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687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doc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报告人:

李彦林

养成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课题组确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由此可见,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我乡中心小学地处坎下,人文素质相对较低,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留意的不多,能够加以约束和正面引导的也不多。

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多是爷爷、奶奶带着。

加之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片面追求分数,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由此,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俗话说:

“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所以,我们课题组选择《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作为课题,旨在探索一条在新课改形势下,农村小学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培养和早就一代“四有新人”培养目标。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

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形式,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小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四、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养成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

它必须具备“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

”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

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

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进一步探索深入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途径与方法。

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途径和方法,矫正不良习惯的措施与策略。

通过实验研究,力争使低年级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初步懂得遵守校纪班规,懂得互相帮助、尊老爱幼。

中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初步懂得礼貌待人,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高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明确是非能力、待人接物能力,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五、具体思路和方法步骤

1、准备阶段:

(2012.3~2012.7)

(1)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

(2)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基本理论。

a.实验教师将认真学习《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和谐德育论》,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b.积极支持并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各级举办的实验研究培训活动。

2、实施阶段:

(2012.8~2014.7)

根据实施方案,利用学校的板报、班报、主题班队会、主题活动、家长会、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日检周评等形式,开展具体的研究实践工作,进一步探索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探索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注重材料的积累、存档以及经验的推广。

(1)课题组每学期初,制定一学期的实施计划,学期末,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写出阶段实施总结。

(2)分阶段写出活动小结,活动资料分系列装订成册。

(3)实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积累、撰写经验论文。

(4)课题组检查实验效果,撰写阶段性报告,反思存在的问题,修正实施方案。

(5)根据修正后的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研究,小结研究成果。

(6)及时向课题指导小组反馈信息,及时对实验进行调控。

3、总结阶段(2014.8——2014.12)

对研究的过程和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1)全面总结、收集整理资料。

(2)实验教师撰写专题论文、实验报告和其它论文。

(3)评选优秀实验教师。

(4)评选优秀研究论文。

(5)优秀教育案例展评。

(6)研究工作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7)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推广。

(8)申请结题。

六、保障措施和基本要求

中心校现建成有56平方米的图书室一个,藏书1万3千多册,图书室坚持每周对学生开放;学校建有电子备课室,并对教师开放,教师可以上网搜集整理资料,进行网上备课等活动;中心校定期开展科研专题讲座,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以及教育教学论文,定期组织科研成果汇报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科研培训和外出学习。

课题研究负责人李彦林,课题负责人李彦林,高级教师,中心校校长,先后参加了扶余县十五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主持吉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活动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子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研究》研究工作,论文获得了课题组中期成果一等奖。

有多篇论文在《扶余教育》、《教学研究》上公开发表;扶余县骨干教师;自任职以来,多次组织学校科研培训工作,并承担讲座任务;主持的国家级德育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子课题《国《农村小学“十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已经结题。

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和指导,同时能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课题组秘书宋彦伟,一级教师,中心校德育副校长,先后参加了扶余县十五课题《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主持松原市十一五规划课题《语文课堂改革与实验》研究工作,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子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研究》研究工作。

有多篇论文在《扶余教育》、《教学研究》上公开发表;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骨干教师、松原市骨干教师、扶余县科研骨干教师;自任职以来,多次组织学校科研培训工作,并承担讲座任务;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市、县级骨干教师。

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了解目前国内外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一些经验,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借助先进理论和经验,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现状,研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

3、个案研究法

研究分析典型的个案,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备案,通过个案考察整体,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育活动。

对遇到的典型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因材施教。

4、观察法

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

观察他们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

5行动研究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端,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尽量科学地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注意积累各种研究资料。

八、组织分工

课题组组长李彦林,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资金保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决策课题研究相关事宜。

学术秘书宋彦伟,具体负责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整理和上报课题相关材料。

研究人员有高迎春、薄凌莹、徐会影、王艳爽、曲井平。

九、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部条件:

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

从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较好的人员条件。

1、课题组长李彦林:

中心校校长,本科毕业,对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指导能力,多年的校长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经验。

2、学术秘书宋彦伟:

中心校德育副校长,分管科研工作。

3、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人员,都是来自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小组,这样的研究小组,既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学会管理班级和学生,又有利于教学相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4、中心校一直以来重视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敬业爱岗,踏实肯干。

因此,能保证本课题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上进行。

5、中心校非常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预计投入5000元作为本课题的保障资金。

(二)外部条件:

1、中心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教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入人心,广大家长必将越来越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能形成合力,促进该课题的顺利研究与实施。

3、学校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保证,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研究报告

3、分年段研究目标体系  

得胜镇第一中心小学《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课题组

2012年7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

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五.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教育考评内容。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

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

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

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宣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

(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

(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

(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

(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

(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

(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

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

(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

(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

(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

(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

(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

(1)、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

(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

(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

(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

(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

(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

(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

(9)、语文、英语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

(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

(1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

(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

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

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

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

动技能。

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

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

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

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

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

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

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

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

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

办好红领巾广播。

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

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