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各学科基本课型模式推荐文档格式.docx
《初中各学科基本课型模式推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各学科基本课型模式推荐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主思考,自主纠错,自主质疑;
带着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生生互评;
③关键点拨:
教师对典型错题点拨、讲解;
④题类拓展:
确立“一道题即一类题思想”,对同类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加以拓展;
⑤强化巩固:
巩固、强化所评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品质,提升综合素养。
四、作文课
(根据教学时间安排,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分别可以整堂课操作,也可以进行合二为一。
)
(一)作文指导课
锁定目标→范文引路→方法指导→随堂习作
①锁定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锁定序列化作文训练目标;
②范文引路:
精选范文,借助典型。
也可下发学生的三类文,围绕训练要点,比较优劣,启发思考,研讨中加深感悟;
③方法指导:
结合例文指导,多层次、多角度指导,板书方法中的核心要素;
④随堂习作:
强化时间意识,在作文课限定时间写作。
检查写作提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明确评价标准,及时评价优劣。
引导学生辨别仿作与抄袭。
注意文体定位,强调语句流畅,提出书写要求。
(二)作文讲评课
榜上有名→文题再现→佳作欣赏→出谋划策→恕我直言→互评反思
①榜上有名:
公布优秀学生名单,肯定学生成果、激发写作热情;
②文题再现:
审题、立意、要求等解读;
③佳作欣赏:
印发整篇习作或片段、作者朗读、多媒体呈现;
④出谋划策:
作文升格修改;
⑤恕我直言:
教师重点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⑥互评反思:
学生互评、自我反思
五、阅读课
(一)阅读导引课
1.基本框架
名著资料简介——精彩片段欣赏——阅读方法指导——制定阅读计划
①名著资料简介:
名著相关资料即作家生平、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名人对作品的评价等,让学生课前认真查找资料,宏观把握全书。
②精彩片段欣赏:
精彩片段即最能体现名著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的部分,教会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阅读效果。
③阅读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名著阅读的方法。
主要有下列方法:
先读前言、目录、后记。
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名著全貌。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即在通读全书,整体把握的同时,对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反复阅读,务求理解透彻。
作好读书笔记。
如摘录精彩片段,作圈点批注,写读书心得等。
借助网络查阅资料。
这是网络时代的新式助读方法。
遇到疑难及时向老师、家长请教,与同学交流。
④制定阅读计划:
根据教学进度,制定整本书的阅读要求和序时进度,安排好读中交流和读完整本书后的交流、研讨内容分工及活动形式等。
(二)阅读交流课
激活记忆——重现故事——点评人物——分享经典——知识冲浪
①激活记忆:
教师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简单交代交流的目标和要求。
②重现故事:
让学生复述主要的故事情节。
③点评人物: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点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复述时注意人、事、情三个方面。
④分享经典:
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阅读内容中的经典片段加以赏析,以加深学生对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作品主题的深入研读、理解把握。
⑤知识冲浪:
运用竞赛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三)阅读展示课
总览全书,把握基础——任选一章
,试作点评——四边互动,走近人物
——深入文本,合作探究——比较阅读,体味风格——链接中考,实战演练
①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在学生阅读全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略读方法,了解全书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把握作品主题等。
②任选一章
,试作点评:
学生从全书中任选一片断(建议课本节选为佳)进行点评,并阐述选之理由,用自己的心和作品对话。
教学生学会精读。
③四边互动,走近人物:
在前面略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能启发学生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上讲台交流各自的感悟,师作适当点评。
④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
师生就课文中节选的若干个片断,进一步走进人物。
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畅所欲言。
课后让学生将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并张贴在学生园地上。
⑤比较阅读,体味风格:
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查艺术手法的含义。
推荐阅读中外其他有关的文学作品,充分体味作品的艺术风格。
⑥链接中考,实战演练:
链接相关中考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数
学
(一)课前预习
1.教师编写学习目标;
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下,编制出“预习学案”;
提前2天以上把预习学案发给学生;
课前1天教师通过抽阅“预习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2.学生依据预习学案认真预习,及时完成“预习学案”,记录疑点。
3.强化问题情境的设计。
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1)教师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指导自学。
(2)学生相互检查“预习学案”的落实情况。
根据学习目标和预习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再认真阅读教材,纠正错误,对存在的疑问再思考。
2.合作交流
(1)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整理后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探究);
合作交流活动时间,教师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深入组内讨论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交流展示”及“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学生:
①组内交流: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内讨论,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方法,探讨知识间规律,在组内达成共识。
②班内交流:
在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解说小组的观点和看法,解说小组得出的方法、结论和规律,引发全班思考讨论,优秀的成果共享,问题纠正。
3.精讲点拨
(1)
教师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
精讲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范、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整合提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
教师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
(2)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疑点,突破难点。
4.达标训练
(1)教师展示当堂训练题,及时进行反馈与矫正,点评解题,总结方法和规律,确保课堂的效益。
训练题的设计要做到:
①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②训练题设计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
③设计要突出重点、注意疑点。
④题目要有代表性和可拓展性。
(2)学生独立完成当堂训练,巩固知识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简单应用,总结解题思路与方法。
进行课堂学习小结。
总结、整合、提升,感悟新课学习的收获,提出存在的困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行补救学习。
(三)课后提升
1.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对学案加以修改、补充、完善。
检查学生对学案的整理情况,批阅学生的课后提升训练。
2.学生①整理好学案,必要的复习巩固。
②完成分层次的课后作业。
③搞好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等。
复习课导学案模式:
(一)教学目标——要用可测的行为动词进行设计,不能空洞(如:
让学生做……,让学生怎样……)
(二)知识梳理——填空题的形式(主要内容),课前完成
(三)基础达标——以小题形式,主要覆盖本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课前完成.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与基本方法进行梳理与总结.
(四)典型例题——4-5题,中档题为主,根据情况可以不要求学生课前完成
题目选择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能体现知识整合、通性通法、有利于解题规律的总结.
(2)教材上重点知识的应用,能有效地考查、发展学生的能力,可以适当延伸,有生长点的题目;
(3)难点、疑点、关键点的题目要配以变式训练题;
变式训练可不编在导学案上;
(五)反思与总结——知识的总结、思想方法的提炼、课堂上暴露的重要问题再强调;
(六)作业——要体现与例题相配的变式化、系列化,重视错题的再现.
作业题的选择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教师没做过的题不选;
没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不选;
近期雷同的简单题不选;
难、怪、偏、不符合课标的题不选.
复习课模式:
1.学生课前完成知识梳理与基础达标,教师收上批改并进行统计;
2.教师课上有选择地展示学生做的情况,并结合基础达标题进行提炼、总结;
对于错误较多的或重点题型再通过变式训练,及时反馈;
3.典型例题的处理,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或有目的地展示学生做的情况,或让学生上黑板板演,以便订正错误和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再根据不同的题目特点进行变式训练,变式时不要做简单的重复训练,应该做形同质不同、形不同质同的变式;
4.变式训练结束后,让学生再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对重要的解题方法进行板书;
5.反思总结,让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全方面的回顾,总结提炼本节课重要的题型及解决方法、本节课重要的数学思想.
(一)备课:
1、批改:
要有分数;
2、统计:
不仅要统计各题错误人数,还要统计错因;
3、归类:
哪些是知识方面、哪些是技能方面、哪些是习惯方面;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准备好必要的变式训练题;
4、教师记录下学生的典型问题,以便课堂展示、纠错、比较;
(二)上课:
1.先给5-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纠错:
①审题方面的让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
②知识方面的让学生在题目旁边写全自己没掌握的知识;
③技能方面的小题要大做。
2.归类讲评:
若是知识问题,评讲时应先梳理知识,再让学生进行补偿练习;
若是技能方面,再分析是切入口方面还是思想方法方面,先让学生分析解决,不能解决的教师再进行点评,归纳,最后通过变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对于不会做的问题,要让学生尝试找模型,用模型中的思想方法去尝试解决;
3.总结反思:
针对本节课讲评的试题再提升;
4.布置相应的作业:
注:
试卷讲评课,在试卷上要有本节课讲评的顺序、知识点梳理、方法与思想的提炼、重点、难点的体现,要有相应的变式题,不能只有答案。
英
语
激趣导入(2—3分钟)
自主学习(感知新知)
探讨性学习(理解内化知识)
巩固性练习(强化性训练及应用性技能培养)
检测性回顾(查漏补缺,巩固加深)
Reading,Grammar,Integratedskills,task等不同板块侧重点不同,但教学流程基本相同,主要应用任务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在应用中掌握语知,提升能力。
复习热身(紧扣本单元话题,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教师巡视、答疑。
知识回顾(Wordsandexpressions;
Grammar)
点击中考(搜集与本单元词汇、短语、语法相关的中考题)
语言运用(限时训练、书面表达)
总结反馈
作业布置
三、练习讲评课
①课前准备:
教师做题,精选试题。
②课中评讲:
评讲是试卷评讲课的主体,要做到一评,二讲,三巩固,才能确保务实有效。
评,简短地评说试卷的质量、作用及训练的目的;
评价学生的答题情况,表扬优秀生,鼓励中等生,触动后进生。
讲,不是教师“独白”,要杜绝逐题翻译,逐项分析式讲解,杜绝对答案式的评讲,要依据不同题型的特点,归因分析,归类讲解。
师生探讨出错率较高的疑点、难点;
避免一人生病,众人吃药的现象发生,提高讲的效率。
巩固,是强化训练,对于学生暴露出的典型问题讲清楚还不够,必须进行当堂巩固,为了促进short-termmemory(短时记忆)向
long-termmemory(长时记忆)转化,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和加深记忆的目的。
③课后反思
记忆是思维的残留,没有思考就没有很好记忆,没有反思就不会有很好的内化与吸收,评讲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整理课堂笔记、错题集,发挥训练的反拨作用,有效避免今后学生犯同样的错误。
4.听力训练课结构模式
听力训练课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
听前阶段(pre-listening),听中阶段(while-listening),听后阶段(post-listening)。
①听前:
教师准备好听力材料,引导学生听做各方面的准备,以最佳状态进入听力活动。
但听前教师扫清会对听力理解产生障碍的词汇及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这项准备工作只是要学生认知生词即可,词汇的扩展学习应放在听力理解之后,这样能使教学层次清楚,又重点突出。
②听中:
听中教师要要注重学生听力理解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避免先看录音原文,再听录音。
听中可采取泛听、精听相结合。
教师要提醒学生做笔记、填写表格、写摘要、进行实际操作。
③听后:
重视听后的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听后进行回忆、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
在听力过程结束后,不要简单地让学生校对答案,判断正确与否,而是通过对听力材料的再挖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高级能力。
物
理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记录疑点。
(1)教师指导自学物理教材。
(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教师把学生的问题收集后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探究);
(2)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内讨论,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方法,探讨知识间规律,在组内达成共识。
解决疑点,突破难点。
1.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对教案加以修改、补充、完善。
批阅学生的课后提升训练。
2.学生复习巩固,完成课后作业。
(一)出示目标,把握本节(章)复习的重难点
(二)自主构建
1.梳理基础知识,解析易错、易混点,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网络结构。
2.引导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清理教学脉络,明确逻辑关系,形成整体框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重点对不能自己解决得疑难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
2.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在小组内部展示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本小组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典例精析,体悟规律
1.教师根据可出现的问题,针对重点、难点,结合热点,设计典型例题,与学生一起进行精要剖析,重点解析答题的方法,探寻解题的规律,逐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取能体现重点内容、具有代表性、并能体现一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题目。
(五)当堂检测,迁移运用,形成能力
1.教师根据学生可能出错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训练题目,供随堂训练之用。
2.要求学生限定时间完成。
(一)课前准备
1.课前批阅试卷(练习),分析归纳学生的错题原因,做好错题归类、统计。
2.要做出规律总结和习题备课,能够再次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
(二)课堂教学
1.分析检测(练习)的总体情况。
(1)让学生了解自己答题的情况,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
(2)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2.学生自主纠错
(1)对出错率较低,学生可通过查阅教材、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学生自己分析错题原因,是知识该记的没记住,还是表述不清、书写不规范引起,还是方法不对。
学生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在下面的考试中注意。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对错题进行讨论,后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
(2)老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讨论,了解学生讨论的总体情况。
4.展示规范卷,小组出示未解决的问题
小组长出示未解决的问题题号。
5.分小组展示错题、典型题,老师点拨提升
(1)老师安排小组分工,学生迅速上黑板板演。
(2)学生讲解解题的基本思路,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3)老师对重点、典型问题进行点拨、强调,恰当对问题进行变形和改装,让学生思考答题。
(4)引导学生总结题型和解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当堂检测
对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目和需要进一步练习规范的题目,要再次设计题目让学生完成。
化
一、新授课(
“自学—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1.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自学方式有两种,即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不准讨论。
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
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的原理,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在此基础上,完成提纲中的问题(限时)。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
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
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二、复习课(“自补—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1.自补——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学生带着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要避免搞成对照课本找学案中问题答案的倾向。
自主复习完成后再独立完成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
(限时)。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帮教,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
三、习题讲评课(“自纠、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1.自纠——公布答案,自纠错误
教师简要分析考试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发下试卷后学生先自主改错,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照答案查看自己的改错情况(限时)。
教师将阅卷过程中统计出的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2.合作——错题解剖,组内交流
小组内将分配到的错题深入解剖,从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总结已知条件、分析存在陷阱、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准备展示。
根据分工情况,各小组推荐或老师点名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读题、审题、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
其他同学从上述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点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
根据讲评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
思想品德
新授课倡导包括“创设情境—互动探究—反馈提升—训练转化”等环节的教学模式。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有若干个知识模块,每个模块知识的教学,均可滚动运用这一模式。
1.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备课中要精心准备情境材料。
“情境”,可以是音频视频,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漫画表格。
一叶诗,一厥词,一首歌,一则新闻,一组数据均可。
要求契合教学相关内容,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便于师生沟通、生生沟通。
2.互动探究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解决问题,辨明是非真伪。
这一环节要求,针对情境,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入口准确,条件控制精准,没有太大歧义。
问题应有可探究性,兼顾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思辨性的统一。
3.反馈提升
对情境(某一事例或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后,形成观点,最后与教材中的结论进行比较,看结论是否一致,若有偏差分析其产生原因。
师生共同将有关知识按其条理归纳提升,使学生的思维达到理性的新高度。
4.训练转化
通过训练,内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行为能力等)。
训练的形式可以是测试、社会调查、主题活动等。
复习课倡导包括“情境引入—体系梳理—回归课本—例题引导—热点训练”等环节的教学模式。
1.情境引入
要求:
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概括考点,导入复习。
尽量做到由情境概括引入课时复习考点相关内容。
2.体系梳理
结合考点,回归教材,理顺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由大到小把握知识点。
对于核心知识和重要考点,要拓展延伸,强化学生加强知识间联系构建的意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