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342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第—部分(选择题共45分)

每个题目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其中1-10题每题2分,11-35题每题1分)

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受粉应

A.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B.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

C.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D.人工授粉后套上纸袋

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黑发和卷发B.猫的白毛和蓝眼

C.兔的长毛和短毛D.棉花的细绒和长绒

3.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所具备的优点,不包括

A.以真菌为食,具有危害性B.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

C.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D.子代数目多,利于获得可观的实验结果

4.遗传的基本规律是指

A.性状的传递规律B.蛋白质的传递规律

C.基因的传递规律D.配子的传递规律

5.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

A.减数分裂间期B.形成四分体时

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裂

6.四分体是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A.—对同染色体配对时的四个染色单体

B.有四个配对的染色体

C.大小形态相同的四个染色体

D.任意四对染色单体

7.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荚膜B.蛋白质C.R型细菌的DNAD.S型细菌的DNA

8.下图为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1表示磷酸基团,1、2、3构成核糖核苷酸

B.若4表示腺嘌呤,则3表示胸腺嘧啶

C.DNA分子中3与4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D.DNA被彻底水解后,能产生含氮物质的是2

9.以DNA的一条链“…一A—T一C一…”为模板,经转录得到的子链是

A.…—T—A—G—…B.…—U—A—G—…

C.…—T—A—C—…D.…—T—U—G—…

10.利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时,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周期的

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

11.若双链DNA分子一条链ATCG=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的碱基比是

A.1234B.4321C.2143D.1111

12.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同一个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其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的比例为

A.a/bB.a/2bC.2a/bD.2/b

13.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层次关系由大到小的是

A.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B.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C.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D.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14.人的卵原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同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分子的数目依次为

A.23对、46条、92个B.46条、46条、92个

C.23对、92条、92个D.46条、23条、46个

15.下图是基因型为EeFfgg的动物细胞分裂过程某时期示意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B.图中G基因可能于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C.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3对同染色体

D.该细胞能产生基因型为eFG和eFg两种成熟的生殖细胞

16.牙鲆鱼(染色体数目2n=48)雌鱼个体大,生长快。

这种鱼是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但其性别也受发育环境的影响。

研究人员设法让着丝点已分开的次级卵母细胞不再继续分裂,直接发育为新个体,称为P品系。

从P品系鱼中取部分个体在27℃高温下发育,成为雄鱼,与正常温度下发育成的P品系雌鱼交配,可以产生子代。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含同染色体

B.P品系中所有个体均为杂合子

C.P品系子代在正常温度下均发育为雌鱼

D.牙鲆鱼性别表现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17.经典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研究了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将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定位于豌豆的染色体上,结果如下表所示。

若要验证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最适宜选取的性状组合是

基因所在染色体编号

1号

4号

5号

7号

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花的颜色

子叶的颜色

花的位置

豆荚的形状

植株的高度

豆荚的颜色

种子的形状

A.花的颜色和子叶的颜色B.豆荚的形状和植株的高度

C.花的位罝和豆荚的形状D.豆荚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18.对基因型为AaBb(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个体进行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有

A.4种B.3种C.2种D.1种

19.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B.能转运氨基酸

C.能与核糖体结合D.能转录产生RNA

20.下列为四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A.①B.④C.①③D.②④

21.某种家鼠中,当用短尾鼠与正常鼠交配,得到的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

对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家鼠的这对性状中正常尾对短尾为显性

B.该种家鼠中正常尾个体均为纯合子

C.该种家鼠中的显性杂合子有致死现象

D.家鼠尾长短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22.下列遗传病中,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是

A.苯丙酮尿症B.血友病C.21三体综合征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23.人类的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男性肤色表现正常,但其母亲是白化病患者。

该男性与一表现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四个孩子中,小甲患白化病,这说明

A.不患白化病的孩子没有白化病基因

B.小甲的外祖父或外祖母一定患白化病

C.小甲的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D.小甲的父亲可能不携带白化病基因

24.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都能

A.产生新的基因B.改变基因的个数

C.产生可遗传的变异D.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25.与自然突变相比,诱发突变

A.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B.可以引起性状的定向变异

C.产生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D.突变率比自然突变高

26.果蝇正常复眼是卵圆形,大约由800个小眼组成。

染色体上棒眼基因(B)使果蝇复眼中的小眼数目减少而形成棒状,这是由于染色体上一个小片段的串联重复所造成的。

这种变异属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数目变异D.染色体结构变异

27.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会与细胞中的DNA形成“加合物”,导致相关基因中的A-T碱基对被替换为T-A,从而诱发肿瘤的产生。

马兜铃酸的代谢物引起的变异属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结构变异D.不可遗传变异

28.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细胞会产生干扰素刺激蛋白(ISGs),它能够直接抑制病毒的增殖,而且还会影响人体细胞核内干扰素基因表达量,进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ISGs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ISGs能够影响干扰素基因的转录或翻译

C.ISGs能够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D.人体干扰素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上

29.果蝇的下列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A.受精卵B.体细胞C.精原细胞D.精子

30.下列有关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内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

B.—个染色体组应是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C.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一定不是单倍体

D.单倍体生物体细胞内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

31.我国科学家以兴国红鲤(2N=100)为母本、草鱼(2N=48)为父本进行杂交,杂种子一代染色体自动加倍发育为异四倍体鱼。

杂种子一代与草鱼进行正反交,子代均为三倍体。

据此分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及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国红鲤的初级卵母细胞可有200条姐妹染色单体

B.杂种子一代产生的卵细胞、精子均含有74条染色体

C.三倍体鱼的三个染色体组两个自草鱼、一个自鲤鱼

D.三倍体鱼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均含有49条染色体

3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的进化B.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33.在美洲热带地区纯蛱蝶幼虫主要取食西番莲叶片,西番莲受到纯蛱蝶的伤害之后,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使纯蛱蝶幼虫死亡。

伹仍有少数纯蛱蝶存抵抗该化学物质的能力。

观察发现,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造出”一种黄色假卵一叶片上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等办法迷惑纯蛱蝶,以减少纯蛱蝶在此产卵;还通过分泌出一种“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捕食纯蛱蝶幼虫。

在此过程中,纯蛱蝶增强了寻找、发现西番莲的能力,根据以上现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

B.西番莲叶形的变化和纯蛱蝶觅食行为的变化说明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C.在纯蛱蝶觅食的刺激下西番莲发生了叶形和叶片蜜腺的突变

D.西番莲释放化学物质抗虫和纯蛱蝶能抵抗这种物质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第34〜35题。

海岛上某种蜥蜴的脚趾呈现两种表现,一种是分趾(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控制;另一种是联趾(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

随着岛上蜥蜴的种群数量增加,食物逐渐不足,蜥蜴只能去海上取食。

下图显示了这个变化过程。

34.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岛上所有蜥蜴W与w基因共同构成蜥蜴的基因库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

D.该过程体现了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5.在某个时间,对岛上蜥蜴的调查数据显示,基因型为WW的个体占20%,Ww的个体占20%,ww的个体占60%。

调査的时间对应于上图中变化过程中的阶段是

A.ⅠB.ⅡC.ⅢD.Ⅰ和III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36.(5分)下面是某雄性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部分时期细胞示意图。

请回答问题

(1)图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填图中序号)。

(2)④中有条染色体,此时期每条染色体中有个DNA分子。

(3)图中不含同染色体的细胞是(填图中序号)。

(4)按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④的正确排序应为。

37.(5分)在家蚕遗传中,幼蚕体色的黑色与淡赤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的相对性状,不同杂交组合得到的子代表现型及数量比见下表。

请回答问题

杂交组合

亲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黑蚕

淡赤蚕

黑蚕×黑蚕

3

1

黑蚕×淡赤蚕

1

1

(1)组合一的子代同时出现黑蚕、淡赤蚕的现象称为,其中色为显性性状。

(2)组合二中,子代出现了数量相近的种表现型,由此推测亲代黑蚕的基因型为,这种杂交方式称为。

38.(7分)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简称DM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2~4岁发病,从行走困难发展至下肢瘫痪,呼吸及心脏衰竭,死亡年龄平均为17〜19岁。

某医院接诊一位DMD患儿后,对其进行了家系调査,绘制系谱图如下。

请回答问题

(1)已知该家系中Ⅲ1、Ⅲ8不携带致病基因,据系谱图分析可知,DMD的致病基因是性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该家系中所有DMD患者的致病基因最初自。

(3)该患儿就诊时,其母亲Ⅲ7又已怀孕7周,胎儿患病的概率有,因此该孕妇有必要进行。

(4)该家族中的Ⅲ5、Ⅲ10也已分别怀孕28周和26周,B超检查显示胎儿均为女性,这两个胎儿患病的概率是。

(5)我国新出生男婴中DMD的发病率为1/3500,据此可知我国人群中DMD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近似为。

39.(5分)科学家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研究DNA复制的机制。

请回答问题

(1)将两组大肠杆菌分别在l5NH4Cl培养液和14NH4C1培养液中繁殖多代,培养液中的氮可被大肠杆菌用于合成四种分子,作为DNA复制的原料,最终得到含l5N的大肠杆菌和含l4N的大肠杆菌。

(2)实验一从含15N的大肠杆菌和含14N的大肠杆菌中分别提取亲代DNA,混合后放在100℃条件下进行热变性处理,然后进行密度悌度离心,再测定离心管中混合的DNA单链含最,结果如图a所示。

热变性处理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的发生断裂,形成两条DNA单链,因此图a中出现两个峰。

(3)实验二研究人员将含l5N的大肠杆荫转移到l4NH4Cl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F1DNA),将F1DNA热变性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中出现的两个条带对应图b中的两个峰。

若将未进行热变性处理的F1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

据此分析,F1DNA是由

(选填(①~④中的序号)组成,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选填⑤〜⑦中的序号,多选)。

①两条l5N-DNA单链②两条14N-DNA单链

③两条既含l5N、又含有14N的DNA单链

④一条15N-DNA单链、一条l4N-DNA单链

⑤双链的F1DNA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只有一个条带,排除“全保留复制”

⑥单链的F1DNA密度梯度离心结果有两个条带,排除“弥散复制”

⑦图b与图a中两个峰的位置相同,支持“半保留复制”

40.(8分)现今种植的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体细胞中含有42条染色体;野生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的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通过多年的杂交育种实验研究,利用野生偃麦草与普遍小麦杂交,选育出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且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系列品种。

请分析下列杂交实验过程并回答问题。

(1)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的F1不育,其原因是F1,说明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之间存在。

欲利用F1培育出可育的后代,可采取的方法是,这样得到的可育后代是倍体。

(2)李振声在普通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了“蓝单体”小麦品种,该小麦体细胞中含有41条染色体,其中40条染色体自普通小麦,1条染色体自偃麦草,该染色体上携带蓝色基因,所以“蓝单体”籽粒呈现浅蓝色。

研究发现蓝色基因有累加效应,即籽粒颜色随基因个数的增加而加深。

若“蓝单体”品种小麦自交,后代籽粒颜色的表现型有类型,它们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依次是,此变异类型属于。

41.(8分)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主要是由CESA基因家族成员编码的纤维素合成酶控制合成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的表达需要经过和过程,前一过程需要酶参与。

(2)图1表示同一mRNA上结合了多个核糖体,得到多条氨基酸序列(填“相同”或“不同”)的肽链,此方式的意义是。

该过程还需要运输氨基酸。

(3)科研人员对烟草相关组织苗期和成熟期CESA基因家族中的NtCESA16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

①由图2可知,与苗期相比,在成熟期烟草的中NtCESA16表达量显著增加。

②NtCESA16通过控制的合成,影响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进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42.(10分)甜玉米和糯玉米都是人们喜爱的玉米鲜食品种,两种玉米籽粒的颜色鲜亮程度不同。

玉米的非甜与甜受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h基因表达使玉米籽粒中几乎不能合成淀粉,导致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甜玉米)。

玉米的非糯与糯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的控制,r基因表达使籽粒中合成的淀粉均为支链淀粉,具有很强的糯性(糯玉米)。

请回答问题

(1)根据上述这两对基因的效应分析,基因型为hhrr的玉米籽粒的表现型是。

据此分析,自然界中无法获得既糯又甜的籽粒的原因是。

(2)研究人员欲通过杂交手段筛选出基因型为hhrr的玉米品种,其工作流程如下

①用纯种甜玉米(hhRR)与纯种糯玉米(HHrr)杂交,获得F1;种植F1并自交,获得的F2代玉米籽粒中非甜非糯、糯、甜的数量比是934,说明这两对基因位于,它们的遗传符合定律。

F2的糯玉米基因型是。

②将上述过程获得的F2的糯玉米进行栽培并自交,发现其中约有比例的植株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从这些果穗上根据颜色差异挑出(填“非甜非糯”或“糯”“甜”)籽粒。

③在挑出的个体中随机取样,与①中F1的杂交,若后代性状类型及数最比是,则说明挑出的个体是hhrr个体。

(3)若能够获得基因型为hhrr品种,用基因型为HHrr糯玉米品种与其杂交,子一代玉米籽粒口味均为。

子一代自交,所结果穗上糯籽粒与甜籽粒的数量比是,且在玉米果穗上随机相间排列,能获得更好的口感。

43.(7分)自从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受到较大的控制。

但随后发现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青霉素酶,表现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

请回答问题

(1)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是。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欲证明“青霉素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的观点是错误的。

材料和器具青霉素、培养皿、对青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实验步骤

步骤l取培养皿A若干个(Al、A2、A3……),加入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l、B2、B3……)加入含有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在培养皿Al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段时间,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繁殖后聚集在一起的菌群,即菌落。

步骤3采用影印培养(如图所示),将Al中的菌落转移到Bl。

步骤4根据Bl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l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A2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

反复重复步骤3、4。

①预期结果Bl、B2、B3……中菌落数越越多,则说明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在施加青霉素(填“之前”或“之后”)。

②青霉素在细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作用,其结果是使细菌的抗药的发生定向改变。

(3)尽管环境中细菌菌群中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目前仍使用青霉素等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原因在于菌群中。

如果不加节制的滥用青霉素,可能导致的后果是青霉素的药效。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生物参考答案

第—部分(选择题共45分)

1-5BCACD6-10ADBBB11-15CCACA16-20BDADA21-25BCCCD26-30DBDDA31-35DCCD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36.(每空1分,共5分)

(1)①和②

(2)22

(3)③和④

(4)②①④③

37.(每空1分,共5分)

(1)性状分离黑

(2)两Dd测交

38.(每空1分,共7分)

(1)隐

(2)Ⅰ2

(3)25%(1/4)产前诊断(基因检测)

(4)0

(5)0.03%(1/3500)

39.(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共5分)

(1)脱氣核糖核苷酸

(2)氮键

(3)④⑤⑥⑦(2分,答全2分,回答不全给1分)

40.(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共8分)

(1)无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配对联会,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或无同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2分,答出原因及结果2分,只答原因或结果之一的给1分)生殖隔离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八(倍体)

(2)深蓝、浅蓝、白色42、41、40染色体(数目)变异

41.(每空1分,共8分)

(1)转录翻译RNA聚合酶

(2)相同提高了翻译过程的效率(提高了肽链合成的效率)tRNA

(3)①莲和叶脉②酶

42.(每空1分,10分)

(1)甜(玉米)只要h基因纯合,其表达就不能合成淀粉;R或r基因是否表达都不会影响h基因控制的籽粒性状

(2)①两对同染色体上自由组合HHrr、Hhrr

②2/3甜③非甜非糯橋甜=112

(3)糯31

43.(每空1分,7分)

(1)原核基因突变

(2)①之前②选择基因频率

(3)抗药基因频率极低(种群中有抗药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