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657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C.未来“一带一路”文明圈由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中国主导,文化交融共生应表现为既保持文化差异,也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D.中国用平等包容态度挖掘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就能与之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既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自身的文明传统,那么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就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B.“一带一路”文明圈既不从单一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又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强调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

C.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时政策制定者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的时候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

D.“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对外来民族经济文化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

B.“一带一路”文明圈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C.中国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就可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秋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

“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旅行。

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但佳卫坚持。

我说:

“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

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

我们给农民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

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你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

“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

好啊!

”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来,大地一片银白。

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我们接着背诗吧。

”佳卫说。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我先来。

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接着是老李。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接着是佳卫。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大海!

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他喃喃地说:

“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补记: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

除了诗人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

我所说的那年秋夜,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

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的泪水——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

他已经复员了,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烈火中。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

“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一起去郊外旅行,我颇为犹豫;

但在佳卫的坚持下,我只好勉强同意。

B.土门岭农民诗人老李勤劳,朴实,淡泊,热情,爱好诗歌,老李形象对佳卫的性格起到衬托作用。

C.喝酒、点篝火、背诵诗歌的情节在小说中占了很重份量,具有重要作用,凸显出生活和人生可以产生诗歌的深意。

D.小说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这是因为小说内容主要是背诵诗,而诗是分行的,二者一致。

E.文末的“补记”在小说主体之外补充叙述,解答了主体部分的悬疑,使佳卫的性格完整丰满。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6.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佳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李希凡:

为真理而辩

赵凤兰

李希凡出生于北京通州的一户普通人家。

随着抗战硝烟的燃起,失学与饥饿接踵而至。

但是,生活的颠沛流离、饥饿困顿以及日寇的奴化教育,没能阻挡住一个有志少年的求知梦。

当时,流传于民间的评书、戏曲、章回小说、武侠小说、古典小说,以及《水浒传》里的宋江、林冲,都给李希凡少年的精神生活打下了深深烙印。

20岁那年,李希凡寄居山东青岛,为时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的姐夫赵纪彬做笔录工作,一个求知若渴的文学青年的命运就此出现转机。

为了当好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助手,李希凡恶补历史,博览群书,熟读了《诸子集成》《中国哲学思想》,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这也为他日后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熟练运用马克思文艺观分析问题,夯实了理论基础。

1949年,李希凡参军入伍。

之后,李希凡幸运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在校期间,李希凡不仅聆听了杨向奎、王仲荦等名师的教诲,还熟读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曲赋、元明清戏曲以及苏俄文学作品。

他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分析比较了鲁迅、朱光潜等文学家、美学家从不同侧面对文艺现象的理解和阐发,并产生了对用唯物主义美学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探究文学作品底蕴的强烈追求。

 

对于前辈先贤,李希凡崇拜鲁迅举重若轻、剖根揭骨的犀利文风和改良人生的浩然正气;

欣赏李卓吾敢于向圣人挑战的学术良知和豪情气概;

钦佩杨向奎在青年时代就勇于对权威结论提出质疑,表现出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求真精神。

而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三大斯基”,则让李希凡在学生时代就树立起要成为中国“杜勃罗留波夫”的远大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李希凡看到,当年国内高等学府的古典文学教学,受胡适资产阶级文学体系影响的较多,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古典文学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的较少。

于是,他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评价我国文学遗产的冲动。

李希凡觉得,那些“新红学派”权威的“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说”“自叙说”“写生说”“感叹生世说”“写闺友闺情说”“为十二钗作本传说”都是以偏概全,都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曲解这部文学经典的美学底蕴和时代意义。

初生牛犊不怕虎。

出于一种论证与求真精神,李希凡和当时已分配至北师大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好友蓝翎商量,共同撰写《<

红楼梦>

简论及其他》和《评<

红楼梦研究>

》,向俞平伯发起了学术上的批驳。

在李希凡看来,《红楼梦》决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色空”这类唯心主义观点不是《红楼梦》的基本观念。

伟大的曹雪芹,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艺术天才,概括和创造了如此众多被誉为“如过江之鲫”的个性鲜明、内蕴丰富的艺术形象,实为一部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李希凡还认为,文学的研究,应走出烦琐考证的泥窝,把重点放在文学作品对当代的反映,以及它的思想艺术成就,意识形态的内涵、特点和对文学史作出的特殊贡献上。

同时,李希凡还涉足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各类作品展开了细致评析。

他的评论自成一家,从不见风使舵,在历次文艺论争中保持着学者的良知和文艺批评的求真本色。

坚持自我、为真理而辨是一个评论家的本色。

1956年,李希凡再次挑战权威和先贤。

何其芳在《论阿Q》一文中把“阿Q精神胜利法”抽象成“古已有之”的“人类普通弱点之一种”,并举例,爱哭的女孩就被叫作林黛玉,这是一种“典型共名”现象。

李希凡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撰写了《典型新论质疑》和《关于<

阿Q正传>

》,批驳何其芳把典型人物的突出性格特征解释为超越时代、社会、阶级的某种抽象品质的“化身”,无法代表文学典型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和思想意义。

后来,何其芳又撰文批驳李希凡的观点,两人就“典型共名”说展开激烈辩驳。

李希凡还在《文汇报》发表了一篇《评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对王蒙小说中粗暴的教条主义提出异议。

李希凡后来坦承,当年对王蒙文章的批评的确有失偏颇。

作为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人,李希凡身上的故事还不止这些,他戏剧性的悲喜人生映射着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际和命运沉浮。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李希凡”这个名字,在建国以来我们主流的政治风景和意识形态脉动里,一直是跳跃闪的:

1954年因为一篇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得到毛泽东嘉许,火速蹿红,星火燎原——由俞平伯而胡适,由文艺批评而判决剿灭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点燃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新一轮高潮;

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作为《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员的李希凡,激昂指点,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文化运动中来,所谓“南姚(文元)北李(希凡)”,李希凡是风光显著的红人。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希凡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出于学者的求真精神,曾和好友共同撰写文章,向俞平伯发起学术上的批驳,得到了毛泽东的嘉奖。

B.李希凡的评论,“为真理而辩”,绝不见风使舵,在历次文艺论争中都能保持着学者的良知和文艺批评的求真本色。

C.在对评论家的批驳方面,李希凡再次挑战权威和先贤,他不同意何其芳提出的“典型共名”说。

两人就“典型共名说”展开激烈辩驳。

D.李希凡在对《文汇报》的评议方面,“坚持自我”批命评王蒙的小说,在著名报刊上发表文章向大人物开火,后又“为真理”承认自己的偏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20岁时为姐夫做笔录工作,李希凡想着自己文学青年的命运将就此出现转机,更加求知若渴,恶补历史,博览群书,刻苦努力。

B.李希凡博览文学作品,如流传于民间的评书、戏曲、章回小说、武侠小说、古典小说等中国文学作品,夯实了他评论的理论基础。

C.鲁迅的浩然正气,李卓吾的学术良知,杨向奎的质疑、求真精神,俄国“三大斯基”的评论,让李希凡树立了为真理而辩的目标。

D.李希凡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各类作品展开了细致评析,卓然自成一派。

E.建国后,李希凡与许多政治事件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关联,他的悲喜人生映射着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遭际和命运。

9.李希凡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评价我国文学遗产的主张与做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请概括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杜杞,字伟长。

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

强敏有才。

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

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

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

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

杞言: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

”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

盗起京西,署其旧职,兼京西转运、按察使。

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

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

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次宜州,蛮无至者。

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

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

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

杞谓将佐曰:

“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

”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

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

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

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右安抚使、知庆州。

杞上言:

“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

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

”因为行赏。

蕃酋率众千余内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

“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

”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

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

“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

”未几卒。

(选自《宋史·

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B.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C.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D.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11.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补,也称奏荫、补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的权利。

B.“署”表示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权等。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

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夏,宋朝的藩属党项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杞聪敏有才,长于地方治理。

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

B.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

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

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

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

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

D.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

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

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2)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D.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1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哀婉不已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使中国经济面临困难和挑战,面对如此形势,政府不应胶柱鼓瑟,必须应时而变。

B.时下,不少领导干部会场上西装革履,镜头前风光无限,实际上是沐猴而冠,其背后所为,不仅丧失党性,而且丧失人性。

C.随着振聋发聩的一声巨响,观海二路一家饭店突然蹿出一个大火球,塑钢门以及玻璃窗被炸碎,碎片四散。

D.两位老人共同经历了半生风雨,从结缘到相守,他们从没红过脸,直到现在两人还是白头如新,恩爱有加。

E.建国初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不因人成事,凭自己的力量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红色记忆,吟唱着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乐曲。

B.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

C.基于量子信息技术推动科学和社会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巨大前景这一依据,专家认为,“量子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性可与20世纪的曼哈顿计划相比,可能像曼哈顿计划造出原子弹那样改变世界的格局”。

D.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专家学者的文章83篇,内容涉及“汉语言文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国文化教育研究”“中国及海外华人的社会”等。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失实报道①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②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

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③更容易取信于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④容易强化原有观点,⑤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⑥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A

因为

所以

更加

不仅

而且

B

之所以

甚至

不只

反而

C

尽管

还是

虽然

但是

尤其

D

因而

20.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发性最强,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预测、预报一直备受关注。

地震预报是政府以减少公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目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责任行为。

因此,①。

在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