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75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docx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1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

 一、汉字知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最重要的辅助辅助工具,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一)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商代主要用甲骨文;周代用金文;秦代主要用小篆,而以隶书为日常使用的文体;汉代主要字体为隶书,但是那时草书、行书也已日渐流行;自魏晋以来,人们主要使用楷书,而辅助字体是行书;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

(二)汉字的造字法(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一般认为六书指的是: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象形就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

它在汉字中占的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如:

月、雨、口、牛、羊、车、舟、泉、瓜等。

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指事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如:

上、下、本、朱、刃、甘等。

会意是用两个或几个偏旁合成一个字,把这些偏旁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会意字是合体字,至少要两个字组成。

如:

休、明、从、众、林、森、泪等。

形声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的造字法。

现行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形声字中形旁和声旁的部分有一定的规律,大致说来,有6种类型:

左形右声:

河、悟、逃、境等。

右形左声:

都、战、功、期等。

上形下声:

芳、爸、露、宇等。

下形上声:

型、资、警、壁等。

外形内声:

裹、褒、匣、阁等。

内形外声:

问、闻、辩、瓣等。

二、词汇知识

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一)、双音节合成词的结构 

1、复合式:

至少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

(1) 并列式 

美丽、碧绿、天地 等 ;开关、黑白、是非 等 。

(2)偏正式 (修饰与被修饰)

 定语+中心语(名词):

黑板、粉笔、高楼、布鞋 等 

 状语+中心语(动词、形容词):

快跑、幻想、前进、飞快 等 

(3) 动宾式(动词+名词或代词) 

讲课、说话、跑步、买菜、出席 等 

(4) 后补式(动词+补语) 

阐明、打倒、扩大、丢失、扔掉、充满 等 

(5) 主谓式 

月亮、月食、月蚀、天空、夏至、秋分 等 

2、附加式:

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

根据词根和词缀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两种类型:

(1)前附加式(词缀+词根)  老师  初一   阿姨  小张

(2)后附加式(词根+词缀)  鞋子  石头   忽然  读者

3、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的词根重叠而成。

根据重叠的特点,分为AA式、AABB式。

如:

爸爸、姐姐、星星;形形色色、花花绿绿、条条框框等。

(二)词性

词可分为实词与虚词。

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

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

3.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

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

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4.代词

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

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

代词包括:

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使用人称代词,要注意“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

还要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5.数量词

一座30里高的瑶山。

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一尺多宽。

第一座难走的山。

歇了一下。

上面加点的词都是表示数目的,叫数词。

在数词中,有的表示确数,如一、二、百、千;有的表示概数,如几、些、多数、少数;有的表示序数,前头要加上表示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

上面加—的词,都是表示单位的量词。

有的表示事物的单位;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前者较多,有表示个体的,如只、个、台、枝、条;有表示集体的,如双、副、对、类、帮;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点;有表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亩。

后者较少,如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番。

数词和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如一本书;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如去一次。

6.副词、连词

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常用的副词如:

很、更、最、非常、都、只、才、就、已经、刚刚、立刻、忽然、渐渐、终于、不、没、大概、简直,等。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如课文里的句子: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修饰表示判断的动词“是”。

“仿佛”表示情势,好像、似乎的意思;“已经”表示完成;“满”表示程度深。

这句话,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

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

注意下边句子里加线的词。

1.这篇散文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欣赏大自然或者读写景抒情的文章,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

3.只要反复诵读,就可以把课文背熟。

第1句“和”连接“希望”“力量”,表示并列关系;第2句“或者”连接“欣赏大自然”“读写景抒情的文章”,表示选择关系;第3句“只要”表示条件,和副词“就”配合使用。

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词,叫做连词。

常见的连词还有:

同、跟、而、并且、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因为、所以,等。

7.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例如:

(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止)

(2)往北(走)(表方向)

(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

(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

(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

(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

(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

(8)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表目的)

(9)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

(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

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是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的虚词。

助词可分为三类:

结构助词:

的、地、得等,其中“的”表示两部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得”表示补充关系。

例如:

光辉的历程(“光辉”修饰“历程”)

慢慢地走(“慢慢”限制“走”)

跳得高(“高”补充修饰“跳”)

动态助词:

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

他走了(表示他已经离开这里)

他走着(表示正在走)

他来过(表示曾经来这里,现在却不在)

语气助词:

的、了、吗、吧、呢、啊、呀,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用在句子末尾。

例如:

他会的。

(表示肯定的语气)

他赢了。

(表示确定的语气)

你冷吗?

(表示疑问的语气)

你去吧。

(表示祈使的语气)

多美啊!

(表示感叹的语气)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句前,也可以在句中或句末,语句的意思不变。

例如:

喂,你听见了没有?

(在句前)

你,喂,听见了没有?

(在句中)

你听见了没有?

喂!

(在句末)

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

如:

嘭、哗啦、哐啷、叮噹、轰隆隆等。

(三)短语

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其结构分类为:

 

1、 并列短语(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刀光剑影、海阔天空、工农商学兵、冰与火 等 

2、 偏正短语(修饰与被修饰) 

 定语+中心语(名词):

我的老师、新书包、湛蓝的天空 等 

 状语+中心语(动词、形容词):

轻轻飞扬、非常坚强、高兴地笑 等 

3、 动宾短语(动词+名词或代词) 

散发芳香、穿越时空、切磋学问 等 

4、 后补短语(“得”) 

动词+补语:

走出去、走向世界、走在路上、站起来、跑得快 等 

形容词+补语:

好得很、好极了、红得发紫 等 

5、主谓短语 

 杞人忧天、叶公好龙、红旗飘飘、露珠晶莹 等 

三、句子成分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是由词和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相对顽症的意思,具有一定的语调,前后都有较大停顿的语言单位。

按照句子的结构可以将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单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成分就是句子成分。

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四、复句知识

(一)复句类型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

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

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

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

例如: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

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

例如: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

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个如b”。

例如:

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转折复句

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

例如: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

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a就(那么)b”、”因此”。

例如: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气馁。

7、假设复句

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假如”、“假使”、“假若”、“要是”,例如:

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怕。

8、条件复句

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任凭)a,都(也)b”。

例如:

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

有“||”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

以此类推。

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

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

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

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

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

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

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转折)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因果)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

(因果)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陶铸《崇高的理想》)

(二)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

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

(1)定义法。

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例1:

“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2)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

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例2: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

这是教训。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

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

例3: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关联词:

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

例4:

“我们只是认为:

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这个句子,“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

如果看到有关联词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错了。

但只要结合前两种方法去判断,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三)句子的使用注意事项 

1、句子结构要完整 

(1)、句子必须具备应有的成分。

 

(2)、句子结构不完整的主要原因 

1) 误用介词或动词“使”,导致句子成分残缺。

 

例如:

“由于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

” 

 这个句子又用了介词“由于”,又用了动词“使”,造成主语残缺。

可以把“由于”删去,让“进步思想的影响”做主语,或删去“使”,让“他”做主语。

 

2)用复杂的偏正短语做句子成分(这个偏正短语的中心语前面有很长的修饰语),容易丢掉中心语。

 

 例如:

“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 

 这个句子的动词“保障”的宾语缺少了中心语“权利”,误把“权利”的修饰语“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当作“保障”的宾语。

 

2、句子成分搭配要得当 

搭配不得当的主要原因 

(1) 句子结构复杂,修饰成分多,造成成分之间语义搭配不当。

 

例如:

“必须造就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技术队伍。

” 

修饰语“千百万”与中心语“队伍”不搭配,应把“队伍”改为“人才”。

 

(2) 当某个或某几个成分包含两项以上的意思时,往往由于照应不周、顾此失彼而造成搭配不当。

 

例如:

“我国决定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 

“加快”不能与“规模”搭配。

 

3、语序要合理 

语序指组成单句的各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也指组成复句的各个分句的排列次序。

语序不合理,会使句子表意不明确、不合事理或产生歧义。

 

4、 使用句式要单一 

有时既想用甲句式,又想用乙句式,犹豫不定,结果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造成句子结构混乱,意思表达不清。

这是思路不清在语言运用上的一种表现。

五、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

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用“红领巾”代“少先队员”。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

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

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

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

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