年供水量521.42万立方米;

设计取水量4.98万立方米/天,实际取水量1.43万立方米/天。

水质达标率100%,地下水综合评价分值2.15~2.18,水质级别为良好。

第二水源地已完成初设和水资源论证,供水规模确定为4万立方米/天。

3.4 

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源及影响途径

绵竹市平原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主要有以下污染源。

一、生活污染

由于评价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及降雨关系密切,生活污染源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甚大。

大量生活污水、粪便与生活水井较近时,渗漏液和渗滤液污染土壤,进入井水,造成井水“三氮”污染。

需完善城镇污水管网系统,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在乡村,保护生活井水周围环境,做好污粪水塘和生活垃圾堆放点防渗漏处理。

二、农业污染

化肥、农药施用会对整个水、土环境造成面污染。

某些农药品种化学性质稳定,水溶性较低,且不易分解,长期使用农药、灌溉后溶于水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对地下水源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氮肥为主的施肥结构,与区内中“三氮”、硬度和氯化物的升高直接相关。

需发展高效、集约型农业,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三、工业污染

评价区内企业污水排放量少,城区排污管网逐步完善,加之各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正常,各项污染物指标基本控制在标准之内,有毒有害成份较少,对地下水源威胁较轻。

但区内有部分废渣堆场、储油罐和油料转运场,有污染地下水的危险。

3.5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

绵竹市平原区地下水一般水化学特性如下:

(1)pH值在6~8之间,实测PH值范围为6.81~8.02,属中性或弱碱性水。

(2)矿化度一般为0.3~0.8g/L,属低矿化度淡水;

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有三种:

HCO3~Ca•Mg、HCO3•SO4~Ca型、HCO3•SO4~Ca•Mg型。

(3)硬度一般为微硬水或硬水。

根据监测资料,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良好,取水井地下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148-93)Ⅲ类标准。

第四章 

调整划分方法与结果

4.1 

划分方法

4.1.1 

保护区半径

根据《成都平原水文地质综合勘察评价报告》、《四川省绵竹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绵竹市地下水评价报告》,结合本次工作区域内取水井成井报告等成果资料表明,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源利用的是浅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以泥砂砾卵石层为主,有效孔隙度20%~35%,水力坡度为5‰~8‰,渗透系数一般为24.4-89.4米/天。

第一水源地日开采水量约1.43万立方米,第二水源地规划日开采水量约4万立方米,均为中小型水源地。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保护区半径计算公式采用孔隙水潜水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中“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计算的经验公式:

R=α×

T/n

式中,R—保护区半径,米;

α—安全系数,一般取150%,(为安全起见,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加上一定量,以防未来用水量的增加以及干旱期影响造成半径的扩大);

K—含水层渗透系数,米/天;

I—水力坡度(为漏斗范围内的水力平均坡度);

T—污染物水平迁移时间,天;

n—有效孔隙度。

本次选定的技术指标为:

α—安全系数取150%,K—含水层渗透系数取55米/天,I—水力坡度取7‰,T—污染物水平迁移时间取100天,n—有效孔隙度取27.5%。

将各数值代入公式:

T/n=150%×

55×

7‰×

100/27.5%=210(米)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要求,实际应用值不得小于下表中对应范围的上限值:

表4-1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经验值

介质类型

一级保护区半径R(米)

二级保护区半径R(米)

细砂

30~50

300~500

中砂

50~100

500~1000

粗砂

100~200

1000~2000

砾石

200~500

2000~5000

卵石

5000~10000

由于绵竹市城市水源地取用的地下水含水层岩性以泥砂砾卵石层为主,含水层介质类型确定为砾石,因此确定本次一级保护区半径为210米,按T=1000天计算得二级保护区半径为2100米。

4.1.2 

保护区定界技术说明

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中规定“在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应尽可能小”这一原则,综合考虑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排泄补给、地下水流向、天然水力坡度等因素确定界线。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西北方向,同时区域内天然水力坡度(5~8‰)较大,且取水井水位降深较小,地下水径流下游方向影响减小,因此西、北方向按分析计算半径,东、南方向适度缩小。

另外区域地下水向马尾河排泄,因此以马尾河西北方天然边界。

第一水源地现有水厂四座,属绵竹市自来水公司,其井位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

表4-2 

第一水源部分地取水点基本情况

取水点名称

井深(m)

井径(m)

抽水试验水位降深(m)

位置坐标

经度

纬度

ZK7水源井

44.5

0.48

2.71

104.2068

31.3523

ZK8水源井

1.70

104.2078

31.3511

ZK9水源井

44.3

1.22

104.2094

31.3541

ZK10水源井

0.95

104.2064

31.3572

ZK11水源井

1.18

104.2045

31.3635

ZK12水源井

44.4

1.07

104.2145

31.3534

ZK13水源井

32.6

3.27

104.2166

31.3588

ZK14水源井

6.52

104.2195

31.3589

ZK15水源井

44.7

3.40

104.2103

31.3591

ZK16水源井

1.02

104.2151

31.3616

ZK17水源井

3.28

104.2196

ZK18水源井

1.01

104.2154

经计算,相邻井间距最小为320米,按照《规范》要求“井群内井间距小于等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则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为边界,向外径向距离为一级保护区半径的多边形区域”,因此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划分边界为非线性分布,见附图2。

第二水源地取水井设计布设在二环路以北3公里,沿德天铁路两边各200米左右范围内。

由于井点位置未最终确定,本次一级保护区划定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210米范围内,不能具体确定坐标。

绵竹市城市水源地准保护区合并一起在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区和径流区划定。

4.2 

保护区范围

4.2.1 

保护区界线及红线坐标

为了便于开展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依据保护区划分的分析、计算结果,结合水源保护区的地形、地标、地物特点,最终确定各级保护区的界线。

保护区界线红线坐标见表4-3。

一、第一水源地

一厂位于马尾河右岸,单独划定一级、二级保护区,一厂规划逐步关停,现状供水量较小。

二、三、四厂位于马尾河左岸一起划定一级、二级保护区,其中二厂规划逐步关停。

二、规划的第二水源地

4.2.2 

污染源、集水井、排水区分布特性

污染源主要为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污染,这部分污染源比较分散;

区内市政管网沿街道两侧铺设,收集保护区内的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废水统一排放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区内主要企业有两家,有两家加油站。

保护区核定调整后,剑南春集团公司不在调整后的一、二级保护区内,原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12个加油站现有2个在调整后的保护区内,其余10个加油站不在调整后的保护区内。

保护区内无集水井。

第五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5.1 

水质监测

绵竹市自来水公司水源地监测点有一厂、二厂、三厂和四厂,监测频率为每年12次,检验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监测项目有pH值、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氟化物、氰化物、六价铬、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氨氮、总大肠菌群、铁、锰、铜、锌、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汞、砷、硒、镉、铅等23项。

5.2 

监督与管理措施

一、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由市环保局会同相关部门提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核定和调整方案,报请市政府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向社会予以公告,并在一、二级保护区设置标志牌、警示牌、界碑、界桩。

二、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排污口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按照国家、省和市的要求,完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的取缔。

三、修定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办法

为了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证饮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防止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群众生活对水源地安全造成污染和破坏,按照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由市环保部门牵头修定《绵竹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办法》,报请市政府或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实施。

四、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

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新的《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内,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五、协调各部门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

各部门、各镇(乡)要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环保部门要依法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组织对饮用水源进行监测;

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企业的整治力度,取缔违法排污口;

对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建设部门要制定饮用水供水规划和供水应急预案;

对水源保护区陆域的废渣、垃圾进行清除。

规划部门要将饮用水源保护区纳入城市规划的内容严格管理,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与供水设施无关的项目。

水利部门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依法关闭保护区内的自备井,严格自备水源井的审批管理。

卫生部门要负责一级保护区内饮用水源的卫生监测和卫生监督管理。

农业、畜牧部门及各相关镇乡要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农药、化肥施用、畜禽粪便处理的管理;

对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限期搬迁或关停取缔。

 六、水质监测

市环境监测站要负责对饮用水源地,按国家地下水质监测规范进行水质监测。

对补给上游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周边选取监测点,进行长期水质动态观测,防止地下水污染。

七、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应急机制

市建设部门要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水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落实处置措施,认真执行水源安全的值班、报告制度,和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助机制,一旦发生污染水源和供水水质的突发污染事件,要及时启动应急监测、处置、信息发布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八、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市广电局、各相关部门、镇乡积极配合,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水资源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