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477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Word下载.doc

一边潜心研究兵法,一边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以等待时机。

在这里与伍子胥结为知交。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国开战,但苦于军中乏将,迟迟不敢起兵。

经伍子胥一连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召见了孙武。

孙武以兵法十三篇为见面礼,见到了吴王阖闾,并以其卓越的军事天才深得吴王赏识,被任命为将军,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军事生涯。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顺吴国的小国家——蔡国,这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

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与楚国交战。

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阻击吴军的进攻。

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

“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

“用兵作战,贵在神速。

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打它个措手不及。

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

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

孙武以3万军队打败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柏举之战)。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评价孙武,“西破强楚,入郢(ying影);

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并逼伍子胥自尽。

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

兔死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作战的经验,修订兵法,使其日臻完善。

最后则不知所终。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根据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该兵书共13篇,6000余字。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和《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

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和《九地》组成,侧重论述运动战术、地形与军队配置,攻防战术和胜败关系;

第三部分由《火攻》和《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护其政权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

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

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

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孙武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战争。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说,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要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上下同心同德,这样在战争中民众就可以为国君去死,而不怕危险。

这里的“道”就是政治因素,指的是人心向背。

如果能做到“上下同欲”,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实行政府、军队抗战的路线,他把老百姓看成“刁民”。

而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他说:

军队必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说明人民群众中存在巨大的战争力量,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论断。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以60万战胜国民党军队的80万,消灭敌人55.5万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有些西方国家的战史研究机构已把淮海战役列为世界十大著名战役之一。

在这次大规模的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解放区支援前线的民工多达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由后方向前线运送弹药7300吨,筹运粮食48万吨,由前线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行。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军民团结如一人,视看天下谁人敌。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打仗要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

孙武指出,出动十万军队作战,就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加上粮草、装备、器材等各种费用,将是“日费千金”,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是根本不行的。

正因为孙武看到了经济与战争的关系,所以他提出,“兵贵胜,不贵久”。

据美国媒体报到:

由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和哈佛大学教授琳达·

比尔姆斯共同撰写了一本书叫《3万亿美元战争:

伊拉克冲突的真正代价》。

书中说,截至2007年9月30日,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已经花费美国财政预算8450亿美元,远远超过越南战争,以及朝鲜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除二战外开支最高的战争。

作一个比较,200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23万亿元大关,财政收入规模有望超过5万亿元。

等于中国全年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这二场战争都不够。

美国为什么要花巨资来发动伊拉克战争,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石油,为了他国内军火工业以及一系相关的产业。

当年美国之所以发动科索沃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打击当时刚刚出现的欧元,要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压制欧元区金融业的发展。

大家知道,美国有一家著名的咨询机构,叫作兰德公司,是美国军方的“智库”。

2008年以来,美国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政府投入了数千亿的资金进行救市,刺激经济发展。

但是,就在08年年底,兰德公司出台了一份报告,他们说与其用这几千亿的资金去救市,不如用这几千亿的资金去发动一场战争,可能收益更大。

其实,不管是用这几千亿的资金救市,还是发动战争,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内大财团、大企业的利益。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给长期困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开出了一剂行之有效的药方:

就是在经济萧条、失业增加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包括主要通过增加军事支出,来促进经济增长。

这其中蕴含的道理既深刻又简单:

打起仗来,各类军用物资的购买增加,促进了军用物资的生产,军用物资的生产,又要消耗电力、石油、钢铁、电子元器件等,进而刺激经济发展。

于是,战争的杠杆拉动了整个经济机器的运转。

所以,一些西方大国每逢经济萧条,便会想起他们恩师的教诲,发动战争来刺激经济,并且屡试不爽。

美国历史上有一条规律:

战争期间,军火商大发其财;

一旦战争结束,军火商的好日子也随之到头。

美国的经济现状,为实践凯恩斯的主张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美国经济复苏步伐不稳,经济起伏跌宕。

军事打击利比亚、叙利亚,既可以通过教训这些对美国来说的“无赖国家”,又可以通过增加军事支出来拉动经济增长。

一有仗打,国防部订单立即增加,军工企业生意马上红火起来。

战火一停,国防部订单减少,军工企业立马就减产,但是美国却可以依靠国外对美国武器装备的青睐,来刺激美国武器的出口市。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都曾给美国军工企业带来滚滚财源。

另外,美国—转嫁战争费用的“高手”。

一打仗经济就要倒退几十年,所以很多国家都害怕战争。

而这个规律对美国好像不起作用,每次战争结束,美国都会大赚一笔。

别人打仗赔本,美国打仗却能赚钱,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除了美国会把战争费用分摊给各个盟国之外,还有就是上面提到的美国因为发动战争而带来的国家经济拉动,以及因为战争之后对外大肆出售武器而带来的高额利润。

据统计,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共开销611亿美元,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3国就承担了其中的484亿美元。

在军事打击阿富汗过程中,美国将许多国家拉入自己的阵营。

战争结束后,美国又召集这些国家,为被战争打得稀巴烂的阿富汗重建家园慷慨解囊。

特别是在海湾战争后,美国利用其操控世界石油资源和价格的幕后黑手,大幅提高了石油的价格,让全世界的石油消费者都变相地为其战争费用埋单。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要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13篇中专设两篇《地形》和《九地》来论述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利用,如:

“地形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

早在中国春秋末期,孙武就把“阴阳、寒暑、时制”称为“天”,并把气象、地理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概括为“知天知地,胜乃无穷”。

中国传说中的涿鹿之战,黄帝利用狂风大作、尘沙蔽天,大胜蚩尤;

三国时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都是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来打胜仗的著名战例。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在这个问题上,孙武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他看来,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因此他主张,“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最好的是以谋制胜,使敌人屈服。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就是说,善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这就是孙武对战争指导者的最高要求,是战胜敌人的最佳境界。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

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作为军事思想史上最完美的战略,为后世所公认,为全世界所公认。

当然,孙武的“全胜”思想,是要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是不可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如:

1949年平津战役时,解放军之所以能取得傅作义起义、和平解放北平,其前提条件就是由于我解放军西克张家口、东陷天津、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使北平守敌处于一无逃路、二无外援,战则必败的境地,加上我党的政策感召,北平这座古老的城市最终以和平方式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战争作为对抗行为,既是力量的拼搏,更是智谋的抗衡,也是心理的较量。

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将军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

战后,弗兰克斯在接受采访时讲到,早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军就派特工人员深入到伊拉克境内对伊拉克军队的高级将领展开攻心战,要求他们与美军合作。

如果他们接受了美军的条件,就会获得巨额的美元回报,他们的家属也会得到保护,战后美军也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甚至可以让他们加入美国国籍。

弗兰克斯算了一笔帐:

发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的成本是100万至250万美元。

如果用一枚导弹的成本来收买伊拉克军队的高官,让他们命令部下放弃抵抗,从而避免巷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并迅速取得胜利。

弗兰克斯说,美军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奇效,空袭结束巴格达地面战打响之后,许多伊拉克军官和他们的士兵们都纷纷脱下军装,化装成老百姓各奔东西,萨达姆的"

王牌军"

--共和国卫队就这样被悄悄地"

蒸发"

掉了。

第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孙武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战争规律的人。

他认为,只有知彼知己,在战争中才不会有危险。

而“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在具体文章中,他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知彼知己”的措施。

如“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在知彼和知己上,孙武尤其强调知彼,专设一篇《用间》来说明如何做到知彼,并提出: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即知彼——了解敌情是兵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军队行动的依靠。

我们知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个“神”就是“料敌如神”,掌握敌人的决策思路!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山沟里,他怎么会掌握国民党政府的决策思路呢?

这要归功于一个人-----钱壮飞。

(中央特科(前三杰)钱壮飞、胡底、李克农(潘汉年)(后三杰)熊向辉、申健、陈忠经)(傅冬菊)

钱壮飞是我党打入国民党情报中枢的一个地下工作人员。

早在1925年他和夫人张振华在北京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考入一家无线电训练班。

这个训练班实际上属于国民党新建的特务组织。

钱壮飞考入训练班后很快显示出过人才华,又与特务头子徐恩曾是浙江湖州同乡,得到徐恩曾的赏识,经负责中央特科领导工作的周恩来的同意,担任了徐恩曾的机要秘书,打入了敌人的内部。

在敌特机关内,钱壮飞智取核心密码,破译了蒋介石下达的指令及其内部往来文电,使党中央的安全和红军作战得到重要保障。

1931年4月下旬,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叛变,党中央面临被敌人一网打尽的危险。

钱壮飞及时将这一情报送到上海的李克农那儿,使中央机关抢在敌人的大搜捕前迅速转移。

周恩来等中央负责人后来多次说过,如果没有钱壮飞,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在了。

钱壮飞自知身份暴露,转移到上海后奉命进入中央苏区。

徐恩曾害怕被追究,经疏通上司陈立夫和有关同僚,向蒋介石隐瞒了自己的机要秘书是共产党以及密码已经泄露的事实。

这样,国民党当局长期未更改密码。

直至红军长征时一次也未中埋伏,并总能选择敌人合围的薄弱部位跳出来。

一个小小的密码本,让山沟沟中的毛泽东用兵如神,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武兵法中,除了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

1.“奇正相生”。

奇正,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军事术语,其含义包括兵力部署和战法两个方面:

在兵力部署上,担任正面作战的为正,担任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

担任箝制敌人的为正,担任突击部队的为奇;

列阵对敌的为正,集中机动的为奇。

在战法上,明攻为正,偷袭为奇;

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战法为奇。

孙武这种特殊的战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谋略制胜。

他提出: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也就是说,大凡作战,一般都是以正面军队与敌交战,以奇兵取胜的。

军队部署就是一个“奇正”运用的问题,而“奇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不可拘泥于一格。

2.“示形”。

孙武所谓的“示形”,就是用欺骗的方法迷惑敌人,达到实施己方作战计划的目的。

在《计》篇中,孙武提出了“诡道十二法”,即示形的十几种方法,“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

3.“以迂为直”。

《孙子·

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事争利的原则是把迂回弯曲的道路变为直达目的地的最佳、最近的路线,并且善于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

在毛泽东与蒋介石多年的较量中,毛泽东屡屡使用“以迂为直”之计,既有战略层面上的、也有战术层面上的,依靠这些,毛泽东最终彻底打垮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

战略层面,象“先夺取农村,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路线”。

在战术层面,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象井冈山时期的四次反围剿,象长征路上,面对蒋介石尾追堵截,毛泽东避实击虚,指南打北,终于突破蒋介石的重重围堵,胜利到达陕北。

(三)《孙子兵法》的地位和影响

《孙子兵法》的魅力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孙子是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指导,在总结以往兵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战争实践,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因此,《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也可称作是世界军事著作中的最早珍品。

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医药、体育、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引起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关注。

明朝兵学家茅元仪称:

“前孙子者,孙子不遗;

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美国有一位名叫马克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

他谈到:

“《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

”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

1.《孙子兵法》在中国的影响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

曾有两百多位学者为其作注。

曹操是我国古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大家,他著有《魏武帝注孙子》,开创了评注《孙子兵法》的第一人,他说: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宋朝政府颁布的《武经七书》中,《孙子兵法》列第一,充分说明了它兵学经典的地位。

2.《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盛名

在唐朝初期,《孙子兵法》传入日本,18世纪下半中传入欧美等国,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目前,世界上有多种《孙子兵法》译本,它已被很多国家作为军事研究的必读书目。

在美国,《孙子兵法》中的有些原则,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被列入《美军作战纲要》,以指导美军的作战训练。

特别是其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已被美国当成其对外实施“威慑”战略的理论来源。

07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时,作为国礼向美国总统布什赠送了一部精美绝伦的丝绸封面的《孙子兵法》,可见《孙子兵法》在世人心目中的分量。

每当回忆起是年的海湾战争时,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将军感言:

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1983年,移居美国的原英国作家詹姆斯·

克拉维尔在美国出版了一个《孙子兵法》的新译本。

克拉维尔还专门写了热情洋溢的自序。

他认为,《孙子兵法》应成为西方所有现役官兵、所有政治家和政府工作人员、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必读材料。

他以小说家特有的幽默感假设说:

"

如果我成为总司令、总统或总理,我还要前进一步:

我要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对全体军官,特别是全体将军,每年进行两次《孙子兵法》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和一次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

任何一位将军如果考不及格,立即自动免职,并不许上诉,其他军官一律降级使用。

该书通俗有趣的内容和幽默诙谐的序言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对于在英语世界中普及《孙子兵法》有着积极的作用。

3.借鉴兵法谋略指导现代商战

除了在军事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外,《孙子兵法》中的很多思想、原则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体育竞赛等诸多领域。

古今中外兵法战策浩如烟海,但流传千古的名著却寥寥无几。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有影响的古典军事理论名著,是人类智慧的宝库,集世界谋略之大全。

日本许多大公司在训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时,规定他们必须熟读三本中国古典名著,即《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他们认为:

“读《孙子兵法》是吸收理论上的观点,读《三国演义》可以得到实践上的例证,再加上《西游记》海阔天空的幻想和创造性,在经营中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有一位日本学者山孚先生曾说,“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

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

另一个则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

”事实表明,日本民族研究《孙子兵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孙子的故乡中国人。

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搞好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应该读一读《孙子兵法》,学点兵法谋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孙子兵法》是古今中外军事学术史上的一部出类拔萃的兵书,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并且现在仍享有巨大的声誉,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曾有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评论说:

如果一个人一生只允许读一本书,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

此话也许有些过头。

但是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57位学者将《孙子兵法》评选为世界四千年十大著作之一,则绝非过誉。

课后思考题:

如何从哲学层面来解读《孙子兵法》?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