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85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8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docx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返回目录

发布时间:

2007-4-1510:

33:

55分类:

在线教案已经阅读1079次

 

 

一、教学目的

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本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二、教学内容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的涵义和特点;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的特点、内容及其养成;网络道德要求。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三、教学重点

1、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本质及特征主要表现

2、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3、社会公德的特点与养成

4、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及养成

5、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6、与大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几部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尤其是《治安管理处罚法》

四、教学难点

1、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为什么说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3、如何让学生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

五、教学设计

1、课程导入

老师先介绍本学期本课程的教学安排:

《基础》本学期教学安排。

理论教学:

22学时1学分;实践教学:

6学时,0.5学分考试:

(平时40%,考试60%);理论教学在课内完成,实践教学在课外完成。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材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大板块:

思想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律观教育。

思想教育——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道德修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律观教育——法律制度、法律意识、法治观念。

上学期讲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这学期我们将学习“道德观教育”和“法律观教育”的内容。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取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来。

六、材料实例

材料事例1:

大鸟与小鸟的故事(视频)

材料事例2:

张家港入选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材料事例3:

受上海市民广泛响应的“七不”规范

材料事例4:

丛飞——一路走好(视频)

材料事例5: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材料事例6:

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材料事例7: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材料事例8:

广州市民社会公德万户调查

材料事例9:

蚂蚁过火的故事

材料事例10:

一名保安员的职责

材料事例11:

公交车事件(视频)

材料事例12:

谢某等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

材料事例13:

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要承担法律责任

材料事例14:

杨军武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

材料事例15:

国内最大海洋污染事故案

材料事例16:

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

材料事例17:

中国电子邮件侵权第一案

 

第一节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

一、导入:

【教师点评】社会关系——公共生活——公共秩序

人类作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生命,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结成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

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的交往本质,也决定了人与生俱来就要面对社会的公共生活。

那么什么是公共生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生活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

二、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定位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请看比较表:

公共生活

私人生活

(1)范围

社会生活

家庭或个人

(2)性质

开放性、透明性

封闭性、隐秘性

(3)作用

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影响到自身与家庭

结论: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思考】请学生思考:

您认为哪些属于现代的公共生活?

为什么说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共生活——形成

马克思预言: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6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动,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愈发凸现。

【感受】通过图片使学生感受: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公共生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公共生活萌芽阶段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人类还处于为生存而斗争的阶段,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都极其简单。

在血缘群体内部,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同一的。

为了应对自然界的挑战,抵御其他猛兽和不同血缘其他群体的侵犯,相邻或相近血缘群体往往通过一些简单交往来实现某些形式的联合,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

公共生活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打破了原始社会人们交往基本上以血缘为纽带的状况,人们社会交往不管从广度、深度、频度和内容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公共生活领域也较过去有所扩展,公共生活一些基本规范基本建立。

但在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社会,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交通、通讯、运输工具仍比较落后,人们的社会交往仍受到很大限制,公共生活不像今天那样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三阶段:

公共生活丰富发展阶段

17-18世纪以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世界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资产阶级革命的出现,标志着近代大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崛起。

资产阶级使用大机器工业作为生产工具,这种生产力使千百万个工厂、千百万根烟囱瞬时拔地而起,机器的轰隆声震撼大地,汽笛的尖嚣声划破长空,大批人走出农村,走进工厂,无数人在飞旋的车轮、机器旁流汗劳动,农村被遗忘了,城市成了一切。

这种形成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包括其现代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

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使人类交往由偶然交往进入普遍交往阶段。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同上第276页)。

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普遍和频繁,公共生活领域得到极大扩展。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加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使人类交往不管从深度、广度、频度和内容上看,都较过去有质的飞跃。

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三)公共生活——特点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反映的正是“小国寡民”条件下公共生活的基本特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和交往方式,使得人类交往由偶然交往进入普遍交往阶段。

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留学法国,从重庆到上海,乘船走了8天,从上海到马赛,整整颠簸了39天。

今天,任何一个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在17小时内,都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以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从传统交往向现代交往的转变: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交往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等。

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发展: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现代社会已经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感受】通过图片请大家感受:

“抱抱团”——来自陌生人的关怀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丰富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讨论】请几个同学谈谈:

举例说明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公共秩序?

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化的要求就越高。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公共生活便无法正常运转。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用乘坐飞机的例子说明:

不论什么人、什么身份,只要坐飞机,都要遵守飞机上的规定和秩序。

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诗·大雅·民劳》里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就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全面小康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为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居住和工作环境日益改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迫切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公共环境、高效的公共机构和完善的公共秩序是北欧小国芬兰——一个气候寒冷、人口稀少、资源贫乏的小国,成为全球最具年度竞争力国家重要原因之一(这是芬兰第三次名列第一)。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公共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公德缺失的现象。

【感受】通过图片向同学们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文明的形象。

同时举张家港的例子向同学说明,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张家港成为首批文明城市的重要原因。

在张家港,道路通畅,没有占道经营的摊位、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和乱七八糟的广告“牛皮癣”;公共场所听不到污言秽语,看不到打架斗殴;街道上没有痰迹、烟头、纸屑、垃圾。

资料1: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

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

资料2:

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看来,“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是国人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练太过随便。

在传统时代,一般让孩子穿“开裆裤”,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

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擤鼻涕、挖鼻屎、搓身上的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把公共场所当作随便可以丢垃圾的地方,不守时间,不守规则,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

孙教授说:

“将‘粪便’任意地倒入客观世界的倾向还包括:

在公共场所,动辄毫无节制地将怒气和敌意发泄在陌生人身上,以及一种克制不住的侮辱别人的冲动。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讨论】你心目中的文明城市或校园?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说了自己心目中的文明城市和文明校园,都很好。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有序的公共生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和校园的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代社会里,公共秩序已经越来越重要。

那么,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什么呢?

四、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尽管风俗、宗教、纪律等手段依然在维护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但是,道德和法律却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最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两者各有优势,相辅相成。

首先请同学们看比较表,明确道德与法律两种基本手段的异同。

相互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

道德

法律

1、一国范围内的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3、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4、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5、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6、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不同点

道德

法律

1.产生的条件不同

与人类社会同在

私有制、阶级、国家同在

2.表现形式不同

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

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

4.作用机制不同

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

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含义、特点及作用

(一)社会公德的内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涵义可以从三方面加以界定:

1、指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这些公共生活准则是需要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2、指与私德规范相对应的公德规范。

私德是人们在私人生活和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公德则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3、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的制度、守则等。

从性质上看,社会公德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

)从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的性质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是没有阶级性的。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1、继承性。

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都有继承性。

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在公共生活中人人都必须遵守。

4、简明性。

简明扼要,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

上海市制定了以“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不破坏绿化、不损坏公物、不乱丢果皮纸屑、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为内容的“七不”规范,简单易懂、朗朗上口,获得了上海市民的广泛响应。

(三)社会公德的作用

首先,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

其次,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讨论】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丛飞——一路走好》,请几位同学谈谈有什么收获。

【教师点评】爱心大使丛飞的精神令人震撼、催人奋进,他把全部真情都奉献给了社会与他人,人们怀念丛飞,难忘丛飞,也一定会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

同学们要向丛飞学习,做高尚道德的典范。

丛飞的精神,就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那么,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呢?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社会公德的五点主要内容,其中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规范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保护环境”。

请同学们对比丛飞的先进事迹,对自己以往的道德行为做一个反思:

大家看看自己做到了哪几条?

哪几条是自己做的比较好的,需要继续保持发扬的?

哪几条又是自己现在做的还不够好的,需要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多加注意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举一些案例说明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

学生认真听取案例与情境,结合社会公德基本要求的五点内容,大胆谈谈自己的思考或是选择。

最后,教师简要总结,引导学生将道德知识与个人生活,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道德选择与道德讨论,努力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一把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民族的整体素质。

我们国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今天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救济的时候。

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

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作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公德,是爱心的表现。

助人为乐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和习惯,将是正在成长成才的一代有为青年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学生应当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和关爱他人,并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三)爱护公物

爱惜和保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珍惜、爱护公物,就意味着全社会的公共财物能够使其物尽其用,用有所值。

相反,如果社会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应当像珍惜与爱护自己的心爱之物一样,精心保护公共财物。

(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绿色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负责任。

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一代有为青年,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的生活秩序容易被破坏,这就需要有必要的纪律与法律来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

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资料三:

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