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07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doc

课题

17、安塞腰鼓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课时

课时

主备教师

赵璐

参与教师

备课时间

2017.4.29

备课地点

七年级办公室

上课教师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的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学习本课要积极投入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因此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学习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其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

我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情特点,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并指导他们充满激情地大声朗读,通过诵读来体会这篇文章的气势和主旨。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品味排比和反复句的节奏、气势与激情,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感情。

3、感受安塞腰鼓的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重难点:

1、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

学习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描写场面的写作技巧。

2、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教法学法:

教学资源:

《绩优学案》《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

1、情境导入

2、走近作者,介绍安塞腰鼓

3、检查预习

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方言以及跳跃性很强的词语,如何理解?

如:

乱蛙强震火烈四野烧灼惊异奇伟渺远

二、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我们重点品读,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助的。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第三部分鼓声戛然而止,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三、悟

1、明结构。

说明: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文章开头的“静”和结尾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四、赏

1、寻美点。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主旨。

①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

重点讲解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

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

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②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

重点讲解“搏击”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

与安塞腰鼓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环境)。

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

③回头看,安塞腰鼓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

(老师点明主旨)

④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

讲解反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

⑤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

(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如“忘情了,没命了”。

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五、练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语方气势磅礴,感情抒发强烈。

请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描摹一个场面。

(如扭秧歌的场面、运动会的场面等)

教学反思: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