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969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x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本次课标题

专题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授课班级

上课时间

周月日

第节

上课地点

教学目的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3、爱情、婚姻、家庭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爱情与人生。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授课时数

课内5学时(第1节1课时,第2、3节2课时,第4节2课时)

学习思考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

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2、高职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应如何加强自律、遵守社会规范?

3、高职大学生应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4、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5、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授课

后记

教学内容:

当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在她最后生活终了的时候,我们不要只记得她对人类工作上的成果。

比起她纯学识上的成功,她在道德上、人格上的崇高品格对将来、对历史的作用更为重要。

她的力量、她的愿望的单纯,她的对科学客观的认识,她的坚忍不拔,这些优秀品格每一件都难能可贵,而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更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一旦她认定了一条路是正确的,她就坚决地走决不改变。

——爱因斯坦

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我们就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道德熏陶。

对大学生来说,我们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系统的道德教育,每个人都有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但是,人的道德修炼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从理性高度把握道德的时代要求并内化于自身,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今天我们的专题讲解,先从几个案例分析入手。

链接案例: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其中的一位老人:

“您在哪所大学里学到您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

”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

“是在幼儿园里。

”“在幼儿园里学到什么?

”“我在幼儿园里学到:

要乐于同别人分享你的一切东西;要公平正直、光明正大地与别人争;永远不要打人;把你找到的东西放回原处;你弄乱的一切要由你来负责整理得井井有条;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你伤害别人的时候要道歉;要知害羞,要有廉耻之心;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要随时注意交通安全;要相互团结,彼此互助。

思考题:

上述故事中包含了哪些美德?

对我们有何启发?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其他美德吗?

一位著名学者应邀去某大学作报告。

报告会前,他问学生中国现代社会最缺什么,台下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缺德”。

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链接案例:

一位普通的大学生到一家著名的国外大公司去求职,很快被录用了。

公司的员工对此很惊诧,问公司的总裁为什么。

总裁说:

“你们没有注意到吗?

他在门口蹭掉脚上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

当他看到那位残疾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

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所有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有礼貌又有素养。

”“其他所有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而他却俯身拣起那本书,并放在桌上。

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

有这样小节的人难道不该用吗?

思考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志向远大,却对身边的一些所谓小事视若无睹:

教室脏得没法进入,课间黑板没人擦,宿舍的水龙头开着无人关,扫帚倒在地上无人捡起。

在某高校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

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但也是这100%的学生承认,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现象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

对此,你怎么看?

围绕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带着一些尚不明晰的疑问,我们将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介绍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的相关内容。

专题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众所周知,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基本上是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即使发生公共生活也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在近代乃至我们建国初期,以至改革开放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在特定的范围内,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就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

那么,公共生活究竟是什么?

具有什么特点?

自古以来公共生活都具有什么基本特点。

这是今天我们要重点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请大家想一想,人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公共生活包括哪些场所范围?

人们之间又会形成什么关系或角色?

人们需要遵守什么行为规范?

场所角色行为规范

出门上路----------行人----------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乘车------------乘客----------顺序上下车,上车买票

去商场购物--------顾客----------公平交易,买后付钱

去影剧院----------观众----------不能大声喧哗、随意走动

2、在公共生活中,你经历过不讲社会公德的事吗?

通过上例,我们认识到社会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得遵守其领域的行为规范。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1、私人生活

(1)什么是私人生活:

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2)私人生活的特点:

具有封闭性和隐秘性。

2、公共生活

(1)什么是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

(2)公共生活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3)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农业社会(公共生活较大发展)-----工业社会(公共生活得到极大的扩展)以及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不同阶段。

提问:

你是如何看待下列两段话:

①以追求个人自由为目标的私人意识常常会把个人生活看成是公共生活完全相隔绝的领域,对社会公德及法律规范的介入产生强烈的抵触和提防心理,排斥站在社会普遍价值的立场上对个人生活进行“品头论足”,把“私人生活”完全变成个人自由的标签。

②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私人意识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公共生活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

在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增强公共生活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来发展自己的个性。

结论:

第一段中,私人意识同人们的公德意识和公共生活的法律意识的确立和发展相背离。

第二段是理性地对待两者的矛盾,这和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自由不能没有纪律、个性并不排斥共性是同样的道理。

(4)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新兴的证劵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的虚拟世界等。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以往“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与陌生人打交道。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

链接案例:

大学生张某每逢周末,经常邀请老乡来寝室唱卡拉OK和跳舞至深夜,高兴时常大喊大叫。

周围寝室同学无法正常休息,多次与他交涉无效,张某认为这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

你是怎样认为的?

在了解了公共生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后。

我们对于公共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概貌性的了解。

那么我们接着会问一个问题,有了公共生活,是不是需要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呢。

答案是肯定的。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一)公共秩序

1、秩序:

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2、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的含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公共秩序的内容:

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等。

(3)表演:

请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表演,请大家观察、比较表演中的两个场面,指出两个场面说明什么道理?

场面

(一)

教师:

“今天下午看电影,请同学们自己到我这里取电影票。

场面

(二)

教师:

“今天下午看电影,请每组的第一位同学到我这里取全组的电影票,然后按座位顺序发给每一位同学。

结论:

两个场面说明有无要求即行为规范大不一样。

说明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说明这个道理的现象,请大家列举。

例如:

上学上课遵守时间纪律;体育比赛有赛场规则;食堂就餐要排队买饭等等。

这些现象提示共同道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公共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公共秩序。

学生讨论:

无序的教学秩序、交通秩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3、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思考:

如何构建和谐宿舍、和谐班级、和谐校园

案例讨论:

讲文明只为国家形象么?

走出国门,国人的许多不文明现象引起当地人的反感。

我们常常从有损国家形象的角度加以提醒。

对此,一些人还是振振有辞:

国家形象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也顾不了那么多。

我有钱,我出国,怎么自在,怎么舒服,我就怎么样。

事实并非如此。

不文明的举止损害的不仅仅是国家形象,也使许多国人的海外之旅不那么自在,不那么舒服。

据报道,我国派出上百名记者采访德国世界杯,阵容庞大。

然而,少数记者倒卖采访球票,引起国际足联不满,致使中国媒体后来提出的许多采访票申请被拒绝。

结果不少记者无法进入现场,只能在球场外的新闻中心观看大屏幕。

导致正常的工作都没法做了。

出国讲究文明,还包括尊重当地人的习惯和风俗。

有一次,有个仁兄在华盛顿航空博物馆参观。

在电梯上,他看到一位非洲裔小孩的卷发,顿生好奇,便伸手抚弄起来。

他没有注意到,旁边一位女士随即拨通了手机。

走出电梯,在大厅参观不到两分钟,一位警察走来,不由分说将他带走:

据事后了解,他被指控企图性骚扰。

等待他的,不仅仅是行程被迫中断,还有警方的讯问,直至官司。

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也是文明的一种体现。

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对携带动植物产品入境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可一些中国游客明知故犯——他们想给远在异乡他国的亲友带去国内的土特产品。

结果多数人被查出,情节严重的还被拘押多时。

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并不可取,后果更是得不偿失:

有的被罚款,有的受到警告,还有的在再次申请时被拒绝。

去年,许多人到法国巴黎观摩“中国年”活动。

在埃菲尔铁塔上,一群中国游客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地上电梯。

电梯因为超载发出警告声,大家不是谦让着下来几个人,而是你推我搡起哄着让别人下去。

里面的几个外国游客气愤地挤了出来。

我们的同胞不但没有自责,反而哈哈大笑。

超载是很危险的,不为了国家形象,不为了文明,你至少也得考虑考虑自身的安全。

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不仅给自己的出行带来麻烦,还给后来出国的同胞带来许多麻烦。

因为经常携带违禁动植物产品,中国游客在机场办理出入境手续时被要求开箱拆包的几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因为抽烟损坏床单被褥,一些中档饭店不再接待来自中国的旅游团。

至于国家形象,更是因为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受到损害。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讲文明,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和中国人在国外特别引人注目。

而中国出国人数的急剧增加,客观上为他们观察和了解中国提供了机会。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人们突然发现中国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因而也就特别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

这次世界杯期间,也有其他国家的记者倒卖采访票,但他们人数少,国家小,所以媒体并不太在意。

中国记者却格外引人注目。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但近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文明素质的同步提高。

发达国家个人举止的文明程度高一些,并不是他们的“人种”好,而是因为他们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质。

中国经济的发展起步晚,文明程度的提高也就慢了一拍。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经济上有条件走出国门时,不经意间许多不文明举止被带到国外。

一些人口袋里钱多了,便觉得了不起,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可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个出国的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形象大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海外形象,甚至关系到中国的软实力的消长。

过去,出国多是公事,主办单位通常会进行出国行前教育,介绍当地风俗习惯,提醒出国人员注意文明举止。

现在因私出国占了大多数,特别是出国旅游,参团的多数是普通百姓。

这种介绍与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但许多人觉得,文明不文明,形象不形象,那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

事实说明,即使不从国家形象考虑,举止文明也是确保自己出国旅途顺利和心情愉快的必要条件。

旅行社和其他出国组团单位不妨至少从这个角度入手,为出国人员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链接案例:

在山西省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

忽然一声沉闷的响声(附近在开山爆破),教学楼开始晃动,就听外面有人喊:

“地震了!

”这时学生们惊慌失措奔出教室,纷纷冲向楼梯。

拥挤中,一个学生被挤倒,紧接着倒下一片,其他人纷纷被推挤着从他们身上走过……这次事故造成一人当场死亡,一人送往医院死亡,三人重伤,多人轻伤。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人类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方面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如肆意破坏公共设施,认为公共设施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必用心爱护,甚至将公共设施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

有的人丧失了起码的公共卫生和清洁的习惯与准则,对公共生活环境不予保护,随意损害。

相反,对个人生活的空间却十分重视,为了整洁和舒适,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追求私生活的优越环境。

这种巨大的反差,足以证明社会公德观念的淡薄程度。

第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

尽管各级政府、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团体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文明公约、乡规民约等,但其约束程度仍然有限,执行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些人视规章、制度、公约为儿戏,我行我素,不以为然,使得对公众有益的规章、公约成了摆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制约作用。

第三,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和帮助。

在这样的道德观念支配下,出现了诸多无视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的现象,如对处于危难之中的、急需帮助的陌生人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哪怕是举手之劳也不愿相助;与陌生人接触时尽可能保持相当的距离;甚至不惜对陌生人采取欺骗、欺诈等不正当的手段。

第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及对方的权利,就可以违反契约、承诺、规则,交往中的结果往往是诚实的人成了被利用的对象,正当利益受到侵害,不诚实的人往往从中渔利,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诚实的道德价值自然得不到普遍的认可。

第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尊重他人的基本礼仪规范未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有人甚至以礼仪是一种道德虚伪为由,否定礼仪的道德价值,以粗鲁无礼为荣,表现出道德修养的缺失、对他人的不尊重。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认识层面上看,表现为对道德之于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持冷漠的态度;把公德与自身的生活相割裂,从而产生了在对待公德态度上的矛盾;对处于发育之中的现代公共生活道德缺乏主动自觉的认同感。

从现实社会的影响层面上看,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人们的价值选择呈多元化趋势;作为精神生活动力和归宿的理想与信仰价值受到冷落;部分成人群体公德素质低下对整个社会的公德状况产生了不良影响。

社会公共场所靠什么来维持和维护呢?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风俗、礼仪、宗教教规、戒律、纪律、道德、法律等)。

(二)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与法律。

(1)两者共同目标是什么?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两者的作用有何不同,只取其一行吗?

分析:

道德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

法律的作用有:

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广泛,它能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社会生活多方面和人们精神世界,可道德的实践规约作用是弱势和有限的,它作用的方式主要靠社会舆论的褒贬和劝说,依赖良心的自我把持和自由意志的高度自觉,它不像法律有社会强力机构的支撑,有明细精确的条文,有具体而现实的处罚措施。

对于心地善良者,道德会起到巨大的鼓舞与鞭策作用,但对于顽劣不化者,除了言论上的谴责外,还要运用法律来惩罚,因此说: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法律则以“他律”的形式体现了道德的基本精神。

如果说道德是法治的道义基础和精神保证,法律则是道德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

(3)两者既有区别又是互补的。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

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

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法律和道德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

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的内容。

情景活动:

请你来执法

甲和乙为争夺公园中的座位而争执起来,甲打了乙。

如果甲只是推了乙一把,乙摔到在地并未受伤,那么,甲的行为并未给乙带来大的危害,没有给社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这种行为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如果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那么甲的行为对乙和社会的危害具备了一定程度,但又未触犯刑法,你认为该怎么办?

如果甲把乙打成重残甚至打死,那么甲的行为给乙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这种行为你认为又应该怎么办?

问题与思考:

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链接案例:

外国人的社会公德

新加坡: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

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的管理人员,属初犯的,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

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

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

排长队上公共汽车。

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

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约旦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的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

还乐于助人。

韩国:

韩国人的特点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

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的行为。

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的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的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的脸,于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和犯法的人,以端正风气。

瑞典:

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

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

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

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

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

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

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贿赂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与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区别

1、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的含义:

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性质上看,社会公德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这个场所的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

)从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的性质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是没有阶级性的。

链接案例:

领袖的品格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

“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

”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3)社会公德的特点:

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您认为:

现在社会上有哪些公德缺失的现象呢?

2.国民公德

(1)国民公德(公民道德):

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的全体国民或公民提出的普遍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它所表明的是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和国家都要尽到的道德义务。

(2)国民公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但它主要不是指社会公德,而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其国民或公民所提出的主要的道德要求。

这些道德要求往往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巩固和推行。

(二)从历史的角度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1982年《宪法》:

“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199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概括为:

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五个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个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个总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想一想:

1、我们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2、我们周围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链接案例:

老人的海滩

一位台商来海南投资,母子二人开发椰林系列产品,几年下来,千顷椰林伴着十里海滩,蔚然成为游人的观光胜地,事业大获成功,成为创业名人。

电视台采访他临结束的时候,请他用一句话说说对事业的感想,他沉吟良久,讲了一个老人怎样感动了他的一件事:

在早晨跑步的时候,连续几天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