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27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docx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1

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复习

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

㈠按内容分类

⑴写景抒情类:

《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⑵刻画人物类:

《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

⑶议论明志类: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语》

《马说》、《爱莲说》《陋室铭》

⑷叙事类:

《送东阳马生序》

㈡按文体分类

⑴记:

⑵序,⑶表,⑷说,⑸铭,⑹书,⑺历史散文,⑻诸子散文

2、抓住文眼,得其精髓。

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抓住“文眼”这把钥匙,深入文章内核,理解文章内涵。

⑴《出师表》在一个“忠”字

①进“忠言”,提出三条建议;(哪三条?

②诉“忠”源,表达感恩之情;(

③付“忠”行,说明出师目的。

⑵《邹忌讽齐王纳谏》在一个“谏”字

①如何进谏——“讽”→“善”

②如何纳谏——“令”→“赏”

③纳谏结果——“朝”→“胜”

⑶《岳阳楼记》在情感上是一个“忧”字;在结构上是一个“异”字

情感上:

①迁客骚人:

“忧”自己(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②作者:

“忧”国家,“忧”民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结构上: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⑷《醉翁亭记》在一个“乐(醉)”字

①山水之乐;

②宴饮之乐;

③乐人之乐。

其他如《湖心亭看雪》在一个“痴”字;《鱼我所欲也》在一个“义”字;《小石潭记》在一个“幽”字;《记承天寺夜游》在一个“闲”字;《桃花源记》在一个“异”字;《曹刿论战》在一个“远谋”;《陋室铭》在“德馨”;《与朱元思书》在“奇山异水”;《送东阳马生序》在“勤且艰”;《爱莲说》在“爱莲(君子)”等等。

3、抓住重点,仔细探究。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

曹刿——“远谋”(鲁庄公)→“齐师败绩”

邹忌——“善谏”(齐威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诸葛亮——“忠”(先帝、陛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宋濂——“勤且艰”(同舍生)→“因得遍观群书”、“卒获有所闻”

问题:

①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②是如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对比)

⑵过人的志趣追求、理想抱负:

①向往美丽的大自然:

《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往反”

《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之君子者也)

刘禹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诸葛亮: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理想抱负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

与民同乐

陶渊明:

世外桃源

宋濂: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④修身明德,完善自我

孔子及弟子:

君子、士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

问题:

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志趣追求和理想抱负的?

你怎样评价这种思想追求?

⑶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

三峡山水之四季变化之美:

山:

险峻美;夏水:

奔放美;

春冬:

清幽美;秋:

凄凉美

巴陵郡“盛状”——

岳阳楼“大观”——

琅琊山醉翁亭周围“四时之景”、“朝暮之景”——

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承天寺庭院似幻亦真的月色——

桃花林奇异风光及世外桃源——

陋室环境之雅——

小石潭的水清、石异、源曲、境幽——

问题:

抓住景物怎样特征?

描写了怎样的美?

运用了怎样写作手法和修辞?

品位词语的佳处?

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色彩的变化,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动、静结合;(或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点、面结合(整体轮廓与局部描写)

景、情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时、空结合(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变化,移步换景)

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

光、影结合

点染法,移步换景法,

⑷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

《小石潭记》(柳宗元)——郁郁寡欢:

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醉翁亭记》(欧阳修)——纵情山水、排遣抑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欣喜?

苦闷?

凄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马说》(韩愈)——怀才不遇愤懑:

“呜呼,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出师表》——忧虑、感恩、“先帝”、“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课文比较阅读

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如:

《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

共同点:

①都是臣子向君王进谏

《出师表》:

提出三条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亲贤远佞”;

《邹忌》:

指出“王之蔽甚矣”暗含广开言路,吸取各方意见之意

②提的意见都有广开言路的意思

③提的方式都很委婉《出师表》是“以情动人”;《邹忌》是私事到国事(由小见大)采用类比的方式劝谏。

再如: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

相同点:

1:

体裁相同:

都是记,都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2、语言特点:

语言上都采用骈散结合,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

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

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后又从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

作者还妙用了照应和伏笔。

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

2、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立意深刻,造词精警。

《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

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

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文章层次分明,音韵和谐悦耳。

3、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5、重点句子:

(考试经常出的默写、翻译、赏析、被引用的句子)

哪些句子是重点句子?

主旨句、总括句(统领全篇句)、总结句、过渡句、写景名句、含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包含某种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的句子、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总汇

 

例句

实词

古义

今义

 

《桃花源记》

芳草鲜美

鲜美

鲜艳美丽

(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

无论

(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欲穷其林

穷尽

贫穷

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断绝来往

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不值得

不充足

说如此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

清闲的人

与事无关的人

《与朱元思书》

一百许里

大约

许可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

指代方向

泛指人或事物

鸢飞戾天者

 到达

罪过

经纶世务者

经纶

治理

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三峡》

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

到了……的时候

表示另提一件事

《马说》

是马也

判断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或许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有的人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或者

或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一样

等待

故虽有名马《马说》

即使

虽然

《送东阳马生序》             

媵人持汤沃灌汤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不真实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趋向

《小石潭记》

乃记之而去

离开

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小生

青年

指戏曲艺术中一种角色

《岳阳楼记》

增其旧制

规模

多指制度

气象万千

气象

景象

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薄暮冥冥

迫近

多指不厚的,浅显的

把酒临风

拿者

把握

波澜不惊

起、动

受惊吓

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景观\景色

沙鸥翔集

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

则有去 国 怀乡

国都

国家

而或 长烟一 空

消散

某处没有某事物等

予尝 求 古仁人之心

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

多指心脏

微 斯 人

没有

小的

属予作文以 记之

作文

写文章

语文堂上写文章的练习

《醉翁亭记》

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

蔚然

茂盛的样子

茂盛、盛大

觥筹交错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许多人相聚喝酒的热闹情景。

《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身份低微, 见识短浅

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

感激

感动激动

激动感谢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痛心遗憾

十分憎恨

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

扩大

商店开始营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时期

四季中一个季节

 臣本布衣 

布衣

平民

布的衣服

作奸犯科

科条法令

学科

 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

……的原因

表结果

 此臣所以报先帝 

所以

用来……的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先帝知臣谨慎 

谨慎

认真、慎重

做事小心

 晓畅军事 

晓畅

精通,熟练

语言表达通顺明白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下流

 庶竭驽钝

希望

众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用来……的东西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士兵

《鱼我所欲也》

一碗饭,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皿

一种粮食类作物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量器

钟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 《鱼我所欲也》 

这种

判断动词

《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目光短浅

行为不正直

  忠之属也。

 

尽力做本职

忠诚,忠实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案件

监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实情判断

感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即使

连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

子墨子起,再拜曰《公输》

两次

可以一战

可以

可以凭借

能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中间

 弗敢加也   

虚报

增加

肉食者鄙

肉食

居高位,得厚禄

肉类食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谏

讽刺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进修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穿戴

衣服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地方

土地方圆

区域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听到

用鼻子嗅

中考必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按时。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

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

闻名,著名。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显出灵异。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7、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

使……受到扰乱。

8、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

使……感到劳累。

9、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动词用作名词):

善跑的马。

1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

急流。

  1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

清波。

  12、每至晴初霜旦。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

结霜。

  1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14、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

指飞奔的马。

  1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

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16、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没。

  17、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

吃完。

  18、策之不以其道。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

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上)(数词用作动词):

行千里。

  20、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尽,竭尽。

  2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

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22、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同上)(名词用动词):

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2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

动手。

  24、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

用笔。

  2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

向西。

  26、如鸣环,心乐之。

(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27、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

向下。

  2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

像北斗星一样。

  2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

像狗的牙齿一样。

  3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使……凄凉;B使……寒泠。

  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

A在……之前;B在……之后。

  3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

"守",名词,太守,官名。

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3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3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5、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36、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

长庄稼(长草木)

  37、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3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

和……亲近

  39、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

和……疏远

  4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

善良、诚实人。

  4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

奸邪、凶恶敌人

  42、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4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44、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4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名词作状语,当面)

  47、闻寡人之耳者(闻: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48、吾妻之美我者(美: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4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50、必先苦其心志(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51、空乏其身(空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5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53、劳其筋骨(劳: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54、饿其体肤(饿: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55、入则无法家拂士(入:

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几种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小集

“之”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

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

  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

  ①死国可乎?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者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

如:

 悠悠乎与灏气俱”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如:

  

  1.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

如:

 

  固以怪之矣。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

 

  ①扁鹊望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学而不思则罔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②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其:

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可译为“可要”。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三、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