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140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师表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出师表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出师表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出师表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师表教案设计.docx

《出师表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教案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出师表教案设计.docx

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2.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有分寸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一)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二)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一)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二)写作背景: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试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词圈点出来,将断不准的句子划上记号。

 1.生字:

殂(cú)弘(hóng)菲(fěi)薄攸(yōu)韦(yí)谏(jiàn)

 猥(wěi)枉(wǎng)庶(shù)弩钝(núdùn)攘(rǎng)除诹(zōu)

2.通假字:

(1)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quē)

(2)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òu)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3.多音字:

 以遗陛下(wèi)遗诏(yí)妄自菲薄(bó)性行(xíng)行阵(háng)

 塞忠谏之路(sè)长史(zhǎng)裨补(bì)臧否(pī)

古今异义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

扩大今义:

(店铺)开始营业【引喻失义】古义:

宜、适当今义:

意义、含义。

【不宜异同】古义:

差异。

偏义复合词,只有“异”起表义作用,“同”只起陪衬作用。

今义:

不同与相同。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

痛心遗憾今义:

极为仇恨【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

身份微贱,见识浅陋今义:

道德品质十分恶劣【由是感激】古义:

感动、激动今义:

感谢【当奖率三军】古义:

鼓励、率领今义:

奖励、嘉奖【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古义:

用来;„„的原因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临表涕零】古义:

眼泪今义:

鼻涕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解决以上问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四、疏通课文,把握文意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成。

五、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复述课文,理清文意

指明同学复述课文,理清课文大意

(二)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出各部分要点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明确: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六、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问题1:

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的形势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机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问题2:

诸葛亮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交流明确: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第一段)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第二——四段)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第五段)

问题3:

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

讨论交流明确: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问题4:

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问题5:

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

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

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问题6:

作者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

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问题7:

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问题8:

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问题9:

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

推荐了哪些贤臣?

目的是什么?

宫中:

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营中:

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其他:

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

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问题10:

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

“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问题11:

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贤臣: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2)对后主: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二、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一)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二)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本文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

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工整的排比句式。

三、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一)、交流歌颂诸葛亮的名诗名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二)、讲述诸葛亮的故事

如: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

(三)、可用“读                          ,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说话。

    1、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2、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

(四)向老师或父母陈述一件事。

内容自定,对象自选,叙议结合。

四、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