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58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了这个基础,让学生用除法算出24÷

4、24÷

6的商,就容易由4×

6=24想商。

在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

2.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力求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并逐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

例如,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时,我们可利用教材提供的除法中包含的现实情境作为素材,便于学生与已有减法、加法和乘法的概念建立关系;

同时被除数是较小的数据12,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在展示、交流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可先呈现连减的方法,这是最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并以对照排列的方式,逐一记录分桃过程中逐次减3的过程。

连加的方法让学生汇报,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教师将平均分的结果用直观图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与除法两者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并获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这样使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画图理解数量关系。

画图是理解与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图的图示表示出来,既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直观图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鼓励学生形式多样化,达到明晰数量关系、促进问题解决的目的。

(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仅仅是对题目中条件的重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说明自己选择算法的道理。

可让学生结合动作、直观图边比画边说。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内容合理即可。

3.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表内除法运算的能力。

熟练口算表内除法,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中提出,到学期末学生每分钟应做到8~10题。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必备条件,是熟记2~6的乘法口诀。

因此,除了让学生懂得乘法口诀在除法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外,还需要不断给学生提供熟记乘法口诀的练习,为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打好基础。

适当安排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练习是必要的。

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思维过程与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一致。

例如,( 

)六二十四自身就是求24÷

6的商的思维过程。

又如,完成6×

( 

)=24,要想6和几相乘等于24。

提供这样的练习内容,学生不仅能熟记乘法口诀,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小学低年级的练习,必须以课内为主。

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

例如,多进行口头练习(如“对口令”、抽卡口算、小组抢答等),把练习题制成卡片让学生练习,这样可以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但要注意“适当”二字,把握课堂容量。

密度太大,学生过分紧张,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

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练习效率。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

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等游戏性练习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地投入练习活动,将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第1课时《表内除法

(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教材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8-9页例1-2。

例1教材分析:

例1:

认识“平均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其实“除”就是“分”,“分”的方法有很多种,“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分糖果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

1.分糖果情境。

教材创设了分糖果情境,在教学时,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本课的教材资源,尽可能多地贴近本班或其他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2.分糖果结果呈现。

教材用上图将分糖果的3种结果直观呈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更清楚地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得到课本中展示的三种分糖果的结果,杜绝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直接分成同样多的三份。

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活动,比一比哪组分糖果的方法多。

也可以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先复习6的组成,再动手分一分。

3.平均分概念。

教材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直观描述的教学方法,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描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教材的良好习惯。

4.练习做一做。

教材“做一做”第一题,呈现了四种分糖果的结果,第一种把9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3块,每份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

第二种分成4份,每份分别为2块、2块、2块和1块,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

第三种分成3份,每份分别为2块、2块和3块,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

第四种平均分成2份,每份4块,每份分得一样多,是平均分;

教材通过直观对比,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

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集体订正时,必须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做一做”第二题,完整呈现了表达平均分结果的文字,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对平均分的结果进行表述,为后面学习除法含义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填写。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并着重练习叙述表达。

为了学生能够表达得更加熟练,教师还可适当加练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能够熟练表达平均分。

例2教材分析:

第9页例2,内容重点是教学“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

1.分橘子情境。

教材在继分糖果情境之后,又设计了分橘子情境。

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即:

要把橘子分成6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

2.分橘子方法呈现。

教材用三种形式呈现了分橘子的方法:

第一种分法完整呈现,可以一个一个地分;

第二种分法呈现了一半儿,也可以先每份放2个,再……引发学生去实践探究;

第三种分法完全没有呈现,只提出问题:

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化,切记不可出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3.平均分结果的呈现。

教材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结果。

上方的图不但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特点:

每份分得同样多,还要关注份数:

6份。

下方的文字能让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表达,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分均分。

教材“做一做”用实物图的方式设计了一道分酸奶的练习题。

此题要让学生会观察图意,重点知道两个箭头、两个盘子表示把酸奶平均分成2份。

教学时,要让学生用学具实际分一分,还要注重分的过程与方法,不要直接得出每份5盒的结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

重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重难点突破建议: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教学要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空间。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在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

例如:

本节内容例1中的分糖果:

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多数学生受平时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都会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2块。

这样的话,平均分的概念中心: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不能通过直观对比而得到,学生很难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方式来分糖果,并且提出“看哪个小组分的方法多?

”这一带比赛性质的活动要求,就会很容易得出三种不同的分配结果。

从而使学生通过直观对比,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3.注重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例2时,让学生动手分橘子(用学具代替),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品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可能受乘法口诀“三六十八”的影响,直接每盘放3个。

这时教师可以追问:

你为什么这样分?

让学生讲明分的道理。

然后教师再问全体学生:

如果在我们不明确每份分几个的情况下,怎样分才能保证做到平均分呢?

引导学生找到可以一个一个地分;

也可以先2个2个地分的平均分方法。

通过充分参与平均分的过程,学生会意识到被分物体总数较小的时候,为确保做到平均分,可以一个一个地分;

如果被分物体总数较大的时候,为确保做到平均分,也可以多个多个地分。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4.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要有机地结合。

在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动手去分、去操作,还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要成为“哑巴数学”,光会做不会说。

因此在每个操作环节,都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第1课时《表内除法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1、例2(8-9页)。

内容解析: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教材第9页例2是“平均分”的教学方法。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

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

(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

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

(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

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节课以二

(1)班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

(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

(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

(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

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通过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而且会用语言表达“平均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直观表象的认识。

通过分析汇报“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解。

6.练习:

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 

)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

一共有几个胡萝卜?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

每几个一份?

平均分成了几份?

(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此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在“做一做”第2题的基础上又加练了一道类似的题目。

此环节,教师必须舍得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说,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我们刚刚帮助二

(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

(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

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

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

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

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

(如:

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

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同时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

(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

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判一判”“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

4.联系生活实际:

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把平均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说一说课堂所得所获,锻炼学生能够抓住课堂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总结。

】 

第2课时《表内除法

(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一、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它是平均分的另一方法——包含分,是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借助情境图的对比,掌握包含分的方法,理解包含分的含义。

而平均分的活动则为突破此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并借助图及文字两方面表征,突出平均分的含义,为今后理解除法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

1.分果冻的情景。

此部分是呈现在现实生活中平均分的另外一种情况———包含分(连续的减法)。

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一情景融入故事或生活的片段等等,赋予其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

2.包含分的操作活动。

此部分注重揭示平均分的方法:

两个两个地分。

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实际操作,建议设计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一是情境图的操作,8个果冻,每2个一份;

二是一堆学具,每2个一份,使学生既明确分的方法,又在头脑中搜寻前面学习的“等分”,初步感知新旧知识的冲突,便于更深入地探究除法的含义及数量关系。

3.情景图的对比。

左图是分的方法,右图是分的结果,两幅图的呈现,便于学生的回顾、比较明确此种分法得到的结果:

每份也是同样多,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再设计一次更深层次的对比:

即等分与包含的对比。

充分明确两种情况的不同点是分的方法不同:

“等分”的方法不唯一,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

而包含的分法是唯一的,只能按要求每几个一份来分,看一看总数里面包含几个要分的数。

相同点是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一样的:

都是每份同样多。

充分体会数量关系的变化,达到更深层次的探究。

借助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既有动手操作的动态表征、又有填写语句的文字表征,充分体会包含分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