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872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9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Word文档格式.doc

2.1控制系统的任务要求 5

2.2校正前系统分析 5

2.3校正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7

2.4校正前后系统比较 10

2.5软件仿真 11

2.6硬件实验模拟电路 13

2.7部分分析题解答 14

3.课程设计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控制系统超前校正

1.问题描述

1.1设计目的

(1)了解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

(3)掌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

(4)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用仿真技术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5)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模拟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1.2设计内容

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

1.3超前校正及其特性

超前校正就是在前向通道中串联传递函数为:

(1-1)

通常a为分度系数,T叫时间常数,由式(1-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a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如果对无源超前网络传递函数的衰减由放大器增益所补偿,则

(1-2)

上式(1-2)称为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而无源超前校正网络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1-1。

图1-1无源超前校正网络的对数频率特性

超前校正RC网络图如图1-2。

图1-2超前校正RC电路图

显然,超前校正对频率在1/aT和1/T之间的输入信号有微分作用,在该频率范围内,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相角超前,超前网络的名称由此而得。

因此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超前相角补偿系统的滞后相角,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如增加相位裕度,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等。

下面先求取超前校正的最大超前相角及取得最大超前相角的频率,

则像频特性:

(1-3)

当则有:

(1-4)

(1-5)

从而有:

=(1-6)

即当时,超前相角最大为,可以看出只与a有关这一点对于超前校正是相当重要的。

1.4系统参数设计步骤

(1)根据给定的系统性能指标,确定开环增益K。

(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K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在这里使用MATLAB软件来绘制伯德图显得很方便,而且准确。

(3)在伯德图上量取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在这里可以利用MATLAB软件的margin函数很快计算出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并绘制出伯德图。

然后计算为使相位裕度达到给定的指标所需补偿的超前相角其中为给定的相位裕度指标,为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为附加的角度。

(当剪切率为-20dB时,可取5-10°

,剪切率为-40dB时,可取10-15°

,剪切率为-60dB时,可取15-20°

(4)取,即所需补偿的相角由超前校正装置来提供,从而求出求出a。

(5)取未校正系统的幅值为-10lga(dB)时的频率作为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

为使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角出现在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上,即。

(6)由计算出参数T,并写出超前校正传递函数。

(7)检验指标:

绘制系统校正后的伯德图,检验是否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当系统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增大值,从步骤3开始重新计算设计参数啊a和T。

2.校正系统设计

2.1.控制系统的任务要求

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

自设定取。

并要求矫正后的系统满足要求:

,,。

2.2.校正前系统分析

有设定有待校正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通过静态速度误差常数可求得K=2

可以用MATLAB画出未校正相位系统的伯德图。

程序如下:

num=2;

den=[0.25,1.25,1,0];

bode(num,den);

grid

从而得到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2-1。

图2-1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利用软件MATLAB中的margin函数又可以很方便的地得出系统未校正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num=[2];

den=[0.25,1.25,1,0];

margin(num,den);

从而得到图2-2,从中可以知道系统的的幅值裕度和相位裕量。

图2-2校正前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从图2-2中,得知系统未校正前:

相位裕量=22.6

截止频率=1.21

2.3.校正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显然相位裕量不满足要求,我们需要在对数相频特性曲线上找到这样一个频率点,然后计算为使相位裕度达到给定的指标所需补偿的超前相角其中为给定的相位裕度指标,为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为附加的角度。

根据题目要求,故由公式,可得,取,再由可求得47.4。

则可求得

继而可以通过求出的a计算出,。

于是求得超前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为了补偿因超前校正网络而造成的系统开环增益衰减必需使附加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6.579,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在计算参数、确定开环传递函数之后,还必须使用其它的方法来进行检验,看所加的校正装置参数选择是否符合题意,满足要求。

在这里利用MATLAB绘图来进行验证,用MATLAB计算校正后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程序如下:

>

z=[-0.78];

p=[0,-1,-4,-3.10],k=13.16;

[num1,den1]=zp2tf(z,p,k);

[numc1,denc1]=cloop(num1,den1);

[mag,phase,w]=bode(numc1,denc1);

margin(mag,phase,w);

图2-3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经分析可以看出已经满足校正系统要求

用MATLAB画出校正以后系统的伯德图,

程序分别如下:

z=[-0.78];

bode(numc1,denc1);

grid

得到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2-4。

图2-4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2.4.校正前后系统比较

运用MATLAB软件作系统校正前后的单位冲击响应曲线比较,程序如下:

num1=[2];

den1=[0.25,1.25,1,0];

num2=[13.6,10.26];

den2=[0.25,2.025,4.875,3.10,0];

t=[0:

0.02:

6];

[numc1,denc1]=cloop(num1,den1);

y1=step(numc1,denc1,t);

[numc2,denc2]=cloop(num2,den2);

y2=step(numc2,denc2,t);

plot(t,[y1,y2]);

grid;

title('

校正前后阶跃响应对比图'

);

xlabel('

t(sec)'

ylabel('

c(t)'

gtext('

校正前'

校正后'

得到校正前后阶跃响应对比图,如图2-5所示:

图2-5校正前后阶跃响应对比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校正后:

加入校正装置系统的超调量明显减少了,阻尼比增大,动态性能得到改善。

校正后系统的调节时间大大减少,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校正后系统的上升时间减小很多,从而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因此,串入超前校正装置后,系统的超调量,调节时间都显著下降,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比较校正前后伯德图2-1和2-5,可以得知系统经串联校正后,中频区的斜率变为-20dB/dec,,在实际运行中的控制系统中,其中频区斜率大多具有-20dB/dec的斜率,由此可见,串联超前校正可使开环系统的截止频率增大,从而闭环系统的带宽也增大,使响应速度加快。

但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是这次校正并没有能够降低系统的超调量。

2.5软件仿真

在MATLAB的SIMULINK环境下的仿真

未校正系统的搭建图框图如图2-6所示。

图2-6未校正仿真框图

未校正系统的仿真图如图2-7所示。

图2-7未校正仿真图

校正后系统的搭建图框图如图2-8所示。

图2-8校正仿真框图

校正后系统的搭建图框图如图2-9所示。

图2-9校正后仿真图

实验结果分析

由图2-9可看出经校正后的系统调节时间大大减小,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校正后系统的上升时间减少,使系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

2.6硬件物理实验模拟电路

超前校正前系统的模拟原理图如图2-10所示。

图2-10超前校正前系统的模拟原理图

超前校正后系统的模拟原理图如图2-11所示。

图2-11超前校正后系统的模拟原理图

2.7对于部分思考题的作答

(1)超前校正对改善系统性能有什么作用?

什么情况下不宜采用超前校正?

答:

超前校正对改善系统性能有如下作用。

①通过超前校正可使系统调整时间大幅减小,提升了系统的响应时间;

②校正后系统的上升时间减小很多,从而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2)分析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和Bode图,说明校正装置对改善系统性能的作用。

答:

增加开环频率特性在剪切频率附近的正相角,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相角裕度;

减小对数幅频特性在幅值穿越频率上的负斜率,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了系统的频带宽度,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不影响系统的稳态性能。

3课程设计总结

所得:

本次课程设计,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3天,然而,在这短短的三天中,却得到了很多的收获与历练,课程设计与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非是死的东西,当你面对一个活生生的问题的时候,你需要去考率的东西比对你面对理论知识时要多得多,你会去反问自己Whattodo?

,Howtodo?

,你会从你自己的思考中发现对于处理这个知识你所欠缺的东西,进而去催化你努力学习的所需要的知识!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对于MATLAB的学习,甚至于比上学期所进行的课程学习学到的知识更多。

无论是图形的美化,更改,还是对于MATLAB中进行仿真系统的搭建都是对于这款软件运用不小的收获。

对于在Word中进行公式编辑和整体版面的整理优化,都是对自己运用能力的考验,当然也是一种提高。

所惑:

当然,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了困惑和疑问,主要的问题有两点,其一是在运用Equation对Word中进行公式导入后,在后续的排版中无法直接全选段落进行段落设定。

其二是对于自己设计的校正系统,为何其超调率并没有在校正后有所降低,我自己分析了以下两种可能性(由于校正后的系统前设置值和系统校正后的要求参数全部是我自己设定的,故可能有所不妥,再次可能是自己在对于校正系统的校正上算法出现的了问题,我是通过最大超调量的阀值计算出所要求的相位裕量的)对于这些困惑,希望老师能帮助解决。

所悟:

短短三天的课程设计转眼间便结束了,但在这三天时间里,真正发现了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做到的,不借助别人的帮助,不借助网络,不依靠谷哥和度娘,在三天的时间里学习了绪方胜彦的现代控制工程关于基于频率法的超前,滞后与滞后—超前校正方法的部分,学习了MATLAB的部分指令。

从早晨7点半起床,靠两个面包和一瓶矿泉水,在九教一直干到了晚上10点半,没有感觉到累,没有感觉到时间奔跑,只是沉醉在整个学习和设计中,在几次设定的初值和校正要求以后,定下了现在的设计值,却在最后记算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时发现原函数的记算的出错,全篇重做。

那种绝望和坚持的冲击,变成了最后完成设计时的成就感和享受。

不得不提的还有学院这次的答辩改革,要么挣扎求生,要么等死!

我本是一个不太好学的人,却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真正看到了自己的能量,人性骨子里是有惰性的,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你逼自己一步,你就会发现自己足够强大!

决然,身为自动化的男人,怎么能随便倒下!

同时,非常感谢王庆贤老师在设计过程中给予的很多指导与帮助!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结束这次的课程设计:

青崖屹,

杯酒醉飞鸿,

剑鸣随雨泣,

回望眼,

萧萧阔野叠枯骨,

淡然把成败皆历,

苦乐悲欢自己,

平心道理,

问年少,

看鹏飞处,

往来天地三万里,

豪情应书凌云语,

破阵当用霸王击!

风云起,

且听我狂歌一曲!

参考文献

[1]藤青芳,自动控制原理.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王琦,高军锋等.MATLAB基础与应用实例集萃.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绪方胜彦,现代控制工程,第3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