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504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doc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doc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及设计理由

发布者:

刘贵忠发布时间:

2011-7-2816:

28:

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

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

并熟悉“况……欤”“独……,何也”“固……哉”“安……哉”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疾病、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等,并进一步掌握实词活用现象。

2.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

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方法

1.注重背景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

2.以“义”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

3.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

4.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并学习第一部分,明确写作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古代一位史学家司马迁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1.根据注释①②了解有关情况。

识记重点(多媒体显示)

①选自《七录斋集》。

七录斋,书斋名。

②五人墓碑:

建在苏州城外虎丘前面山塘大堤上。

③张溥,字天如,明代太仓人。

文学家,曾组织应社、复社,讥评时政,声势很盛。

④天启年间,魏阉专政,杀害贤良。

天启六年,宦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民愤,发生暴动。

本文即记述这次反抗阉党的斗争,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

⑤周顺昌,号蓼洲,明末吴县人

三、诵读

同学们,从手中的资料,我们明白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环境。

这五人的义举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下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颂扬之情。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

结合注解认真听读,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字音指误:

湮yān赀zī少shāo同“稍”牖yǒu矫jiǎo暴pù谥shì

3.录音跟读:

进一步体悟文章的气势与激情。

诵读指导:

①本文感情充沛,激越昂扬,或赞扬、或揭露、或肯定、或批判、或敬仰。

一定要注意范读时的感情把握:

“呜呼,亦盛矣哉!

”充满激情的赞颂语气。

五人受刑段的朗读,要慷慨激昂,读出豪迈不羁、谈笑自如的语气。

“……有几人欤?

”句要读出作者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

对比句要爱憎分明,反问句要感情充沛,排比议论句要激情洋溢。

②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去今之/墓/而葬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四、学习文章

1.研习内容

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

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

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

另辟蹊径。

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

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

作者为何如此行文?

本句又有何特点?

明确: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

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

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

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

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

另外,“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

下文无论足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

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

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的作用。

问:

既然文章开篇便点明“五人激于义而死焉”,按一般规则该讲他们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了,但作者却按下不表。

而是写建墓情况,给读者留下悬念,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文章继续蓄势,承第一句“颂扬,’之义,通过对建墓经过的叙述,继续扬“颂扬”之情。

文章由“死,”而“葬”,由“葬”而“立石”,这不仅仅是单纯叙事,而是富褒于叙。

请想,“葬”不是由不肖之徒、匹夫所为,而是由“贤士大夫”们“请于当道”“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并在墓门立石“旌其所为”,既是对“五人”为义而死的高度赞扬,同时又暗含着对比。

“五人之死”与“魏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比,可谓爱憎分明。

尤其是最后一句“呜呼,亦盛矣哉”,用一个充满激情的赞颂来收束上文,继续蓄势。

同时,反衬下文。

引出对比。

问:

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

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

对比内容。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问:

以上两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内容要点。

明确:

交代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一组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并点出建墓之址,意味深长。

2.指导翻译

请同学们翻译文章。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要求)

注意语气词的翻译。

译出文中的语气,并落实字词:

葬、盛、徒、疾病、已

提示:

应鼓励学生自己翻译,自行纠错。

3.巩固练习

(1)辨析下列词义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A.台阶B.清除C.整理D.授职

去今之墓而葬焉()

A.名词,坟墓B.名词,墓碑

C.作动词,刻墓碑D.作动词,修坟墓

五、小结

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也暗含着对其对立面的暴露和批判,并由“何也”一问引起下文的叙述和议论。

“五人之皦皦”,究竟“何也”,且听下回分解。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注解试译三至六段。

2.思考:

“激于义而死”在文中有何作用?

附设计理由

本文是碑记式人物合传,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传记文学的特点,兼顾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