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525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第一学期《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原稿.doc

2012级第一学期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作业答案

1、宏观经济管理局限性的成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

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上述缺陷。

主要原因是:

(1)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

(2)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3)利益集团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

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

(4)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

(5)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

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进行的理性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2、试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

(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包括通过何种途径、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等。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这是宏观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而宏观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4)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答】:

(1)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①经济增长。

即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GDP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②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并非物价一成不变,而是指物价总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

“合理的区间”要视各国情况和人们的承受能力而定。

反映物价水平有两个指标:

一是通货膨胀;二是通货紧缩。

③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指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在较合理状态下找到适当工作的状态。

判断就业状况的指标就是失业率。

④国际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和支出的相对平衡。

(2)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目标之间的统一性。

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主要前提;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②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宏观经济管理诸目标,在一定情况下会相互冲突、相互排斥。

政府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很难实现所有的目标。

4、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何特点?

【答】:

(1)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但由于政策传导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

(2)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但有时又是不可缺少的;(3)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4)实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5)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

5、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调控作用

【答】:

(1)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

主要有:

财政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投资、财政补贴。

①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的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耍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

②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作用是:

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③公债(国债)。

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

公债在实现财政政策目标中的作用:

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通过改变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节货币供应量——使总供求趋于平衡。

④财政投资。

财政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的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

它是政府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工具。

⑤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

它是财政支出的形式之一。

6、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

【答】:

(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

(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4)在税目、税率已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7、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作用

【答】:

(1)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括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实现:

一是减税;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3)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

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即财政的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

8、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

(1)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②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③提高低收人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④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

①思路新;②导向明;③力度大;④工具多。

9、货币政策类型及其主要功能

【答】: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政策目标所采用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其主要类型有三种:

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

(1)扩张性货币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放松银根,扩张信用,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快速和较大幅度地增长。

因此,其功能在于刺激需求增加。

(2)紧缩性货币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抽紧银根,收缩通货。

其主要功能在于抑制总需求增长。

(3)均衡性货币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

按照国内(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胀率)之比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使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需求与总产出之间保持一种对等的关系。

10、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理

【答】:

所谓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手段。

主要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帖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利率、信贷指导性计划。

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帖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为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是指金融机构必须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其作用机理为:

法定存款准备金通常要求金融机构以在中央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方式持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以下作用特点:

①其调整有较强的告示效应;②其调整有法律的强制性;③其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④其调整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2)再贴现率。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合格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贴现。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就是再贴现折扣率。

其主要内容包括:

再贴现率的调整和确定何种票据有贴现或抵押资格。

其目的有二:

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达到调节社会资金供求的目的;二是产生告示的效果,以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公众的预期。

(3)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其作用机理为:

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准备金的增减变化而起作用的。

其优点表现在:

①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影响银行系统的准备金状况,使之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②中央银行适用这一工具是对金融市场进行“主动出击”,这无疑优于贴现机制;③公开市场业务有较强的灵活性。

11、如何认识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局限性?

【答】:

(1)货币政策受政策制定者认识能力的限制;

(2)受金融经济现象暴露程度的限制;(3)货币政策本身是总量、短期、需求政策,如果经济系统存在严重的结构,长期和供给问题,货币政策的作用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12、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健全;

(2)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有限;(3)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重较高,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繁重;(4)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5)大量资金的体外循环。

13、什么是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管理?

【答】:

(1)收入分配的含义

所谓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生产成果,在一定分配制度下,按照一定规则,在社会群体或成员间进行分割的经济活动。

在我国收入分配的主体有三个,政府、企业、个人,客体是国民收入。

(2)收入分配管理的含义

收入分配管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收入分配流程进行调控和组织,以实现预定目标的经济活动。

14、衡量和反映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指标有哪些?

【答】:

衡量和反映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指标主要有:

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五等分法、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1)洛伦兹曲线:

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显示的是总收入的累计百分比与受益人口的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2)基尼系数。

它是衡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基尼系数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小,说明收入分配越趋于平均。

它的数值是在0与1之间。

(3)五等分法:

把社会成员按20%分为人数相等的五个群体,用收入最高的20%的群体与收入最低的20%的群体的收入进行比较,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

(4)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认为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发展,与人民收入高低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收入很低,收入分配是平均的,差距很小;但随着GDP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不均达到最大值,然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反而下降,形成一个倒U曲线,这个过程需要50年到100年。

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了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出现差距是一种正常现象,有其合理性,对差距问题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一方面要承认差距的合理存在,另一方面要调控缩小这种差距。

15、试述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原因?

【答】:

(1)现状:

①总体差距状况。

从总体上看,体制内的平均主义与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并存。

从体制内分配来看,平均主义分配依然存在,并没有消除。

但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这也是导致我们总体差距过大并继续扩大的主要原因。

②东西地区收入差距。

东西部地区差距过大。

从增长速度上看,东部增长速度超过10%,西部只有6.1%。

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城乡居民收入都在大幅度提高,但差距拉大的趋势却比较明显。

78年时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36:

1,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了3.24:

1。

根据国际经验,城乡收入之比发达国家一般在1:

1.7左右。

按这个经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明显过大。

④行业收入差距。

从行业分布的收入差距来看,依靠国家特殊政策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行业,其收入远远超出其它行业。

⑤不同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

(2)原因:

①初始条件不同。

从地区差距方面看:

自古以来,东部地区就比较富裕,东部基础设施条件、人力资源等都优于西部;从城乡差距看: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国家实行的工业化发展战略,走的是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道路,实行的是工农产品剪刀差机制,造成农业自身积累较少,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后劲;个人收入差距方面:

由于个人家庭基础、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个人收入差距。

②体制外收入膨胀。

③体制、制度和政策原因(制度设计方面)。

缺乏监督与控制的行政体制,是导致腐败收入的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是导致垄断行业产生的垄断收入存在的主要原因;政策原因是导致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体制与制度安排及政策的不公平、不合理是城乡差距和不同所有制经济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④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乏力。

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力;政府对非法收入打击力度不足。

16、试述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答】:

(1)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

首先,要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其次,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这一调控手段;再次,规范收入分配行为,打击遏制非法收入。

(2)深化体制和制度改革。

首先,要改革行政体制;其次,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步伐,建立公平竞争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再次,深化西部地区体制与制度改革;最后,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对农村的政策倾斜。

一是要通过发展农村城镇化,改革城乡经济体制;二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三是要深化农村士地制度改革,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四是要加大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比重。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17、什么是失业和就业?

【答】:

(1)失业:

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工作能力,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2)就业:

就业是指法定年龄内从事一定工作并取得合法报酬的人员。

经济学上说的就业一般是指充分就业,就是指在没有自愿失业或最少自愿失业状态下的就业水平,劳动时间达到法定劳动时间或者劳动报酬达到或者超过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一种工作状态。

18、失业有哪些类型?

【答】:

(1)类型

根据失业形成的原因,可将失业分为自然失业和非自然失业;

根据失业者的意愿,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根据失业存在的状态,可分为显形失业和隐性失业;

根据失业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失业和短期失业。

(2)特征:

从特征上看,一般来讲,失业率是,青年高于中老年、女性高于男性、低素质缺乏技能者高于高素质有技能者等。

19、试述造成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

(1)人口基数大、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高。

人口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量的比率。

(2)宏观经济较长时期的低沉对就业造成的滞后影响。

(3)经济增长模式带来失业增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资本密集化趋势。

1980-1989年,GDP就业增长弹性为0.344,“九五”时期为0.13,“十五”时期为0.11,2005年为0.08,2006年上半年为0.05。

(4)体制改革使隐蔽失业显性化。

(5)经济结构不合理及其调整造成失业增加。

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结构分别为28.1:

48,2:

23.7和70.5:

17,3:

12.2。

2006年分别为11.8:

48,7:

39.5和43.0:

24,6:

32.40。

另外,公有制经济比重偏高。

(6)现有体制与政策对增加就业存在负面影响。

城乡二元体制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就业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一些制度、政策不利于创业。

(7)国际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入世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8)结构性、摩擦性失业出现新情况。

出现了新失业群体;大学生失业问题突出。

20、试述我国增加就业的对策?

【答】:

(1)控制劳动力供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

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大力促进中高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2)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模式与速度。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4)通过体制、制度改革以及政策调整促进就业。

要彻底打破城乡分隔体制;创新创业制度与政策环境;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政府出钱买岗位;推广和完善见习就业制度。

(5)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

(6)确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增加国内外就业渠道。

要继续实行出口导向战略;限制国外产品的过度进入;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增加劳务输出。

21、侧重理论发展角度论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答】: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西方古典经济学开始的。

古典经济学,始于18世纪中期的重农学派,到亚当、斯密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全义基本矛盾还不突出,因此,古典经济学认为:

(1)利己心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原动力;

(2)市场机制是资源最优配置的保障;(3)完全竞争的市场力量能自动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世界各国大多采取了政府尽可能不干预政策。

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以凯恩斯理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产生,并成为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

2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哪些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答】:

(1)美国:

分散型市场经济管理模式。

美国宏观经济管理是间接化程度最高、政府干预最少的一种典型模式。

其主要目标是保证充分就业,实现经济适度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主要特点为:

一是通过立法等措施,控制市场结构和行为,保护竞争;二是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总量施加影响和控制。

美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

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2)日本: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管理模式。

日本政府对市场和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在计划诱导以及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政策诱导方面。

其宏观决策体制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自上而下、充分协商”。

其中经济计划是日本政府实行宏观经济管理和指导的总体方案,是日本经济体制中主要的协调机制之一。

日本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

一是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二是强有力的货币政策;三是具有诱导性的经济计划;四是有效的产业调控政策;五是完善的法制手段。

(3)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管理模式。

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被认为是介于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之间的一种典型模式。

其目标是:

稳定经济;其特点是:

市场加秩序。

政府的作用没有日本的突出,但强于美国,政府的宏观管理在强调市场效率的同时,比较多地关注社会公平。

德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手段:

一是产业政策;二是财政政策;三是货币政策;四是外贸政策;五是经济计划手段;六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

(4)法国:

政府指导性计划调节模式。

法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和特点,主要指计划调节的指导性;计划工作的多方面结合;经济计划内容的调整性。

法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手段:

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23、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都运用了计划手段,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1)必须注重市场和宏观经济管理的辩证关系,把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2)要实事求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借鉴别国经验和系统研究我国国情、特殊条件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我国实际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3)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都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因此,各国都应该结合不断发展的现实,来逐步完善本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管理模式;

基于此,必须积极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着眼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把宏观经济管理的视点更多地转到战略性能问题的解决上。

24、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经验对我国有哪些借鉴意义?

【答】:

(1)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纯粹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无论是那个国家都是把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

(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并根据条件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判断一种模式优劣的标准关键要看其是否符合本国国情,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要实行的仍然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3)推进政府自身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4)政府宏观管理要注重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政府工作重点是建立市场法规、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6)经济计划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

例如日本、法国,但其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的,关键是如何运用计划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与计划经济中的计划有本质的不同。

(7)政府宏观管理目标和手段要根据现实变化相应进行调整。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