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029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55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分点突破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②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措施

①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分配: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

(4)评价

①积极: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局限: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战争基本结束后,反而进一步加强。

2.新经济政策

①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③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

(2)内容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贸易: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3)意义

①实践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理论意义:

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3.新经济政策的“新”

(1)所有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

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

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

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

探究主题——评价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

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全球通史》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

[思考] 导致史料一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

[提示] 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变化:

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渐过渡。

[史料二]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教你读史] 史料二“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向国家缴纳……实物税”“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使国家控制了……制高点”说明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

[思考] 根据史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提示] 前提:

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后退一步: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

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2017·

海口调研)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

“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

”这反映出(  )

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

B.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

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

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

解析:

选A 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反映出苏俄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有可能投靠叛乱势力,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

2.(2016·

黄冈模拟)尤·

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列宁的“改良”是(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选B 固定粮食税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不能体现改良的特点,故A项错误;

在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故B项正确;

无论在内战时期还是内战后,苏俄(联)都有不同程度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改良无关,故C项错误;

取消实物配给制能够推动商品贸易的繁荣,而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故D项错误。

3.(2017·

湖南十三校联考)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

“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D.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选D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2年”可以得出此时苏共(布)在农业方面实行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以此为标志,推行新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

加入集体农庄是在斯大林时期,实行实物配给制是在1918~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削减农业税是1956年上台的赫鲁晓夫实行的政策,故A、B、C三项错误。

4.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

据此推知当时苏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D.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

选A 据材料“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国营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产物,苏俄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视日用品生产,与史实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5.1925年,苏联工业中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

据估计,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连同他们的家属在1926年大约有230万人,仅占全国居民的1.6%。

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苏联(  )

A.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私有制

B.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C.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选D 材料中“苏联工业中非社会主义成分占26.7%,批发商业中占12.1%,零售商业中占44.1%”,表明苏联存在多种经济成分,故D项正确。

二、从“曾经的样板”到“绕不开的路”——斯大林体制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2)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4.评价

(1)成就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5.启示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增大)。

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

“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1.内容:

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3.成就:

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

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4.缺点:

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

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

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在当前俄国的教科书中,把20世纪20~30年代之交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称为“第二个农奴法”。

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措施

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农业: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

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凭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经济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探究主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史料一] 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两幅漫画:

[思考] 结合史料一中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示] 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经济状况

时间

工业总产值

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

1971~1975年

7.4%

0.8%

1976~1980年

4.4%

1.9%

1982年

2.8%

1%

[思考] 结合史料二说明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趋势:

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趋于停滞。

原因:

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改革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也就是说并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使改革的步伐逐渐趋缓,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史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教你读史] “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思考] 如何认识史料三中的观点?

[提示]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

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1.戈尔巴乔夫曾指出:

“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

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

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选B 材料“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表明工业的发展是靠牺牲农业,故B项正确。

太原模拟)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选C 通过粮食交售价格与面粉销售价格的差价,获取资金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

3.(2016·

商丘模拟)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

“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

……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选C 材料信息“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多的弊端,“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说明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很大成就,故C项正确。

4.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选B 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

5.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选A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的根本原因即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故A项正确。

6.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反映出苏联效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

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选D 根据材料中“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说明二战后苏联尝试进行改革,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故D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全国卷Ⅰ

2014·

新经济政策;

2013·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全国卷Ⅱ

2016·

斯大林模式和工业化成就;

2015·

斯大林模式;

全国卷Ⅲ

全国卷

201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考情分析]

从考情统计来看,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两大知识点上,尤其是斯大林模式这一考点,全国卷每年都变化角度,反复命题。

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属于长效热点,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热点的渗透两种考查方式在备考时更应加以重视。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一)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0·

全国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选B 本题迁移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材料中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征集制,故选B项。

2.(2013·

全国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选B 本题迁移考查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条件。

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

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本讲主干知识,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其发生的背景、原因、主要特点及影响的认识。

(二)能力方法灵活考

3.(2014·

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

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与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相符,所以选D项。

4.(2013·

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