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599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4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下面我分析下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这个单元的一个综合活动,让学生学过热传导的原理等知识之后的一次使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课利用观察三个不同杯子的散热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明白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再利用这个概念由学生做猜测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保温杯,以及对自己的成果实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

同时本课也与“穿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教学活动产生联系。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热的不良导体,能够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空气是不良热导体

<2>过程与方法:

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研究那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浓厚兴趣

由以上的科学目标,能够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亲自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概括水平低下,意志和情绪的不稳定是学生的不足之处,其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具体的材料支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保温的原理。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应,应以学定法,教学过程必须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的创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热的不良导体的作用后,再利用这个概念实行应用,自己发挥想象、动手实验,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水平。

教学是双向的活动,所以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的重要。

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实行比较归纳,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水平,合作交流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养成了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以上是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分析,现在结合教学原理,我制定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

我出示各种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去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杯子的制作材料?

引入新课

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比较接近生活实际,从而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猜测突破难点6分钟

 向学生展示三个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陶瓷杯、塑料杯。

倒入等量的热水,并让学生做猜测,几分钟后各水杯的温度怎样变化呢?

  学生对三种不同的杯子并不陌生,能够说很熟悉,当真正要了解其原理的时候却又感到力不从心了,所以学生渴望新知的欲望便表露出来,如加以引导,把本节课的知识与前面课时实行联系,让学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了愿望。

在猜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发挥想象,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水平。

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会很自然的想到杯子的不同材料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于是提出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突破了难点,在等待降温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不同杯子外壁的温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应用知识动手制作12分钟

 在学生建立在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后,我让各组的学生发挥想象,每组四个同学,一起合作制作一个保温杯,为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我走入学生当中,提醒他们必须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水量的多少,温度测量的时间等等,四个组员分别承担度数、计时、记录等工作。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观。

在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性,提升了实际动手水平。

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的作用。

(四)展示成果体验乐趣9分钟

在学生为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时,我乘胜追击让各组实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

因为时间关系,为将本活动顺利实行,将磨具中得到大小相同的适中的小冰块分发给学生,比比谁的冰块融化得最慢。

赢的小组赢得两颗星星,输的一方也能得到一颗星星。

让学生体现比赛的乐趣。

这个活动也完善了保温就是保持温度的概念。

课堂的活跃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在比赛结束后像赢的一方表示祝贺,当然输的一方也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五)练习巩固知识反馈8分钟

 采用课后作业,逐步增大知识的迁移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既巩固了新知识,又训练了抽象逻辑水平。

也协助老师即时的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查漏补缺。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采用提问“今天我学到了什么”实行小结,这样组,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实行小结,能够协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下课之际,我向学生布置“你是否还有更好的保温办法呢?

”在课后让学生继续思考这些问题,让科学走入他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水温降得慢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说课安排,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课程教科版三下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说教材《沉和浮》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和“造一艘小船”共四部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以及承载液体关系的理解;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并对原有的经验实行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活动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在本单元获得的学习经验还能够协助他们在第六单元《冷与热》中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是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和服务的。

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研究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发现——否定——在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持续冲突、持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们理解到:

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本课共有4个学习活动,分别是“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及“思考和讨论”。

在这四个活动中“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这两个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有一些是重复的,而它们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如果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活动,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一直身陷在一组又一组的实验材料中,没有思考的时间。

所以,我将这两个活动实行了整合,用一组材料实行两个活动的探究,既省时又省力。

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虽然没有学过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他们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如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铁在水中是沉的。

但对相当多的物体的沉浮理解是模糊的,理解上还存有着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所以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的精神,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控制某个影响因素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3、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理解。

(二)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怎样通过控制某个变量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相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协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四)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因为材料准备的典型与否,在一定水准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最终效果。

本课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要实行几次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的关键就是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

如何控制呢?

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工夫。

为此,我准备了:

1、教师用:

木块(小)、石头(大)、铁的啤酒瓶盖。

这组材料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够协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

2、学生用:

第一组:

钥匙(大)、马铃薯(大)、牙签(小)、螺丝帽(小)塑料泡沫(大)、马铃薯(小)、木块(大)、曲别针(小)、蜡烛(大)。

这组材料中有一些干扰材料,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

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相关。

第二组:

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第三组:

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一组圆柱体。

这两组材料能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协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五)教学流程

1、实验观察设计问题情境。

出示木块、石头、铁的啤酒瓶盖,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猜测出:

木块小、轻,能浮在水面;石头大、比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盖的沉浮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

然后实行实验验证,先由我来做木块和石头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会一致的,而啤酒瓶盖的实验,我会从“认为能浮”和“认为能沉”的学生中分别找一名学生来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得出准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是将物体放在水中观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这时教师再创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相关”这个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

2、学生操作,探究新知。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相关,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我将大小、轻重这两个影响因素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出示第一组材料,让学生实行第一个探究活动,实验前我提出如下要求:

1、首先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把推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然后实行实验验证,2、带着下面三个问题实行实验:

①把这组材料分别按从大到小和从轻到重的顺序排队后,再实行实验验证。

②实际观察结果怎样?

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

有没有无法确定沉浮的物体?

③你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相关系吗?

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没相关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会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抓住这个最佳时机,我又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去——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相关。

出示第二组材料:

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让学生推测这组物体的沉浮之后,带着如下问题实行实验观察:

①观察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样的物体沉在水底?

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

③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相关系吗?

有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会得出结论:

大小一样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随后,我将这组材料和第一组的材料同时放在实物展台上,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用第一组的材料观察时看不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相关呢?

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法,利用控制某个变量的方法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问: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相关吗?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将学生带入到第三个探究活动中:

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大小相关。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第三组实验材料发给各组实行验证活动,汇报交流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再引导学生思考:

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

(很大却很轻)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

(很小却很重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是因为新课程强调:

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一放一收、先扶后放的方法组织学生实行探究活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一放:

是指放手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来探究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给学生充足的学习、观察、讨论、交流、探究的时间,学生才能探索出沉浮的奥秘;一收是指:

每次学生完成实验后将用过的实验材料收回来,重新发给另一组实验材料,防止用过的材料干扰下一个环节的研究效果;先扶是指:

在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轻重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时,教师要做好帮扶工作;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控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的实验。

这个放一收、先扶后放的组织形式,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同时我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持续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又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有趣的科学探究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知识拓展

按照教材达到的认知水平,到了本单元第三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就会发现学生仍然说大的马铃薯沉、小的马铃薯浮。

学生的原有认知没有得到提升。

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知识拓展”这个环节协助孩子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物质本身。

出示一个马铃薯,依次切成大小不等的块儿,观察在水中的沉浮与整个马铃薯放到水中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思考:

这些马铃薯的沉浮与大小、轻重相关吗?

如果没相关系,那么物体的沉浮与什么相关?

(或许绝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着急,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到课外继续研究,当他们学习第三课看到大小两个马铃薯在水中同时沉,而在盐水中同时浮时,就会明白的。

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也许是准确的,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过我想尝试一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六)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小相同重的易沉轻的易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轻重相同小的易沉大的易浮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

 

《摆的研究》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是五年级科学第十册第七课的学习内容《摆的研究》。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

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

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相关?

”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

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二 、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己的实验,能够对实验的结果实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实行预测。

初步了解影响影响摆摆动的因素是摆长。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需要反复的测量记录才行。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教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

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彰显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

把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实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四、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长短不同的线绳、曲别针、小螺帽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课件演示,提出问题(幻灯显示1)

1、看到荡秋千,同学们都很喜欢吧!

老师也特喜欢。

象这样具有摆动方式的运动装置我们叫作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摆。

板书:

摆的研究(幻灯显示2)

设计意图:

从课件演示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开始,既向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既然要研究摆,先要对摆的结构准确的理解。

对摆的数数准确的理解。

此时出示幻灯3、4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摆的结构,并指导单位时间内数摆的次数,有利于引出问题,为学生的后续试验活动,特别是为实验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3、练习15秒时间种数摆。

引出问题:

同是15秒,有的组摆得次数多,有的组少,说明摆的速度不一样,那么摆的快慢与什么相关?

出示幻灯5

【设计意图】这样直接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相关?

”,明确的直奔主题,为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赢得了更多的活动时间。

(二)提出假设

6、此时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猜测摆的快慢到底与什么相关?

教师即时板书,表现学生的观点。

出示幻灯5 (摆长、摆重 、摆角)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在假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受认知水平或表达水平的限制,可能说一些较笼统的话,教师在指导时则要将假设具体化。

这个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验证假设

7.制定实验方案。

事实真如我们猜测的那样吗?

引导学生明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假设,作为自己的研究实验对象。

并且实行人员分工。

幻灯显示6“分工建议”。

设计意图: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假设实行试验,学生会更乐于探究,指导学生合理对人员分工。

对与提升他们试验效率也很有协助。

8、向生出示记录表,明确填写的内容、要求。

表1:

幻灯显示7

我们的假设:

摆角的大小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

摆角越大,摆速越      ,摆角越小,摆速越      。

不变的条件:

                                           

摆角的大小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

摆角的大小与摆的快慢            。

表2:

幻灯显示8

我们的假设:

摆锤的轻重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

摆锤越重,摆速越      ,摆锤越轻,摆速越      。

不变的条件:

                                           

摆锤的轻重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

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            。

表3:

幻灯显示9

我们的假设:

摆线的长短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

摆线越长,摆速越      ,摆线越短,摆速越      。

不变的条件:

                                           

摆线的长度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

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            。

9、学生准备开始实验并记录。

(幻灯显示10“活动建议”)

10.学生实验(幻灯显示11)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个性问题即时指导疏通。

提升学生的实验效率)

11.  实验汇报。

实验完成了,小组的报告员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

(幻灯显示12)

12.实验小结

引导生就实验情况汇总得出:

我们发现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都是无关的,只跟摆线的长短相关。

(幻灯显示13)

设计意图:

从实验的准备到实行到实验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引导学生经历“选择研究对象---设计完善实验---合作实验验证---分析数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获得快乐,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实质所在。

(四、)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幻灯显示14

13、我家有一个摆钟,可与标准时间相比,总慢几分钟,你能否协助修理修理,使它走时准确呢?

生:

把摆长调短些。

14、前几天,我邻居为自己的小女儿做了个秋千,可她小女儿因为坐上秋千时秋千摆的太快而吓得大哭,你能帮忙改进一下这个秋千吗?

生:

把秋千两边的绳子加长!

这个环节与开课的引入环节前呼后应。

是在学生探究出科学规律之后,让学生使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关于摆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好科学,就能时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五、) 全课总结:

15、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使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实行探究活动的?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

发现问题——实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总结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科学结论?

(生:

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相关系。

)再一次强调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

其实,不论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都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会探究科学,使用科学,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同学们,摆的研究今天我们暂时讨论到这儿,通过今天的讨论,你的收获是什么?

下去自己总结一下。

 

                             摆的研究

板书:

                      摆锤重量  无关

                               

摆的快慢            摆角大小  无关

                                        越长  越慢

                      摆线长短  相关      

                                        越短  越快 

活动材料:

表1:

我们的假设:

摆角的大小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

摆角越大,摆速越      ,摆角越小,摆速越      。

不变的条件:

                                           

摆角的大小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

摆角的大小与摆的快慢            。

 

表2:

我们的假设:

摆锤的轻重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

摆锤越重,摆速越      ,摆锤越轻,摆速越      。

不变的条件:

                                           

摆锤的轻重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

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            

 

表3:

我们的假设:

摆线的长短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

摆线越长,摆速越      ,摆线越短,摆速越      。

不变的条件:

                                           

摆线的长度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