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1313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虚词整理文档格式.docx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自己)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②亦各言其志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可要”。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吗"

呢"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

呀"

等。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

对。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再”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竟(然)"

反而"

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

仅"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

就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也作主语,译为"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5.【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者”、"

哉"

、"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这就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类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

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多么"

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何: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何以】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6.【且】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

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因、于、与、则、者、之

7.【因】

(一)介词

1.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依照,根据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

3.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4.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击沛公于坐。

5.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6.依,随着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而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

③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种树郭橐驼传》)

(三)名词

1.因缘,机会

①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8.【于】

1.在,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

②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晋灵公不君》)

2.到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于”)(《劝学》)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前“于”)(《伶官传序》)

4.“在……方面”“从……中”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

学而》)

5.向,对,对于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为政》)

6.被

①君幸于赵王。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7.比

①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于”)(《劝学》)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8.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9.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

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④于是余有叹焉。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见……于】

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与】

1.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

(二)连词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

②蜩与学鸠笑之曰。

③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4.参与,参加

①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诸侯王表》)

②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

(四)语气词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0.【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

①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原来”“已经”。

①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拔苗助长》)

3.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4.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则”字是在几件事对举时使用,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入则孝,出则弟。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

6.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

①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庄子·

天道》)

②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国语·

吴语》)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

公孙丑下》)

2.或许

①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然则】意思是“这样就”或“既然如此,那么”。

1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者】

(一)助词

1.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译为“……的”,“……的人(事、物)”。

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雍也》)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②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中庸》)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

4.用于时间或否定词后,译为“……的时候”或“……的话”。

①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韩非子·

十过》)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6.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者】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

1之所好者,道也。

12.【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①夫子哂之。

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我,你。

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②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前“之”为你,后“之”为我)(《晋灵公不君》)

3.指示代词,这,此。

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③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三)介词

1.对于

①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大学》)

(四)动词.往,到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其所之既倦。

13.【若】

(一)动词。

像,好像。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③若合一契。

(二)代词。

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下示例

④。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

【课外】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孟子﹒梁惠王上》)

(三)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四)助词。

用在形容词和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氓》)

(五)

【若夫】【至若】

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4.【所】

(一)名词。

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助词。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失其所与,不知。

(三)

【……为所……】【为……所……】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四)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

1所谓战胜于朝廷。

2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5.【为】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⑦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2.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③为击破沛公军。

3.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无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16.【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2.哪里,怎么,为什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子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