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90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

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

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

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D.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B.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C.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D.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B.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C.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

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

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

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

“出来!

放下手里东西!

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

“你偷了些什么?

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

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

”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

“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

”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

“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

”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

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

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

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

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

“饿吧?

”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

“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

你应该走正路。

”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

“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

“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

“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

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

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

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

“你爸现在在哪儿呢?

你妈妈呢?

”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

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

他爸把他拉扯大。

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

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

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

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

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

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

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

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

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

“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4分)

A.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B.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C.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5.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请分条概括。

(4分)

6.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

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

“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

“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

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

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

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

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

“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

”熊烨说。

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

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

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

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

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

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

“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

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

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

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

“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

”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

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

”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

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

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

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

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

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

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

(《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

1966年赴美,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

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

叶嘉莹说:

“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

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②《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叶嘉莹接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B.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

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

C.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

D.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不倦,这既是她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8.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9.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0-13(19分)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

祖端,相太宗、真宗。

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

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

复上言:

“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

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

”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

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

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

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

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

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

“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

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

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

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

遂上疏曰: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

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

”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

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

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

“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

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

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

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

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

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

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

“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

”光曰:

“更有以见属乎?

”曰:

“无有。

”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

诏赠通议大夫。

【注】革:

通“亟”,病重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B.“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

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鲠直。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

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

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

D.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

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5分)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

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chēng):

巨野(今属山东)人。

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

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

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①如缀:

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

②平生事:

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B.“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作者的心绪。

C.“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

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D.“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庄子·

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2)《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

(4)《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督查组发现,有些部门未按要求把应急部著落实情况及时反馈给环保局,环保局得到的信息仅为日常工作内容,与重污染天气应急关联不大。

C.鉴于自然科学“双刃剑”的性质,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会不会因信息被滥用或错用而产生严重后果。

D.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 

,公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②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 

,其结果可想而知。

③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 

,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A.背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