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200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改善人际关系以维护社会秩序B.以情感来维系国家的统一

C.保持中国的长期团结统一D.实现内在情感的协调与融合

5.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认为圣君应以德治国B.坚持“礼法”并举

C.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D.强调“严刑峻法”

6.《史记》记载: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

“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汉代此用人机制()

A.体现了外戚对国君的重要性B.阻碍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7.图1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B.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

C.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D.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8.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

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

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商人职业道德的建立 

B.商人诚信经营意识的建立

C.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D.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9.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

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

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

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A.冯太后对汉文化的重视B.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C.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D.孝文帝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10.唐朝设有专门督察财政税收、金融流通等经济政务的监察官,对官吏的经济犯罪进行察访和弹劾,这加强了政府对财政的监察,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这表明唐朝时期的监察制度()

A.扩大了监察的范围B.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C.经济立法走向完善D.重视打击经济腐败

11.唐代《开元占经》中提到:

“五谷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戌,忌于子。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典科技侧重于对经验的总结B.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成熟

C.中国古代农学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D.中国古代农业的发达

12.唐代手工业行会都有从业者共同议定的行规,对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如非本地人不能随便入行、师徒相授时间等相关的传习规定条款。

据此可知,唐代()

A.手工业规模扩展

B.个体手工业者人数大量增加

C.政府对手工业行会的管理严格

D.行会对技术垄断以维护本行业人员利益

13.《中兴论》载:

“(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

仁宗言:

‘卿言故善。

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这体现出()

A.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B.宋仁宗缺乏政治责任感

C.政治理性化色彩显现 

D.君主专制的弱化

14.王安石变法期间,招募守法商人到市易务任职,规定这些商人在五人相互作保的条件下,可向市易务抵押财产以赊购货物,酌加利润后售卖。

王安石的这一措施体现了()

A.国家实践工商皆本思想B.官商合作抑制物价上涨

C.国家扶持私营经济发展D.行政手段调节商品流通

15.宋代蔡襄说: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司马光则直言:

“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

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据此可知,宋代()

A.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

C.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D.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16.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这反映出元朝()

A.对外政策的开放B.民族隔阂的消除

C.民族融合的加强D.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17.图2为明代仍在使用的唐代出现的“木牛”,即人力代耕架。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明代()

图2

A.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

C.农业生产出现了分工合作D.人力获得了解放

1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学校篇》中写道:

“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

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

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

”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宣扬礼制 

B.引导地方风俗 

C.评议国政 

D.培养科技人才

19.表1为清代刑部档案记载的1721-1820年农村雇工案件数量。

这反映了百年间()

表1

年代

案件总数

雍正

1721-1740年

40件

乾隆

1741-1760年

81件

1761-1780年

90件

1781-1800年

131件

嘉庆

1801-1820年

283件

A.雇工现象发展B.雇工生产普遍

C.国势直线下降D.小农经济瓦解

20.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

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

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

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

A.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B.促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官营手工业走向市场化D.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21.表2为明清时期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资料,据此可知()

表2

时期

平民家庭出身

低级官员家庭出身

中高级官员家庭出身

明代

46.7%

2.8%

50.5%

清代

19.2%

18.4%

62.4%

明清平均值

31.1%

11.6%

57.3%

A.寒门向上层流动的难度降低 

B.科举促进社会公平但作用有限

C.科举制主要为士族子弟服务 

D.科举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22.表3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

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表3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东学西渐”历程开启B.中西文化交往加深

C.宗教信仰影响科技发展D.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23.图3是中国古代相关朝代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图3

A.立法程序规范B.法律体系渐趋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传承和发展D.法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24.表4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表4

记述

出处

“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

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旧唐书·

则天皇后本纪》

丁未,徙后于上阳宫。

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新唐书·

本纪》

“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资治通鉴》

A.武氏被迫移住至上阳官B.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C.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D.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至北宋中国区域人口户数比例变迁表

区域

西汉

(2年)

东汉

(140年)

西晋

(280年)

(贞观)

(天宝)

北宋

(1100年)

东部季风区

97.35%

99.35%

98.84%

98.32%

98.89%

99.54%

秦岭—淮河以南

26.68%

46.82%

45.03%

54.80%

44.90%

62.30%

材料二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

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46个。

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渴望生活在宋朝》

材料三“行在”(指杭州)云者,法兰西语犹言“天城”……谓其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绝不是伪语……此“行在”城甚大,周围广有百哩……此城有12种职业,各业有12000户……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

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尚未计焉。

大市方广每面各有半哩,大道通过其间。

道宽40步,自城此端达于彼端,经过桥梁甚众。

此道每4哩必有大市一所,每市周围2哩……市后与此大道并行,有一宽渠,邻市渠岸有石建大厦,乃印度等国商人挈其行李、商货顿止之所,利其近市也。

每星期有三日,为市集之日,有四五万人挈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

上述之10市场,周围建有高屋。

屋之下层则为商店,售卖种种货物,其中亦有香料、首饰、珠宝。

——摘编自冯承钧译《马可·

波罗行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至北宋中国人口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城市的重大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时杭州等城市发展的重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9分)

26.材料

时间

西学东渐的大致情况

康熙朝早期

康熙帝对西方科技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先后向南怀仁、白晋、徐日升等传教士学习过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医药学(如解剖学)等西方科学。

他以一国帝王之尊,大大促进了“西学”的传入,由此也积累了传教士的好感。

康熙朝晚期

教皇格勒门十一世无视康熙帝的态度,两次发布“禁约”与通谕,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参加祀祖、祭孔、敬天等儒家礼仪。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二月,康熙帝在宫中读到传教士所译的教皇“禁约令”全文,极为愤慨,提笔批示:

“览此告示,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雍正朝时期

与热衷于西方科技的康熙帝相比,雍正帝于西学可说“毫无兴趣”,受其影响,“康熙五六十年间所延揽的许多欧洲学者,到雍正帝即位之第一年,忽然驱除净尽”

乾隆朝时期

乾隆帝登基后,对雍正朝的严厉政策做了适当调整,试图“宽严相挤”。

与康熙帝对西方科技的求学探究不同,乾隆帝允许传教士在内廷供奉,主要是为了满足“奇器淫巧”的个人赏玩。

但乾隆帝的兴趣点主要在于新奇的欧洲艺术,并不是系统的西方科学知识。

——据郑永华《第一次“西学东渐”衰落的真相》整理

上表为清朝康雍乾时期西学东渐的大致情况。

从表中提取有关“西学东渐”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请考生在第27A、27B两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7.A(15分)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志在平北齐,定江南,统一全国。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扩充兵力。

他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而只能以天子一人作为专心侍奉的对象。

为了对北齐用兵,他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募兵范围,将征兵对象推及所有均田农民,且“改军士为侍官”,“侍官”犹皇帝侍卫,明确了府兵的“禁旅”“宿卫”性质,改变了原先府兵将领“自相督率”的现象,当兵之民既有“侍官”的荣誉,又逃避了国家赋役,以至出现了均田农民踊跃当兵的局面。

武帝大力整顿府兵军纪,用法严整,又经常体察军情,慰勉将帅,笼络军心。

周武帝在释免奴婢、杂户的同时,为避免激化统治集团矛盾,又把部分奴婢赏赐给有功的将领和勋贵。

建德二年(573年)武帝集群臣、沙门、道士,“辩释三教先后”,结果得出“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的结论,建德三年五月,武帝“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建德六年平北齐,武帝又令断齐境佛法。

——摘编自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略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

(6分)

27.B(15分)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出生贫寒,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

宋仁宗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狄青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范仲淹日:

”此良将材也”,以《左氏春秋>

授之。

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以功累迁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惠州团练使等职。

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仁宗任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平定了南方侬智高的叛乱。

宋仁宗先后擢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

——据《宋吏·

狄青传》

材料二狄青在枢密院任职的四年间,欧阳修三次上书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

后来狄青被贬到陈州,不久即郁闷而死。

狄青死后,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

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

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

——据张春晓《从接受反差到形象神化——试论狄青形象的文学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青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以后,人们对狄青形象持什么态度及其原因。

高中二年历史科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A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特点:

①东部季风区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口密集区;

②南方人口增长迅速。

(4分)

原因:

①中国东部气候条件优越,经济水平比较高;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发展:

①城市的数量、人口规模发展快;

②商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增大;

③城市格局中的坊市界限被打破;

④城市的商业与娱乐功能得到加强。

(3)表现:

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商业的繁荣程度都有重大发展,且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3分)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③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④海外贸易发达。

(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26.评分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

(3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6分)结论与论证相符。

示例:

论题:

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影响西学东渐进程

论述:

清朝最高统治者充其量只是对西方科学技术有一定兴趣;

最高统治者对西学的态度实质上受制于当时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

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只靠统治者的提倡很难大规模、持续地引入西学,如康熙帝曾热衷西学,但到雍正帝时,西学东渐历程就戛然而止;

历史的偶然性不能代替历史的必然;

当然也应看到清朝一些统治者中止西学东渐也有维护国家主权的积极意义。

(答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结论:

综上所述,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个人价值观、信仰影响西学东渐进程。

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7.【A】

(1)内容:

①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②改革府兵制,扩大府兵范围,提高府兵社会地位;

③抑制佛教;

④释免奴婢。

(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背景:

①宗室诸王与将领权大,削弱中央集权;

②分裂割据,战争频繁;

③佛教与政府争夺经济利益;

④诛杀权臣,掌握实权;

⑤周武帝雄心壮志(灭北齐,统一南北)(5分,第1、2两点必答,其他点任答其中1点即可,按2、2、1给分)

(2)①增强了北周的实力,为灭北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②抑制佛教、释免奴婢,补充了农业劳动力;

③增加了政府赋税,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为隋唐时期兵制改革奠定基础;

⑤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为之后的政权更替埋下伏笔。

27.【B】

(1)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②皇帝信任和朝廷重臣赏识;

③能文能武,德才兼备。

(6分,每点2分)

(2)态度:

推崇。

(1分)原因:

①狄青的功绩和个人际遇;

②北宋中期的边患危机,皇帝的表彰与百姓对名将的期待;

③理学兴起,节义观念的强化;

④世俗文学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