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661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结题.doc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写作能力的发展,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

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随文练笔贴近儿童心理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

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小学生的“表现欲”的特点,借助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2.随文练笔符合学生迁移规律

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认知心理不认为:

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

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有以下几方面的迁移:

①随文练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强化兴趣的迁移,这是一种横向迁移,在此项迁移中若产生正迁移,学生能产生表情达意的需求,激发写作积极性。

若是负迁移,则会视写作为畏途。

②从说到写是小学生写作必须遵循的程序,随文练笔强调由说到写,这是一种秩序渐进的纵向迁移。

③阅读向写作迁移,阅读中发现写作方法,总结写作规律,作文时学习借鉴,创造性运用写作方法,这是一种智能转化的交互迁移。

3.随文练笔满足学生生活表达的需要。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他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

但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下笔艰难,最后勉强涂抹几笔交差。

“随文练笔”是伴随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文本资源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难度小,负担轻,学生兴趣浓,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1.“阅读教学”,指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

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

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

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它是阅读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二)理论假设:

  

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不愧为学生学习作文的优秀范文。

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

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文的水平,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对于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提升对课文的更为感性的认识,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促进语文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之适应终身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2.整合教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3.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4.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积累感悟精彩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

5.改变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研究内容:

研究现行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重在写法指导

(一)找准读写结合点,掌握练笔方法。

(二)通过课堂指导,形成练笔训练案例。

四、研究对象、方法和步骤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六年级二班学生,共45人(本课题申报之前已经在四、五年级时开展过相关的课堂研究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3.研究步骤

(一)2008年9月至10月,了解学生习作现状,撰写研究方案;

(二)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阅读相关书籍,认真解读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实施随文练笔训练;

(三)2009年7至8月,收集整理资料,展示学生习作成果;

(四)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分析总结,撰写结题论文,并开展新一轮的课题研究。

五、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过程相结合,研究结果明确,教学方法、课堂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相关研究论文、随笔;学生课堂随笔选;学生发表习作选。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精心选择练笔点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就教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落点:

1.练笔的点要选在情感喷发处。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散。

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2.练笔的点要选在空白补充处。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

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3.练笔的点要选在文本拓展处。

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4.练笔的点要选在技能迁移处。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5.练笔的点要选在意象还原处。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

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

6.练笔的点要选在文章的经典、精彩处。

新教材文质兼美,语感鲜明。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二)丰富练笔策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小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方法很多。

我们应因文、因人而异,主要训练策略有:

1.回放经典,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

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句式仿写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笔起步。

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

如《黄山奇松》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文中既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又有“或……或……或……”和“有的……有的……有的……”的特殊句式,不妨让学生仿写一段,描写校园花坛里的菊花。

再如《安塞腰鼓》一课的第五自然段写道: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接下去仿写“……一样,是……”的句式,学生写道:

“闪电一样,是移动的身影;灵蛇一样,是扭动的腰肢;虎啸狮吼一样,是惊天动地的鼓声……。

(2)构段仿写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方面介绍、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段是用这样一句话联系起来的: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使课文过渡自然,前后浑然一体。

我就指导学生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这种练习比教师喋喋不休地介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的好处管用得多了。

再如《莫高窟》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同时两段之间又运用了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是构段仿写的范例。

(3)篇章仿写

篇章仿写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

可以模仿同一类素材的描写,在学习了《黄果树瀑布》后,仿写家乡的一处美景;学习了《广玉兰》《夹竹桃》,写自己熟悉的的一种植物等等;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结构,比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模仿文章的结构,从“书的来历”“书的内容”“读后感受”三个方面练写读后感;还可以模仿写作的顺序,如《金蝉脱壳》中“脱壳前——开始脱壳了——脱壳后”的描写顺序,《黄果树瀑布》中的“移步换景”等。

回放经典,模仿文本,不仅让学生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借鉴了作者的手法,去再现自己的快乐写作之梦。

(4)立意仿写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

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

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或敬畏的一种植物。

如“仙人掌”、“青松”、“秋菊”等等。

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体会,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构段和谋篇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让学生拥有仿写这根“拐杖”,相信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

2.启发思维,拓展文本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留有一定的空白,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激发学生的思维,填补文章的空白。

(1)填补空白

如《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了草原美景后,又写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通过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与美丽。

此时趁兴问学生:

“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

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草原是一首诗/云朵舞着轻纱/风儿轻轻地呢喃/河流唱着欢歌/牛羊快乐地奔跑/无需修饰/不用雕琢/草原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能力,更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2)扩展情节

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内容扩写具体。

例如,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

指导扩写时,可带领学生用“添枝加叶法”来拓展对文本的理解。

如学习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教师可先让学生想想这句话中“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

这株柳树到底经过了哪些不可思议的艰难困苦,文中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只是“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你能也来想象一下这株柳树所经历的“不可思议”的艰难险阻,具体写一段话吗?

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看图想象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但有些图画的配文只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给插图配文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

《将相和》一文中,廉颇“负荆请罪”这是极为概括的,教师不妨出示文中的“负荆请罪”插图,让学生把握住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性格特征,具体想象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

(4)换位改写

改写常见的有角色换位和文体换位改写两种。

角色换位改写,就是把自己设想为课文中的人物或相关的人物,设身处地去处理文中的事情。

比如说学完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后,就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火星。

这就是角色换位的改写。

而文体换位改写在小学课本里最常见的就是把古诗改写成一段现代文。

如学完了五年级的《游园不值》一诗后,联系诗意以及诗人叶绍翁访友不遇偶遇探出墙的一枝红杏的前后心情变化,学习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写“游园不值”的故事。

这样的古诗改写,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意,深化文本,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的能力。

3.升华情感,深化文本

(1)小结抒怀

如《草原》一课后,我激发学生兴趣说,如果你是这次到草原旅游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草原呢?

请你动笔写篇导游词吧!

一个学生写道:

亲爱的游客朋友,你们好!

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

这里的天空明朗、空气清新;这里广阔无边,一碧千里;这里牛羊成群,骏马飞奔;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这里的食物也是风味独特、与众不同,有手抓饭、烤羊肉、奶豆腐等等。

让我们快走进草原尽情享受吧!

(2)文尾续写

好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意犹未尽。

课文《爱之链》末尾写道女店主“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可以让学生接下来续写“乔依醒来后……”,学生借助对文本的感悟,表现故事。

再如学习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一位老师提出:

“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怎样呢?

他还吹竽吗?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进行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3)读后感言

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注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

因此,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

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当感人的。

如第十一册《小草和大树》一文的课后就安排练笔“你从夏洛蒂身上学到了什么?

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下你的读后感。

”或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与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设计练笔:

“你想对勃朗特三姐妹说些什么?

”学生在完成这两道练笔题时,必定会对文章再一次进行解读,会再一次感受勃朗特三姐妹的坚强,会再一次被三姐妹的坚韧不拔所震撼。

阅读教学明确要求以读为主,以写为辅。

随文练笔,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

有道是: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学生要提高习作能力,仅靠每学期几篇计划作文是不够的。

坚持写“小练笔”,“大作文”自然也差不了了。

(三)重视练后讲评

教师细腻而及时的批阅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手段。

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就如同期盼收获的农民一样。

如果教师只是在上面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还给了学生,就辜负学生的信任,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写作热情的丧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创作动机,使作文成为一种应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我会专门抽出半天的时间静下心来细致而又及时地批阅学生的小练笔。

当遇到精彩的文章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写上个大大的“好”字,或用红笔勾出其中精彩的词句,并在旁边注上★,生怕一时的马虎而错过每一个精彩之处;当遇到学生出现难题征求意见时,我总是耐心而中肯地在空白处写下我的建议,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当学生稍进步时,我总是用热情的语言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出现退步时,便会用劝告的语言提醒他……

每次的批阅,我习惯于将学生的练笔分成优★、优、优下、良四个等级,让付出了劳动的学生能充分得到老师的肯定,同时也提醒完成得不够好的学生要继续努力。

同时,我总是习惯地将其中优★等级的“小练笔”挑选出来,及时地给予表扬,并在班级的“书香小筑”专栏中发表展示。

这样学生既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上的满足,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又听到了来自同学的最真挚的称赞和最善意的批评,使他们获益非浅;而且其他的学生也从这种互评互讲的过程吸收到了写作的技巧,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正如杜甫诗中所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七、课题实验成果及反思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摸索,我发现学生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第一,理解运用相得益彰。

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

第二,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

学生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的训练的一个难点。

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两年多来,学生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一杯清水》《美丽的绣花鞋》等二十多篇,获国家、省级奖十多人次,教学论文及随笔发表、获奖十多篇。

虽然取得了一点点小小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名篇名段学生的自主学习练笔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不同文体的课文练笔点的规律性的探求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摸索、研究。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继续该课题的深入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1、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及思维能力的重要尺码,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是,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这固然有言之无物的原因,但也受言之无序的困扰。

因为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张皮的情况。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应在阅读教学的同时,针对所学的课文进行小练笔笔。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语言的文字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积累和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积累是运用的基础和前提,运用是积累的目的和归宿。

没有积累,运用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二00八年九月份,学校教导处在全校3-5年级中开展了“学生语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和“教师习作教学问卷调查”活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54.5%的学生在习作课上没有主动发言的习惯,38.5%的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68.3%的学生平时缺乏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54%的学生没有经常主动坚持记读书笔记;在平时学习中,当自己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事情,会主动写下来的学生仅占31.3%;在习作(包括写片段习作)完成后,没有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的占39.9%,不会修改自己习作的学生占49.1%。

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学生的习作已经陷入了困境。

从教师习作教学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50%的教师不喜欢习作教学,85.7%的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够满意,对教材中习作题目满意的仅占28.6%,没有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的教师占57.1%,喜欢习作的学生仅占35.7%,指导学生习作语言方面困难最大的占了71.4%。

从这个调查结果也看出,教师的习作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怎样改变教师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习作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作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和兴趣,让习作教学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及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拘形式地表达;要让学生感到习作既是练习,又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树立习作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习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观念。

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小练笔的策略方法研究”的课题,此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

1、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学生写作训练得到的知识及相关能力有机融合于课文教学之中,做到学写结合,相得益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新课程的课堂学习中,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

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通过开展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1)关键词之一“阅读教学”。

指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

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

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关键词之二“随文练笔”。

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

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它是阅读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课题实施的方法与措施

1、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小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

(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