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020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57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换层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800*1600(框支梁)

17

200*300(一般梁)

28

300*700(屋框梁)

7

800*1700(框支梁)

18

200*400(一般梁)

29

300*1200(屋框梁)

8

800*1800(框支梁)

19

200*450(一般梁)

30

400*900(屋框梁)

9

800*1900(框支梁)

20

300*800(一般梁)

31

400*1200(屋框梁)

10

800*2000(框支梁)

21

400*1000(一般梁)

32

150*400(边连梁)

11

900*1800(框支梁)

22

500*1000(一般梁)

转换层设计砼等级为C45,核心筒板厚为120㎜,其他部位板厚为180㎜,裙楼屋面板厚为150㎜。

在7轴与8轴之间,设计有2000宽加强带通过。

在转换层下的第二层梁板(4.45米标高)砼设计等级为C30,板设计厚度为120㎜,柱强度等级为C45;

第一层底板(-0.35米标高),地梁与底砼设计等级为C30,底板厚度为300㎜。

在转换层9.85米标高以上是塔楼商业住宅,除了塔楼商业住宅之外,就是裙楼屋面,并且裙楼屋面与转换层水平连接。

所以,对于转换层的施工,是个系统考虑的的问题,解决好了这些因素,能保证转换层施工顺利进行。

1.2、转换层支撑体系施工平面布置

转换层施工平面布置,对转换层施工的顺利实施,在标后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之中,已经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做到了施工机械的布置合理,临时用水用电能保证转换层顺利施工,周转及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能方便到达转换层施工现场等一些施工有利的因素,故而,在此只考虑转换层及其支撑体系立杆及剪刀撑搭设施工平面布置。

具体见后附图一。

1.3、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

1.3.1、施工要求

考虑到转换层设计在本工程的裙楼二层,转换梁截面较大,单靠转换层以下的一层梁板,是不能承受转换层的施工荷载的,所以,为了保证转换层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施工安全,必须在底板施工时候就要及时考虑和编制转换层的施工方案,使转换层的施工方案能与底板回填和以及一层裙楼模板施工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在搭设转换层以下裙楼的模板支撑体系时,在不拆除这些支撑体系的情况之下,将部分荷载传递到底板上,底板以下回填必须分层夯实,能满足转换层支撑体系的要求,并且为了保证转换层整体稳定,考虑首先浇筑转换层竖向墙柱,此点必须在施工工艺上有所体现。

所以,能做到施工方案与现场实际能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合理的选择施工方案,使其理论计算合理,施工能顺利实施,这就是转换层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施工要求。

1.3.2、技术保证条件

为了保证转换层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施工安全,对转换层模板及其支撑体系必须保证做到以下技术保证条件:

1、对施工方案设计之中采用的各种技术参数,要符合现场实际情况,方案前的各种技术参数的收集和选择性的关键部位的必要的试验,这是保证方案能和施工实际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

2、对施工方案之中所采用各种规范、规程、标准、图纸和政府文件等必须为现行及最新的指导性文件。

3、要严格执行由专家审核通过的施工方案,加强技术交底和施工过程控制,使参建人员能知道方案的内容,知道该怎么作,如何做,这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必要因素。

4、转换层以下梁板柱墙经查施工日志,最后浇筑的梁板混凝土也在35天以上,故,转换层以下梁板柱墙的承载能满足承载要求。

二、编制依据

本工程转换层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的依据是:

(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文件;

(2)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

的通知》(建质〔2009〕254号)文件;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5);

(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6)《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8)《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036-1985);

(9)《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程》(JGJ162-2008);

(1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130-2001);

(11)建筑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

(12)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

(13)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14)PKPM安全计算软件;

(15)派华新都二期27#楼施工图纸;

(16)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三、施工计划

3.1、施工进度计划

本工程转换层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和横道图,分别见后附图二和附图三。

3.2、材料和设备计划

转换层模板周转材料计划表

材料种类

单位

规格

数量

备注

长钢管

Φ48*3.5

375

按2.8壁厚计算受力

短钢管

125

直角扣件

Φ48

14000

旋转扣件

15500

接头扣件

1600

模板

M2

15*916*1830

2200

对拉螺杆

Φ12

12000

Φ14

5000

垫木

50*200*2000

4000

力矩扳手

小型

顶托

承载力不少于2吨

6900

转换层模板施工所需设备计划表

设备种类

塔机

已有

模板圆盘锯

手提式木工切割机

钢管切割机

J2经纬仪

红外铅垂仪

J2水准仪

四、施工工艺技术

4.1、技术参数

4.1.1、转换层施工通用材料技术参数

1、木方采用40*100杉木,方木抗弯强度设计值fc(N/mm2):

12,方木弹性模量E(N/mm2):

9500,方木抗剪强度设计值ft(N/mm2):

1.5,W=6.67×

104mm3。

2、模板:

采用1830*915*15的胶合板,模板弹性模量(N/mm2):

9500,模板抗弯强度设计值fc(N/mm2):

12,模板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

1.5。

3、钢管:

采用Φ48×

3.5(按2.8壁厚计算受力)的钢管,钢楞弹性模量E(N/mm2):

206000。

5、扣件:

,支撑体系的连接方式是用扣件,考虑扣件质量及保养情况,取扣件抗滑承载力折减系数:

0.8

5、对拉螺杆:

对拉螺栓直径(mm):

M12。

6、荷载参数:

模板自重(kN/m2):

0.35,钢筋自重(kN/m3):

1.5,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

2.5,倾倒混凝土侧压力(kN/m2):

2,振捣混凝土荷载标准值(kN/m2):

2。

7、其他参数1:

施工平均温度(℃):

8,转换层楼板的计算厚度(mm):

180。

8、其他参数2:

转换梁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La(m):

0.45,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a(m):

0.1,立杆步距h(m):

1.5,板底承重立杆横向间距或排距Lb(m):

0.9,梁支撑架搭设高度H(m):

3.92。

转换层板及其以下的立杆搭设间距0.9*0.9米。

4.1.2、转换层以下钢筋砼板设计荷载技术参数

根据设计施工结图-01、02的结构总说明设计采用荷载标准可知,转换层以下的承载力最弱的板能承载的荷载列入以下(经咨询设计院裙楼1、2层使用功能按公卫,裙楼1层由于有消防车经过,使用功能按消防通道):

1、裙楼1层钢筋砼板承载力:

9.7KN/㎡。

2、裙楼底板钢筋砼板承载力:

36.5KN/㎡。

4.1.3、转换层钢筋砼墙技术参数

1、基本参数

木次楞(内龙骨)间距(mm):

175;

穿墙螺栓水平间距(mm):

700,主楞(外龙骨)间距(mm):

400;

穿墙螺栓竖向间距(mm):

400。

2、主楞信息:

主楞采用钢管,主楞肢数:

3、次楞信息:

次楞采用木方,次楞肢数:

1。

4.1.4、转换层柱技术参数

柱截面宽度B方向对拉螺栓数目:

2;

柱截面宽度B方向竖楞数目:

8,柱截面高度H方向对拉螺栓数目:

2,柱截面高度H方向竖楞数目:

8。

2、柱箍信息:

柱箍材料:

钢管,柱箍的间距(mm):

458;

柱箍合并根数:

4.1.5、转换层钢筋砼板技术参数

1.模板支架参数

横向间距或排距(m):

0.9,纵距(m):

0.9,步距(m):

1.5,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m):

0.1,模板支架搭设高度(m):

5.2,采用的钢管,板底支撑连接方式:

方木支撑,立杆承重连接方式:

可调托座。

2.材料参数:

模板下木方的间隔距离(mm):

300。

4.1.5、转换层梁技术参数

4.1.5.1、梁宽0.8~0.9米梁高1.8~2.1米技术参数

1、模板支撑及构造参数

梁截面宽度B(m):

0.9,梁截面高度D(m):

2.1。

梁两侧立杆间距(m):

1.5,承重架支撑形式:

梁底支撑小楞垂直梁截面方向,梁底增加承重立杆根数:

3。

2、梁侧模板参数

次楞间距(mm):

175,主楞间距(mm):

200,400;

穿梁螺栓直径(mm):

M12,穿梁螺栓水平间距(mm):

350,穿梁螺栓垂直间距(mm):

从梁底起步200后,每400一根对拉螺杆,主楞龙骨材料:

采用φ48钢管。

主楞合并根数:

2,次楞龙骨材料:

木楞,宽度40mm,高度100mm。

4.1.5.2、梁宽0.7~0.8米梁高1.5~1.7米技术参数

0.8,梁截面高度D(m):

1.7,梁两侧立杆间距(m):

1.5,承重架支撑形式:

梁底支撑小楞垂直梁截面方向,梁底增加承重立杆根数:

2、梁底模板参数:

梁底纵向支撑根数:

4;

木方间距(mm)200。

4.1.5.3、梁宽0.4~0.6米梁高1.2~1.5米技术参数

0.6,梁截面高度D(m):

1.5,梁两侧立杆间距(m):

1.2,承重架支撑形式:

1,采用的钢管支撑。

4.1.6、转换层以下支撑体系技术参数

对于转换层以下的支撑体系,为了保证支撑体系沉降稳定和使用安全,在作一层时,必须要报批,并请专家论证本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在论证通过后,按此方案的支撑体系搭设要求,在1层施工钢筋砼结构时,就一次使施工到位,并且在浇筑这1层的砼过程之中,使其此支撑系统进行充分的稳定,这样就保证了转换层的施工安全,其具体参数如下:

1、立杆间距0,9*0.9米,扫地杆离地0.3米,大横杆步距1.8米。

4.2、工艺流程

施工放线→绑扎柱、墙钢筋(箍筋至转换梁底)→立转换梁以下墙、柱模→浇墙、柱砼→转换梁底模安装→绑扎转换梁高范围内的墙、柱钢筋→铺放转换梁底钢筋→用钢管搭设支承钢筋架至转换梁面最下排钢筋标高处→立楼板模型→铺放转换梁面钢筋→绑扎转换梁腰筋及箍筋→立转换梁高范围内的梁、墙、柱模→转换层以下支撑体系检查加固→拆除支承钢筋架→绑扎板钢筋→施工上部竖向钢筋插筋→再次检查模板支撑体系→浇筑梁板砼→养护→拆模。

(注:

为确保模板支架施工过程中均衡受载,采用由中部向两边扩展的浇筑方式)

4.3、施工方法

4.3.1、转换层模板施工方法

转换层模板施工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转换层砼浇筑感观质量,所以,必须作为一个施工重点来控制,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要做好模板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模板细部施工,如果把细部控制好了,模板的质量就处于受控状态,否则就达不到质量控制要求。

其细部控制要求如下:

1、阴阳角模板拼缝大样图

2、框支柱模板安装时先弹出柱的中心线、四周边线及柱外控制线,同时对每面模板上也划出中心墨线,其模板安装如下图:

3、框支梁梁与其他节点模板施工

梁梁与其他节点模板施工,是保证转换层感观质量的重要的方法,所以,梁梁与其他节点的模板安装是保证此环节的关键,其施工按按下图所示进行:

4、转换层模板施工其他要求

1)、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支梁和板,当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模板要起拱。

当起拱高度采用全跨长度的2/1000。

2)、按设计标高调整支撑体系头顶的标高,然后安装梁底模板,并拉线找直,此时,要按1)点要求,进行梁底板起拱,注意起拱要在支模开始时进行,而后将侧模和底模连成整体。

3)、楼板模板在转换梁侧模板上支阴角模板,然后竖立钢管支柱,在支柱上托钢管横管上找好标高后铺楼板模板。

钢管支撑在高度方向要设置双向水平大横杆杆,并要布置对角拉杆和斜拉杆,用支撑体系扣件连接成整体,增加刚度和稳定性。

4)、转换层墙支模时,先放出墙的中心线和边线并校对标高找平。

先将一侧模板立起用线坠吊直,然后安装脊楞和支撑,经校正后固定。

待钢筋保护层垫块及钢筋间的内部撑铁和钢筋安装完毕后,支另一侧模板。

为了控制墙的厚度,内外模板之间用螺栓紧固、防止模板外倾。

5)、模板接缝不得漏浆,缝隙宽度<2mm。

模板也许偏差表如下:

项目

允许偏差(mm)

轴线位置

底模上表面标高

±

截面内部尺寸

基础

柱、墙、梁

+4、-5

层高垂直

全高≤5m

全高>

5m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表面平整(2m长度以上)

4.3.2、转换层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方法

1、转换层模板支撑体系的搭设,考虑使用一层钢筋砼板来承载。

其中,转换层支撑体系立杆和大横杆按本方案4.1搭设,在转换梁底附加立杆及板可以采用顶托,其他均采用扣件连接,在框支梁立杆之下采用50*200*2000的木枋作垫板,以保证一层的支撑体系在施工此二层钢筋砼结构时,立杆纵横间距均按0.9*0.9米搭设,大横杆步距均按1.8米搭设,扫地杆按离地300高搭设,这样就可以保证立杆上下与钢筋砼梁板相互抵牢,使转换层荷载的传递过程中能顺利分摊,此点在施工中非常重要,要作为重点控制,其施工方法是根据转换层大梁立杆的分布,在一层的转换层正投影范围,以核心筒体剪力墙的轴线为起点,向四周扩散放好立杆的中心线,在中心线的交点搭设好立杆,这样就保证了上下立杆基本处于同一垂直线上,保证钢筋砼楼板具有足够的承载承受上层荷载。

其搭设图如下:

一层结构施工支撑简图

2、严禁将不同直径的钢管混合使用,本工程一律采用Φ4.8×

3.5的钢管。

3、每根立杆底部要设置垫木底座,支撑体系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要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3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要大于1m;

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要小于500mm。

当模板支撑体系采用有顶托时,在转换层顶托的高度控制在100毫米之内,,当在其他部位时控制在150毫米之内。

4、纵、横向大横杆构造

本工程大横杆全部采用搭接扣件连接。

采用搭接要符合下列规定:

立杆上的搭接扣件交错布置。

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

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

4.3.3、转换层模板支撑体系及剪刀撑施工方法

1、在本方案的支撑体系搭设过程之中,剪刀撑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A、沿支架四周外立面应满设剪刀撑;

B、在拟建房屋周边从四角开始跨度不超过10米的距离内;

C、垂直于边框支梁的中部向里的位置;

D、核心筒体四角;

E.中部可根据需要并依构架框格的大小,每隔10~15m设置。

其上五点均必须设置剪刀撑,搭设间距为不超过10米,并在搭设立杆的过程之中就要搭设剪刀撑,必须充分的考虑这个因素,否则,在立杆搭设好之后,才搭设剪刀撑,那剪刀撑的搭设几乎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一点质量保障。

所以,在每跨立杆搭设过程之中,就要求立杆及剪刀撑同时搭设完毕,并经过验收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剪刀撑的搭设角度,控制在45~60°

之间,具体角度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搭设角度与跨域立杆的根数如下表所示。

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

在施工裙楼1层、裙楼2层钢筋砼结构时,支撑体系的搭设同样考虑采用此方法进行控制。

2、水平剪刀撑构造搭设

水平剪刀撑按步距在底部、中部及顶部搭设,设置两道,也就是在扫地杆和第二步顶3.0米高度步距的大横杆之上搭设。

3、模板支架的构造要求

立杆之间必须按步距满设双向水平杆,确保两方向足够的设计刚度,梁和楼板荷载相差较大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立杆间距,但只宜在一个方向变距、而另一个方向不变。

4、立杆步距的设计

当架体构造荷载在立杆不同高度轴力变化不大时,可以采用等步距设置;

当中部有加强层或支架很高,轴力沿高度分布变化较大,可采用下小上大的变步距设置,但变化不要过多;

高支撑架步距以0.9~1.5m为宜,不宜超过1.5m。

5、整体性构造层的设计

当支撑架横向高宽比≥6时,需要设置整体性单加强层,加强层的设置可以每4~6米沿水平结构层设置,且须与立杆连接,使其具有较大刚度和变形约束的空间结构层,在任何情况下,高支撑架的顶部和底部(扫地杆的设置层)必须设水平加强层。

6、顶部支撑点的设计

最好在立杆顶部设置支托板,其距离支架顶层横杆的高度不宜大于400mm,顶部支撑点位于顶层横杆时,应靠近立杆,且不宜大于200mm,支撑横杆与立杆的连接扣件应进行抗滑验算,当设计荷载N≤12kN时,可用双扣件;

大于12kN时应用顶托方式。

7、由于本转换层支架立柱高度为5.2m,所以在立柱周围外侧和中间有结构柱的部位,按水平间距6~9m、竖向间距2~3m与建筑结构设置一个固结点。

因为柱墙是先浇筑,在柱身采用抱箍与架体相连结即为固结点。

8、支撑架搭设的要求

严格按照设计尺寸搭设,立杆和水平杆的接头均应错开在不同的框格层中设置,确保立杆的垂直偏差和横杆的水平偏差小于《扣件架规范》的要求,确保每个扣件和钢管的质量是满足要求的,每个扣件的拧紧力矩都要控制在45~60N.m,钢管不能选用已经长期使用发生变形的。

9、施工使用的要求

精心设计混凝土浇筑方案,确保模板支架施工过程中均衡受载,计划采用由中部向两边扩展的浇筑方式,严格控制实际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对出现的超过最大荷载要有相应的控制措施,钢筋等材料不能在支架上方堆放,浇筑过程中,派人检查支架和支承情况,发现下沉、松动和变形情况及时解决。

4.4、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前,检查验收的组织形式是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对需要处理或加固的底部进行验收,本方案主要检查转换层立杆间距、水平杆纵横有无漏搭、剪刀摚是否到位、垫块是否用了木方,并对构成支撑体系的结构材料要进行抽检和检测。

4.4.1、原材料质量检查验收

对每批按计划进场的周转材料和施工材料,如木方、建筑模板、对拉螺栓、蝴蝶卡、钢管和扣件等模板用周转材料,必须要有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进行复核;

并对其表面感观质量、重量等物理指标进行检验,对承重杆件抽检数量不得低于搭设用量的30%,发现质量不合标准的、情况严重的,要进行100%的抽检,并随机抽检外观质量不合格的材料,由施工员见证送由资质的法定检测单位检测,对有使用立杆顶托、扣件等对支撑体系传力有用的材料,要进行抽样进行力学实验取得数据,把方案编制完毕专家验证审核通过后才能使用,以掌握实际受力情况,保证传力体系的施工安全。

4.4.2、转换层模板及支撑体系检查验收

1、施工放线检查:

模板安装前,首先检查控制轴线网的偏差,待达到规范要求报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2、模板及支撑体系搭设检查

1)、转换层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检查,严格采取过程控制,在支撑体系搭设之中,立杆的纵横间距、步距严格按照本方案施工,采用一次搭设验收合格,对于杆件连接所用的扣件检查,采取用力矩扳手(力矩控制在40~60N·

m)三次逐个检查的方式进行;

第一次检查是支撑体系搭设过程检查;

第二次检查是转换梁钢筋安装完毕之后进行;

第三次检查是浇筑转换层梁板砼的前一两天。

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支撑体系的施工安全。

对于梁底的受力扣件,要用扭力扳手100%的检查验收。

2)、转换梁底标高检查验收

转换层梁底标高检查是转换层施工重要的一个环节,待支撑体系搭设完毕之后,在作转换梁底小横杆之前,其标高必须进行复查,对于转换梁相互搭接处的主转换梁,在保证次转换梁有效高度的情况之下,采用增加主转换梁高度的方式解决此问题,所以,转换梁底小横杆的标高检查验收,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作为一道关键工序来检查验收。

3)、转换梁模板检查

由于转换层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较多,所以在转换梁中部、框支柱跟角部、剪力墙转角处必须留置清扫口,在框支柱和转换梁板砼浇筑之前,通过留设的清扫口,把施工所产生的垃圾用清水冲洗干净。

顶板浇筑前将模板、钢筋上的杂物清理干净。

4)、现浇结构模板安装检查的允许偏差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表

5)、转换层支撑体系的检查验收

转换层支撑体系搭设完毕之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包括项目技术人员、安全员、质量员、施工员、总施工员单位的总监和专业总施工员工程师,验收合格后,经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及总总施工员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行砼施工。

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5.1、组织保障

项目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技术负责人、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和材料员为核心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转换层施工安全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