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5351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

编者按:

今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同时明确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促进“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我委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经贸[2010]2490号),很多地方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着手编制本地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其中浙江、宁夏、江苏、天津等地的“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正式印发。

为进一步推动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我们将陆续转发部分地区的“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供各地在工作中参考。

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既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加快发展物流业,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省委、省政府全力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省把大力发展物流业作为落实“服务业提速计划”的重要内容,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物流业平稳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一、规模效率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规模不断扩大。

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累计达431783.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55%,年均增长18.2%,其中,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116226.3亿元,约占全国的9.3%。

物流业贡献份额逐年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由1361.2亿元扩大到2659.5亿元,占GDP比重由6.3%提高到6.5%。

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17.8%下降到15.5%,其中,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

  二、重点项目持续推进。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针对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的九大物流业重点工程,全省围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城乡配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重点领域,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和推进力度,有力带动和支撑了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服务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

现代化物流方式广泛应用,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

农产品区域物流网络初步形成,冷链物流初具规模,粮食仓储物流能力逐步提高。

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等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条形码、智能标签、自动拣选、无线射频识别等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逐步推广应用,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及多式联运等现代化运输方式快速发展。

  三、运营主体持续壮大。

“十一五”期间,一批具有现代经营意识的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区域化和服务模式多样化的物流企业群。

2010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物流企业达132家,136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平均业务收入3.66亿元,平均利税2920.6万元。

物流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批传统运输、仓储、联运企业通过模式创新、流程再造和服务延伸,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重点物流企业通过兼并、上市等形式推进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江苏,提高了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依托交通枢纽、经济开发区、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全省建设了一批投资多元、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

到2010年底,省级物流集聚区达32家,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园区)达55家。

全省已形成一批功能较完善的物流园区,实现仓储、运输、配送、商务配套等功能集成,成为供需对接、集约化运作的物流平台。

此外,全省建成4个综合保税(港)区和一批叠加保税物流功能的出口加工区,有力提升了我省保税物流服务能力。

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了大量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五、区域联动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随着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步伐加快,我省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淮海经济区等地的物流合作不断加强。

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步伐加快,我省与上海、浙江在物流领域合作不断深入。

省内三大区域间在口岸合作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统筹力度加大,形成了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格局。

  六、发展环境持续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到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008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40万标箱,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2000公里,“7+2”机场布局基本形成。

物流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初步形成,在财税、土地、价格、人才、投融资、交通运输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物流统计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

第二节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物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一、物流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总体上看,我省物流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小而散”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物流园区集约化程度低,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益普遍较低。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公共信息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物流标准推广力度还不够,物流技术、服务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物流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城市物流功能不够完善,缺乏合理规划。

物流园区功能重复、同质竞争现象严重。

物流企业核心业务不突出,功能单一,大部分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基础的物流服务功能,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缺少拥有跨地区或全国性经营网络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企业。

第三方物流发展不够充分,大量的物流需求未能得到有效释放。

  三、物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苏北地区物流企业在服务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与苏南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对农村地区物流、农产品物流重视程度不够。

物流园区、企业、专业市场等重要物流结点之间以及物流枢纽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

  四、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物流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行政壁垒、行业壁垒仍然存在。

中高级专业物流人才匮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对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研发等投入不足,不能有效支撑物流业发展需求。

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省物流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机遇: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为物流业加快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经济活动呈现国际化采购、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的格局。

对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江苏来说,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将带来巨大的国际物流需求,推动全省物流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从国内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动物流业发展形成新的格局。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江苏与长三角地区之间,与环渤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带等国内主要经济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全面深化。

这将推动物流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融合,推进物流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从我省来看,经济快速增长为物流业加快发展带来持续动力。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必将推动物流业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发展。

第四节面临挑战

  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物流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对物流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方面,物流业要支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改变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增值型和特色型的物流服务。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物流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深入实施“三大计划”,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这将使物流需求进一步释放,精益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等高端需求特别是新兴产业物流需求将快速增长,对物流的成本、服务、速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使物流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我省是资源消耗大省,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十二五”发展的紧迫任务。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物流业加快创新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物流服务体系,实现集约化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能力、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为重点,着力优化物流空间布局,着力创新物流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有序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把江苏打造成沟通国际、服务全国、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坚实的物流支撑。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市场运作、政府推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形成物流主体多元化、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格局。

切实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指导,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国内国际、省内省外、城市农村物流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物流合作,完善区域物流网络,实现区域物流协同发展。

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优化布局、完善体系。

依托重点产业带及主要城市的物流需求,进一步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

围绕交通枢纽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合理布局重大物流项目,加快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四、创新模式、提升质量。

加快传统物流发展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型物流业态,提升物流效率效益,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做强做优物流企业,打造物流知名品牌。

倡导绿色物流理念,积极发展低碳物流。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5%左右,比2010年降低2个百分点。

重点打造20个省级综合物流园区和40个省级专业物流园区,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和一批有影响力的物流服务品牌,第三方物流比例明显提高。

到“十二五”末,力争把江苏打造成现代物流强省、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区以及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先导区。

  第三章 空间布局和定位

  根据全省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结合物流未来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四核五带”的物流空间布局,构建重点突出、层级清楚、功能完整、特色鲜明的物流业空间分布架构。

第一节四大物流枢纽(四核)

  

(一)南京

  以南京列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为契机,依托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交汇形成的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优势,完善服务南京都市圈、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功能,建成区域性国际分拨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二)苏锡常

  依托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产业优势、保税物流政策优势和综合交通运输优势,充分发挥苏南硕放机场在IT等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分拨、交易和集散作用,建成面向国内、服务全球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西翼次中心、制造业国际分拨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三)徐州

  依托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优势和五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铁路枢纽、公路枢纽、京杭大运河沿线港口群作用,建成沿东陇海线上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淮海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

  (四)连云港

  依托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优势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陆联运,加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建成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第二节五大物流带(五带)

  

(一)沿沪宁线物流带:

依托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禄口机场、苏南机场、奔牛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雄厚的产业基础,重点建设沿沪宁线物流带。

  ——建成全国重要的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流发展带,推动苏南地区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

  ——建成全国重要的国际物流发展带,推动苏南成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的先导区;

  ——建成全省重要的商贸物流发展带,扩大区域商贸的国际、国内辐射力和竞争力。

  

(二)沿江物流带:

依托长江、沿江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南京港、镇江港、扬州港、江阴港、泰州港、苏州港、南通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连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和临港产业集聚的优势,重点建设沿江物流带。

  ——建成长江沿线地区重要的港口物流发展带,促进苏南、苏中融合,互动发展;

  ——建成全省重要的集装箱物流、装备制造物流、石化物流、冶金物流、医药物流、粮食物流发展带。

  (三)沿海物流带:

以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沿海港口为纽带,依托北接环渤海、南融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重点建设沿海物流带。

  ——建成全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物流发展带,沟通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海地区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建成全省重要的汽车物流、能源化工物流、医药物流、纺织物流、农产品物流发展带。

  (四)沿东陇海线物流带:

依托沿东陇海线在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区位优势,以新亚欧大陆桥、连云港港、观音和白塔埠机场、连霍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为支撑,重点建设沿东陇海线物流带。

  ——建成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国际物流发展带,推动苏北地区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

  ——建成全省重要的医药物流、煤炭物流、冷链物流发展带。

  (五)沿运河物流带:

依托徐州港、宿迁港、淮安港、新长铁路、宁宿徐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运河作为省内水运主通道和煤炭运输通道的运输能力,重点建设沿运河物流带。

  ——围绕徐州等煤炭中转集散基地,建成全省重要的北煤南运物流通道。

  ——加快形成粮食、钢铁、建材、集装箱等物流发展带,带动沿运河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城市发展定位

  1.南京。

依托龙潭港、禄口机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空物流,充分发挥-12.5米长江深水航道的优势,加快发展江海联运、江铁联运、海铁联运,推进南京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建设。

重点发展能源化工物流、钢铁物流、医药物流、汽车物流等,建设一批大型商贸物流分拨中心。

  2.无锡。

大力发展长江及内河港口物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高地优势,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基地。

重点发展IT物流、商贸物流、智能物流等。

  3.徐州。

利用综合运输枢纽和商贸中心的双重优势,发挥徐州在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东输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和公路快运,建成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的区域性分拨配送中心。

重点发展汽车物流、煤炭物流、粮食物流等。

  4.常州。

大力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物流发展,推进有区域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物流等。

  5.苏州。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整合完善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提升国际物流发展水平;进一步壮大第三方物流,提高全球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

重点发展保税物流、IT物流、钢铁物流等。

  6.南通。

积极发挥滨江临海、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托洋口港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着力提升江海中转物流能力;加快推动船舶制造等领域的物流发展,建设能源、原材料综合性物流加工基地。

重点发展纺织物流、能源物流、粮食物流。

  7.连云港。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铁、海河联运和陆桥运输,开通集装箱“五定班列”,加快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强化沟通国际、辐射中西部的物流服务功能。

重点发展医药物流、能源物流和冷链物流。

  8.淮安。

依托涟水机场、京杭大运河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打造苏北地区内河集装箱物流枢纽,建成面向苏北、鲁南、豫南、皖北地区的商贸物流分拨中心。

重点发展盐化工物流、IT物流、农产品物流等。

  9.盐城。

依托大丰港、南洋机场,加快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的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国际货运包机服务。

重点发展汽车物流、纺织物流、农产品物流等。

  10.扬州。

依托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形成的水路枢纽、苏中江都机场,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加快推动物流装备制造的集聚发展,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物流装备展示交易平台。

重点发展汽车物流、日化物流。

  11.镇江。

依托陆路、水路“双十字”交汇的交通优势,紧抓沪宁铁路货运能力释放的机遇,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

重点发展重型装备物流、钢铁物流、汽配物流。

  12.泰州。

依托泰州港、苏中江都机场,加快推动船舶制造等物流发展。

重点发展医药物流、粮食物流、不锈钢物流和煤炭、农资、木材等生产资料物流。

  13.宿迁。

依托京杭大运河、宁宿徐和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建成淮海经济区和沿运河物流带重要的物流节点。

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食品物流。

  第四章发展重点

第一节构建四大物流体系

  一、港口物流体系。

加快推进重点空港、水港建设和转型升级,加强港口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和多式联运体系,拓展增值服务,增强港口物流服务功能。

提高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对运载装备和货物的信息跟踪与交换,推动重点港口和相关物流企业的信息共享。

推广应用先进物流组织方式,壮大港口物流主体,提高港口物流运行效率。

重点打造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南硕放机场两大航空物流枢纽,加强海铁联运场站枢纽建设,推进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布局无水港,增强以连云港港为龙头的沿海港口群区域物流服务能力,拓展太仓港、南京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功能,加快建成连云港港、太仓港两大集装箱干线港,提升徐州港和无锡港物流服务功能,打造以连云港港、太仓港、南京港为综合物流枢纽,南通、镇江、江阴、张家港等港口为特色物流枢纽,服务全省和中西部地区、面向世界的港口物流体系。

  二、保税物流体系。

适应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不断完善陆港、水港、空港的口岸物流服务功能,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

加强对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资源整合、功能叠加和优势再造,继续拓展商品展示、贸易服务等增值功能。

用足用好保税仓库优惠政策,引导物流企业依托现有保税仓库开展物流业务。

发挥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张家港保税港区等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已有出口加工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服务功能与物流能力,加快完善多元化的保税物流体系。

积极探索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拓展服务贸易、离岸金融中心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全省保税物流发展水平。

  三、工业物流体系。

加快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等制造业集聚区物流服务的配套完善和功能整合,鼓励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积极引导制造业释放物流需求,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分立物流业务,创新物流管理流程。

加快推进工业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交易,推动工业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围绕装备制造、汽车、船舶、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全球经营网络和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支撑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区域性、一体化工业物流体系。

  四、商贸物流体系。

围绕大中城市、商贸业聚集地、大型批发市场等商贸物流需求集中区,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展示交易、价格发现、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等一体化物流服务功能的商贸物流园区。

大力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培育交易量大、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的BtoB、BtoC电子交易平台,促进现有电子交易平台的有效整合与资源共享,推动网络市场和实体市场的共同发展。

进一步发挥苏宁、苏果、苏农、宏图三胞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物流服务主体,加快形成集展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

第二节推进五项重点工程

  一、物流园区工程。

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依托物流枢纽和中心城市,在加强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重点打造20个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长短途运输有效对接、物流组织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先进、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强,对物流业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综合物流园区。

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重点打造40个产业特色明显、物流规模大、专业物流能力强、行业配套功能全、对行业物流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专业物流园区。

着力提升物流园区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园区内外部基础设施及中转联运、配送中心等功能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企业、仓储设施等向园区集聚。

建立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开展物流金融、保税通关、交易展示、咨询培训等增值服务。

推进物流园区间的战略合作,推动园区的信息联动、业务联动、营运联动、资本联动。

  二、城乡配送工程。

优化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大力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

顺应网络购物快速发展的需要,推进快递物流服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加快农村物流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

进一步扩大供销社、邮政系统农村服务网络,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功能。

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加快推进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的配送下乡,推动农村物流网络与城市配送网络的有效衔接,打造便利、快捷、高效的城乡一体化配送物流体系。

  三、物流金融工程。

积极推动物流业与金融业的融合互动。

结合物流业发展趋势和金融服务需求,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物流金融服务产品,提升物流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开展仓单质押、保兑仓、存货质押、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以及票据融资等金融业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结算、保险等个性化金融服务。

加快推进物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合作,提高物流企业的监管和服务水平,增强融资能力。

加快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融资体系,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进连接银行、物流企业和客户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

加强对物流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加快制定物流金融行业服务标准,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围绕钢铁、煤炭、汽车、农产品等重点领域,推进一批物流金融示范项目建设。

  四、物联网物流应用示范工程。

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3G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应用,提高全省物流的智能化水平。

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重点城市、重点物流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