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7239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办法研究》(中学地理为例)Word下载.docx

由于目前对分组合作学习的实用研究方面还比较少,针对分组合作学习常见不足,本课题在教学实践中重点研究分组学习的有效性问题,抛砖引玉,推进分组合作在新课堂上呈现活力,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4.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课题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地理教学实践,立足课堂、以课堂作为基本研究元素,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分组合作。

本课题由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所以,教学就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去让学生接收,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完成,用他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新知识,并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这是分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个性和社会性的心理发展特征是研究的重要依据。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自主意识增强,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学习生活中要求人格独立、精神和行为自主,追求地位平等。

这些理论成为支持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支撑。

社会心理学沟通与人际关系的理论、社会影响的相关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结伴效应能促进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

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

这些基本理论都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探索影响分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因素。

通过课堂实践,研究、探索哪些教学因素对分组合作的学习效率产生明显影响,并加以控制。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跟踪,观察、调查、搜集相关资料,为进一步设计有效分组合作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尝试探索合理的合作方案,寻求形成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

(2)构建有效分组合作的方案。

对不同教学内容特点,分别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案。

在自主意识、创新思维、组织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合作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形成有新课程特色的教学课堂。

(3)尝试建立有效合作学习的评价系统。

合理运用的评价系统,推进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课堂分组讨论,成为学习的主体。

思考如何解决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使学生认识加强,主动投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达到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2.研究内容

(1)分组合作学习常见问题研究

(2)影响分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3)教师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4)分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有效性个案研究

(5)构建有效分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1.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教学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方法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等。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查每一节分组合作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学习现状,并针对现状,寻求相应的对策,探索合理的分组改进方案。

同时,通过调查,可以及时反馈教师和学生对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理念的主观感受,为调整课题研究的方向收集切实而富于实践意义的资料。

(3)案例研究法

研究探讨一些经过教师思考、具有启发意义的案例,把方法相似的演示教学案例形成教学案例模块,归纳有效分组合作课堂的共性

(4)经验总结法

对于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信息技术替代生物课堂演示实验的方法。

2.课题研究的步骤

(1)前期准备(2014年1月——2月)

首先,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分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的反馈信息,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研究所得到的调查数据。

初步形成研究意图,确立选题。

其次,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方案,完成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制定研究方案,确立研究流程和具体实施计划。

撰写开题报告。

(2)主体研究阶段(2014年3月——2016年8月)

按研究方案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和问题探讨,定期进行研究活动,收集好计划、小结、调查、论文、教案、课例等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优化研究过程,作好方案修订工作。

(3)总结阶段(2016年9月一2017年2月)

收集、整理课题相关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完成研究成果的收集,填写结题鉴定申请书、评审书、成果鉴定书等材料准备申请结题。

3.课题研究的策略

(1)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谈话等方式,了解分组合作学习常见问题,对影响分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本课题共发放两次调查问卷,分别面向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合计回收689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本课题三年共听课108节课,每学期至少听课15节课,每学年至少听课30节课,同时密切与学生沟通联系,取得了大量感性认识及一手资料。

(2)通过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观察在课堂实践上,在同一个影响因素的不同作用下,学习效果的差异,从而寻找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案。

初步行动是建立分组实验班和常规对照班进行研究。

课题经过开展前期研究,到2014年初课题立项。

当时高一入学新生分班很均衡,对开展教学方式对比研究极其有利。

因此最初我们以高一地理课堂为研究基础,原计划收集两到三年的对比数据进行研究。

办法是建立两个实验班、两个对照班。

首先是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较。

在实验班进行学习小组分组,成立稳定学习小组,对组长进行培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对照班没有稳定分组,课堂教学主要是常规讲授。

其次是在实验班与实验班之间,进行不同的分组策略,对比其学习效果。

经历了一学期的实践,实验班的进步明显,特别是从成绩数据上分析,进步空间比较显著(如图)。

如果能够收集到两到三年的对比数据,持续研究,也许关于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问题结论,将会有比

4

较有说服力的数据。

但是,我们的研究很快遇到了困难,那就是高一下学期由于文理分科,重新分班,从而实验班和对照班人员被分散,研究的样本就不可持续了。

只能重新想办法。

最后我们决定多途径寻找和建立比较稳定可靠的研究样本。

一是实地听课,二是网络看课,三是以研究性学习课堂为突破。

一是实地听课。

三年来,一方面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观察与思考,一方面在校内外听了大量的课,对采用分组合作方式的课堂,同步调查访谈。

二是网络看课。

网络信息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样本。

这里要特别推荐一个网络平台,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数字资源平台”。

那里面集中了全国教学优质课实录,包括武汉市历年优质课比赛的录像资料,并且附录了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各学科带头人的点评。

网站目前其意图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资源平台,网络上类似这样的教学资源与平台,使我们从中找到了大量的观察样本,在网络上看课、听专家评课,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

5

三是以研究性学习课堂为突破。

最后,怎样保持研究对象的持续性?

我们找到了另一个突破口,即研究性学习的辅导。

研究性学习持续两年,每周一节课,以辅导教师组织成立学习班级并带班,以研究任务为驱动,特别适合以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开展。

每学期一个研究周期,我们成立了稳定、持续的分组学习小组。

因此,研究的随后两年,研究性学习的地理课堂成为一个稳定的观察研究样本,我们在这些课堂上的实践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阶段成果,我们推荐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让第三方的评价系统对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成果目录中可见一斑。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影响分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因素与建议

调查基础数据与分析详见阶段成果论文:

《影响分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因素探究》《教师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以下是发现与建议。

经调查访谈,包括对老师与学生双方面的调查,结合课堂观摩、课堂实践等方式对比研究,关于影响分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调查,发现以下因素对分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影响较明显。

(1)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情况

学生对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持欢迎态度,但从即时学习效果上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成绩中等部分的同学,采用此种方式学习效果较佳。

成绩优秀以及成绩差的学生,此种方式学习效果差,不如教师主讲方式。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对讨论发现的贡献不一样,优秀的学生贡献多,收获少。

成绩差的学生贡献少,接受难。

成绩中等的学生,反而在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收获最大。

(2)教师分组策略

分组人数过多,分组学习效果下降。

人数在三到五人最受欢迎,基本表明,三到五人的学习小组是效率最好的。

而如果超过七人,有的组员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很容易被边缘化,从而被排除在讨论之外。

三人以下,讨论思路与范围则难于展开,效果亦较弱。

(3)学生个性和性格

性格开朗的同学,乐于合作,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容易推进问题探究,起到积极影响。

但是假若性格过于开朗,只顾发表自己看法的,往往又对问题讨论起到阻碍作用。

因此,小组内的协调也是分组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需要培育学生的小组内如何辩论的礼貌与艺术,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4)沟通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强、善于分析与总结的同学,对分组学习的效果,也起到推进作用。

(5)问题设置的难度

问题过难与问题过于简单,均效果较差。

此外,与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也有关系。

(6)教师的组织引导水平

问题过难的,如果教师善于组织引导,打开学生思路,往往引发热烈的讨论,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调查结果发现,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应注重以下环节:

(1)分组策略很重要

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注意组建和培育各讨论小组。

而不是临时需要临时分组,那样的分组效果较弱。

分组三到五人为佳。

小组成员中,成绩优、中、差有层次,能带动讨论开展。

尽量配备一名性格较开朗或者乐于、善于表达发言的同学。

平时就注意培育学生沟通交流的艺术,学会理性讨论、与人协作的沟通办法。

(2)问题设置

并不是所有课堂都适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点要慎重。

谨慎考虑一堂课、一个环节是否适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关键在于用于讨论的问题的的设置。

问题应该有难度、有广度,能深入讨论,或者能展开不同角度的讨论为佳。

此外,设问应精准、有效,问得清楚。

(3)课堂上全程关注

如果预见问题难度与广度适用,确定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时,还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随时注意启发和点拔,打开学生思路,以图实现讨论学习的效果。

课堂上应全程关注、积极推进有效讨论。

当注意到有的小组未能展开讨论时,应该及时帮助,启发小组讨论的突破口。

应该鼓励有难题的小组,即时向老师举手求助。

(4)讨论之后

讨论之后,教师还可以将延伸思考交给学生,让求知的欲望,延伸到课堂之后。

起到“欲尤未尽”、“引而不发”的效果。

(5)重视发挥教师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5.1)明确主导地位,发挥主持导演作用

分组之前,组织分组,培养组长。

在学期之初,就应该在本学科课堂内做分组安排,并把培养小组长做为开课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抓好。

通过小组长明确课堂目标,带动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迅速、专注地完成学习任务。

分组之后,教师做为课堂的导演应该处在幕后,但“幕后”不等于“消失”,教师应象一个高明的导演,不可摒弃主导者地位,应体现出导演“无处不在”、又“处处不显”的作用。

(5.2)明确教育者地位,发挥启发点拔作用

当学生的讨论陷入僵局、思路受阻的时候,教师及时地点拔启发,将推动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

因此,分组合作的课堂,并不是交给学生就完了,而是相反,教师要实时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观察小组讨论状态,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

这是由教育者的地位决定的。

(5.3)明确协调者地位,发挥掌控课堂作用

教师对分组合作的课堂的掌控将取决于教师的协调能力。

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能力。

从课堂组成要素上看,是教师对学生、老师、教学环境三者关系的协调与掌控;

从内容上看,是教师对小组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与学材、教师与学材关系的调配与掌控。

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几个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动中。

在知识点的起承转接之间、在教学环节的转换之间,在小组讨论过渡到小组分享之时、在小组分享过后、在需要教师小结点评之际,就是几个关系主次发生转换的时刻。

教师协调得好,学生注意力顺利向需要的方向转移,课堂就高效紧凑;

反之,课堂拖沓冗长。

(5.4)明确协作者地位,发挥促进学习作用

协作者,也可以说是合作者。

在分组合作的课堂中,教师并不游离在课堂之外。

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可以是组织引导,也可以是合作学习的角色。

研究实践表明,在学生面临讨论困境,小组不能得出统一结论的时候,教师采用协作者的姿态解决学生困境,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能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当小组内部出现分歧的时候,分歧意见的双方征询老师裁判:

“谁说的对?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反问:

"

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想的?

也可以提出几种可能:

如果象你说的那样,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演变呢?

”“如果我在这一点上,不是这样处理,而是那样处理,又会怎么样呢?

如此,采用开放的态度、跟学生一起协作研究,对学生仅提供思路和可能,由学生自主发现,突破困境、打开新的视角继续讨论。

这样做,比起权威地告诉结论给学生来说,更能够发挥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5.5)明确引领者地位,发挥评价促进作用

分组合作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应及时点评。

特别是在小组分享的环节,学生的发现并不一定能触及要点和核心,每当这些时候,都需要教师果断介入,适当点拔,适时引导,启发疑问,推动学生对知识点思考的深入。

评价用得好,可以提示学生思考漏洞,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进程。

教师引领作用,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很多个环节体现出来。

比如场境启发引领、问题设置引领、及时评价引领等。

总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也是教育者、引领者、协调者、协作者和组织者、是课堂教育的实施者,即使组织教学的手段、方法转变,但教育者的身份角色是不变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合作的课堂,是否有效,也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与引导。

分组合作的课堂,必须明确教师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2.构建有效分组合作小组的建议实施方案。

在行动研究与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检验、改进和完善分组合作的操作办法,采用经验总结法,目前形成以下建议方案。

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构建主义思想、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

二、工作目标:

1、构建与培育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2、重点培养学习小组长,以小组长带动学习小组开展有效的学习研究活动,主动、有效地学习。

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教师教学实效。

三、工作内容:

(一)分组合作学习小

组的构建

2、重点培养学习小组长,以优秀的小组长带动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有效的学习研究活动,主动、有效地学习。

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实效。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

管理

1.确立分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

(1)制定行动守则

(2)合理分工,明确任务。

2.明确分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环节

(1)收集资料阶段,合作预习、提出问题。

(2)突破重难点阶段,讨论、思考与探究。

(3)发现新疑点、新问题阶段,合作讨论。

(4)补充材料阶段,合作探究。

(5)形成结论阶段,合作小结。

四、学习评价

1、教师评价2、小组长评价

3、小组成员评价4、提交学习作业质量评价

5、非组内成员观察与补充评价

备注

这个方案的特点是,重视和强调可操作性,明确分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具体提出分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重视分组合作的学习评价,促进了分组合作的学习效率。

根据这一方案,实验班的成绩进步明显。

如下图,地理科成绩不论是与班内其他各科成绩排名横向比较,还是期中、期末两次地理成绩纵向比较,均表现出明显进步。

[如图]

9

此外,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组织学生采用固定分组,开展学习研究,将阶段研究成果报送参赛,连续获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从同一小组的成果前后对比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明显进步。

比如陈家成同学为组长的旅游地理小组的成员,高一研究海口旅游名村,成果获得省二等奖。

高二研究动物园,成果获得省一等奖、国二等奖。

高一的时候,课堂上全程跟进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自主学习,每一个环节都介入学习指导,工作量非常大。

但是,经过一次任务,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能力一旦养成,后面的学习研究就轻松了。

高二基本就可以放手,让小组自主学习,教师仅作方向性的指点。

具体的学习过程全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成果最终还拿下了国家级奖项。

初步观察,按照这个方案组建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是有一定效果的,是比较可行的。

3.尝试建立有效合作学习的评价系统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行动研究,经反复实践与修正,逐步确定以下分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案,并制定了评价表。

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方案

1.评价原则

(1)将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2)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也重视学习结果评价。

(3)要注意多层次、多视角地评价学生。

2.建立多层次的评价的内容

(1)学习过程评价:

积极投入,整体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观察课堂秩序、小组的分工合作、课堂的展示与表达、学习拓展与创新、课堂质疑与提问、课堂的释疑与解惑、课堂学习的专注度、课堂展示时间把握等方面表现,做出综合评价。

(2)学习结果评价:

10

通过观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课堂中的进步表现、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表现等几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

(3)多层次综合评价: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评价其学习合作表现及学习效果,

组长对本组成员的分组合作表现与学习效果作出评价。

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感受、其他小组的学生对本小组的观察感受等,也可以成为小组评价的依据。

3、重视评价反馈

(1)任课教师综合评价表得分情况,推出本节课“优秀学习小组”,给予表扬、及时记录。

学期末进行汇总表彰。

(2)针对学生个人表现随堂给予表扬。

如“点评高手”、“进步之星”、“创新健将”、“质疑强者”、“解惑高参”等。

并记录学分。

(3)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反馈

如小组各阶段学习成绩小结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品参赛获奖。

及时反馈,促进成长。

4.评价结果运用

(1)对取得“班级优秀合作学习小组”的小组学生,提请班主任及年级组对其进行表彰。

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记录上,取高分上限登记。

(2)以各种形式宣传展示学习小组的风彩和事迹。

考虑以美篇、微信群等传播手段正向鼓励。

(3)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获奖的,所获得的荣誉均记录于《学生成长档案袋》。

有效分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小组或成员名

课题名

教师名

学习时间

评价者

组长诅

F价

其他组或组员互评

教师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赋分

8

6

0~6

学习过程评价

合作秩序

交流程度

X2

学习态度

分享表现

学习结果

评价

交流成果

完成目标

课堂检测

项目获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