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946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docx

香港城市设计策略指引

香港城市设计指引

引言

城市设计概念和原则

在发展建议中常见设计问题的指引

发展蓝图的设计指引

推行

引言

规划署于一九九八年年初展开「香港城市设计指引」研究(下称「这项研究」),希望藉此制订一套城市设计指引,推动市民认识城市设计上的考虑的因素,并作为评核城市设计的大体纲领。

这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推广香港的世界级都市形象,以及从局部和整体的层次,提升本港建设环境的功能和美感。

研究范围涵盖了主要的城市设计议题,并特别着重下列有关本港城市规划师和相关专业人员日常工作所面对的议题:

(a)城市设计概念和原则

(b)在发展建议中常见设计问题的指引

(c)发展蓝图的设计指引

(d)推行

|内容|

城市设计概念和原则

一般认为,城市设计是就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为城市中的建筑物和空间订定设计方向的一项过程。

我们在探索香港的城市设计概念和原则时,首先要认清香港的定位:

奉行小政府和不干预政策的自由贸易体制;欠缺大规模和格调一致的优质建筑区;但是又需要可配合本地特色的发展。

因此,本港的城市设计概念和原则必须充分顾及上述因素。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须先了解影响本港实际设计环境的三项主要因素,即地形、历史发展和大型的城市设计项目。

香港的实际设计环境

地形

天然环境是建立一个城市的首要考虑因素。

香港山峦环抱,海滨蜿蜒伸展,也有天然良港横贯其间。

这个实际环境有几重涵义:

首先,我们的城市须背靠起伏的山脉,环绕维多利亚港两旁发展。

其次,险峻的地形促使香港各区的市镇集中在平地和填海土地上发展,绵延的山脉则构成市镇的天然背景。

再者,在这些山脉的烘托下,形成了数个别具特色的景色带。

这些景色带的发展外形或密度虽然互不相同,但在视觉上没有互相造成不良影响。

本港这种特有的实际环境,可从尖沙咀眺望中环和湾仔的景色、马鞍山下的马鞍山新市镇,以及西贡的景色带等例子中,领略一二。

中环和湾仔

马鞍山新市镇

西贡景色带

 

历史发展

人口聚居点的分布和建筑物外形,是香港城市设计上的另一重考虑。

香港早期到处是渔村和墟市,后来香港岛北岸、九龙半岛、观塘和荃湾迅速发展起来。

及至政府推行新市镇计划,新界各区就更有计划和系统地发展。

随着都市发展的地点转移,本港的建筑物外形也起了变化。

在早期的香港,广东、客家和蛋家村落的一两层建筑物遍布各区。

二次大战结束后,政府基于发展所需,放宽准许地积比率和提高发展密度。

时至今日,我们仍有需要发展更多高楼大厦,以配合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同时见证香港的企业家精神。

 

大型的城市设计项目

此外,可左右本港城市设计的,还有大型的城市设计项目和研究。

政府推行的城市设计研究为数不少,有策略层面的,也有地区层面的。

当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都会计划」内有关市区和景观设计大纲的研究。

这项研究勾划出本港城市外形的立体设计的轮廓,并订定相关的指引。

由于政府在拟订「都会计划」时曾广泛谘询公众,因此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已广为市民所接受,为日后香港城市设计的发展途径和取向,奠定有力的基础。

 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

综合以上所述,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可从三个层面阐释:

1.从广义而言,建设外形(包括建筑物、空间和基础设施)与天然环境(包括山、水和绿化空间)所构成的关系,建立了「都市形象」,及宏观的城市设计要素。

这个层面所着重的要素,包括山脊线、都市外形、海港、门廊、功能分区等。

2.从狭义而言,建筑物、空间和街道互相形成的三角关系,构成了香港的城市设计的另一层面。

这个层面所着重的要素包括建筑物的组合、结集程度与高度、都市建筑风格、地标、休憩用地、连接通道、行人道网络、观景廊等。

3.从微观层面而言,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是用者(人)与建设环境的关系,重视用者的观感和对身边环境的体验。

这个层面所着重的要素包括人本规模、中介、和谐、街道设施和街景等。

为了缔造香港成为更适合居住的地方,改善环境质素,我们必须制订一套城市设计指引来强化上述三个层面所着重的各项要素。

这项研究已综合上述各点,订出城市设计的定义和原则,以指导本港日后的发展。

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是利用具体的设计办法和透过发展过程,以地方的气息和香港的公众利益为依归,创造出总体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优质建设环境。

或者更贴切地说: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藉着订定一套整体策略去改善公共地方、市容、文化设施,和发展计划,以提升香港的居住质素,并确保发展计划与所涵盖的环境能互相配合,从而改善香港的城市竞争力,缔造更佳的安居之地。

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因此,香港的城市设计原则应该包括:

∙提升质素:

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透过创造与天然环境

互相配合的优质建设环境,以改善市民的生活质素。

∙提供弹性:

城市设计指引的内容必须切合时代,历久常新。

 

∙提倡活力:

多元和活力是香港精神的精髓,任何指引都应该加

以提倡,而不可反加抑制。

为了达致这三项原则,这项研究列出一些常见的城市设计用语/概念,并且以本港和海外的例子说明。

详情可参阅最后报告。

综合上述讨论,香港的城市设计路向应该特别着重城市设计的根本元素,亦即尽力提供优质的建设环境,从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素。

 

在发展建议中常见设计问题的指引

这项研究的首轮公众谘询,是要就本港的主要城市设计议题,取得市民大众的共识。

这些议题包括发展高度轮廓、海旁发展、城市景观、行人环境,以及纾缓道路交通噪音和空气污染的措施。

在这些议题的概括设计指引拟备后,公众谘询工作再度展开。

根据搜集所得的绝大多数意见,除了保存在远眺下的山脊线景观与优美海旁设计的两项议题外,就大部分城市设计议题所拟备的指引,在推行时可订为参考性质,但适当时也可透过行政方式落实。

这项研究中的拟议指引属于概括性质,而具体设计项目的详细指引则须另行研究。

下文载列的设计指引已普遍获得公众接纳。

1.发展高度轮廓

2.海旁地区的发展

3.城市景观

4.行人环境

5.纾缓道路交通噪音和空气污染的措施

6.保存在远眺下的山脊线/山峰景观

7.缔造设计优美的海旁

发展高度轮廓

a)港岛及九龙内陆地区的高度轮廓

∙保留和加强特定地区的地方特色。

在合适情况下,可考虑限制建筑物的高度,要求建筑物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和保留树木。

∙提供视觉调剂空间,并在不同地区规划不同的建筑物高度轮廓和集结模式(须视乎需要为个别地区进行详细研究)。

∙保留低密度地区,使城市核心地区的建筑发展更趋多元化,并在合适情况下引入有趣味的景观设计和建筑外形。

∙保留现时可观赏山脊线的观景廊,并确保对郊外景色无阻的视野。

 

b)新市镇的高度轮廓

∙新发展项目应配合地形和新市镇的景观特色。

如果已辟有可观赏山峦背景的观景廊/通风廊或河流湖泊和海域,则应予以保留。

∙透过渐次降低建筑物高度,使新市镇与邻近的低矮发展环境,互相协调和融合。

在新市镇与邻近地区之间,则可利用低矮的建筑物,例如社区会堂、学校等,作为两者的视觉调剂和缓冲空间。

∙新市镇的发展项目,尤其位于新市镇边缘地点的建筑物,应配合毗邻环境特色,避免竖立与四周互不协调的「突兀」建筑物。

∙在合适情况下,在文娱/商业中心或当眼地点建立地标建筑物。

∙在合适情况下,采用梯级式建筑物高度轮廓,以协调新市镇位于核心区的高密度的建筑物与边缘地区低矮的建筑。

  

c)乡郊地区的高度轮廓

∙根据主要山脊线划分不同的观景区,并在各观景区厘定适合的高度轮廓。

∙建筑物高度和建筑群应与乡郊环境和谐协调,避免兴建与附近环境互不协调的「突兀」建筑物。

∙鼓励新的低矮建筑物不要采用划一的高度,力求近郊地区的建筑物外形更添姿采和趣味。

避免采用千篇一律或单调乏味的建筑模式。

              

d)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度轮廓

∙将会在后面部份讨论。

 

海旁地区的发展

∙沿岸辟设海滨长廊,作为各种活动的场地。

海旁地区的建筑发展则应采用创新的建筑设计,以缔造悦目的海滨环境,尤其是前临维多利亚港的海滨。

这方面的规划应遵照城市规划委员会载列在《维多利亚港-理想和目标》的建议。

∙藉着各种活动和赋予不同的功能,为海滨缔造活力。

包括设置食肆、酒吧、店铺、海滨长廊和码头。

在适当的地方,可增设悉心设计的园景设施和街道装置。

∙辟设海滨长廊,避免海旁区出现不协调的土地用途。

海旁地区沿途预留地点提供文娱、与旅游有关、康乐和零售的设施。

∙提倡多元化建筑群,避免形成单调乏味的海旁面貌。

在建筑群中的若干位置,应加入一些设计独特的建筑物和枢纽区。

∙在适当地点设立地志,例如在海港入口或设立地区标志。

在海旁地区兴建设计优美的低矮建筑物,例如湾仔的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也可达到这个目标。

∙保留和增辟观景廊,让行人从市区远眺海旁地区的优美景致,也可从海旁地区看到市区的烦嚣景象。

辟设通风廊,以促进空气流通,改善内陆局部地区气候。

∙避免形成「墙壁效应」,在适当时应采用楼宇高度分级的高度轮廓,把较高的建筑物建于内陆地区,海旁地区则只用以兴建低矮的建筑物。

在新发展区则应该考虑预留沿岸地点,以用于低密度发展。

∙为海旁与城市核心地区之间提供行人通道(包括方便残障人士的设施),尽量方便行人前往海旁地区。

∙避免在海旁地区进行大型基础设施计划,这些基础设施会构成屏障,阻碍公众观赏和接近海港。

另须避免在海旁沿途兴建道路。

 

 

城市景观

a)休憩用地

∙鼓励辟设具优美园景设计及遍植花草树木的休憩用地,以迎合动态及静态康乐用途的功能需求。

∙提供适当配搭的园景建筑和园林种植。

至于详细的局部景观设计,则应配合个别地点的情况,尽量创造吸引游人的特色,并且缔造舒适的环境,为城市提供一片绿化园地。

∙在休憩用地内,竖立别具特色的构筑物,既可帮助游人辨别方向,也可作为该地点的地志。

∙在休憩用地附近,增辟连接的行人通道系统,以方便行人前往。

休憩用地亦应尽量避免与道路连接。

利用在附近辟设的观景廊,可让行人从远处看到休憩用地,从而吸引及引导行人前往使用。

观景廊应该尽可能以园景美化。

∙在路面提供更多「绿化」空间。

鼓励在发展计划中预留更多地面空间进行园景美化,以及腾出更多空间植树(例如缩小平台的遮盖范围)。

尽可能沿主要的运输走廊、街道和行人通道进行园景美化,以组成更多景色宜人的绿化区域和美化市容地带。

∙善用地面、平台和屋顶的空间,用以辟设园景休憩用地。

这些休憩用地不但可让使用者舒展身心,更可让身在建筑物高层的居民在俯瞰市区时看到绿化的城市风貌。

 

b)保存历史建筑物/地方特色

∙鼓励保存具历史意义、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使香港的文化和历史得以流传。

为求保存历史建筑物,应提供或保存适当的环境。

∙对于建有个别或一组历史建筑物的地区,应在邻近地方提供与之协调的环境,邻近的建筑物高度应朝历史建筑物渐次下降。

∙尽量减低毗邻新建筑物对历史建筑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毗邻的新建筑物可采用梯级式及园景平台的设计,以求在规模或风格上融汇协调。

∙个别地区各有本身的独特文化和历史风俗,进行重建时,应尽量保留和增强这些文化风俗和特色。

中区的楼梯街,尖沙咀的架空招牌,以及庙街店铺,便是值得保留特色的例子。

 

c)建筑物的外露支柱

∙在支柱之间竖立栅栏,例如砖栏或装饰性金属围屏,以填满空间,务求尽量减低这些外露支柱对景观所造成的影响。

∙采取适当的美化环境措施,种植高大的树木及悬垂植物,用以遮蔽这些外露支柱。

 

行人环境

a)行人通道

∙在合适情况下,提供行人优先设施,例如行人专用区及地下或半地下道路,以促使人车分隔。

∙在规划休憩用地时,应同时提供与之连接的行人道路网,以方便行人前往。

∙提供减低车速的设施,例如设置路拱及升高过路设施,以尽量减少人车争路的情况。

 

∙提供安全、清洁、四通八达和趣味盎然的行人通道,而且要充分顾及局部地区气候的因素,并须确保可方便残障人士来往。

∙提供完善的行人道路网络,把各主要活动场所贯连起来,方便行人往返。

为街道两旁创造活力动感,并且拓宽街道,夹杂以休憩用地和绿化地点,使这些连接通道更形吸引。

地面和地下行人通道的环境则须更具朝气、更为绿化。

∙设置斜路,以方便长者、残障人士、与

同小孩的父母等行人来往。

 

b)街景

∙铺筑高质素的行人路面,例如用地砖铺砌图案、用砖或石铺砌路面。

设置街道装置,使之与邻近的发展项目或地区的风格融汇协调。

在商业和旅游区的设计及选料上,更应避免采用划一的规格。

∙缩减平台的水平覆盖范围,以腾出更多地面作为休憩用地及街头活动。

容许在路面设置惹人注目的地标,例如以小规模具特色的入口、雕塑或园景等作为瞩目的标志。

∙鼓励在路旁沿途植树。

沿路旁提供园景建筑,广植树木,藉以绿化环境,改善街道环境质素。

在合适情况下,以栽种树木和灌木树圃等美化措施,为沉闷的路旁添上绿意。

∙过路处、凹凸纹指示条、凸字资料板等的设计,须充分顾及残障人士所需。

街道设施也须合乎残障人士和长者的需要。

∙引入户内行人通道的概念,在户内空间辟设四通八达的行人通道网,把公众常到的地点连接起来。

这些行人通道应开放给公众使用,规模则视乎行人流量而定,并且尽可能容许自然光线进入。

∙鼓励建筑物的临街部分提供较富生气的设施,例如在行人路旁设商铺、酒吧、咖啡茶座等。

避免在这些临街部分设置机房。

纾缓道路交通噪音和空气污染的措施

∙在易受环境滋扰的建筑物与道路(污染来源)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或利用不易受环境滋扰的建筑物作为缓冲。

办公室楼宇、密封的运动场馆、购物商场等,均可作为此等分隔设施。

∙应着重从污染源头施加管制。

管制汽车废气、辟建地下或半地下道路,以及设立行人专用区等措施,都有助达成这个目标。

∙设立通风廊来疏导空气流通,以改善城市环境中局部地区的气候。

由于天然的气流方向可随着季节而变动,因此通风廊的布局须充分配合利用气流的方向。

∙隔音屏不可以碍眼,否则会在视觉上对街景构成不良影响。

因此,适当的话,可把隔音屏的功能融入园景计划,或者采用透明物料(例如玻璃)制造隔音屏,以尽量减低视觉上的影响。

∙在可行情况下,以隔音罩遮盖噪音来源。

∙以吸音物料铺设道路表层。

保存在远眺下的山脊线/山峰景观

就保存在远眺下的山脊线/山峰景观,我们初步订出维多利亚港两岸七个瞭望点,以供考虑。

这七个瞭望点包括:

(1)

从九龙远眺香港岛山脊线/山峰的瞭望点:

瞭望点一-西九龙填海区的拟议文化艺术区;

瞭望点二-尖沙咀文化场馆;以及

瞭望点三-东南九龙发展区的拟议海滨长廊。

(2)

从香港岛远眺九龙山脊线/山峰的瞭望点:

瞭望点四-

鱼涌公园;

瞭望点五-湾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以及

瞭望点六-西营盘孙中山纪念公园。

(3)

扯旗山的瞭望点:

瞭望点七-山顶狮子亭。

这项研究探讨了在这七个瞭望点远眺下,维港两岸现时和日后可见的山脊线/山峰景色,当中已考虑既定/计划中的发展/重建项目所造成的影响;随后并确立了这些瞭望点的观景廊覆盖区,以定出余下可保存的山脊线景观。

拟议的瞭望点

香港岛

从尖沙咀文化场馆远眺的全景

上图的例子显示出从尖沙咀的瞭望点二远眺中环的情况。

从既定/计划中的发展/重建项目在现阶段已知的发展情况看来,一些高耸的发展已超逾部分山脊线的高度。

余下只有红线所示的山脊线/山峰尚可看见和有机会保存。

位置图

图例:

可保存的山脊线/山峰景观

既定的发展/重建项目

(图上只是粗略地描画大厦轮廓)

计划中的发展/重建项目

(图上只是粗略地描画大厦轮廓)

从尖沙咀文化场馆远眺

  

上图显示从尖沙咀文化场馆尚可看见的港岛山脊线/山峰范围。

从谘询中可知,公众肯定了在远眺下的山脊线/山峰景观是值得保存的。

有关维港两岸高度轮廓的议题,可参考下列取向作出处理,以保存在远眺下的山脊线景观

∙《都会计划(一九九一年)》所载的指引,可作为考虑如何保存山脊线/山峰景观的初步依据。

∙对个别情况给予灵活放宽,以容许在适当地点出现「点缀」效果。

∙在公众往来方便的热门地点选设瞭望点。

∙著名旅游点的远眺景观应该保存。

∙在社会大众同意下,尽可能保存所有别具意义的山脊线/山峰。

∙避免私人土地的发展地积比率流失。

∙容许在特定的策略地点出现高楼建筑枢纽,但容许与否须取决于土地用途性质、地点和对保存山脊线的影响。

   

   

在适当地点「点缀」山脊线

在构思中从瞭望点1至7可见的城市高度轮廓

   

在构思中的城市高度轮廓

∙左图显示根据上文所述的取向,在构思中从七个拟议瞭望点可见的维港两岸城市高度轮廓。

 

∙香港区-在观景廊覆盖区内(即蓝色斜线部分),海旁建筑物的高度或须限于三十至四十层,而在内陆则可超过六十层。

在观景廊覆盖区外可不设高度限制(注1和2)。

发展地积比率不会有所流失(注3)。

 

∙九龙区-同样,在观景廊覆盖区内,海旁建筑物的高度或会限于三十至四十层,而在内陆则可超过六十层。

在观景廊覆盖区外将不设高度限制(注1和2)。

发展地积比率不会有所流失(注4)。

 

∙高楼建筑枢纽-九龙半岛南端可兴建超级摩天大厦(注1)。

注1:

海旁地区可考虑作特别设计

注2:

在特别发展管制区内的地区(例如跑马地和又一村),也许会设置不同的高度或楼层限制

注3:

假设不保存从东南九龙远眺下的金马伦山景观

注4:

假设不保存从湾仔远眺下的慈云山景观

 

缔造设计优美的海旁

为确保香港可继续以维港海滨景色为独有标记,我们必须保持维港沿岸的悦目景致,并鼓励建筑物以创新设计来配合。

为此,城市规划委员会发表了《维多利亚港-理想和目标》,以提倡改善维多利亚港的面貌。

城市规划委员会发表的

《维多利亚港-理想和目标》

保持维港沿岸的悦目景致

改善维港面貌

鼓励采用创新建筑设计

 

建议中可作特别设计的海旁地区

  

要实现城市规划委员会的《维多利亚港理想和目标》,办法之一是订定预设的发展规范,但此举可能会流于僵化,未必切合各项拟议发展项目的性质。

另一个办法是不设发展规范,改而指定维港两岸的海旁须作特别设计。

上图显示沿海旁地区可作特别设计的地点。

文前所载述的拟议设计指引可作为有用的评审参考。

城市规划委员会可透过从现行的法定规划与发展管制程序,一并考虑海旁发展的设计。

委员会可以在评审海旁发展的设计时,同时评估发展建议对在远眺下山脊线景观的影响。

对于在海旁发展超级摩天大厦作为地标,委员会也可审核其中的理由。

另一个办法是把海旁地区内的发展交由一个特别设计小组考虑。

这个小组可设在城市规划委员会之下,成员包括相关行业的专家。

发展蓝图的设计指引

以目标为本的发展蓝图

在制订蓝图之先,须透过分析发展区内的机会和限制来订定发展蓝图的设计目标。

下列几项城市设计目标可作为基本元素,套用于不同土地用途的发展蓝图设计上:

议题

目标

相邻环境

保护并强化一个具有鲜明独特面貌的城市所蕴含的特色。

举例来说,都会区的天然环境是由:

(A)山峦和(B)海滨所组成的。

人流

设立一套安全、便捷、舒适和条理分明的行人系统。

车流

设立一个清

便利的高效率运输网络。

休憩用地

建立一个格调一致的休憩用地架构,并且界定市区空间。

保存特色

保存别树一格的社区、饶具特色的地方和具有历史、文化或社会价值的建筑物。

 

在拟定任何发展计划时,都应该考虑上述目标,审察清楚发展项目是否配合当地环境。

一般而言,在发展蓝图的蕴酿和拟备阶段,须考虑建筑物外形、建筑物高度、平台和腾空位置、建筑物的座向和排列、车辆和行人流动情况,以及泊车位、美化设施和休憩用地的供应问题。

这些因素大致上是互相关连的,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由此可知,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在拟备发展蓝图时,最优先和重要的是分析工作。

下文的例子借助虚构的发展草图和立体绘图加以说明。

 

商业

高密度住宅

低密度住宅

工业

 

商业

议题

目标

形象

带出个别分区和整个城市正面鲜明的形象。

人流

设立安全、舒适和趣味盎然的行人流动路线。

车流

设立高效率的车辆流动系统,以尽量剔除车辆对行人的不良影响。

泊车位

提供数量充足、地点方便的泊车设施。

空气质素 

达致可接受的空气质素。

街景

保持街道朝气蓬勃。

  

 

高密度住宅

议题

目标

规模

充分利用发展规模,从而尽量提供发展机会。

建筑物高度

尽量减低附近地区因发展高度所受的不良影响。

人流

设立高效率、舒适、安全和方便的行人系统,贯穿整个邻里范围。

车流

设立适当的车辆流动系统,尽量不影响行人流动。

为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地点方便的泊车设施。

地点

高密度住宅大厦的选址,应该以尽量不造成负面的视觉、噪音和空气质素影响为佳。

邻里和社区

建设设施齐备的邻里和社区,从而帮助居民对身处的城市建立起自豪感和归属感。

休憩地点

为市民提供合用、易于前往和完善的休憩用地。

  

 

低密度住宅

议题

目标

标记

为发展项目建立邻舍形象和社区精神。

人流

为行人和小孩规划安全的行人环境。

车流

尽量减低车辆流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确保居住环境安全、清洁、宜人。

地方气息

以休憩用地和美化措施来创造地方气息,务求乡郊的写意生活方式可更添闲情。

环境影响

尽量减低四周天然环境所受的不良影响。

  

 

工业

议题

目标

环境影响

工业项目的选址,以尽量对四周不造成负面影响为佳。

车流

为工业区规划高效率的通道布局,并且建立该区的形象。

人流

设立安全、高效率的行人网通往和连贯工业区内的发展。

休憩用地

休憩用地尽量提供合用的休憩用地。

 

 

推行

香港现行的推行机制

城市设计指引可以透过下列方式推行:

立法方式

(i)

在分区计划大纲图上订定规范,规管建筑物高度、覆盖率、地积比率等;

(ii)

在分区计划大纲图上订定适当的用途地带,例如「综合发展区」地带,以管制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

(iii)

引用《建筑物条例》第16

(1)(g)条以管制个别建筑物的设计;

行政方式

(iv)

在地契中提出对城市设计方面的要求。

地契可订明条款,限制建筑物的设计、座向、高度、住所种类、美化环境项目等;以及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