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99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6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 41页.docx

财务资料收益与分配管理DOC41页

收益与分配管理

【考情分析】

  本章以广义的收益分配为基础,将收入管理、成本费用管理以及利润分配均纳入本章之中。

本章在考试中既可以出客观题,也可以出主观题。

估计2010年本章分数在10分左右。

  【基本要求】

  1.掌握销售预测的方法和销售定价管理

  2.掌握成本归口分级管理,成本形态分析,标准成本、责任成本及作业成本管理

  3.熟悉股利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股利支付形式、股票回购

  4.了解收益分配管理的意义、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企业的收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收益分配是指对企业的收入和净利润进行分配,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

对企业收入的分配(是对成本费用的补偿,是一种初次分配);

  第二层次:

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是一种再分配)。

  狭义的分配——仅仅指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

  本章所指收益分配采用广义概念。

  

原则

1.依法分配原则

2.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

3.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4.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

内容

1.收入管理(销售预测与定价)

2.成本费用管理

3.利润分配管理

第二节 收入管理

一、销售预测分析

  

(一)销售预测的定性分析法

推销员判断法

又称意见汇集法。

是由企业熟悉市场情况及相关变化信息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由推销人员调查得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较为准确预测的一种方法。

专家判断法

个别专家意见汇集法

分别向每位专家征求对本企业产品未来销售情况的个人意见,然后将这些意见再加以综合分析,确定预测值。

专家小组法

运用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进行判断预测的方法。

德尔菲法

又称函询调查法。

它采用函询的方式,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各专家在互不通气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进行预测,然后由企业把各个专家的意见汇集在一起,通过不记名方式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参考别人的意见修正本人原来的判断,如此反复多次,最终确定预测结果。

产品寿命周期分析法

利用产品销售量在不同寿命周期阶段上的变化趋势,进行销售预测的一种方法。

一般萌芽期增长率不稳定,成长期增长率最大,成熟期增长率稳定,衰退期增长率为负数。

  

(二)销售预测的定量分析法

  

  1.趋势预测分析法

  

(1)算术平均法

  将若干历史时期的实际销售量或销售额作为样本值,求出算术平均值,并将该平均值作为下期销售量的预测值。

  该法适用于每月销售量波动不大的产品的销售预测。

  【例·计算题】某公司2001—2008年的产品销售量资料如下: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销售量

3250

3300

3150

3350

3450

3500

3400

3600

  要求:

根据以上资料,用算术平均法预测公司2009年的销售量。

  【答案】

  

[答疑编号144060101:

针对该题提问]

  

(2)加权平均法

  将若干历史时期的实际销售量或销售额作为样本,将各个样本值按照一定的权数计算得出加权平均数,并将该平均数作为下期销售量的预测值。

  【权数的确定】

  按照“近大远小”原则确定。

  加权平均法较算术平均法更为合理,计算也较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应用较多。

  【例·计算题】沿用上题资料,假设2001-2008年各期数据的权数分别为: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销售量

3250

3300

3150

3350

3450

3500

3400

3600

权数

0.04

0.06

0.08

0.12

0.14

0.16

0.18

0.22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加权平均法预测公司2009年的销售量。

[答疑编号144060102: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

  (3)移动平均法

  

  是从n期的时间数列销售量中选取m期(m数值固定,且m<n/2)数据作为样本值,求其m期的算术平均数,并不断向后移动计算观测其平均值,以最后一个m期的平均数作为未来第n+1期销售预测值的一种方法。

  

  为了能使预测值更能反映销售量变化的趋势,可以对上述结果按趋势值进行修正,其计算公式为:

  

  移动平均法只选用了n期数据中的最后m期作为计算依据,故而代表性较差。

此法适用于销售量略有波动的产品预测。

  【例·计算题】沿用第一个例题的资料,假定公司预测前期(2008年)的预测销售量为3475吨,要求分别用移动平均法和修正的移动平均法预测公司2009年的销售量(假设样本期为3期)。

[答疑编号144060103: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

  

(1)根据移动平均法计算:

  

  

(2)根据修正的移动平均法计算:

  修正后的预测销售量=3500+(3500-3475)=3525(吨)

  (4)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实质上是一种加权平均法,是以事先确定的平滑系数α及(1-α)作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预测销售量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

  

  ……

  【平滑系数的确定】

  一般的,平滑系数通常在0.3-0.7之间。

在销售量波动较大或进行短期预测时,可选取较大的平滑系数;在销售量波动较小或进行长期预测时,可选择较小的平滑系数。

  【例·计算题】沿用第一个例题的资料,2008年实际销售量为3600吨,原预测销售量为3475吨,平滑系数为0.5。

要求用指数平滑法预测公司2009年的销售量。

  预测销售量=0.5×3600+(1-0.5)×3475=3537.5(吨)

[答疑编号144060104:

针对该题提问]

  2.因果预测分析法

  因果预测分析法是指通过影响产品销售量(因变量)的相关因素(自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利用这种函数关系进行产品销售预测的方法。

因果预测分析法最常用的是回归分析法,本章主要介绍回归直线法。

  

  待求出a、b后,代入y=a+bx,结合自变量x的取值,即可求出预测对象y的预测销售量或销售额。

  【例·计算题】沿用第一个例题的资料,假定产品销售量只受广告费支出大小的影响,2009年预计广告费支出155万元,以往年度的广告费支出及销售量的资料如下: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销售量

3250

3300

3150

3350

3450

3500

3400

3600

广告费

100

105

90

125

135

140

140

150

  要求:

用回归直线法预测公司2009年的产品销售量。

[答疑编号144060105: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根据上述资料,列表计算如下:

年度

广告费支出x

(万元)

销售量y

(吨)

xy

x2

y2

2001

100

3250

325000

10000

10562500

2002

105

3300

346500

11025

10890000

2003

90

3150

283500

8100

9922500

2004

125

3350

418750

15625

11222500

2005

135

3450

465750

18225

11902500

2006

140

3500

490000

19600

12250000

2007

140

3400

476000

19600

11560000

2008

150

3600

540000

22500

12960000

n=8

∑x=985

∑y=27000

∑xy=3345500

∑x2=l24675

∑y2=91270000

  根据公式,有

  

  

  将a、b带入公式,得出结果,即2009年的产品预测销售量为:

  y=a+bx=2609.16+6.22x=2609.16+6.22×155=3573.26(吨)

  【提示】运用这种方法预测,必须注意因果关系的存在。

  二、销售定价管理

  

(一)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

价值因素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相对地降低产品价格。

成本因素

从长期来看,产品价格应等于总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

市场供求因素

产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对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反之则会推动价格的提升。

竞争因素

在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几乎没有定价的主动权;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竞争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和供求形势。

政策法规因素

国家对市场物价的高低和变动都有限制和法律规定。

  

(二)产品定价方法

  1.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基本原理:

价格=单位成本+单位税金+单位利润=单位成本+价格×税率+单位利润

  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单位利润

  

(1)全部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①成本利润率定价

  单位利润=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

  单位产品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

  =单位成本×(1+成本利润率)

  

②销售利润率定价:

  单位利润=单位价格×销售利润率

  单位产品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价格×销售利润率

  

  【提示】这里的单位成本是指单位全部成本费用,可以用单位制造成本加上单位产品负担的期间费用来确定。

  【例·计算题】某企业生产甲产品,预计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为100元,计划销售10000件,计划期间的期间费用总额900000元,该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率为5%,成本利润率必须达到20%。

  要求:

根据以上资料,采用全部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测算单位产品的价格。

[答疑编号144060201: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

  单位成本=100+900000/10000=190(元)

  

(2)保本点定价法

  利润=0

  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

  

  【例·计算题】某企业生产乙产品,本期计划销售量10000件,应负担的固定成本总额为250000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70元,适用的消费税率5%。

  要求:

根据以上资料,采用保本点定价法测算乙产品的单位价格。

[答疑编号144060202: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

  单位成本=70+250000/10000=95(元)

  单位价格=95/(1-5%)=100(元)

  【提示】由于按照该价格销售产品,利润为0,所以该价格为最低价格。

(3)目标利润定价法

  利润为已知的目标利润。

  价格×(1-税率)=单位成本+单位目标利润

  

  【例·计算题】某企业生产丙产品,本期计划销售量10000件,目标利润总额240000元,完全成本总额520000元,适用的消费税率5%。

  要求:

根据目标利润定价法测算丙产品的价格。

[答疑编号144060203: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

  单位成本=520000/10000=52(元)

  单位目标利润=240000/10000=24(元)

  

  (4)变动成本定价法(特殊情况下的定价方法)

  企业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只增加变动成本,而不增加固定成本。

此时,在确定价格时,产品成本仅以变动成本计算。

  【提示】此处的变动成本是指完全变动成本,包括变动制造成本和变动期间费用。

  价格×(1-税率)=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利润=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成本利润率

  =单位变动成本×(1+成本利润率)

  

  【提示】变动成本定价法确定的价格,为生产能力有剩余情况下的定价方法,不能用于正常销售产品的价格制定。

  【例·计算题】某企业生产丁产品,设计生产能力12000件,计划生产10000件,预计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190元,计划期的固定成本费用950000元,该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5%,成本利润率必须达到20%。

假定本年度接到一额外订单,订购1000件丁产品,单价300元。

  要求:

(1)计算该企业计划内产品的单位价格;

  

(2)企业作出企业是否接受该额外订单的决策。

[答疑编号144060204: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

  

(1)单位完全成本=190+950000/10000=285(元)

  

  

(2)按变动成本法计算价格

  

  因为额外订单单价高于按变动成本计算的价格,故应接受这一额外订单。

2.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的需求量随其价格的升降而变动的程度,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E—某种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P—价格变动量

  △Q一需求变动量

  P0—基期单位产品价格

  Q0—基期需求量

  【提示】一般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因此,弹性系数为负数(特殊情况例外)。

  运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时,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式中:

P0一基期单位产品价格;

  Q0一基期销售数量;

  E一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P一单位产品价格;

  Q一预计销售数量。

  【提示】这种方法确定的价格,是保证产品完全销售出去的价格。

如果高出该价格,产品就不能完全销售出去。

  【例·计算题】某企业生产销售戊产品,2008年前三个季度中,实际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如表所示。

若企业在第四季度要完成4000件的销售任务,那么销售价格应为多少?

[答疑编号144060205: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  

项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销售价格(元)

750

800

780

销售数量(件)

3859

3378

3558

  

  即第四季度要完成4000件的销售任务,其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为735.64元。

(2)边际分析定价法利润=收入-成本

  边际利润=边际收入-边际成本=0

  边际收入=边际利润  

  【结论】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此时的价格为最优价格。

  【定价方法小结】  

(四)价格运用策略

  1.折让定价策略,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来刺激购买者,从而达到扩大产品销售量的目的。

  价格的折让主要表现为单价折扣、数量折扣、推广折扣和季节折扣等形式。

  2.心理定价策略,是指针对购买者的心理特点而采取的一种定价策略,主要有声望定价、尾数定价、双位定价和高位定价等。

  3.组合定价策略,是针对相关产品组合所采取的一种方法。

它根据相关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同情况,使互补产品价格有高有低,或使组合售价优惠。

  4.寿命周期定价策略,是根据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生命周期,分阶段确定不同价格的定价策略。

  

第三节 成本费用管理

一、成本归口分级管理

含义

  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又称成本管理责任制,它是在企业总部的集中领导下,按照费用发生的情况,将成本计划指标进行分解,并分别下达到有关部门、车间和班组,以便明确责任,把成本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

目的

  进行全过程、全员性的成本费用管理。

内容

  归口管理

  主要是指将企业成本与费用预算指标进行分解,按照其所发生的地点和人员进行归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将成本与费用预算指标作为控制标准,把成本费用管理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实现全员性成本费用管理

  分级管理

  主要是指按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上到下依靠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来进行成本费用管理。

一般分为三级,即厂部、车间和班组,同时开展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

二、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按照成本性态,通常可以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一)固定成本

含义

  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产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如固定折旧费用、房屋租金等。

特征

  1.总额不因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

  2.单位固定成本会与业务量的增减呈反方向变动。

分类

  约束性固定成本:

是指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动不能改变其具体数额的固定成本。

又称“经营能力成本”。

  【提示】降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基本途径:

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酌量性固定成本:

是指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动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

如广告费、职工培训费、研究开发费等。

  酌量性成本并非可有可无,它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

  【提示】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途径:

厉行节约、精打细算、编制出积极可行的费用预算并严格执行,防止浪费和过度投资等。

  【例·单选题】在不改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降低固定成本总额的措施通常是指降低( )。

  A.约束性固定成本

  B.酌量性固定成本

  C.半固定成本

  D.单位固定成本

[答疑编号144060206: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固定成本包括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其中,约束性固定成本实质上是生产经营能力成本,因此,在不改变生产经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降低固定成本总额的措施通常是指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

  【例·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有( )。

  A.管理人员薪酬

  B.折旧费

  C.职工培训费

  D.研究开发支出

[答疑编号144060207: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B

  

(二)变动成本

含义

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按产量计提的固定设备折旧等。

特征

1.总额会因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

2.单位变动成本不变。

分类

技术变动成本:

是指与产量有明确的技术或实物关系的变动成本。

酌量性变动成本:

是指通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动可以改变的变动成本。

如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的销售佣金等。

  (三)混合成本

含义

混合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

特征

一方面它们随业务量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们的变化又不能与业务量的变化保持着纯粹的正比例关系。

分类

半变动成本

  在有一定初始量的基础上,随着产量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

  特点:

有一个初始的固定基数,在此基数范围内与业务量的变化无关,类似于固定成本;在此基数之上的其余部分,则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成正比例增加。

半固定成本

  又称阶梯式变动成本。

这类成本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的发生额是固定的,但当业务量增长到一定限度,其发生额突然跳跃到一个新的水平,然后在业务量增长的一定限度内,发生额又保持不变,直到另一个新的跳跃。

延期变动成本

  在业务量的一定范围内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数,当业务量增长超出了这个范围,它就与业务量的增长成正比例变动。

曲线变动成本

  通常有一个不变的初始量,相当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也逐渐变化,但它与业务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可以分为递减曲线成本、递增曲线成本。

  【混合成本分解】

  1.高低点法

  

  固定成本a=最高点业务量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业务量

  或:

固定成本a=最低点业务量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低点业务量

  2.回归分析法

  3.账户分析法

  4.技术测定法

  5.合同确认法

  (四)根据成本性态建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  

  【提示】应用:

弹性预算编制、杠杆系数计算、信用政策决策、产品定价等。

  

三、标准成本管理

  

(一)标准成本管理的概念

标准成本

  是指通过调查分析、运用技术测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的经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目标成本。

标准成本管理

  也称标准成本控制,是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进而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方法。

分类

  1.理想标准成本:

这是一种理论标准,它是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成本水平,即在生产过程无浪费、机器无故障、人员无闲置、产品无废品的假设条件下制定的标准成本。

  2.正常标准成本:

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企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标准。

  【提示】通常来说,正常标准成本大于理想标准成本。

由于理想标准成本要求异常严格,一般很难达到,而正常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和激励性的特点,所以,正常标准成本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单选题】以资源无浪费、设备无故障、产出无废品、工时都有效的假设前提为依据而制定的标准成本是( )。

  A.基本标准成本

  B.理想标准成本

  C.正常标准成本

  D.现行标准成本

[答疑编号144060301: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理想标准成本,它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优的成本水平,即在资源无浪费、设备无故障、产出无废品、工时都有效的假设条件下而制定的成本标准。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其次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制定时,无论是哪一个成本项目,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成本标准。

成本项目

用量标准

价格标准

直接材料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原材料单价

直接人工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

小时工资率

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

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注意】

  

(1)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一般是分别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来进行的。

  

(2)确定有关标准的前提是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不是理想情况,因此,其包括的内容中既有必不可少的消耗,也包括一些难以避免的损失在内。

偶然的、意外的内容不包括在内。

  【例·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人工标准工时”组成内容的是( )。

  A.由于设备意外故障产生的停工工时

  B.由于更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