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205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doc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

XX小学徐熊熊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真阅读了张丹教授所著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可谓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我觉得数学活动中最富于创造力的一个环节是——数学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情景背后,知识和能力在哪里?

在知识背后,文化和精神在哪里?

在技巧背后,思想和方法在哪里?

在逻辑背后,直觉和猜想在哪里?

在应用背后,原理与模型在哪里?

它有五个章节,分别是:

数学教学策略概述,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策略。

纵观全书,第一章作者提出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这是该书所提倡的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更是作者基于多年的实践研究,对于有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的教学理念。

在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理念下,该书对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做了细致分析,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主线、具体内容的要求及教学建议。

对每一课程主线的教学策略的描述还有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和分析,既有面上的宏观把握,又有点上的具体分析,对小学数学老师来说可谓是一本教学宝典。

对此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真实、有效。

没有空洞乏味的长篇大论,有的只是日常教学中真正思考出来的精华;十分具有可操作性,可谓立竿见影。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拨开了原本存于心中的一些迷雾,相信对于今后自己提高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能力有所帮助。

并且这些对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尤其是反思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率方面有了很大帮助。

下面我准备从教学准备(备课)、教学实施(授课)和自己实践的“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三个部分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备课。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

在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如下情况:

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者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

有多少人掌握了?

掌握的程度怎样?

哪些知识学生能够学会?

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要真正的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

1.教材的目标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的目标的所必须的?

还需要补充什么?

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

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从哪里开始?

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的顺序?

3.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什么?

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用有效地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要素。

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就需要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的学生行为。

首先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

其次是课时教学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

第三要编制能反映目标达成与否的测试材料。

(四)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该书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就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及其解决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课堂教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不仅是按着教案就能够备好课的,也不是讲过一节课就可以放下,一堂好课必须细细的研磨,细细的雕琢,才能成为一堂精彩的好课。

第二、授课。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一个情境,并不是我想创造什么就创造什么,要考虑它的有效性,首先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它不应被当作数学教学中引入学习的唯一方法,有时直接引出学习主题也不失是一个好的策略。

好的情境应该具备四性:

指向性;思考性;经验性;开放性。

(二)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提问和举例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策略。

有效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积极回答而且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老师不仅仅能提出只需要学生简单回忆信息就能回答的问题,还需要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需要学生做出判断和评价。

有时合理的举例也能促进学生思考,举例有正例和反例。

(三)促进课堂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由于善于与人合作和交流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之间不仅仅依靠个人的自主建构,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实现的。

学生互动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交流中要给学生思考和做出判断的时间。

2、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捕捉价值。

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学会倾听,特别是当学生的想法和教师不一致的时候,首先要尊重,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想法,其次就是捕捉学生想法中的价值。

3、促进生生交流要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有价值的想法,老师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激发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做法进行比较,在交流中突出不同做法的价值之处。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亲自实践,让精彩的做法每个人都能试一试,在做一做中加深学生的认识。

4、对学生出现的困难提供有效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不希望看到学生出现困难和错误,实际上学生的困难和错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关注,并在课堂中巧妙利用,同样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推动和深化作用。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回避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要正确面对,不但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灵活反应能力。

其实这些教学策略也是我们平时教学时所要求的,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和运用,在教学中没有现成的、照搬照用的教学策略,同样的策略不同的人使用效果也许会截然不同,关键还是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素质,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中来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好地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第三、自己实践的策略。

(一)互动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互动教学策略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互动等改善课堂人际关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下面以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说明运用互动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方向,形成空间观念。

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多样,可以是提问式对话,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可以是答问式对话,让学生提问教师来回答;还可以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在对话中,教师边指导、边释疑,并加以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在本课中,初次认识东北面时,教师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出上面建筑物的方位,学生发现超市无法用以往学习的东、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来描述方位。

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

你们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生1:

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

生2:

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北面。

生3:

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北一些。

师:

如果从学校走到超市,你认为可以怎样走呢?

生1:

先向东再向北就可以走到了。

生2:

也可以先向北再向东。

教师让学生边说边指出由学校到超市的行走路线。

师:

从走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

在正北面吗?

在正东面吗?

(不是)看来用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还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物体的方向。

从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一些,同时它也在学校的北面偏一些,即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我们给它一个新方向——东北面。

对于东北面这样的方位词,学生生活中听说过,但并不能正确使用,教师并没有因为有学生会就简单教学,也没有因为有学生不会就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让学生感性地“走”路线,让学生感受超市所在的方位,之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位就称为“东北面”。

这就不仅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生生互动:

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要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

生生互动又可分为个体与个体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全体学生互动等。

如本课中,在学生认识东北面后,教师出示西南面的公园让大家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

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同桌的相互交流,学生模仿东北面的认识方法,对西南面的方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识别方位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出示西北面、东南面的建筑物让学生说出方位,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表达起来就较为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环境的互动:

本节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具体的方位,在教室的南面墙壁上挂了流动红旗,在西北面放了一个盒子。

让学生说说教室的各个方位有什么东西。

与环境互动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

(二)有效提问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

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

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

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

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

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

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

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

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比如,我教二年级教材里第三单元“角的认识”的时候,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

“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答道“没问题”。

真的没问题了吗?

“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

”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

(关于射线的概念我是这么说的:

大家知道线段是固定长度的,因为它两边有两个端点把它固定住了,所以线段可以量长度,只有一个端点的直线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因为有一端没有端点来固定住它。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

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

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

比如:

“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

”“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

”“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一次读后感不能代表自己就读懂了数学的教学策略,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真正要掌握数学的教学策略,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吸取新的观念,更重要的是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捕捉日常教学当中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并加以整理加工。

虽然表面上这本书看完了,但是它留给我思考的空间还在不断扩大,我会时不时地翻阅此书,相信以后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