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101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材料分析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分析题.docx

《材料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分析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材料分析题.docx

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

一、注意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1、注意的分类(p141)

无意注意:

不由自主的注意,推门而入的人的关注;

有意注意:

有目的的注意,容易疲劳;

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目的,但不需要付出劳动,读报;

2、注意的品质(p142)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在同一个对象保持的时间;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不稳定;

注意的分配:

同时关注多个事情;边讲课,边观察学生;

注意的转移:

由一个注意对象转为另一个,语文->数学。

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p144-145)

(一)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4、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二、记忆及运用记忆规律促进有效学习的方法

1、识记的分类(p148)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无意识记:

没有目的,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的记住;

有意识记:

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中间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机械识记:

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

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内在联系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识记。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p149)

●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识记的方法:

整体识记,部分识记,识记,集中识记。

(三)、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p150)

学习材料的性质;系列位置效应;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

(四)、运用记忆规律促进有效学习的方法(p154)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

7.适当过度学习

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三、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创造性思维(p162)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新颖独特性

新颖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2)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

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4)灵感状态

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

所谓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

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

豁朗阶段

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灵感。

验证阶段

验证阶段又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65)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

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

2.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心向):

指重复先前的操作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如:

电吹风、砖等。

3.原型启发

原型: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原型启发:

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如:

鸟的翅膀与机翼、蝙蝠与雷达等。

4.已有知识经验

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

5.情绪与动机

情绪和动机对问题的解决有影响。

动机与问题解决的关系遵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四、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分类(p170)

分类标准

类型

内涵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

内部动机

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

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

高尚动机

核心是利他主义,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相联系

低级动机

利己的,自我中心的,满足眼前利益

根据动机起作用时间长短

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与学习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相联系。

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动机行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与学习的直接结果相联系。

根据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

主导性学习

动机

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

辅助性学习

动机

动机起次要的辅助作用。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

(奥苏伯尔的分类)

认知内驱力

以求知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

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二)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173)

•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第三,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曲线。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p179)

(一)学习动机培养的原则和条件

1.学习动机培养的原则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2)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3)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4)使每个学生都活动成功的体验

(5)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2.学习动机培养的条件

(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2)从基本需要提升到成长需要

(3)从满足需要发展到价值追求

(4)从成败经历中学到合理的归因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教师对学生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三)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四)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4.有效地运用表扬

(四)动机冲突(见PPT)

1.动机冲突的分类

双趋冲突

指两种以上都具有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两个条件:

1.两种以上有吸引力的目标;2.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

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又称负负冲突,是动机冲突的一种,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

如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

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又称正负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

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如大学生既想担任学生干部使自己得到实际锻炼,又怕占时太多,影响学习的这种两难选择。

多重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双趋避冲突,双重正负冲突,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每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

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

五、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学习迁移的类型(p182)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

极的促进作用。

如:

数学知识的学习保证了物理中有关计算问题的解决

负迁移

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如:

在数学负数运算时错误使用正数的规则等。

零迁移

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响。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

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

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根据迁移抽象水平的不同

水平迁移

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垂直迁移

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自下而上的迁移:

下位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

自上而下的迁移:

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

一般迁移

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如获得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后运用到各种具体的学科学习中。

具体迁移

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如学习了“日”“月”对学习“明”的影响。

掌握了加减法对做四则运算的影响。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185)

(一)学习材料的特点

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

很多迁移理论都在其理论假说中提及材料对迁移的重要作用,如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

(二)原有的知识结构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同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的基本前提条件;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三)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

创设学习情境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四)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心理准备状态是在过去学习或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又对未来的学习或活动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是消极的。

思维定势是在学习迁移中讨论较多的心理准备状态。

思维定势(ThinkingSet),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五)学习策略的水平

不同时期学习策略的发展的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知识学习、问题解决和迁移。

策略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展水平、策略的丰富程度以及依据情境的变化灵活运用等方面。

(六)智力和能力

个体智能的高低对学习迁移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职能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和关联,能更好地总结出一般原理规则,能较好地将习得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之中。

(七)教师的指导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能令学习者发生正迁移。

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对学习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总结,还可以直接教给学生一般性的原则,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p186)

(一)改革教材内容

1.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

(二)合理编排教学方式

1.教学过程应当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分化。

2.应当注意将各个内容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3.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

4.在具体操作上,可将知识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如果小步骤,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

(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学习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

(四)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教学条件下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部分,同样具有教育性,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具有积极的作用。

六、认知策略及其培养

(一)认知策略(p190)

(一)认知策略(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1.复述策略:

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复述时间上,及时复习、分散复习

复述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

复述方法上,包括运用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排除干扰、多感官协同记忆等。

2.精加工策略:

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

3.组织策略:

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

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p191)

元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制定计划,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监控策略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任职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p192)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

对学习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的管理。

努力管理策略:

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正确归因,自我奖励等。

学业求助策略:

在学业遇到困难时,向他人寻求帮助。

七、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教育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连续性、阶段性、定向性、顺序性、不平衡性、

差异性(p213)

一般特征

含义

教育启示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如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发展不同。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教育要注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如儿童语言形成的关键期。

193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的“关键期理论”首次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指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提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身心互补的功能。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从群体来看,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

2.从个体来看,表现在个体身心的构成方面。

在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

八、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一)观察的品质(p217)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表现为个体在观察前能否清楚地意识到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在观察过程中能否排除干扰、有始有终地完成观察任务。

2、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精确性强的人能细致全面地观察客体,能发现事物间的细微差别。

而观察精确性弱的人则观察粗疏、笼统,容易遗漏对象的特征,对有细微差别的事物常作泛化的反应。

3、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是否全面取决于观察是否有序以及是否动用了多种感官。

观察有序的人观察系统,能捕捉到事物的全部信息,表达也有条理。

而观察无序的人观察零乱,容易遗漏事物的重要细节,表达也很混乱

4、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肤浅的人往往只注意到事物外在的联系和表面特征。

观察深刻的人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二)中学生观察力的特点(p217)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增强。

(三)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p219)

1、培养间接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九、中学生想象的发展

(一)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p223)

再造想象

概念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文字描述,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就是再造想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

1.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和实物的标志意义

教育意义

1.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2.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3.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创造想象

概念

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如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等,都是创造想象的表现。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往往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

从本质上说,原型之所以具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一事物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出现新形象的状态,称为灵感。

(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p225)

1.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要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现储备

(2)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3)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十、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品质的矛盾性(p227)

1.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

2.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初中生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为:

虽然他们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却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关心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的焦点的不同。

在初中生自我中心的思想中,与“想象的观众”相对应的是“个人的虚构”。

高中阶段开始后,这种自我中心倾向就会逐渐削弱。

(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p229)

1.创设思维氛围

教师应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创建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

2.激发思维兴趣

教师应结合教材,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3.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4.训练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寻求具有创新意识的想法。

5.发展逆向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去思考问题,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在运用逆向思维和逆推法中拓宽思路。

十一、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中学生的情绪特点(p235)

●中学生情绪非常丰富

●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

●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

●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

●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较长,心境化

●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1.在快感度方面,两极为“愉快-不愉快”;

2.在紧张度方面,两极为“紧张-轻松”;

3.在激动水平方面,两极为“激动-平静”;

4.在强度方面,两极为“强-弱”。

(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p238)

1.正确认识情绪,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趣

3.锻炼身体

4.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基调,培养幽默感

5.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6.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三)对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p239)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紧张度,使他们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积累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幽默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十二、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p246)

1、遗传与营养:

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5、主观努力。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p247)

1.注重对学生早起能力的培养;

2.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