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98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docx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倚虚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

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

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

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四、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

诗人为何而“思”?

思的对象又是什么?

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

“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

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六、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

因此,鉴赏

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

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

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

二柄》: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

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

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

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八、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

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

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

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第6课时

一、高考原题详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08宁夏、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1)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里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祥的气氛。

(意思答对即可)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意思答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注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个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言之成理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云,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从题目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上片前三句是写“聚”,后三句是写“散”,“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时间短暂。

(2)词的上片是离别之苦。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其中“孤雁”“浮萍”是他们离别后的写照。

下片写别后之思。

“尘随”二句是虚笔,词意含蓄,“尘”“马”“月”“舟”四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1)曲牌

(2)B

(3)“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受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词和曲都是配乐作品,所以有词牌、曲牌,还有题目。

此题中的“人月圆”是曲牌名,“山中书事”是题目。

(2)此首小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来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

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衰,都如梦幻,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

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

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

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综上可知,A项中的“意境阔大”不妥。

C项所提三处并不是意在赞颂,而是表明作者借此看破世情,心生厌倦。

D项中的舒适生活和此首小令意旨不符,此小令描摹了酿酒饮茶的一种闲适自由状态,而非感受。

(3)作者东奔西走、宦游天涯,却始终干着些卑微的杂职,真是才比天高、命比纸薄!

因此一旦寓居西湖山下,便生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纵情山水、终老林泉的无限向往。

因此此小令中的“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二、高考热点体验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07北京)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yǐ):

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

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

得到。

④掇(duō):

摘取、拾取。

⑤捋(luō):

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

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é):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

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

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7江西)

金陵晚望金陵图

高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位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潍质二)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①,有白衣劝酒杯②。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

①泼醅:

没有滤过的酒。

②“有白衣”句:

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天乐

滕宾

翠荷残,苍梧坠。

千山应瘦,万木皆稀。

蜗角名,蝇头利。

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

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1)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比喻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试分析这两首元曲所流露出的共同的思想倾向。

答: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原创四)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①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到商周,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1)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杜、王诗中能否也将“数”改为“一”?

请简要赏析。

答:

(2)王禹偁的儿子看过父亲这首诗后,认为后两句与杜诗相似,建议父亲依杜诗修改,你认为是否应该修改?

简要分析原因。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青质检一)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有什么作用?

答:

(2)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全国Ⅳ,16)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注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①-③题。

(07上海)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①“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②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③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济南模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

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答: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0.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

(1)-

(2)题。

(2006年太原高三年级模拟)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其一)“南枝……泄露……”和(其二)“溪桥……茅舍……”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段简明赏析文字。

答: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潍质三)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

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

请简述理由。

答: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8鲁原创一)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③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②红蕖:

红荷花。

③浮生:

取自《庄子》中“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1)这首词的优胜之处就是写景的时候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你就这个方面简要赏析。

答:

(2)有人说“殷勤”一词巧妙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质二)

初发夷陵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1)这首诗的写景有何特点?

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

(2)诗中尾联说“今朝喜处君知否”,诗人喜在何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答: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鲁原创三)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西风吹妾妾忧夫”一句诗,写得很朴实,但意味十足。

请简要赏析。

答:

(2)试分析鉴赏这首诗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所在。

答: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名优三)

玉阶怨吴声子夜歌

李白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皓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

“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

”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答:

 

第六课时参考答案

1.答案:

①赋 ②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妇女们在田野直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解析:

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结合注释,理解上并没有难度。

考生在答题时,应该掌握诗歌相关基本知识。

什么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

这首民歌主要铺陈妇女采集野菜时的边劳动边唱歌的景象,从手法上讲,采用了赋的形式,民歌运用了采、有、掇、捋、袺、襭等6个动词,把这一劳动景象写得忙碌而又欢快。

2.(6分)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蟾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

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

韦庄诗则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出来的。

3.答案: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诗歌前六句以花喻人,以繁花凋落喻少妇盛年不再,表现了对丈夫戍边在外,不能与之共度大好时光的幽怨;(2分)诗歌最后两句以雪喻落花,观花人由落梅想到了雪,却偏要说不要将辽海雪比作院中的落梅,不然会勾起愁绪。

(1分)

(2)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物诗,还是一首闺情诗。

(1分)这首诗的新意在于,它不再单纯以梅抒发个人感情,而含有了一定的时代内容,(2分)用细腻的笔法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1分)

4.答案:

(1)比喻极小的名和利。

表达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否定和厌弃。

(2)对陶渊明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理解、赞赏和向往。

解析:

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当然这些评说、赏析都只是初步的。

尽管如此,这些鉴赏评价又都必须建立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之上。

5.

(1)答案:

不能。

郑谷将“数”改为“一”,突出了“早梅”的“早”;杜、王诗中如果将“数”改为“一”,无法突出杜诗中的桃李与王诗中的桃杏受“春风”摧折的程度。

(评分标准:

“不能”1分,后面分号前1分,分号后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数”能否改为“一”,主要看“数”和“一”哪一个能更好地塑诗歌形象或表达诗歌主旨。

两首诗中的花都是“春风”的摧折对象,数量词是用来显示花被摧折的程度的,显然用“数”比用“一”表示的程度重。

(2)答案:

不应该。

杜诗后两句重在表达诗人生活的困顿凄苦;王诗后两句除了表达凄苦外,还通过责问表达对“春风”的恼怒,寄寓遭贬的愤懑之情。

(评分标准:

“不应该”1分;后面分号前1分,分号后2分)

解析:

借用别人的诗句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就看借用后能否传达出新意,如果走不出别人的立意,就是东施效颦。

王诗后两句借用了杜诗,但师其辞不师其意,一句责问显示了与杜诗命意的不同。

6.答案:

(1)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

(2分)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

(2分)

(2)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模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4分)

7.答案: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解析:

回答本题应该利用好题干“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本词怀古咏史,首先弄清史实,明确本词写的是六朝故事。

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感情,“水无情”实写落日中长江的景色,但无情的不是江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