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8172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概括地说,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先进国家民主运动、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创立的基础和前提;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已有的有价值的思想意识材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和政治思维发展的重要参照;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革命实践,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对已有的思想材料进行加工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创立的主观条件。

第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欧洲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

第二,人类思想史上有价值的思想材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产生的思想来源。

就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而言,他们至少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前人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一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政治学说,;二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三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系列政治观点。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因素和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产生的主观条件。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产生的思想来源

西方思想中有价值的思想意识资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改造的思想来源和政治思维新发展的重要参照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立,批判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三个部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即:

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政治学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及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是批判地吸收了以卢梭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天赋人权”说和民主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18世纪启蒙学者的政治学说的理论认知的精神,以及人民主权说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制的合理因素,而摒弃、克服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在19世纪中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彻底发展了他们提出的各种原则。

在阶级斗争学说方面,主要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对资本主义社会个阶级所作的经济分析的观点、方法,以及法国历史学家梯也里、米涅、基佐等人的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法国历史学家揭示的阶级斗争历史知识和有关国家机关、暴力的作用的大体上正确认识,而摒弃、批判了他们对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厌恶、恐惧心理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把阶级斗争的理论放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的科学分析方法。

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一系列的政治观点,特别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等,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立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立,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思想史上的多方面、很丰富的思想。

如果没有这些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立是不可想象的。

3、阐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内容

第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关于法国、德国等国历史的著作和孟德斯鸠、卢梭等的政治学著作、深入思考之后,写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

这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最初著作,主要在国家观方面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立树立了一块最初的柱石。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市民社会:

国家的基础;其二,关于君主主权和人民主权,君主制和民主制;其三,对官僚政治的批判;其四,关于粉碎旧的国家制度。

马克思针对黑格尔的著作,分析了王权、行政权、立法权问题和君主制与民主制、君主主权与人民主权问题,着重分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所谓的“市民社会”,是黑格尔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就相当于后来马克思使用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

黑格尔认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两种关系:

经验关系和本质关系,按照经验关系市民社会先于国家而存在,但这仅仅是现象;按照本质关系市民社会只是国家的概念领域,它本身没有独立性,这才是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真正的本质。

意思是说,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这是黑格尔国家观的核心。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国家没有市民社会作为基础就不能存在,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这表明马克思在这个时候已经认识到了物质生活关系,即后来被他称为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对于包括国家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的提出,使马克思同黑格尔主义彻底决裂,使他的历史观、政治观向唯物主义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第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这篇文章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回答了前文没有回答的两个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创见,以及无产阶级如何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基本主张。

他在论述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这个问题时,直接了当地指出,德国的解放乃至人类的解放这种历史使命已经落到了一个新产生的阶级身上,这个阶级一无所有,它要求把消灭私有制作为社会的普遍原则;这个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束缚着的阶级,如果不能解放其他一切阶级,就不能使自己获得解放,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那么,无产阶级怎样来实现人类解放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呢?

马克思讲了两段话: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这两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用彻底革命的理论武装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就可以用“武器的批判”,即革命手段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

《导言》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

4、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怎样阐述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

这本书表面上是讲有关德国的犹太人问题,但实际上集中探讨了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关系问题。

当时,在普鲁士有许多犹太人,主要是一些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代表,他们很有钱,但就因他们的犹太人身份而没有政治权利,因而进行了长期的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

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中认为,犹太人的解放实质是政治解放,但首先是犹太人应放弃宗教,使自己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以此来作为实现政治解放的前提。

马克思反对把犹太人的问题归结为宗教问题,他认为,宗教信仰和政治解放不是对立的,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宗教依然存在,因此,犹太人的解放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世俗问题,不能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应该是相反。

他进一步指出,犹太人问题的实质也不仅仅是政治解放的问题。

所谓政治解放,就是实现资产阶级革命,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活的人权。

这当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政治解放的历史功绩。

但是他认为,实现了政治解放后所建立的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相反它是以这种不平等作为自己的存在条件的,因此,政治解放是有局限性的。

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而犹太人的真正解放要通过人类解放才能实现。

他所说的人类解放就是指“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推翻“一切关系”,实际表达了他要求彻底改造社会,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的思想。

这比起《莱茵报》的论文和前一部著作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

但究竟如何实现人类解放?

由什么力量来实现人类解放?

《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并没有说明。

5、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怎样阐述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与社会基础的关系

第一,政治思想:

是阶级社会中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包括国家阶级、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社会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思想和观念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第二,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其中也包括法律制度。

第三,二者之间的关系。

统治阶级不仅需要政治制度和设施把人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秩序之内,同时也需要政治意识形态来论证这项制度的合理性,使人们去接受这项制度。

具体为:

1.政治制度是在一定政治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2.制度和设施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成为在其中生活的人们的一种外在环境,影响政治思想的内容和性质;

3.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都是经济基础的反应,而政治思想既反映经济制度,又反映政治制度,并通过政治制度来反映经济制度;

4.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先是经济关系出现变化,反映到思想上,形成政治思想,然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新的制度。

6、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初步建立?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政治纲领,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本内容,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完整科学体系的形成。

此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都是以宣言奠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为依据的。

7、《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有哪些?

如前所讲,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其国家论、革命论的基础和灵魂。

马恩同他们之前的那些已经从阐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的思想家不同,他们不光是指出了社会上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种现象(早期思想家在阶级问题的贡献上止于此),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发现问题的本质。

早在《共产党宣言》以前,他们在“阶级论”方面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

一个是指出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就是说,阶级的产生和存在与经济发展的一定程度相关,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存在。

二是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阶级斗争表现形态不同,相互对立的阶级不同,而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不同阶级的经济利益是不同的。

三是预言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最终将消灭阶级和一切旧社会的统治。

这些观点散见于《宣言》之前的多部著作中,比较集中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原理》等。

但总的看,理论不系统,分析还不足,而在《宣言》中阶级斗争理论被系统化了。

首先,《宣言》明确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宣言》开篇就直接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

马恩还引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历史,以实证的方法证明上述观点。

马恩的论述虽然很简洁,但表达的思想是清晰明确的,一个就是指明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产生的时间范围,另一个就是说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即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和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正如他们后来说的,从《宣言》起,我们就始终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其次,《宣言》阐明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关系。

既然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杠杆,是历史前进的动力,那么阶级斗争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发挥这样的历史作用?

马恩认为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本身总是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由阶级的个人反对另一阶级的个人,直至阶级反对阶级。

阶级对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多种形式。

恩格斯后概括为三种形式:

理论斗争、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宣言》在谈到阶级斗争发展趋势时,做了一个经典的概括: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这句话表述的并不是无论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的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所谓政治斗争就是以取得或保持政治权力为目的的斗争。

马恩认为一个阶级的利益只有得到国家政治权力的保护才能获得充分的实现,一个阶级为了使本阶级的利益得到政治权力的保护,就需要掌握政治权力,就要为取得或保持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斗争。

所以当阶级斗争发展到围绕国家权力而进行时,就成为政治斗争。

马恩用历史事实证明了阶级斗争发展为夺取和保持国家权力的政治斗争的必然趋势。

最后,《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趋势。

既然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一切阶级斗争最终必然导致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怎样的、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就成为《宣言》主要回答的问题。

《宣言》仔细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指出这个社会较以前社会相比,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产生一个资产阶级的同时,还产生了一个与之相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

《宣言》着重谈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点:

①无产阶级是和大生产相联系的阶级。

随大生产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而其他的中间阶级则随大生产的发展而趋于没落和灭亡。

所以无产阶级是最有发展和前途的阶级;

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除了可供出卖的劳动(力)之外,不占有任何财产,没有什么值得保护的东西。

它不消灭现存的一切,自己就不能得到解放,所以它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由于无产阶级的这一阶级特性,所以它历史地承担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伟大使命。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从产生起就与资产阶级处于对立和斗争之中,这种阶级对立和斗争已经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按照一切阶级斗争必然发展到政治斗争的最终趋势,在斗争发展到接触到权力特别是争取国家政权问题的程度和时候,对无产阶级而言,不仅阶级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而且必然要导致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正是循着这样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宣言阐述的阶级斗争理论,把落脚点最后放到了论证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以至夺取国家权力这个结论上。

8、怎样理解“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

《宣言》在谈到阶级斗争发展趋势时,做了一个经典的概括: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如何理解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的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所谓政治斗争就是以取得或保持政治权力为目的的斗争。

马恩认为一个阶级的利益只有得到国家政治权力的保护才能获得充分的实现,一个阶级为了使本阶级的利益得到政治权力的保护,就需要掌握政治权力,就要为取得或保持国家政治权力而进行斗争。

所以当阶级斗争发展到围绕国家权力而进行时,就成为政治斗争。

马恩用历史事实证明了阶级斗争发展为夺取和保持国家权力的政治斗争的必然趋势。

“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是因为政治斗争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不同阶级的整体之间的斗争。

同样,一个斗争只要是在政治领域或政治局面上展开,就必然关系到阶级的整体利益,因而就具有了阶级对阶级斗争的性质。

所以说,“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

第二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利益?

马克思在揭示暴力革命产生的经济根源过程中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但是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由客观规律支配的。

因此,“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时候,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就必然为另一种经济形态所代替,社会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向前发展的。

但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向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异质化”转变,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以一种自然过程表现出来,因为,这种转变必然从根本上触动在现存社会经济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不可能主动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而放弃既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样,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就需要借助暴力来变革原有的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

因此马克思认为,从根源上讲,暴力并不是人为制造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是为这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服务的。

所以马克思的结论是:

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

这一论断从根本上揭示了暴力革命的必然性,比以前单纯从阶级斗争发展趋势来解释,更具有理论的说服力。

2、马克思如何论述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革命联盟的可能性?

经过1848年革命,马恩在这方面的认识远远超出了革命前的水平。

他们以法(马克思的经验获得地)、德(恩格斯的经验获得地)两国为例,在对农民阶级的革命性有了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阶级分析和经济分析的方法,从以下两个方面证明了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结成革命联盟的可能性问题。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农民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指出,自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农民经历了从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拿破仑时代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建立、破产都后来波拿巴上台导致的农民小土地所有制的加速瓦解和处境的进一步恶化,这就表明了,小农的所有制关系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

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的情况时也指出,1848年德国3月革命爆发时,德国农民要求无条件的废除封建义务,而被他们推上台后的贵族资产阶级却提出,要让农民用缴纳赎金的方式来换取封建义务的解除。

这对于生活贫困的德国农民来说,实际上就等于否定了他们的革命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马恩认为,法德农民在1848年革命后的境遇说明,由于历史条件的改变,资产阶级再也不可能像早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那样,作为农民阶级的同盟者和依靠力量了,过去资产阶级为了取得统治地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帮助农民获得了小块土地,今天,资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实现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和扩张,已经开始而且必然要剥夺农民的土地了。

因此,农民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进而作为一种新的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阐明了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结成革命联盟的根本原因——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要求,是他们完全可能而且必然结成革命联盟的坚实基础。

根据对小农阶级阶级特性的分析,这个阶级总是需要依靠一个外在的阶级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既然资产阶级已经不能也不可能成为农民阶级的代表,资产阶级的国家已经同农民阶级处于对立的状态,他们选择了无产阶级来代表自己,与其结成联盟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

对于其中的原因,马恩指出,城市的无产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这两个阶级从一开始就处于利益对立之中,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农村的小农阶级本来是资产阶级的盟友,但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由城市向农村急剧扩展,小土地所有制的瓦解,小农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日益对立,矛盾日益尖锐化。

这就说明,农村中小农阶级所受的剥削压迫和城市中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压迫,尽管形式上不同,但归根结底,两个阶级有一个共同的剥削者,这就是资本。

而资本的阶级代表就是资产阶级,也就是说,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利益要求。

于是,马恩就由此得出一个完全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结论:

只有资本的瓦解,才能使农民借机摆脱贫困的命运,也只有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府,才能彻底结束农民阶级在经济上的绝望境地,这样,农民阶级就自然地会把负有使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看作是自己的天然的同盟者和领导者。

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要求,是他们完全可能而且必然结成革命联盟的坚实基础。

正是通过上述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工农两大阶级结成革命联盟的可能性问题。

3、如何理解“工人阶级不能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治统治的一次伟大尝试,也是无产阶级使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一次伟大尝试。

而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之一,也恰恰在于巴黎无产阶级没有彻底地实践马克思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

因此,马克思在总结公社经验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一论断以及他对此的相关分析,构成了对他20年前关于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首先,对这一论断的含义要有一个准确地理解。

马克思这个论断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必须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新的国家机器,进而实现自己的解放,而不是简单地把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夺取过来。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就说过:

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

其次,要明确这个论断是对20年前的结论的发挥和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恩50年代初的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虽然也是通过对法国资产阶级国家的分析得出的,但它是与人民革命相联系的,就是说这个国家机器实际上是泛指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很抽象;而这时的论断是与工人革命相联系的,具体并明确指出了打碎的对象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就是说新的论断更具体、更明确,特指性更强,这不是对原来结论的否定,而是使它的阶级性更加鲜明。

第二,新论断对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根据的论证更具有理论性。

巴黎公社前的结论主要有两个根据:

一是以往的变革总是以夺取国家机器为标志并不断加强这个机器,因此新的革命应当反其道而行之;二是旧的国家机器具有阶级压迫的性质,越是革命来临的时候这种性质就越明显,因此它必然成为人民革命的直接对象。

这两条都没有错误,但第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是一种逻辑推理,而第二条则是一个一般性分析。

这次马克思则通过具体剖析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性质,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要打碎它的理由。

他说,资产阶级创造的国家机器,起初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后来变成了压迫和奴役工人阶级的新手段。

随着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发展,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越来越具有资本压迫劳动的性质,越来越具有与工人阶级相对立的性质,既然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是奴役工人阶级的工具,那么,它就不能当成解放工人阶级的工具来使用。

第三,明确了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内涵。

无产阶级革命要“打碎”的到底是什么?

20年前没有明确讲,这次说得非常清楚。

马克思指出,对于资产阶级政府权力机关中的执行纯粹压迫职能的机关应当打碎,而执行合理的社会管理职能的部分则应当夺取过来,交给那些负责任的社会公仆。

马克思讲的纯粹压迫机关,包括官僚机构、资产阶级的常备军、警察、监狱等。

通过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马克思对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思想的补充和发展,更直接具体地回答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途径问题。

4、如何理解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马恩认为,民族产生以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存在,就像过去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一样。

但是就每个民族的内部关系而言,与原来氏族社会条件下部落联盟内部关系已经完全不同了。

由于阶级已经产生,每个民族内部的成员已经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氏族成员间那种完全平等的关系已经被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所代替。

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必然造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内的统治阶级,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都不以对本民族内被统治民族的剥削和压迫为满足,而必然要设法剥削和压迫其他民族,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便由此产生。

从表面上看,民族矛盾是一个民族的整体对另外的民族的整体,但实际上它只是处于压迫地位的民族中的统治阶级,对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民族的压迫与剥削,因此,马恩认为,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既然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是一个民族压迫其他民族的根源,所以,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对立,才能最终消灭民族对立和民族压迫。

这是马恩一生坚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观点。

5、马克思关于民族分离与联盟的主要内容

1848年革命期间,在中东欧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欧洲几乎各个民族都提出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民族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马恩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他们认为,对于一切被压迫民族来说,反对异民族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自由分离,使他们天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被压迫民族只有享有自由分离权,才能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建立自愿的联盟,以至最终实现各民族的统一。

但就当时的情况看,一个民族是否应从某个多民族国家中分离出去,关键要看它的斗争矛头是否指向作为欧洲反动堡垒的反动民族。

所以恩格斯讲,问题不在于欧洲各族人民在一个共和国的旗帜下结成同盟,而在于革命的各族人民结成反对反革命的同盟。

其次,马恩认为,从原则上讲,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都分离出去建立各自独立的民族国家是不妥当的。

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使得各民族和个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