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17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docx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总

公共事务的内涵:

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活动,它决定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提高

公共事务的特性

公益性,非营利性,规模性,政治性,责任性

公共权力

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由政府和其它公共组织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公共权力是由社会的共同需要而产生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集中表现,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公共权力作用

1)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2)克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3)引导社会秩序向某一定方向发展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货物。

特性: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

分类

(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

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如:

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国防服务。

准公共物品:

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如:

道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通讯。

(2)有形公共物品和无形公共物品

有形:

公共设施/无形:

政策、法规

(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全国性:

国防、外交/地方性:

城市基础设施

第三部门”的定义

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社会公共部门。

特征

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治理的概念:

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目的:

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互动。

3.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4.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政府有责任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以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决策的四个步骤:

1.确定问题2.收集事实3.做出决策4.执行并评估决策

公共决策的特点

目标性;优化性;选择性;实施性。

公共决策的特征:

1.主体的确定性(有公共管理权的组织和个人)

2.内容的广泛性(一切社会公共事务)

3.范围的全局性(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

4.依据的法律性和约束的普遍性(依据法律)

公共决策的类型

(一)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二)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四)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五)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公共决策的方法

成本收益分析,多目标模型,决策分析,系统分析,运筹学

公共决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

(二)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

(三)公共决策贯穿于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决策体制

定义

公共决策体制指的是责任决策的机构和人员形成的组织体系。

特点

1.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分开。

2.决策研究与决策行动分开。

3.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相结合。

4.分工与合作密切结合。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转型

行政决策→公共决策,单一化决策→多元化决策,

部门决策→公共决策,个人决策→公众决策

公共决策较部门决策的优势:

领导的涵义

在社会组织中由领导者通过一定方式,引导和影响被领导者为实现共同目标所进行的非个人的组织行为和活动过程。

三要素:

(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领导活动五环节

第一,领导活动前提是存在于群体之中的,一个人不能形成领导。

第二,领导活动的主体是由领导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与执行者共同组成的。

第三,领导活动的结构是领导者发动和组织领导活动所依存的体制或规则。

第四,领导活动的手段是领导者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

第五,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

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

因此,一个人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

区别:

领导的本质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由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因此握有权力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非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公共行政领导体制

定义:

行政组织系统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以严格的制度保证行政领导活动的完整、统一、稳定和连贯。

核心内容:

用制度化的形式规定行政组织系统内的领导权限、领导机构、领导关系及领导活动的方式。

公共行政领导体制中的权责关系

1.权力和任务的关系

权力---支配力、约束力、影响力

责任---义务

权力和任务分离的表现:

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大于责、责大于权等。

原因:

(1)分配任务却不授权,层级多、行政效率低下;

(2)参谋机构权力过大,直线机构缺乏权力;

(3)岗位说明不明确(权力、任务);

(4)权力下放缺乏明确的任务说明;

(5)权力与任务未做到动态统一。

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集权制实质上是把领导义务全部集中到高层;

分权制的情况下,高层领导在把权力下放后,实际上也把责任和义务分散到中下层机构和领导者身上。

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行政首长全权处理组织中的一切事务,因此对组织的成败负有全部责任。

集体负责制的情况下,由于是集体决策、集体领导,对组织的成败和决策后果也是集体负责。

执行定义:

实施、完成、履行、产生、实现

执行战略:

谁将执行项目或方案?

如何实施项目或方案?

执行战术:

执行策略

公共行政执行

定义:

是依据政策目标,充分调动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运作机制实施政策的过程。

公共行政执行力

是指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上级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公共行政执行的原则

(一)强制性原则

1.行政执行要以服从为基础。

2.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主动地对所管辖的行政事务实施单方面的强制执行。

(二)准确性原则

1.准确贯彻执行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准确贯彻实施行政目标;

3.准确地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三)迅速性原则

1.任何一项行政决策都是在特定时机下做出的;

2.需要行政执行雷厉风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3.行政执行要按行政决策要求的时间和节奏进行。

行政决策一经做出,行政执行应立即启动;

(四)灵活性原则

行政执行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行政执行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行政执行是决策目标的实践检验过程;

(三)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公共行政工作的客观依据。

公共行政权力的保障

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为特定行政机关设定行政强制措施权和行政处罚权。

行政执行权力的控制

行政权的支配力和强制力孕育着权力的任意性和腐化性,需要国家通过行政法治手段,从各方面强化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它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它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3)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4)它是一个政治过程。

(5)它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

公共政策的类型

(1)分配性的、调节性的政策。

(2)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政策。

(4)政治性、法律性、行政性政策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以及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管理调控系统。

(一)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

参与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之中的,对政策的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机构和代表组织机构的个体构成的能动体系。

分类

1.官方的政策制定者和非官方的参与者

2.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

3.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间接主体

即那些虽然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包括:

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传媒、政策研究组织者和公民。

(多元化发展)

直接主体

是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即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包括:

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客体

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人)。

公共政策过程

1.政策制定2.政策执行3.政策评估4.政策监督5.政策终结

1.政策制定(议程、规划、决策)

公共政策议程:

是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虑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

是政策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主要原则:

针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具体性原则

主要步骤:

1.确立政策目标2.设计政策预案3.预测方案后果4.预案可行性论证5.优化政策预案

公共政策决策:

政策主体以一定的价值和目标位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2.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过程:

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监控。

手段:

1.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无偿性、时效性)

2.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3.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

4.思想教育手段(引导性、人本性)

3.公共政策评估

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及价值进行估计和评价的活动。

作用:

1.检验政策运行效果2.决定政策未来走向3.合理配置政策资源4.促进政策制定科学化

评估标准:

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政策回应度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对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从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调动、考核、评价、工资福利分配、离退休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规划和开发的一系列活动所实施的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公共部门: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组织,被授予行使公权力的公共企业,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第三部门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体:

宏观---国家的权利机关或立法机关

中观---国家各级人力资源管理或公务员管理部门

微观---公共组织中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个人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1.“进口”环节

(1)职位分类。

(2)考试录用。

2.“管理”环节

(1)考核

(2)奖惩(3)纪律(4)职务升降(5)职务任免(6)交流与回避(7)培训(8)工资保险福利

3.“出口”环节

(l)辞职辞退

(2)退休(3)调出

特点

(1)权威性

(2)公益性(3)复杂性(4)法制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

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的作用,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的有效管理与配置过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1.预测与规划2.教育与培训3.选拔与使用4.配置与管理

加强和改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

1.适应激烈竞争

2.促进经济生活发展

3.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社会公平理论(三)一般理论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人力资本成为新经济下公共管理发展的能量源泉与核心。

2.“授权与参与”成为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念。

3.“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1.以人为本2.德才素质统一原理3.能级匹配、适才适用原理4.适用与开发并重原理5.激励竞争原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作用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其管理行为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决定和制约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其活动。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活动必须适应环境及其变化。

3.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其管理行为对其所处环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特点

变化性,差异性,复杂性,综合性

公共部门人员分类的含义

把公共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或职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资历条件及工作环境等因素分别归类、设定等级,为公共部门人员的选拔、使用、培养、升迁、报酬支付等管理活动提供相应的依据。

分类制度:

一是以公职人员的官阶为中心的品位分类;

二是以职位为中心的职位分类;

三是官职并立的职务分类。

意义:

1.有助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简明、高效

2.有助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

3.有助于公职人员的自我激励和开发

4.公共部门人员分类关系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系统的稳定。

人员分类制度的原则

1.传统与文化原则

2.组织需求原则

我国公务员分类制度评价

优点

1.分类简单、易于操作2.兼顾品位与职位分类3.非领导职务序列的设立适合我国行政机关实情

缺点

1.分类过于简单,初级阶段2.分类范围狭窄,仅局限于行政机关公务员3.缺乏具体的工作分析、职位评价和工作说

明书等实质内容,只是名义上的职位分类4.缺乏具体的规范性文件,法制化程度低

开发与培训原则

计划性,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按需施教,讲求实效

开发与培训的组织机构

1.培训的主管机构

2.培训的教育机构

开发与培训的类型

1.以是否在职为标准划分为在职培训(在岗培训、不脱产培训)和脱产学习。

2.根据培训的目的,可以分为观念转变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管理技能培训等。

3.根据培训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

4.根据受训人员的不同,分为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操作人员培训等。

5.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为新员工入门培训或职前培训、调任培训、晋升培训和退休培训等。

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区别:

公共财政特征

1.公共性;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非营利性;追求公共利益,政府不参与市场的营利性活动,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

3.调控性;通过资源配置职能的行使,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4.法制性。

政府预算、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公众监督。

公共财政的总体目标

1.资源配置最优化目标:

社会资源在公私两大部门之间的最佳配置,有效配置政府支配的资源,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

2.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

,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体系、再分配、转移支付

3.构建良性循环的财政运转机制目标:

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景气

公共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公平分配,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三)稳定经济职能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公共预算原则

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6.法令性。

特征

1.预算的权威性2.预算的统一性3.预算的公开性

分类

(一)根据预算形式不同

单式预算、复式预算

(二)根据预算编制方法不同

绩效预算、计划项目预算、零基预算

(三)根据预算支出分类汇总依据不同

功能预算、部门预算

程序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公共决算作用:

1.国家经济社会活动在财政方面的集中反映;

2.总结预算编制、执行,加强管理;

3.提高预算水平,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公共决算的四个阶段:

1.决算编制的准备工作2.按照程序编制决算3.决算是审查4.决算的批准

三公经费

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

公共收入的涵义

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公私部门战略管理比较

自主性和灵活性

对政治因素的考量

目标的清晰程度及目标间的冲突

绩效评估

公共审查的可能性与组织的公共性

影响范围的差异

保有公共价值的愿景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1.适应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环境的需要

2.公共部门角色变化的新要求

3.应对公共利益挑战的必然选择

危机管理的概念

指个人或组织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减轻危机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或者为了某种目的,在有控制的情况下使危机发生,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采取的管理行为。

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

1.通过预防、预警、预控来消除引发公共危机的各种因素,防止避免公共危机发生

2.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从而发现危机信息,并快速传递、处理信息,准确判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及时发布危机预警

3.通过建立危机应对预案、危机管理法制和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设置“防火墙”,提高政府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

4.在危机结束后进行灾区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获得救济、补偿和赔偿,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

是指发生危机后,公共部门采取有助于公民和环境的一系列措施,预测和识别可能遭受的危机,采取防备措施,组织危机发生,并尽量使危机的不利影响最小化的系统过程。

目的

是通过提高公共部门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的处理危机,减少损失,恢复社会稳定和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

(1)提升国家危机管理的能力

(2)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3)将痛苦和破坏降到最低

(4)筹备恐怖活动后的危机处理

(5)成立国家门户网站,提供信息服务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特点

不确定性,应急性,预防性,综合性,国际性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区别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社会高度依存致使危机增多

(二)全球化加速危机蔓延

(三)城市生态更加脆弱

(四)社会压力增加引起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五)政府管理不完善导致社会危机加剧

国家应急危机中的职能

(1)承担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国内外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办理向国务院抄报的紧急和重要的事项,保证国务院与各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联络畅通,指导全国政府系统的值班工作。

(2)办理国务院有关决定事项,督促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指示、承办国务院应急管理专题会议、活动和文电等工作。

(3)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协调、组织有关方面研究提出国家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建议。

(4)负责组织编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审核专项应急预案,协调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指导各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应急体系、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5)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案、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国家救援等工作。

(6)组织开展信息调研和宣传培训工作,协调应急管理方面的国家交流与合作。

(7)承办国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