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271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多  )(2分)

A、缀zhuì连  倔juè强jiàng  论lún语忍俊不禁jīn

B、嬉xī戏   慷kāng慨kǎi  玷zhān污 盘虬卧龙qióu

C、酝酿liàng  皎jiǎo洁   枯涸hé 蹂róu躏lìn

D、奢shē望  洗濯zhuó猝zǘ然  泯mǐn灭

2、下列无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绝处逢生 温故知新 具体而微 玲笼剔透

B、问心无愧肃然起敬 多愁善感 专心至志 

C、庞然大物 理所当然 坚韧不拨 天灾人祸

D、见贤思齐 花枝招展 逆来顺受 擎天憾地

3、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婉约,粗犷,细腻,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A、如旭日喷薄似风拂杨柳如小桥流水若大江东去

B、如小桥流水似风拂杨柳若大江东去如旭日喷薄

C、似风拂杨柳如小桥流水如旭日喷薄若大江东去

D、若大江东去如小桥流水如旭日喷薄似风拂杨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大家都说老师对他的批评又正确又尖刻。

B、谁也不能否认数学老师的教学水平在全校是出类拔萃的。

C、有无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D、昨夜一场春雨,使空气清新多了。

5、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一、三小节保持连贯。

(2分)

小时候,上学后,长大后,

母爱融在乳液里,母爱__________________,母爱藏在枕头里,

吮着它,___________________,枕着它,

香甜甜。

__________________。

爱意绵绵。

6、默写(10分)

⑴曹操在《龟虽寿》中抒发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豪情的诗句是:

     

                                       

⑵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借写景来抒发隐逸之情的诗句是:

         

 

⑶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现诗人对友人无限关切之情的诗句是:

⑷古人读书很注意学与思结合,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教导弟子          ,          。

(用《论语十则》中的原文回答)

⑸对待学习,应保持          ,         的谦虚、求实态度。

(用《论语十则》中的原文回答)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

”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 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你找出这部分写我的感受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3分)

2、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3分)

3、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分)

4、“你能办得到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能办得到的。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

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3分)

5、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4分)

(二)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

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

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

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

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

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

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

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临床上的妹妹微笑。

手术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

“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

在男孩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

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

“放心吧,你不会死的。

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

“真的?

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充满耐心地说:

“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

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有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

“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人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

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请概括回答。

(2分)

2、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

(2分)

3、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

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4、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

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像,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

不超过100字。

(4分)

(三)阅读《论语》十则,回答下列问题

⑴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⑵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习乎?

”(《学而》)

⑶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⑷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⑸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⑹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⑺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⑻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⑼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⑽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分)

2、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2分)

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

该如何理解(2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2分)

5、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

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分)

6、“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填写)(1分)

7、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

8、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1分)

9、从选文中摘出两个成语。

、(2分)

10、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读了上面文段,请你谈谈懂得了哪些学习方法或者哪些修身做人的道理?

(至少说出两点)(4分)

三、作文(50分)

人生的许多“第一次”都会给我们深刻的印象。

请以“第一次”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写自己的某次“第一次”,题目自拟。

字数5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1、C2、C3、D4、D5、略

6、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⑵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

(一)1、写“我”的感受的词语有:

头晕目眩、恐惧、疲乏、全身麻木、小心翼翼、有了信心。

刻画了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态,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2、自然环境描写常有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抒发人物情感点明时背景的作用。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联系文章可以看出它的作用主要是:

这些描写,渲染气氛,点明时间,表现了我的恐惧心情。

3、那一小步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迈出了那一小步我就有了自信。

启示(略)

4、重音在“能”字上。

写出了我渐渐有了自信。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这个问题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

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二)1、给妹妹输血 和妹妹平分生命

2、神态描写 。

因为男孩听到医生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3、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献身精神。

4、略

(三)⒈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  ⒉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⒊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⒋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⒍任重而道远 ⒎“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

 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成语如: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10、①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②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

 七年级考试

(1)

语 文 试 卷

A卷(100分)

Ⅰ卷(选择题20分) 

一、基础与运用(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cuán)成的小球。

B.韩麦尔先生踱来踱(duó)去,胳膊底下夹着那个怕人的铁戒尺。

C.他被排挤,被讪(shān)笑,不仅在鸭群众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

  

D.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chì)痛的热爱。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市容市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C.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凶凶。

D.你要认真, 再接再励,争取下次语文竞赛考全校第一名。

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

B.他平生缺乏一股闯劲,做事总是按部就班地完成。

C.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D.大家齐心协力,一鼓作气,仅用十天便完成了任务。

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将语文课程视为技术语言训练的观念的        。

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应是       人的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语文新课程需要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运行         。

A.束缚    关注    模式          B.桎梏     关心    模式

C.桎梏    关心    形式          D.束缚    关注     形式

5.下面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B.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C.不闻/爷娘/唤女声。

              

D.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6.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识书具(曾经)                   B. 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C.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D. 能称前时之闻(称呼)

7.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昨夜见军帖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尊君在不

8.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去拜访同县的人。

  B.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C.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奇怪他。

  D.稍稍宾客其父——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

9.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于舅家见之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0.对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B.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矣”的根本原因是“不使学”。

  C.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本文语言精炼,叙事采用了见闻录方式,用“闻”、“见”“闻”三个片段,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略写第一个片段,详写后两个片段。

第Ⅱ卷(其它类型题80分)

三、名言名句填空(8分)。

11.补出下列诗文的上句或下句。

(任意选做四小题)(4分)

(1)烈士暮年,              。

(曹操《龟虽寿》)

(2)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夜发青溪向三峡,                        。

(李白《峨眉山月歌》)

(4)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6)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花溪》)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

(2分)

罗素说,生命是一条江,发yuán于远处,wān蜒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

上游明净而宛转,中游狭zhǎi而tuān急,下游宽阔而平静。

 

 

 

 

 

 

 

2.根据要求默写。

(8分)

(1)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

                 ,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4)中秋之夜,海外求学的小明独自凭栏,对月怀远,不禁感慨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夜望月》)

3.请根据你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推荐卡”制作完整。

(3分)

 

读书推荐卡

书   名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   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下面词语的理解将他们排序,并说出理由,然后至少运用其中的2个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

(4分)

争奇斗艳   枝枯叶败   落英缤纷   含苞欲放   

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江苏省拟的下联实际上体现了苏州的地方特色,请你对出体现常州地方特色的上联。

(2分)

上联:

□□□□,□□□□□

下联: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6.下面是王明同学写的一份入团申请书,请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不得超过6处。

(4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

入团申请书

敬爱的学校团委:

通过学习团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积极地加入共青团。

我是一个渴望加入共青团的学生。

作为一名舞蹈员,每天晚上,我都努力地练习每一个舞姿。

一天,我终于要上台表演了,我不断告诉自己,别怕,尽力表演就是了!

我吸了一口气,踏上了舞台……一支舞曲播完了,台下观众那激烈的掌声给了我莫大的鼓厉。

从那一刻起,我便下定了决心:

这舞我一定要继续练下去,不能半途而费!

这就是我的优点,做什么事都很努力,很认真。

虽然我在班上没有担任什么职务,而且成绩不太好,可是我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态度。

恳请校团委给予批准。

2005年10月8日

申请人:

王明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6分)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至之市           

(4)而忘操之              (5)反归取之               (6)而置之其坐       

 8、翻译句子。

(4分)

(1)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9、《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       是    末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4分

10、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分

                                                              

11、你还能说出几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至少两个)2分

                                                                 

(一)       阅读《幼对记趣》,完成18-22题(共1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坛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      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

(2)以土砾凸者为邱______________

(2)      果如鹤唳云端____________(4)拔山倒树而来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写出“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1)      文中用夸张写法描述作者眼中的“癞蛤蟆”,体现童趣盎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之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的高妙境界,在于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作者对着蚊子“徐喷似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从而他感受到了“物外之趣”,从这一事例中,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分)

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13分)

1、源 蜿 窄 湍(2分,写出2个得1分。

2、略(见课本)(8分,每一横线处有错字、漏字、多字则该句不得分。

3、马克·吐温 “精彩情节”与“推荐理由”不设标准答案,(3分,三处,各1分)

(二)(10分)

4、排序:

含苞欲放 争奇斗艳 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