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8364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别来,不列颠尼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2、预习导学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有错别字的一项()

A.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B.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C.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D.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解析:

B项中“旗秆”的“秆”应该为“杆”。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矜持(jīn)噙住(qín)签订(qiān)

B.肆虐(nuè)迂回(yū)瞩目(zhū)

C.率先(shuài)溃口(kuì)梦寐(mèi)

D.邀请(yāo)浩瀚(hàn)遨游(áo)

解析:

B项“虐”应读“nüè”,“瞩”应读“zhǔ”。

答案:

B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

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

视频欣赏——《香港回归交接仪式》,有何象征意义呢?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下面让我们走进《别了,不列颠尼亚》,看个究竟。

2.推进新课

问题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问题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

何时2、where:

何地3、who:

何人4、what:

何事5、why:

何因6、how:

何果

问题3、消息的特点:

1〉真:

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

消息要求短。

3〉快:

时效性4〉活:

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

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问题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3.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逐段赏析。

问题4、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学生分组讨论,课件并展示图片)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问题5、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学生讨论,课件展示)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问题6、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

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

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

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

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问题7:

分析本文结构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设计意图:

了解新闻事实,整体把握文章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结合分析新闻内容

4、讨论探究

问题8、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问题9、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

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问题10、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设计意图:

深化文章主旨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5、课堂小结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6、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

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

本篇文章可以先了解“什么是新闻?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结构”等,再联系现实,把报纸分发到各组,让学生结合报纸上刊登的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在新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些看过的关于纳粹的故事,说说亲身感受,让文本更贴近生活。

二是走向实践,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实践,在网上寻找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

三是走向综合,这一课除了语文的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到历史知识,可以利用历史知识了解文章的背景。

四、目标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

五、分层配餐

A基础题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恶劣的经济形势冲击下,公司终于宣告破产。

B.这次考试很难,但他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C.他沉默地走进来,一脸的凝重已经说明了一切。

D.我们之间的友谊建立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上。

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词语的使用。

做此类型题要先弄清每个词语的准确意思。

宣告:

宣布。

瞩目:

注目。

凝重:

端庄;庄重。

信赖:

信任并依靠。

B句中“瞩目”常指大的成就,所以用在这里不恰当。

答案:

B

B、巩固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

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②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③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④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4.第④段中的“此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时”为指代词语,所指代内容一般在上文。

所指的是第③段,晚6时15分,即举行告别仪式时。

答案:

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举行时

5.将“装修”“改建”“扩建”填入文中空缺处。

解析:

①弄清所填词语的意思以及它们的区别;②结合语境判断选择。

这三个词语在逻辑上有其先后顺序。

先“改建”,在“改建”的基础“扩建”,最后才是“装修”。

答案:

改建扩建装修

6.第③段中的“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是什么?

这两件事物分别有什么象征意味?

解析:

找出“这两件事物”是关键。

一是“不列颠尼亚”号,它象征着英国政府;二是巨幅紫荆花图案,它是香港的象征。

参考答案: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

游轮象征将要结束、远去的英国政府对香港的统治。

紫荆花图案象征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7.体会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深刻含意。

解析:

透过质朴、含蓄的语言,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白色建筑”指建于1885年的港督府。

末代港督的离去,结束了英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香港终于回归祖国。

“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永远成为过去,成为历史的陈迹。

参考答案:

香港已回归祖国,末任港督已经永远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C、提高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北京奥运会追求两个目标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肖天23日在这里表示,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中国代表团追求两个目标:

金牌的数量和金牌的含金量。

担任第五届城运会组委会竞赛部部长的肖天介绍说,截止到目前,中国运动员已经拿到了230多张雅典奥运会入场券,在接下来的一些预选赛中还有希望争取到更多的雅典奥运会参赛席位。

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力争好成绩,但很难说金牌的总数是否会超过悉尼奥运会的28枚,因为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都发挥出了最佳水平。

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远景目标时肖天说:

“作为东道主,中国代表团在2008年奥运会上要努力实现两个目标,既要争取多得金牌,又要保证金牌含金量。

在三大球项目上即使拿不到金牌也要打出高水平的比赛,充分体现中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势头。

他认为城运会上涌现了许多有潜质的年轻队员,他们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力军,但城运会并不是北京奥运会的选拔赛,这些生力军能否最终入选中国军团,还要看他们那时的水平和状态。

8.请用横线画出导语部分。

解析:

新闻的导语是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事实或消息的中心,它一般放在新闻的第一段。

答案:

第一段。

9.北京申奥成功是在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答案:

2001713

10.北京奥运会追求的两个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阅读第一段,第一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答案:

金牌的数量、金牌的含金量

11.请概括最后一段所包含的信息。

解析:

提炼信息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分析。

参考答案:

①城运会上涌现出了许多有潜质的年轻队员。

②这些年轻队员可能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力军。

二、语言运用

12.(2010湖州九中中考模拟,7)以“连战大陆之行的宗旨”为开头,重新组合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实现两岸利益双赢,比起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更能切实揭示连战大陆之行的宗旨。

连战大陆之行的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的改写,先要分析清楚原句的主要成分,然后找出个成分与“连战大陆之行的宗旨”之间的关系,重组句子。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