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621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五讲Word下载.docx

女则澹竚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圆如皓月。

明清时期,拜月的习俗更多地具有了娱乐色彩,人们根据传说中的月中玉兔的传说,想象出了“兔儿爷”这种民俗物象,通过拜祭“兔儿爷”来拜月。

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载:

“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

“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

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

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中秋祭月和拜月的习俗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见到,如元杂剧《张公艺九世同居》第一折:

(大末云)父亲,今日是八月十五日月旦之日,中堂上设祭祀之礼,请父亲拈香。

(正末云)着行钱抬过那香卓来者。

(净行钱做抬香卓科,云)偌多的人,偏要使我做着这个,行钱好不气长也!

我抬过香卓来了。

(正末拈香科,云)老夫张公艺,自祖宗以来,九世同居,上托明君治世,国泰民安,俺一家儿虔诚告祝也。

(唱)

[那咤令]银台烧绛烛,祥烟散华屋。

沉擅炷宝炉,轻风飘翠缕。

金杯奠醁醑,清香喷玉壶。

陈馔馐,排樽俎,排列在阶除。

[鹊踏枝]左右行列昭穆,定亲疏,追思这祖考音容,洋洋乎在生规模。

再拜虔诚告祝,保护一家儿上下无虞。

再如当代作家郭文斌的小说《中秋》就细腻地写了中秋祭月的场景:

月亮就从幸福的黑眼仁里升起来了。

六月飞速跑到上房,把早已准备好的供桌抱到院里。

像是商量好似的,大姐让六月沐过手脸到厨房端供品。

六月一丈子跳到上房里,爹已经在炉子上给他把水温好了。

他几下子洗过手脸,转身飞到厨房。

大姐已经把供品准备好了。

六月怀着无比的神圣感把供品盘子端到院里。

爹已经把香炉摆在供桌上了。

供献开始。

供桌上有五谷、瓜果、净水,有热气腾腾的月饼,有姐夫拿来的水烟,还有月光,西瓜瓤一样的月光。

爹点燃一炷香,插在香炉里,说:

日月无声,昼夜放光

天地不语,万物生长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君子盛德,耕耘无声

如来境界,无有边际

有情众生,知泽知惠

谨具牺牲,顶香奉献

聊表寸心,伏请尚飨

接着说了一串神仙的名字,六月听清楚的有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有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有北斗七星、九天圣母、四海龙王,有日神、月神、山神、土神、风神、雨神、谷神、灶神。

然后报了自己的名字,念念有词了一番,最后号召大家磕头。

他们就跟着磕。

平时再寻常不过的院子,现在一下子神秘起来,六月的额头一落在上面,就有团团仙气直往脑门里钻。

然后,一家人静静地坐在院台上赏月。

三缕香烟信使一样向天上飘去,直飘进月神的鼻孔里了。

月神抽了抽鼻子,低头向下界看了一眼,开始下凡。

六月听见月神说,我们先去六月家吧。

众神听令,齐向六月家而来。

月神在空中行走的声音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

不一会儿,院子里就落满了五颜六色的神仙,堆满了他们带来的吉祥和如意、心想和事成、风调和雨顺、五谷和丰登、幸福和平安。

一炷香着完时,众神离去。

五月和六月跪在供桌前磕了三个头,把仙气袅袅的供品搬运到上房。

按惯例,当晚享用西瓜,其它供品按人头分发。

五月和六月抢着给爹、娘和大姐递瓜,神情沉稳,其实口水已经把舌头淹过了。

爹和娘只吃了两牙就不吃了。

大姐不停地把瓜牙吃出一个尖儿,喂进幸福嘴里,让五月和六月看着很着急,但大姐却是一脸的耐心和欢心。

2赏月。

赏月习俗见载于许多文献。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吴自牧《梦粱录》的描写更为具体生动: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

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

天街买卖,直至五鼓。

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

“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

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就已非常盛行,盛唐作家张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诗云:

“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足证中秋赏月习俗之普遍流行。

许多诗歌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唐人的赏月活动。

徐凝《八月十五夜》云: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描写人们仰望天空明亮的圆月,畅想着美丽的嫦娥奔月故事,兴致勃勃,不愿入睡。

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

“万里无云镜九州岛,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描写中秋夜明月晶莹如明镜,月色洁白,整个世界笼罩在静谧清澈之中,同时也影寒和华岳和壮观的海潮,意境开阔。

宋人也多赏月之作,在此仅举两例子。

王安石《中秋夕赏月》:

“海气看如洗,秋阳望却昏。

光明疑不夜,清盈欲无坤。

”通篇描写月色,突出皓月的清辉无限、气象宏大。

米芾曾作《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

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此外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唐宋人赏月,往往不限于八月十五,而是包括前后几天,如杜甫有《八月十五日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等诗,这表明诗人连续玩月三天。

再如王建曾作《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分别描写从十二到十五望月活动,每晚一首。

宋人孙明复《八月十四夜》:

“银汉无声露暗垂,玉蟾初上欲圆时。

清樽素琴宜先赏,明夜阴晴未可知。

”是写八月十四赏月活动的。

我们从《红楼梦》第75回和76回的叙述也能看出,八月十四、十五和十六都可赏月。

3食月饼。

月饼作为一种节令食品在宋代就已出现。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陈诏《美食寻趣》提到:

“苏东坡有咏《小饼》诗: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已将‘月’与‘饼’联系在一起。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

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下罗列了许多“蒸作”的食品,其中有“荷叶饼”“芙蓉饼”“羊肉馒头”“菜饼”“月饼”等名目。

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荤素从食店》下也列有“菊花饼、月饼、梅花饼”等名目。

月饼作为节令食品大量出现是在明清。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熙朝乐事》: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宛署杂记》说:

“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燕京岁时记》载:

“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

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

是时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月饼在明清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

如明代文人彭蕴章《幽州土风咏》描述说:

“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

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

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

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这形象地反映了明代饼师精湛的食品制作艺术,他们能够在月饼上制作出精巧的嫦娥奔月的图案。

清代诗人袁景澜作《咏月饼》: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尽管艺术性不强,但有重要的民俗价值。

施景琛的《中秋词》:

“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反映了福建一带外祖父母的中秋节双鲤状月饼给外孙子、外孙女的习俗。

李静山作《增补都门杂咏·

月饼》:

“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

”描写了中秋节民众间互赠月饼的礼俗,感慨这已流于形式,月饼的质量大多低劣,有的可能还几经转手以致月饼皮都干了。

沈兆褆作《吉林纪事诗》: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

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圆。

”写出中秋之夜,阖家团聚,月下吃月饼的情景。

当代作家铁凝曾创作散文《麻果记》,写的是烙印在父亲童年回忆中的麻果“月饼”,就是每逢中秋时,买不起月饼的人家往往做火烧,加上豆馅或枣泥,再以麻果作印。

父亲重复地给作家讲述,在我们看来,这是因为麻果“月饼”渗透着奶奶的辛勤劳作,渗透着奶奶对父亲的疼爱,渗透着父亲在晴空下一边吃着麻果“月饼”一边疯跑所体验到的自由和快乐。

作家的麻果“月饼”情结主要是对那美丽的乡村生活和殷殷地亲情的想象与依恋。

作家也写出了她对各式各样的月饼的厌倦和父亲对新式月饼的淡漠,因为这中间已经没有那令人温馨的情感在里面。

当作家意外地发现麻果要给父亲做麻果“月饼”时,却被父亲坚决拒绝了,理由是“想想罢了,真做出来你们倒不一定吃了,那不就是火烧么”。

父亲心中的麻果“月饼”是承载着亲情的:

奶奶的关爱和父亲的怀念。

而这种美好的感觉很难再找回来了,与其在吃了麻果“月饼”后失望,不如永远不去破坏这美好的回忆。

二、中秋民俗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学主题与内容

1中秋节多和思乡怀亲情感的抒发相联系。

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家族伦理观念,普遍重视亲情和友情,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成重要的生命情感需要。

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就反映了人们渴望团聚的文化心理需求,其中春节和中秋节最能代表这种民族文化诉求。

就中秋节来说,这种阖家团聚的节日文化心理无疑和月圆文化意象相契合。

正如曹瑞娟女士在《论唐宋诗人的中秋情怀》一文中所指出:

“‘月亮’这一特殊的自然物象,由于其自身的形象特点以及关于它的一系列神话传说,已经与人们的情感之间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它的圆缺变化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潮汐起伏涨落的情感催化剂。

中秋之日,诗人若在家乡与亲朋相聚,则可开怀畅饮,共赏明月;

若身在异乡,不得与亲人团聚,月圆人不圆,则不免悲戚伤感。

可以说,月亮在古老的中国负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云: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诗歌中,如明镜的明月触发了诗人的强烈的思乡之情,“折大刀”状归心之切,“转蓬”句则写自己异乡漂泊之苦和距离家乡之遥远。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歌起首两句通过“地白”“栖鸦”“冷露”“桂花”等一系列意象营造了澄澈、空明、清净、悠远的境界,暗示出诗人的孤寂,后两句则由景入思,表达了望月思远、别离思聚的情感。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诗云: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诗歌采用今昔对比的结构,相同的都是在中秋节望月,月是相同的;

可是去年是春风得意地在家乡,而今年则是在贬谪之地的湓浦沙头,这自然激发起自己的思念家乡、渴望同亲友团聚的情感,也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再如他的《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中秋月圆之时,孤独的诗人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友人,不知不觉中已经夜深。

在对月遥寄思念中作者却构思新奇,人们都说远隔的亲友可以共享明月以慰藉相思之情,如谢庄《月赋》中就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而作者却说我怕的是我这里美好的月光你那儿见不到啊,是因为你所居的江陵低湿啊,写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心挂念。

张祜《中秋月》: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对中秋赏月的盼望,感叹这是一年最好的夜晚,因为天上的明月注入了人们的无限相思之情。

唐人的赏月还往往以朋友聚会宴饮的形式进行,如白居易的《华阳观中秋夜招友玩月》、许浑的《鹤林寺中秋夜玩月》、广宣的《中秋夜独游安国寺山亭院步月李益迟明至寺中求与联句》、秦韬玉《八月十五日夜同卫谏议看月》等,均可证明。

许浑在《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中也回忆了“去年今夜醉兰舟”的情形。

此外人们往往还将中秋赏月思念友人的情绪形成诗作寄给友人以酬和应答,如白居易》、《答梦得八月十五夜玩月见寄》,郑谷的《荆渚八月十五日夜值雨寄同年李屿》等。

2中秋佳节带给人的是欢乐,但是欢乐之时又是情绪最脆弱的时候,这时候敏感的作家往往有一种人生百味之感,从而将自己的复杂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哲思形诸吟咏。

更何况明月是撩人情感之物,清人张潮《幽梦影》曾言: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乐莫如琴,在动物莫如鸟,在植物莫如柳。

”中秋圆月往往能激起诗人的纤细情思。

如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通过张署之歌酣畅淋漓倾吐了自己不平的遭遇,心中的郁积,最后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进行议论: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将自己宦海浮沉的遭遇归之于命运。

这八月十五夜晚的明月是最美好的,岂能辜负了!

况且还可借酒浇愁,于是,诗人的情绪又由悲愤转为旷达。

北宋前期著名诗人王禹偁曾作《中秋》:

“何处见清辉,登楼正午时。

莫辞今夕看,动是隔年期。

”今晚的明月是一年中最圆的,为了不错过这样的良辰美景,所以作者午时就登楼待月。

这是因为诗人深感受到:

今晚如果错过的话,就只能等来年欣赏了。

诗歌中透出浓浓的人生有限、良时苦少的感伤情绪。

再看苏轼的《西江月·

黄州中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乌台诗案”给词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以至他在中秋赏月时溢出的是感伤凄凉的情绪,他深深体验到了人生的虚幻和短暂,更体味到了人生孤独之感。

再如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作者恢复中原的理想因遭受黑暗社会政治现实的压抑而不能实现,他满怀无法排遣的悲愤,面对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想到月宫中长生不老的嫦娥,迸发出“被白发、欺人奈何”的愤激之辞,表现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未成、心系国忧的痛苦和焦虑。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则蕴涵丰富,字面是说月中阴影会遮住清光,欲使月光明澈就要砍去月中桂树;

实际寓指人间黑暗将给百姓带来苦难,因此必须铲除。

陆游《中秋雨霁月色入户起饮酒一杯作绝句》同样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大志难图的痛苦和遗憾:

“吹尽浮云天宇清,城头叠鼓报三更。

平生无此一杯酒,玉笥峰头看月生。

”诗人矢志重整河山,所以在中秋吟咏之际仍不忘国事,诗中传达出北定中原宏志难以实现的苦闷。

我们再来看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双调.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在这里,作者反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之义,指出尽管桂影婆娑,也无碍明净月色,最后以反问的形式指出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隐隐地传达出愤懑之中的故作达观。

早歌咏中秋佳节的作品中,表达情绪最为复杂尽致的当属吟咏中秋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作者借月抒发了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并借月写出了颠沛流离的辛酸: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还借月揭示了道家思想影响下的睿智豁达的人生理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最后借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殷切祈盼。

3描写中秋节的许多作品着眼于对明月的描写,或侧重展现月夜的清幽宁静,或与优美的神话传说有机交融以营造似梦似幻的境界。

我们来看权德舆《酬裴端公八月十五夜对月见怀》:

“良夜清秋半,空庭皓月圆。

动摇随积水,皓洁满晴天。

”作者描写了中秋之夜,雨后明月的皎洁,给人以明朗阔大、安详宁静之感。

再如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形象传地把写出来中秋皓月普照下整个宇宙的静谧、洁白、清净。

再看他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晴朗宁静的秋夜里,天上的明月能给人以淡雅清闲的心灵洗涤,山、水、松、仙乐、传说中的仙人,构成了神奇梦幻的境界,写出了作者的飘然欲仙之感。

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在作者的想象中,明月幻化成了圆圆的神奇的仙界宝镜。

它是天街的一只明灯,照亮了千里云衢,而整个天上仙界静谧清亮。

下面四句运用典故,围绕一系列神话传说,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末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中清辉漫空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

唐人对中秋明月的钟情和奇瑰浪漫的想象孕育出了唐明皇游月宫的浪漫奇丽故事。

托名柳宗元所著的志怪小说集《龙城录》就记载了“明皇梦游广寒宫”的故事:

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

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

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峨,但闻清香霭郁,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十,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

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

下见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笑舞于广陵大桂树之下。

又听乐音嘈杂,亦甚清丽。

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

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

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而不允。

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自此,唐明皇中秋之夜游月宫的故事就成为一个重要题材,如宋代赵文曾作《明皇游月宫歌》:

铁龙一掷九万里,银桥冉冉行秋水。

霓裳不是世间音,只有嫦娥似妃子。

恍然一梦酒初醒,依然玉座云丹屏。

明朝写出天上曲,却笑羯鼓羊皮腥。

人间万事如秋草,离别苦多欢乐少。

崎岖万里锦官城,此身曾作银桥行。

就是以此传说为歌咏题材。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7卷“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就继承增衍了这个故事。

4中秋节的文学表现功能。

在明代的小品散文作家中,就开始把中秋节作为重要题材,如潘之恒《秦淮看月记》和张岱的《虎邱中秋夜》,前者是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后者则描写了虎邱在中秋节夜里万人齐集、歌吹沸天的热闹情景。

在小说中,中秋节也经常出现,作为故事展开和推进的动力素和人物活动的背景。

如《红楼梦》第75和76回写贾府过中秋节,在贾珍全家赏月时的怪异:

“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恍惚闻的祠堂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

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

”贾母闻笛的悲戚之音而伤感落泪,这是贾府衰败的征兆。

此外在中秋赏月时,贾赦讲的笑话透露出他对贾母偏爱贾政的怨恨,故意夸奖贾环透露出他处处与贾政的矛盾,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贾府表面的兴盛下潜伏的各种矛盾。

再如废名的小说《火神庙的和尚》中就运用中秋摸秋习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茹志鹃的《百合花》歌颂了战争时代的美好人性和感情,呈现出诗性美,与其将故事背景放在中秋节有一定关系。

作者在故事中的推进中采用插叙的方法先后两次叙述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其中一次就是对家乡中秋的回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

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付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孩子们急切的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

“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

“月亮嬷嬷,照你照我,……”

这样的描写增添了小说的诗性氛围,和其中人物的性格相谐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