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990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ord格式.docx

但是,公共生活就不一样了。

由于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肯定是在关系到他人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公共生活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

在公共生活中,人们没有藐视公共规则的权利、没有随意破坏公共规则的自由、没有在公共规则之外漂游的特权。

否则,公共生活就会陷入紊乱的状态,人们各自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

比较内容公共生活私人生活

(1)范围社会生活家庭或个人

(2)性质开放性、透明性封闭性、隐秘性

(3)作用影响到他人和社会影响到自身与家庭

(二)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案例2:

“自由拥抱”)

②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现代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新闻载体的普及与推广,促进了信息快速、便捷、充分地传播与交流。

它涉及的内定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

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

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丰富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学生讨论:

无序的教学秩序、交通秩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公共秩序的定义和涉及的范围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案例3:

石家庄特大爆炸案)

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制方做圆需要规矩,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其主要原因在于: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案例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鲜明主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就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不但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不仅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要受到影响,社会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

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过后,人们都要议论旅游的文明问题。

2006年更是在10月2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境外旅游和国内旅游文明指南。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它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重合现象。

例如,商场对于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是销售商品、实现利润的场所;

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要的地方。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网络不仅成为人们通讯娱乐休闲的工具,也成为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

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案例5):

三聚氰胺事件

(案例6):

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将北欧小国芬兰列为全球最具年度竞争力国家,这是芬兰第三次名列第一。

作为一个气候寒冷、人口稀少、资源贫乏的小国,其竞争力超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芬兰有着良好的公共环境、高效的公共机构和完善的公共秩序。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全面小康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为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居住和工作环境日益改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

例如,对于居民来说,良好的居住条件不仅表现为更大的住房面积和更好的屋内设施,也体现在居住环境优美、社区秩序井然等方面。

举例:

南京紫金山天文观测台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一些传统陋习的惯性仍然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时有所见。

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

不爱护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

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案例7):

1995年,江苏县级城市张家港成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典范。

 

2005年,张家港再次入选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也是入选城市(区)中唯一一个县级城市。

在张家港,道路通畅,没有占道经营的摊位、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和乱七八糟的广告“牛皮癣”;

公共场所听不到污言秽语,看不到打架斗殴;

街道上没有痰迹、烟头、纸屑、垃圾。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有序的公共生活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

(案例8)

巴西崇尚秩序,诚如巴西国旗上所书写的“秩序与进步”一样。

然而,巴西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越狱大国”。

有人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十起囚犯集体暴乱事件,三起就可能发生在巴西!

06年5月12日,星期五,在巴西臭名昭著的黑帮“首都第一司令部”的策动下,圣保罗州70多座监狱集体暴动,犯人强行打开牢门,杀死狱警,挟持人质。

而在圣保罗街头,“首都第一司令部”成员对警察和警局发起了游击战,周末之夜,一下子击毙30多名警察……四天暴乱总的“战况”是:

31名警察和八名监狱管理人员死亡,黑帮分子38人死亡,91人被捕,平民死亡四人,多半是被流弹击中的。

另有50多名警察和平民受伤,56辆公交车被焚烧,至少五处警局和20辆警车遭袭击而有不同程度损伤,多处银行、商店遭劫。

(还可加入案例:

)外国人的社会公德给我们什么启示?

新加坡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

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的管理人员,属初犯的,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

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

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

排长队上公共汽车。

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

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约旦

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的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

还乐于助人。

韩国

韩国人的特点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

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的行为。

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的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的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的脸,于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和犯法的人,以端正风气。

瑞典

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

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

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

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

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

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

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小便宜;

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

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或者说是两种基本力量。

“德法兼济天下平”。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

法律则靠国家强制力),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中包含有道德(比如民法中的诚实守信原则、婚姻法中的忠诚原则),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比如学法、守法、用法)。

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是法律的补充。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为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

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比如,慈善事业。

任何社会也不可能通过立法而强制富人捐赠。

)不仅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我们说,人要常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就是一种精神追求)。

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

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法治国家的最高境界是“法存而不用”,如果社会成员道德水准普遍较高,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守法就会成为一种风尚,违法行为和违法者就会少之又少)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以图腾崇拜、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一些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力量、基本手段,即“一体两翼”。

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

1.产生的条件不同与人类社会同在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2.表现形式不同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没有明确的内容。

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动机、想法

4.作用机制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中,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例9:

美国各州令人喷饭的法律

例10:

四川:

官员不孝敬父母不能升官

例11:

登封交警执法以德感人效果好

例12:

(两者结合的循序渐进表现)车牌改革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定义及内涵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由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

另一方面是在人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

(二)社会公德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为:

第一,基础性。

第二,广泛性。

第三,简明性。

第四,继承性。

①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社会公德素养。

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有具有底线及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②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就是说,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该场所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

③简明性。

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它讲的是一些有广泛共识的问题,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起码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德规范,更是简便易行。

④继承性。

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诺言;

在公共场合注重礼貌、相互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公德的主要包括以下规范:

1、克己自制。

2、尽职尽责。

3、庄重谨慎。

4、诚实公道。

在社会主义中国,公民道德规范还有其特殊要求。

这体现在:

(通过图片与案例说明)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

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内容,它集中反映着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礼貌则是行为文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明礼貌关系到日常生活中许多方面:

社交活动,饮食方式,接待客人,访问亲友,席间谈话,礼让妇女等等。

概括地说,文明礼貌就是注重个人形象,讲求必要礼节。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

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

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

文明礼貌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它是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也体现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

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一把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民族的整体素质。

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今天,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

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二)助人为乐(案例13:

光头的团结,案例14:

蚂蚁过火的故事)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指公民在关心、爱护人的方面所应当表现出的文明水平,集中体现为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

第二,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

第三,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

对一切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

对遭受灾难的别国、别地区的人民,给予道义支持与可能的物质支援等等。

如:

爱心工程;

希望工程;

对受灾区域的捐助等。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救济的时候,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

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作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公德,是爱心的表现。

助人为乐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和习惯,将是正在成长成才的一代有为青年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三)爱护公物

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

“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

爱护公物就是要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的共同劳动成果;

就是要正确使用城乡道路、水电、通讯、交通、环卫、消防等公用设施,保护名胜古迹、历史文物;

就是要反对损坏公物、化公为私。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爱惜和保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珍惜、爱护公物,就意味着全社会的公共财物能够使其物尽其用,用有所值。

相反,如果社会公共财物遭到破坏,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应当像珍惜与爱护自己的心爱之物一样,精心保护公共财物。

思考:

如何做到爱护公物?

看看自己周围又没有破坏公物的现象,你应该如何做?

(四)保护环境

具体地讲,就是要强化生态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存环境;

就是要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

就是要节煤、节电、节水;

就是要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

就是要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增强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多,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绿色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负责任。

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一代有为青年,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

(五)遵纪守法

公民自觉遵守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

遵纪守法,具体来讲,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法、知法、用法,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

就是要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

就是要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这里还要强调,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与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