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158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

《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治疗银屑病.docx

中医治疗银屑病

中医治疗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多数患者在冬季加剧,夏季减轻[1]。

中医认为致病包括内外因两方面,内因以血分为主,其中血热、血燥、血虚、血瘀为内在发病基础;外因以六淫侵袭、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为致病条件[2]。

辨证分为热毒炽盛、血虚风燥、气滞血瘀、湿热蕴毒等型,治疗采取分型论治。

近年来笔者对银屑病的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银屑病患者142例,治疗组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20~71岁,平均岁;病程~年。

对照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19~75岁,平均岁,病程~年。

两组病例病情、病程及年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方法  治疗组①血热证:

临床表现躯干、四肢有泛发性红斑,上覆鳞屑,瘙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

以凉血解毒,清热祛风。

方用:

土槐饮加味。

药用:

生地、白茅根、土茯苓、生槐花、炙蜈蚣、乌梢蛇、板蓝根、忍冬藤、威灵仙、生甘草。

心烦易怒加山栀子,便秘加大黄适量。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②血虚证:

临床表现四肢、躯干有广泛黄豆大红斑,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瘙痒,咽喉肿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

治法:

治以祛风养血,润肤止痒。

方用:

养血润肤饮加减。

药用:

当归、麦冬、生地、白僵蚕、桃仁、天花粉、鸡血藤、丹参、土茯苓、红花、何首乌、生甘草。

瘙痒甚者加露蜂房。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疗程2个月后皮疹基本消退。

③血瘀证:

临床表现皮疹已遍及头皮、躯干、四肢,瘙痒,舌淡红,苔黄,脉弦。

治法:

以活血化瘀,清热散风。

方用:

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用:

当归、牡丹皮、桃仁、红花、川芎、忍冬藤、郁金、赤芍、丹参、蚤休、徐长卿、白花蛇舌草。

皮疹经久不消加三棱、凌霄花、莪术。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对照组①灭滴灵g,3次/d,口服。

②甲硝唑g,3次/d。

③免疫制剂:

胸腺肽8mg,肌内注射,隔日1次。

④干扰素治疗。

⑤维生素A、维甲酸。

  疗效标准[3]  ①临床治愈:

经治疗后皮疹全部消退或者有个别皮损;②有效:

皮疹消退50%以上者;③无效:

皮损消退<30%。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为有显着性差异。

  2结果  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银屑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之一。

银屑病中药治疗方法,首先是彻底清除血液中致病因素,治病去根。

因为中药的有效成分大多是有机物的大分子,它带有很多活性基因,它可以黏附血液中的致病毒素形成更大的复合物,利用中药独特的利尿作用,从肾脏排除到体外[3-4]。

其次是中药的清热解毒药物等有效抗感染成分不易对链球菌产生耐药性[5-6],可以有效抑制咽部炎症,不让毒素再次进入血液,它可以避免细菌对抗生素所产生的耐药性,从而抑制了银屑病复发。

最后中药治疗能调节免疫功能,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有许多药物具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如果免疫功能得以恢复,银屑病就不会复发。

总之,对于银屑病来说,选择中医治疗,只要科学得当,完全可以免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从而提供生活质量。

第二篇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且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

属祖国医学“白庀”、“松皮癣”、“干癣”、“蛇虱”等范畴。

所谓银屑病相关性肾病是指银屑病引起的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甚至肾功能损害等为主要表现的继发性肾病[1]。

根据临床上不同的主证,亦可归属于传统医学“尿浊”、“尿血”、“水肿”、“虚劳”等范畴。

  1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本病初起多因内有蕴热,外感风、湿、热三邪。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述:

“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

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湿入深,为干癣也”,即以风邪为主,夹以湿。

《医宗金鉴》同样认为:

“此症总因风湿热邪,侵袭皮肤”。

外邪阻于肌肤,致使营卫失和,气血不畅,蕴结不散,使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

而“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其性开泄;因其善行而无处不到,风邪一旦与粘腻难清的湿邪相合,内扰于肾,“肾失封藏”,精微物质从尿中泄漏,使尿中出现泡沫、蛋白尿、血尿。

  七情不合,饮食失调情志外伤、性情急躁,心火内生,气机壅滞,郁久化火,或过食辛辣肥甘及荤腥发物,伤及脾胃,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而化热,热邪蕴于营血,血热生风而发为癣。

而热伤肾络,肾失固涩,又是银屑病相关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同时在疾病慢性进展的过程中,如蛋白质、水钠等摄入过量,劳倦等可使原本处于稳定状态的患者,在证候上出现“虚其虚”或“虚实交错”的复杂局面,致使病情急转直下,以致危重。

  正气不足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病久耗伤营血,阴血亏虚,易感受燥邪,如《外科证治全书》云:

“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

或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白庀;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经脉阻塞,气血瘀结,肌肤失养而反复不愈。

王永钧教授认为:

血瘀以及瘀血阻络所致的微型症积,在肾脏病的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瘀血不循经,发为血尿;肾微症积则肾体失用,精微外泄,甚至功能受损。

  2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传统的辨证分型方法,是根据银屑病其证候特点分型,主要为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3型,其中血热证最常见的[2]。

而根据银屑病相关性肾病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上不同,临床上我们将其分为:

本证和兼证两部分。

本证包括:

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型。

兼证主要包括风湿证、血瘀证、血热证、血燥证。

  本证

(1)脾肾气虚证。

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尿中有泡沫,晨起面浮,傍晚跗肿,或夜尿增多,或纳呆便溏,舌淡有齿痕,脉细弱。

治宜益气补肾兼顾脾胃。

可予参苓白术合黄芪仙灵脾虫草方。

(2)肝肾阴虚证。

头晕耳鸣,目睛干涩,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小便黄赤,或有泡沫,舌红少苔,脉细弦,或带数。

治宜滋肾育阴兼养肝血。

可予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3)气阴两虚型。

兼见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症状。

治宜益肾气补阴血。

方拟参芪地黄汤加减。

  兼夹证

(1)风湿证:

泡沫尿(尿蛋白伴或不伴镜下红细胞尿),尿蛋白定量>d,时有时无、逐渐加重的浮肿,皮损多发生在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粘厚,瘙痒剧烈,或伴关节疼痛、酸胀、下肢沉重,脉或细、或弦,苔薄腻。

治宜祛风胜湿:

(徐长卿10g,汉防己6g或用雷公藤多甙片)。

(2)血瘀证: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腰痛如锥,固定不移,肢体麻木,皮损反复不愈,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可予活血化瘀通络。

(3)血热证:

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瘙痒剧烈,伴咽喉疼痛,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

可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白茅根30g,生地15g,紫草10g,槐花15g,赤芍10g等)。

(4)血燥证:

病程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

可予滋阴养阴(枸杞12g,当归10g,生地10g,白芍10g,何首乌10g,沙参10g,麦冬10g等)。

  施治准则

(1)解毒之法应贯彻始终。

银屑病的发病由毒邪引起,病初为阳为实,宜大量选用清热解毒之品;病情日久,缠绵难愈而反复,当为虚为燥,且多余毒未尽所致,宜选用白花蛇舌草、皂刺等清热解毒之品,解毒而不伤正,同时辅以黄芪益气托毒,尤其在正虚邪恋之时可重用黄芪。

(2)化瘀之品应酌情选用。

活血化瘀之品虽可促进血液循环,推陈出新,有利于肾脏微型症积的消除,改善肾脏局部的硬化以及肾脏的纤维化,但因其能扩张血管,使毒邪走散,故在火毒炽盛时可加重皮损;或因活血化瘀耗伤阴血,动血生风,使瘙痒加剧。

因此,临床选用此类药物应酌情。

可首选丹参,丹参性凉,作用较为平和,既能活血化瘀,又兼有免疫调节作用。

(3)顾护阴液。

银屑病多为热毒邪为患,易耗伤阴液,血虚有热,肌肤失濡,生风生燥,应及时灵活选用滋阴生津之品,以濡润肌肤,润燥止痒,常加用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乌梅、白芍等。

(4)在分期分型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要准确。

尽可能选用已被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疗效的中药品种,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丹参、白花蛇舌草、雷公藤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金银花、菊花、黄连、黄芩等。

其中从中药雷公藤根提取精制而成的雷公藤多甙片治疗银屑病已得到国内医学界的公认[3],它具有强力抗炎作用,并能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免疫系统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白细胞介素1(IL1)、IL2等细胞因子以及环苷酸代谢都有影响。

第三篇银屑病,中国中医又名“白疕”。

银屑病病因比较复杂,病因尚未明确。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病。

病多缠绵,根治颇难。

银屑病的症状好发于颈项部、肘弯、上眼睑、会阴及大腿内侧,但十之八九在项部,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病。

多因风、湿、热之邪蕴阻肌肤,或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养而成。

且常与情绪波动有关。

中医治疗银屑病方法颇多,今将其归纳为10法,分述如次。

中医治疗银屑病之一、清热利湿,和营通络法本法适应于湿热蕴积型。

皮损多发生在腋窝、腹股沟以及身体的屈伸部位,皮肤红斑糜烂浸渍流滋,癌痒难忍或掌部脓泡,在阴雨季节或潮湿时加重,胸闷纳呆,神疲乏力,下肢沉重,妇女带下增多色黄,阴部发痒,苔薄黄腻,脉濡滑。

治宜清热利湿,和营通络。

药用土茯苓、苍术、牛膝、薏苡仁、黄柏、萆薢、泽泻、猪苓、金银花、丹参、泽兰、滑石、车前子等。

中医治疗银屑病之二、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法本法适应于风热、血热型。

临床可见皮损不断增多,颜色掀红,筛状出血点明显,鳞屑增多,皮肤瘙痒难忍,每于春夏季加重,秋冬减轻,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药用土茯苓、桑叶、菊花、生地、赤芍、丹皮、知母、黄琴、生石膏、白鲜皮、板蓝根、草河车、甘草等。

中医治疗银屑病之三、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法本法适应于儿童及初发病例或关节炎型。

临床可见皮损红斑不鲜,鳞屑色白较厚,抓之易脱,每逢天气变冷或冬季加重,夏季天气变热时减轻或消失,怕冷,关节疼痛不舒,搔痒不甚,舌淡苔白,脉濡滑。

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药用荆芥、防风、土茯苓、柴胡、前胡、羌活、独活、蝉衣、桂枝、白芍、乌蛇、白及等。

中医治疗银屑病之四、祛风润燥,益气养血法本法适应于老年患者。

其病史较长,病情稳定,皮损不扩大,或有少数新发皮疹,皮肤干燥裂口,小腿前侧肥厚,或苔鲜样改变,在关节伸侧可有破裂疼痛,头晕眼花,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脉细数。

治宜祛风润燥,益气养血。

药用黄芪、当归、生地、赤芍、玉竹、首乌、红花、鸡血藤、僵蚕、乌蛇、甘草等。

中医治疗银屑病之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本法适应于病久不愈,反复发作者。

症见皮肤紫暗,部分色素沉着,鳞屑较厚,有的呈蛎壳状,或关节活动不利,苔薄,舌有瘀斑,脉细涩。

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药用丹参、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蝉衣、刺蒺藜、白花蛇等。

中医治疗银屑病之六、补肝益肾,滋阴止痒法本法适应于皮损红斑色淡者。

其鳞屑不多,颜色灰白,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皮肤发痒以夜间为甚,舌干口燥,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宜补肝益肾,滋阴止痒。

药用沙参、山药、丹皮、泽泻、获荃、生地、丹参、麦冬、白及、黄精、苦楠皮、天花粉等。

中医治疗银屑病之七、清热化痰,健脾利湿法本法适应于脾虚湿盛,痰热互结型。

临床可见双下肢皮损大片融合,鳞屑色白,紧附于皮损之上,且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日久不愈,身困乏力,纳差腹胀,舌淡,苔薄白,脉濡数。

治宜清热化痰,健脾利湿。

药用苍术、厚朴、陈皮、山药、扁豆、车前子、泽泻、黄柏、牡砺、土贝母等。

中医治疗银屑病之八、疏肝解郁,利湿清热法本法适应于肝气郁结,湿痰较盛的患者。

症见皮肤发红,溃烂流水,痰痒难忍,以腰部、胁下为重,急躁易怒,精神压抑,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宜疏肝解郁,利湿清热。

药用当归、白芍、柴胡、白术、郁金、龙胆草、滑石、蝉衣、白花蛇、栀子等。

中医治疗银屑病之九、健脾益气,温阳补肾法本法适应于脾肾阳虚型。

症见皮肤色淡白,有少量脱屑,病情稳定,发痒较轻,面色无华,腰膝肢冷,阳痰遗精,或妇女妊娠时皮疹消失,产后皮疹出现加重及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宜健脾益气,温阳补肾。

药用生地、山药、仙茅、附子、香附、当归、白芍、乌蛇、白及、黄精等。

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经验及思考银屑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困难、易于复发。

经过多年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方面的研究,将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辨证用药经验及思考简述...银屑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困难、易于复发。

经过多年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方面的研究,将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辨证用药经验及思考简述如下。

中医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的主要原因。

随着近代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临床实践,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大致分为四大学说:

血热、血燥、血虚、血瘀。

虽然各有侧重异同,但病因皆在以血分有热及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为主。

1、认真辨证,调理脾肾,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患者都存在脾肾两虚的症状。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均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故热邪、燥邪易伤及脾肾;而现代人的饮食中肉食,烧烤煎炸,辛辣刺激及酒类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种饮食易生湿化热,伤及脾肾;病史较长的患者还存在滥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规范地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史,更有甚者邮购成分不明的中成药长期内服也易伤及脾肾。

脾为土脏,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水脏,精之所在,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需肾中阳气的温煦,肾主水藏精,有赖于水谷精微的补充和化生,脾与肾,相互滋生,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常出现畏寒肢冷,身体倦怠或腰膝酸软,大便溏泄等脾肾两虚之证。

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均可导致气血亏虚,易致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正不胜邪,使病邪久留而不去,病程延长,不易治愈。

故“脾肾两虚”亦是银屑病发生、发展的内在病因病机所在。

在此理论指导下详审病机,灵活辨证,随证加减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肾药物,均取得较以往不加用健脾益肾药更为满意的效果。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经研究总结发现银屑病患者存在着:

①肌肤甲错,关节不利;②损害处鳞屑刮除后可见点状出血;患者舌质偏紫或有瘀斑;④微循环检查可见皮肤毛细血管扭曲变形或出血;⑤血液物化特性测定常有全血黏度增高;⑥血管通透性明显升高;⑦皮肤病理检查显示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僵直等血瘀指征。

近年来全国各地采用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辨证加减治疗本病,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实际上,血瘀贯穿着疾病全过程。

2、重视解毒,扶正祛邪近代医家夏少农在《中医外科心法》中提出:

“凡外科及皮肤科中顽固难愈的疾病……其病因皆可称毒。

”刘师认为,银屑病之所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机理所在无不源于一个‘毒’字。

《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亦云:

“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

”外感内化皆可生毒,此毒既是病理产物,然又是新的致病因索,既能加重病情,又能变生新证。

毒邪雍滞,入于血络,致使病变广泛,表现多样,病情顽固,反复发作。

临证应以解毒为要,佐以散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解毒散结的同时,加以健脾的药物,旨在通过“键脾益气”使阴阳平衡,气血充盈,正气充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临证采用自拟解毒健脾汤剂往往收到满意疗效。

3、重视选药,巧用药对在用药上,常选对药,皮损肥厚呈硬结者,常同用连翘和夏枯草:

连翘清热解毒、破瘀散结;夏枯草解郁散结,清热解毒,伍以连翘,则散结解血毒之力倍增。

若见阴伤之象者,则选用玄参和生地伍用:

玄参以滋阴凉血解毒为主;生地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要。

二者同用乃取祛邪扶正同施之意。

热毒化腐成脓者,选用紫花地丁和蒲公英:

紫花地丁入于血分,凉血解毒之力较强;蒲公英则偏于散结消痈排脓。

二药伍用,清热毒、消痈脓之效互增。

血分热甚者,同用板蓝根和大青叶:

板蓝根长于凉血解毒散结,大青叶偏于凉血解毒消斑。

合用以增其清血热、散结毒、消斑疹之功。

瘙痒明显者,常合用刺蒺藜和白藓皮:

刺蒺藜善祛风行血以止痒;白藓皮则更具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同用以驱除湿热风毒则痒自止。

4、内外同治,通调血脉,直达病所《医学源流》云:

“外科之证,最重外治”。

外用药物可以宣通行表,发散表邪,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清·吴师机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也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遵此,在银屑病的治疗中要重视外治,外治中亦倡导辨证论治,常嘱患者将药渣再煎温水洗浴,先洗后搽,每日2次。

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8个外洗协定处方,辨证论治运用于中药熏洗、中药浸浴、中药浸渍等治疗中,临床收到良好的效果。

5、愈后调理,重视巩固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大致有血热、血燥、血虚、血瘀,其中血热主要见于进展期银屑病患者,而血虚、血燥主要见于缓解期和静止期患者,而血瘀则贯穿银屑病的始终。

在银屑病皮损消退后,经皮肤CT检测,皮下毛细血管仍然存在着扭曲变形,这是显着的血瘀证的客观依据,也就是说,银屑病患者即使身上的皮损完全消退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血瘀。

而在多年的临床研究及无数次的欲根除此病而后快的思考中逐渐认识到对银屑病的治疗不能以患者身上皮疹消退为治愈标准。

这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多年来的随访病人中发现相当多的患者身上皮疹虽然消退了,但是经辨证仍然存在脾肾亏虚;第二,所有治愈患者经皮肤CT检测都仍然存在毛细血管扭曲变形,也就是说仍然存在着显着的血瘀症状;第三,几乎所有已经治愈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虚、血燥。

因此对于银屑病患者身上皮疹消退后的治疗,本人认为前期应该以活血化瘀,补益脾肾为主,养血润肤为辅,后期应该以养血润肤,活血化瘀为主,补益脾肾为辅进行治疗。

也就是说应该重视巩固,个人觉得银屑病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患者身上皮疹刚刚消退就开始停药或者开始考虑停药,中医上认为产生银屑病的根本原因比如脾肾亏虚,血瘀、血虚、血燥等并没有完全消除,这个时候停止治疗能不复发吗?

应该说仅仅是早晚的问题。

所以说皮疹消退后巩固治疗相当重要。

“当归饮子”加减治疗脓疱性银屑病1例王场公立卫生院黄稳患者刘XX,男,36岁,崇州市西江乡七村一组,已婚,农民,长期从事厨师工作,1999年在从业过程中因滚油溅起烫伤胸部而引发,先后在四川省皮肤病研究所和四川华西医院诊断为“银屑病-脓皮病型”经一年多诊治无效,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当时省市多家媒体曾有报道)。

笔者于2001年5月经人介绍上门为其诊治,一进患者大门就闻恶臭扑鼻,在患者家人引导下来到患者床前,时下气温较高,患者全身裸露,蜷卧在床,以一被单覆盖以避蚊蝇。

掀开被单,见患者全身皮肤糜烂,有大大小小脓疱,新旧重叠,关节处因皮肤皲裂,不能屈伸,试活动关节患者则剧痛难忍,床上留有大量脓渍,可以用体无完肤来形容。

查其舌脉:

舌红,苔少而黄,脉濡数。

根据患者情况笔者认为:

患者正值中年,体格强盛,长期从事厨师工作,又嗜烟酒肥厚,久则伤脾,脾伤不能运化升清,则湿从内生,加上滚油烫伤,火毒引发内湿,湿热火毒相博郁于肌腠故皮肤湿烂流滋,热蕴肌肤腐烂故脓疱形成,湿邪留恋故经久不愈,病程日久正气渐虚,故治以补正养血,清热解毒燥湿。

方以当归饮子加减。

(基础方:

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白芍10克、生地黄15克、防风6克、制首乌10克、生黄芪18克、生甘草5克、)治疗初期加用黄连10克、连翘8克、白茅根30克、鸡血藤30克、紫草8克。

每日一付,煎三次,分三次服,一个月左右患处开始干燥,约经二个月,患者可起床行走(当时崇州电视台曾作报道)。

以后去黄连、防风,加大黄芪至30克,每周服二付调理,经三年患者痊愈,现以收破烂为生。

银屑病,中医病名“白疕”临床分为四型一、寻常型,二、关节型,三、红皮型,四、脓疱型,发病原因不明确,治疗难以痊愈。

其中脓疱型最为严重,可因为严重感染或体液丢失而危及生命,本患者就是典型的脓疱型,具有湿、热、毒、虚之特点,方中当归、生地、生白芍、制首乌养血凉血为君药,黄连、紫草、连翘、茅根清热凉血为臣,川芎、鸡血藤,活血,黄芪补气固表亦为臣药,防风引药达表,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经治缓解后,去黄连、防风以防苦寒伤正,加重黄芪以扶正固表,纵观全方,补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兼顾湿、热、毒、虚,多管齐下,故经三年调治而痊愈。

本文转载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