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7545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7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

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四、课后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

1厘米

教学反思:

教学中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

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

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09年9月1日

第2课时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米尺、软尺、课件

学生尺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实践活动:

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谁能说出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

第3课时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

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1、完成书上做一做

2、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实践活动:

估一估,再量一量。

线段的认识

直的线2个端点

对于线段的认识,量出线段的长度以及画出线段这些内容,学生掌握起来都很快,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不用尺子的零刻度对着线段的一个端点,而是用尺子的最左端和线段的端点对齐,纠正以后好多了.但是引申到量其它具体的物品如文具盒时,有的学生就无从下手了,让他量文具盒是多长,他不知道从哪儿开始量起,到哪儿结束,有很多学生都是把尺子斜着放在文具盒面上来量的,而且这时候很多学生都忘了要用尺子的零刻度和文具盒的一端对齐了.这个方面在以后的练习课中要多加练习.

第4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估测物体的长度

实物、尺子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

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

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什么是线段?

估测线段的长度。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画线段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

有的量铅笔的长;

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

09年9月5日

两位数加两位数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小棒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

(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

(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1、验证二

(1)和二

(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

(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

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

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 

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

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36

 

+6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9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5

+2 

+?

4

9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用情景图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联系情景图的画面思考所计算的问题,使抽象的加法计算变得生动具体性。

09年9月5日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幻灯片

1、计算:

36+21= 

23+75 

56+30 

4+52

2、二

(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计算?

1、出示36+35=,学生试算。

交流算法。

2、摆小棒:

小组说摆法。

怎么多了一捆?

捆好的一捆放在哪?

单根还剩几根?

整捆的有几捆?

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

要注意什么?

从哪一位加起?

6+5超过了10怎么办?

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

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 

+5 

+3 

6

3、数学医院:

+4 

5

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36+35=

36

+35

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列竖式的格式上,通过指导,学生在列竖式时基本都能做到,数位对齐,在书写竖式时,两个数字之间留一点空隙,做到整齐美观。

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3课时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物图片。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

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

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

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

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

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三、课后小结:

进位加的竖式要求是和不进位加是一样的,由于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知道,所以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一年级的进位加法的知识,并让学生用摆小棒的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进位和怎样进位等问题。

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和自己的动作操作,学生很快掌握了重点,不过在后面纯计算的练习中,依然有学生忘了进位的,还要加强练习这方面的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

09年9月9日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图片、圆片

统计我们二年级各班的男、女生人数情况

1、出示统计图,观察图,问: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如45班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

2、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怎样列式?

28—23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20-20=0,8-3=5,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

小组合作完成。

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

小组内交流算法。

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

“0”用不用写?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 

-2 

-1 

-7 

0

0

四、课后小结:

28—23=

这节课我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为不退位减作好准备。

不退位减法的竖式格式和前面加法是一样的,只是把加号改成了减号,在计算过程中看似简单,但学生在练习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把减法算成了加法,甚至有个位算加,十位算减,或是倒过来的。

受前面大量加法练习的影响。

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还要多强调,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第2课时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会正确计算。

幻灯片、小棒。

小棒。

43-23= 

89-62= 

59-5= 

92-71=

1、出示例题:

学生列式。

该怎样计算呢?

从哪一位减起?

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

(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从个位减起;

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

67-39= 

35-8= 

81-56= 

50-24=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

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蚂蚁传递信息。

38-18=()-8 

()+35 

()-25=()+40 

()-26=()

实践调查:

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

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今天学习了什么?

这节课练习时发现一个错得比较多的情况是,有的学生的算法是,个位不够减时,就反过来用下面的数减去上面的数,然后十位也没有退位。

经过纠正有所好转。

09年9月9日

第3课时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19 

43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

45-9 

( 

)-9 

( 

) 

-9 

2、在圆圈里填上“<

”、“>

”和“=”。

30+63 

93 

7+32 

37 

58 

90-40

75-36 

39 

57-30 

27 

17+28 

44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

我吃了58只害虫。

小青蛙:

我才吃了24只害虫。

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