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66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眼镜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B.我无时无刻都听见妈妈在召唤我回去。

C.央视“成语大会”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赞誉。

D.心理学家认为,让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有()

A.《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孤独之旅》写的是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在跟随父亲放鸭的过程中心智得到锻炼、成长的一个故事。

C.《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D.《傅雷家书》第一封信是傅雷在儿子对艺术的追求中遇到了困难与挫折而致精神消沉时,劝慰儿子用从容面对,要学会以达观的态度坦然处之。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一)阅读文言文《隆中对》,完成6-9小题。

(13分)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7.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3分)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8.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

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9.翻译下列句子

(1)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二)古诗文积累(8分)

10.塞下秋来风景异,。

11.更深月色半人家,。

12.,何人不起故园情。

1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4.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字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早行之早的句子是,。

15.《观刈麦》中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孤独之旅

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

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

“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

“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

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⑪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⑫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⑬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⑭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6.第

(1)自然段在此文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经历暴风雨,拢住走散的鸭子后,杜小康哭了。

他为什么哭?

(4分)

_______

_________。

18.“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一句中“长大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

19.文中第

(2)和第(13)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5分)

四、作文(50分)

十五六岁,正值花季。

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充满希望。

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笑,也有忧伤。

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请以“在我们这个年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600

B卷(60分)

一、阅读理解(48分)

(一)诗歌鉴赏(7分)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的品质。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①。

其母知其諠②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③”其母引刀裂④其织,曰:

“此织断,能复续乎?

”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

①乃复进:

然后再背诵下去。

②諠(xuān):

因分心而遗忘。

③有所失,复得:

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④裂:

割断。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其母方织________

(2)孟子辍然中止_________

(3)其母引刀裂其织____________(4)以此戒之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此织断,能复续乎?

5.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效果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15分)

从“雾都”到“霾都”

①在中国有一座城市以雾而著称,就是“雾都”重庆。

②重庆多雾,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四面群山环绕,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不过气象部门的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灰霾天气倒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③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

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

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

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在一起,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而词典对“霾”的解释是:

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能见度小于10公里。

而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对“霾”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标准:

“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

”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相对湿度低于80%的为霾。

④据气象部分研究人员所说,重庆由于二战时期的军工开发和以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

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降低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

”于是,“雾都”不再有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人忧心。

而且,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

郑州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

乌鲁木齐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达到饱和程度,出现的肯定是霾。

⑤霾会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会深入到人的肺部,造成人的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急诊数量分别会增长5%和1%。

⑥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

中国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的日变化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恐怕短期内也很难发生改变。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悬浮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6.从文中看,“雾”和“霾”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不少于两点)(4分)

7.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8.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霾会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2011年迅速蹿红。

(1)“主要”一词能否删去?

结合句子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蹿红”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9.作者说: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四)小说阅读(16分)

怀念老陆(冯骥才)

①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

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②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餐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

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

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从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不插话,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

③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思想原则上做和事佬。

凡是读过他的《围墙》乃至《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笔尖里的针芒。

只不过他常常是绵里藏针。

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

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

高晓声和汪曾棋都是这样。

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④一次我到无锡开会,就近去苏州拜访他。

他陪我游拙政、网师诸园。

一边在园中游赏,一边听他讲苏州的园林。

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

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

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

推开望去,又一番风景。

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

“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

“我接着说:

“还像吃桃子,吃去桃肉,里边有个核儿,敲开核儿,又一个又白又亮又香的桃仁。

”老陆听了很高兴,禁不住说:

“大冯,你算懂小说的。

⑤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

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究竟在哪里了。

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色香味俱佳,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

饭菜用罢,最后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又清夹又鲜美,直喝得胃肠舒畅,口舌愉悦,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

大家连连呼好。

老陆微笑着说:

“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

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

汤好,余味无穷。

”然后目光又是一闪,好似来了灵感,他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

”我笑道:

“老陆,你的一切全和小说有关。

⑥于是我更明白老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他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⑦然而生活中的老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

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笑话。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苏州地方政府分一座两层小楼给他,还配给他一辆小车。

老陆第一次在新居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

那天,他用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

但楼门口地界窄,车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

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

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说声:

“对不起”,然后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

⑧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软闻的真伪。

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⑨说起这摆手,我永远会记着另一件事。

那是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美术馆开画展。

租了一辆卡车,装满一车画框由天津出发,车子走了一天,凌晨四时途经苏州时,司机打盹一头扎进道边的水沟里,许多画框玻璃粉粉碎。

当时我不知道这件事,身在苏州的陆文夫却听到消息。

据说在他的关照下,用拖车把我的车拉出沟,并拉到苏州一家车厂修理,还把镜框的玻璃全部配齐。

这便使我三天后在上海的画展得以顺利开幕,否则便误了大事。

事后我打电话给老陆,几次都没找到他。

不久在北京遇到他,当面谢他。

他也是伸出那瘦瘦的手摆了摆,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⑩作家比其他艺术家更具有生养自己的地域的气质。

作家往往是那一块土地的精灵。

比如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巴尔扎克和巴黎。

他们的心时时感受着那块土地的欢乐与痛苦。

他们的生命与土地的生命渐渐地融为一体—从精神到形象。

这便使我一想起老陆,总会在眼前晃过苏州独有的景象。

于是,老陆去世那些天,提笔作画,不觉间一连画了三四幅水墨的江南水乡。

妻子看了,说你这几幅江南水乡意境很特别,静得出奇,却很灵动,似乎有一种绵绵的情味。

我听了一征,再一想,我明白了,我怀念老陆了。

10.第②段中写从维熙和张贤亮两位作家有什么作用?

11.第4-5节中老陆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小说创作的看法,仔细揣摩用白己的话归纳老陆的小说创作观。

12.仔细阅读第7-9节,各用一句话概括所叙的两件事,并回答这两件事各白表现老陆怎样的性格特点。

1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记叙文中常常穿插议论文字,比如本文的第⑥段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