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156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

明诗鉴赏100例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

明诗鉴赏100例饶水知音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

明诗鉴赏100例

目录

1.高启《梅花》

2.王守仁《龙潭夜坐》

3.谢榛《秋日怀弟》

4.扬基《春草》

5.高启《黄氏延绿轩》

6.薛慧《泛舟》

7.李梦阳《秋望》

8.刘羽《一鹭图》

9.杨一清《山丹题壁》

10.屈大均《摄山秋夕》

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

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3.于谦《上太行》

14.李攀龙《平凉》

15.孙承宗《二月闻雁》

16.吴承恩《舟行》

17.谢榛《苦雨后感怀》

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

19.袁中道《夜泉》

20.沈周《栀子花诗》

21.徐祯卿《济上作》

22.张弼《渡江》

23.高启《春暮西园》

24.李攀龙《出郭》

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7.袁中道《朝耕》

28.贝琼《经故内》

29.徐渭《题墨葡萄诗》

30.粱辰鱼《屈原墓》

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

32.扬基《闻邻船吹笛》

33.于谦《咏煤炭》

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

35.王世贞《登太白楼》

36.吴嘉纪《落叶》

37.刘基《过南旺守闸》

38.徐贲《写意》

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41.陶安《泊江州》

42.黄峨《又寄升庵》

43.李东阳《九日渡江》

44.高翥《秋日》

45.戴珙《盟台夕照》

46.茅坤《夜泊钱塘》

47.孙承宗《渔家》

48.袁凯《江上早行》

49.高启《孤雁》

50.王灿《客中》

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

53.王稚登《新春感事》

54.徐祯卿《偶见》

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6.何景明《竹枝词》

57.徐渭《龛山凯歌》

58.金銮《柳堤》

59.高启《卖花词》

60.顾文昱《白雁》

61.戚继光《马上作》

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

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64.丘浚《五指山》

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

66.王阳明《寻春》

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

68.唐寅《画鸡》

69.高启《晚次西陵馆》

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

71.杨基《梦游西湖》

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73.高启《寻胡隐君》

74.孟洋《烟》

75.韩洽《闻雁》

76.何景明《雨夜》

77.戚继光《登舍身台》

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

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81.夏完淳《别云间》

82.谢榛《渡黄河》

83.袁凯《白燕》

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

87.李昌祺《归自南阳》

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89.孙承宗《二月闻雁》

90.邵亨贞《贞溪初夏》

91.夏完淳《即事(其二)》

92.夏完淳《即事》

93.马中锡《晚渡咸阳》

94.谢榛《怨歌行》

95.高启《秋望》

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97.【明】高启《咏蔺相如》【宋】范成大《蔺相如墓》

98.吴宪章《访客舟中》杜甫《客至》

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

100.杜庠《赤壁》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回答问题。

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

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4分)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

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高洁襟怀的象征。

(手法:

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襟怀2分)

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

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猗兰:

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

(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

(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1分)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衬托手法。

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

(或:

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拟人手法。

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用典。

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嗅觉:

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

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

草上露水。

(每一点2分,答3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谢榛

生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谢榛:

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

樵苏:

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颔尾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

(3分。

每点1分)

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

(5分。

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草

杨基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1.简析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3分)

2.尾联意境隽永,请作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的春景,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历史与现实奇妙交织,构成梦幻般的图画。

表现对往昔繁华的追念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答“联想”和“想象”也可。

2.尾联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平川十里,牧人暮归,草色茫茫,牛羊蠕动,晚风习习,笛声悠扬,营造了一个恬淡优美的境界,抒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或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

1“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

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

两个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2.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

这句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春光的浓郁蓬勃,扑面而来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泛舟

薛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

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

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1)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情感。

(2分)

(2)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分)

参考答案

1.春日闲适安逸

2.藏字写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歌声,也写出了鸟儿之多(1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全诗动静结合(2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花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1分)传达出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飞挽:

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

郭汾阳:

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1.对比。

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

双关。

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有什么作用?

(2分)

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

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

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题壁

杨一清

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山丹:

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杨一清:

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

逼仄:

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析。

(4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

(1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

(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

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4分)

2.示例1:

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

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

失败后,削发为僧。

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

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

(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4分)

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

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心绪的不平静。

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心中的波澜。

为尾联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钱塘:

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康元龙:

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3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3分)

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

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3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

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

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

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

"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苏轼《定风波》)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观沧海》)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参考答案

1.B.

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

(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

(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此诗作于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4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

(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

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平凉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

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平凉府西有群牧监。

“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

“如云”形容奇多。

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

(5分)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

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6分)

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

(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

(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

(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

几听孽鸟语关关,尽罢虚弦落照间。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

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

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

(5分)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

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

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

(3分)

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

(2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

(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注]浦:

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挂龙:

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2分)

参考答案: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4分)

参考答案

1.

(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2分),表达了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分)。

2.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宁言:

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分)示例:

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

(4分)

参考答案

1.点明时令特征;(1分)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2.“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以“孤鹊”自喻,(1分)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

(不超过40字)(2分)

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

(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

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

(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5分)

(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

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