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75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doc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质是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经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而交往的本质属性是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

因此,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如何找准这个突破口呢?

本人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如下: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的协调统一;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师生互动,协调统一,有机结合

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主要的形式。

协调统一:

即和谐融洽、同步一致。

有机结合:

即为紧密地联系或恰当地组合起来。

师生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

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

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在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

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因为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

所以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和认知,这三者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即是说:

只有当它们协调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怎样让师生互动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我想谈如下体会: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

“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师生开展有效互动的动力。

课堂中,当学生有兴趣时,就会精神饱满、全神贯注、认真听课、努力思考。

反之,学生则萎靡不振、毫不在意、没精打采、视而不听。

例如:

在教了三角形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回答归纳:

三角形按角和边各可以分成哪几种三角形?

并说明理由。

全班40多个同学举手的不上10个,答对的不上5人,说对理由的不上3人。

后来,我了解到,有的同学答得来,不想说,有的同学心不在焉,有的熟视无睹,有的听而不闻,没精打采,闭口不开,其原因是,他们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第二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过程,一上讲台,我就用双手捧着一个三角板,只现出一个锐角,让同学们猜:

“同学们,请猜一猜我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谁猜对了并说对理由,今天的小测验我就给他加5分。

”嗬!

这一下可把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全班都举起手来,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的说:

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锐角,那两个角也可能是锐角;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虽然外面现的是一个锐角,而另外两角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

大家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

学生对教学的这个过程,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同学们很快地掌握了按边分的几种三角形的特点。

由此说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的协调统一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的主要作用是导,面对学生,教师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来导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爱思、爱说、爱想、爱做,形成有效互动。

这不仅需要教师本身有过硬的知识本领、业务能力,而且需要教师把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协调统一起来。

一般地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就知识、管理而言,教学艺术是就方式方法而言。

同样一堂课,一个内容,为什么有的老师去上,学生爱听,气氛活跃,答问积极,正确率高,效果良好。

为什么有的老师去上,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死气沉沉,提问学生无人应答,效果低差。

很明显,前者是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达到了协调统一,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后者,要么是教师如“茶壶里装汤圆,有货拿不出来。

”要么是教法不当,因而学生不感兴趣,没有积极参与,更谈不上师生互动。

例如:

二零零二年下期,我初登讲台时,所教的那个毕业班就是如此。

一是本人初出茅庐,胸中无数,一切都还得从零开始,从主导作用上讲,本人知识功底还浅薄,业务不精通,管理也不到位。

所以,在授业、解惑方面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二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没有经验,非常呆板,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

常言说得好:

“功多艺熟,熟能生巧。

”实际上,这个“巧”就是艺术。

所以在后来,一方面我加强了业务、知识的进修;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在主导作用和教学艺术方面狠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期我所教的毕业班,效果就大不同了。

去年下期,县里抽考,本人所教的数学科居然获得了三等奖。

作为我一个山村小学教师,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责任重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的协调统一,还必须做到课前吃透教材,精心设计,严密安排;课上灵活地掌握,巧妙地运用。

例如在新课教学中,可能涉及到很多问题,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要考虑:

哪些问题必须得问、怎么问、什么时候问最恰当,当学生对某些问题答不好或答不上来时,你怎么去提示、启发和诱导等,教师都要考虑到。

在恰当的提问中,如果学生参与得越多,兴致越浓,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又高,效果又好。

那么说明某教师在这堂课中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了他的教学艺术。

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有效的互动。

否则,便是“表面热闹”的无效互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的协调统一,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所谓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是根据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以及他们不同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利用并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思考、检验、创新的过程。

而不能生搬硬套,直入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到僵硬的技能,缺乏探究创新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后,很多学生只记住了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忽视了必须是“在同圆或等圆中”才能成立的这个条件。

为了让学生牢记,教师可画出两个圆。

(1)直径等于5厘米的圆;

(2)半径等于5厘米的圆。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圆1的直径等于圆2的半径的2倍吗?

圆2的半径等于圆1的的直径的二分之一吗?

通过比较,有的学生愣住了。

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原因,然后指出:

“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才成立。

(二)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

“教育技巧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化、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

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

”例如,在讲解多位数的减法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800-509=309”。

在多位数的除法中,有的学生会这样计算:

(1)中间有“0”的,如:

1250250÷125=12;

(2)余数除法,如:

32150÷405=8……50。

针对上述错误,教师不宜马上说学生错了,更不宜当着众多的学生去批评他,教师应当灵活处理、随机应变,引导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来判断,让学生通过验算,检验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并提示学生找出自己的错误原因,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验算的作用。

这样灵活地处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面子,又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由此可见,灵活处理、随机应变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三)摸清底细,对症下药

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摸清底细,认真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教育、耐心辅导。

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先让成绩好的学生把算式的意义读出来,再让中等成绩的学生把计算步骤划出来,让底差学生把算式读一读。

然后,教师归纳讲述,再抽学生板演,并说出它的计算过程,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和掌握它的运算顺序和方法。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常把“爱答问,考分高,表现好”的同学划为优等生;把“不爱答问,考分低,表现不好”的划为低差生。

前者经常表扬,后者经常批评,因而导致,优生中的骄傲自满,成绩慢慢下降;低差生中,有的丧失信心,成绩越来越下滑。

出现这种状况,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摸清优生中有的同学的底细,优生中那些傲慢的同学,往往是比较虚浮,学习功底并不十分扎实的人。

同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差生为什么差的原因。

有的差生不爱答问是由于性格孤僻所致;有的差生考分低,是由于粗心、浮躁所致;有的差生表现不好,是由于家庭环境低劣缺乏管理所致。

针对上述状况,作为我们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而言,必须先摸清底细,然后对症下药,该鼓励时要鼓励,该批评时要注意方式,适当批评,让学生既能接受又心情愉悦,既听从教诲,又无所畏惧。

这样方能达到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要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让学生心服口服。

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扬长避短、掌握时机、把握分寸,适当惩罚奖励,把主导作用与教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面对学生,真正地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主体作用:

即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能动作用;自主学习:

即主动地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创设良好的思维时空,提供有效的交往条件,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与教师,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主动的互动。

在互动中,思维才能不断地撞击,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才能精彩活跃,师生互动才会得到有效、和谐、全面的发展。

同时,学生又是互动教学的主体,过去有些教师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教学的师生对话及活动。

把互动教学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提问,学生多讨论,或者多做几个游戏就可以了。

因此,学生倒觉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小组交流热热闹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了些什么?

学会了什么?

心中无底、胸中无数。

既不清楚,也无收获。

许多学生,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解答仍然模糊。

因为,在那表面热闹,无的放矢的课堂气氛中,多数学生只觉得快乐、好玩,根本没有去主动思考、认真理解这堂课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那么,针对上述状况,我们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本人认为:

要加强目标教学的互动策略,促进师生互动过程。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我们可以从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两个方面来思考互动策略,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认知目标互动策略。

认知目标互动策略即通过教学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来实现特定认知目标的教学策略,其内容主要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设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二是问题要“巧”,能深化主题;三是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以新视觉去观察、分析;四是问题要“活”,答案适度的开放性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

2、科学提问。

科学提问即有效提问。

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它可以克服盲目的提问和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

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科学提问能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因此,它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

(二)情感互动策略。

情感互动策略即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晓人的师生互动策略。

情感互动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真挚的感情来引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教学目标和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适时、适度的提问上动脑筋,做文章。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学生间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以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区别对待,进而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上下功夫,维持互动的有效进行。

使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螺旋式的互动路线,让动态生成出众多的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使每个学生在原基础上都有进步。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用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即“学习共同体”。

教师唯有从本质上理解并把握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